□戴时昌
有人说,报纸是夕阳产业,《黔西南日报》通过媒体融合的实践说明,只要做好了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就能够把“夕阳”变为“朝阳”。今年以来,黔西南日报社把媒体融合作为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继续办好传统媒体的同时,全面提升中国黔西南网,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升“2+N”宣传平台,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而这里面的“2”就是《黔西南日报》和中国黔西南网,“N”就是报社已经打造的“掌上黔西南”APP等新媒体平台和即将要打造的平台。
七位一体
奠定融合发展基础
本着“最有本地化、最具权威性、最能快速发布”的思路,在战略布局中,黔西南日报社把开发新媒体平台作为一个重要切入点,在全媒体新闻传播平台上大胆尝试。在形式和内容上提升《黔西南日报》、中国黔西南网,以一报一网为基础,打造多个新媒体平台。报社不仅注重提升“@中国黔西南”官方微博,还攻坚克难,仅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创建了“掌上黔西南”APP手机新闻客户端、中国黔西南微信公众号、《黔西南日报》“微报刊”等。紧接着,又与中国电信黔西南分公司合作推出易信公众号“中国黔西南”,3月15日正式上线运营,实现了报纸、网站、APP、微信、易信、微博、微报刊“七位一体”的宣传格局,为媒体融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2+N”,“2”是基础的基础,如果一报一网这个基础不牢,所有新媒体在内容和形式建设上都不会有新意,也不会有很大的发展;“N”就是在已经开发和应用新媒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符合黔西南实际的宣传平台,比如手机报、电商、网络视频、音频节目等。
深耕内容
微传播与深度报道结合
坚持内容为王,细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和宣传形式,做到内容生动、形式灵活。报纸在面向基层、面向老百姓上下功夫,去掉了“高大上”的包装,从老百姓的视角来采新闻、用老百姓的语言写新闻,越来越贴近老百姓,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受到读者喜欢。同步依托移动互联网和多个新媒体平台有效传播报纸的全部内容。
把微传播与深度报道结合起来,以新媒体拓宽报纸传播渠道,扩大传统媒体在新媒体上的宣传影响力;以传统媒体深化新媒体报道的内容,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在新媒体适时组织开展微策划、微直播、微调查等活动,生产短小精悍、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即时采集、即时发稿,关注社会热点,报纸紧跟着作深度采访报道,做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为补充。春节期间,以“美丽黔西南‘旺’你来”为主题的系列报道,报纸、网站、微博、微信、易信、“掌上黔西南”同步推出,全方位、多角度服务广大用户。仅春节假期短短几天时间,“美丽黔西南‘旺’你来”话题的阅读、点击、评论和转发量就超过200万人次。
形成期待
培养读者阅读习惯
阅读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阅读习惯上,有的人喜欢碎片化阅读,有的则喜欢系统性阅读,有的人又喜欢把碎片化阅读与深度阅读结合起来;在阅读方式上,有的喜欢读纸质媒体,有的喜欢读网络媒体,更多的喜欢手机媒体。媒体要始终跟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走,满足各种阅读习惯的人们的需求。《黔西南日报》根据读者需求,对报纸、新媒体版面进行策划定位、发布定时,根据各媒体特点各有侧重。
报纸以一周为周期,从周一到周六,除1版和2版要闻、4和版8版广告外,3、5、6、7版的内容相对固定,努力向品牌和标志版面迈进。比如周一,3版是特刊,5版是“百姓关注”,6版是“百姓文化”,7版是“百姓娱乐”,都在努力满足读者对各板块的阅读需求。报纸的内容也为中国黔西南网服务,最新消息、重大新闻先在网络媒体和新媒体刊发,然后报纸紧跟着刊发。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争论,对一篇稿件,是报纸先刊发还是网络先刊发?有的说,一定要先在报纸上发表,确保报纸的可读性和首发;有的说,在自媒体时代,你不发,人家发,你发晚了,读者就被先发的媒体抢走了。随着改版的不断深入,已经没有争论的理由,根据读者需要,最新消息、突发新闻,由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发表。这可能是碎片化的新闻,当然也是连续性的新闻,满足喜欢阅读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读者的需求。报纸紧跟着把碎片化的新闻整理成全方位的深度报道,把碎片化和系统化很好地结合起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兼顾了,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内容的互补融合,满足喜欢各种阅读方式读者的阅读需求。
准确定位手机媒体,带给读者快乐的阅读体验。“掌上黔西南”APP手机客户端,集新闻、资讯、生活、话题、活动、便民服务、掌上读报为一体,为读者提供充满“黔西南味道”的阅读体验,填补了黔西南客户端资讯的空白;“中国黔西南”微信、易信公众号,为读者提供微生活的全服务;《黔西南日报》“微报刊”,让读者打开手机就能阅读原版《黔西南日报》,让报纸“无处不在”。
只要媒体符合读者需求,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培养,读者就会养成阅读《黔西南日报》各种媒体的习惯,形成期待阅读。只有让读者喜欢,新闻事业才能朝气蓬勃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