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内信息但为发展多助力,而非江湖排座次2015-06-2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 李淼
□对话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武宝瑞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 李淼 学术期刊在当下的学术生成体制中位置重要,但仍然薄弱。如何有效发挥评价功能,建立完善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从而带动学术期刊及整个知识生产的创新、发展,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是学术期刊界的重要命题。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武宝瑞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观点。 《中国新闻出版报》:作为人文社科领域学术文献的资深出版者,“复印报刊资料”在5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是如何不断强化和完善学术评价功能的? 武宝瑞:我们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复印报刊资料”创立及形成二次学术文献出版的完整体系。 “复印报刊资料”最早是从文摘卡片做起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和科研人员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搜集、整理学术资料,通过编写卡片的方式为其提供便捷服务。实际上,文摘卡片的制作本身就是一个提炼学术观点、梳理知识谱系的过程,所以说,“复印报刊资料”以同行评议为核心的学术评价功能是与生俱来的。 做文摘卡片难免会受到制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的局限。相对而言,在精选基础上的二次学术文献出版则更为中立和客观。经过筛选,有价值的优秀学术论文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真正起到了引领、推动学科发展的作用。“复印报刊资料”的社会拓展和行业引领功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很多学者对“复印报刊资料”有很高的认同度,原因就在于通过二次学术文献的发表和行业引领,帮助学者成就自己的学术研究,推动其在学术道路上向前发展,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种追踪评价。 《中国新闻出版报》:同行评议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期刊界都有一些争议,对评价标准、流程规范、评价主体等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好的举措? 武宝瑞: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特别是一些前沿研究,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如何避免同行评议的问题和偏差,需要依靠设计更加公正的评价制度、研制更加科学的评价规则、分析更加客观的数据信息来解决,特别要利用好互联网的工具价值,还要充分发挥好多元架构的同行专家评价团队的作用。 我们的做法是,在选文规则方面努力做到客观、科学、公正,不同层次的同行评价主体进行多重交叉判断。我们的同行评议采用的是多重交叉评价方法,比如专业编辑和学科学术顾问评选文章难免会有自己的学术见解和偏好,有时会不够公正、客观,但多重交叉的评价会达成一种制衡性的评价结果;经过反复比对和扬弃,会将不够公正、客观的评价结论加以消解,最终得到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结果。 《中国新闻出版报》: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离建立全面、客观且能反映我国实际的学术评价体系还有多远? 武宝瑞:首先要明确一个大前提,那种理想化的科学、客观、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无法人为设定,应该是一个努力达到的目标而不是具象的标准。 一方面需要业界以客观、公正、科学的理念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不断地完善各自的评价体系,以学术品牌的建设和学术能力的提升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看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进行量化和定性评价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在理念、方法和工具等方面的建设还不完备,包括我们自己的评价体系也是如此,仍需要与业界的同行协作,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就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发展而言,要把学术评价作为核心业务板块建设好、发展好。这包括科学规划发展目标,争取多方面的支撑资源,研究了解国内外学术评价行业发展动态,学习其他评价机构的长处,采取有力高效的改革、创新方法与措施,推出高质量的、完备的产品系列,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有效提升品牌价值。 人文社科学术评价的体系还在建设之中,离我们理想中的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当下正处于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想确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很难,想以单一标准一统天下的想法更是不切实际。学术评价的结果要和评价对象本身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客观地位相匹配,这样的评价才是可靠的。一定要明确,学术评价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推动学科研究发展,不是给学术评价机构排出江湖座次。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