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对话作家——书写记录时代的精品之作
嘉宾:贵州省文联主席 欧阳黔森
主持:《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郝天韵
多年来,作家们积极投身中国扶贫脱贫第一线,深入生活,激发灵感,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精品力作。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6月21日上午,欧阳黔森做客“红沙发”系列访谈,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创作这些记录时代之作的心路历程。
生动记录脱贫攻坚历程
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贵州省作家协会、天津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欧阳黔森长篇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研讨会召开。该书入选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是“向人民报告——中国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丛书”之一,入选中国作家协会脱贫攻坚报告文学创作工程。
贵州作为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的省份之一,脱贫任务十分艰巨。“一条高速公路巨龙般从山体腹部贯通,穿行过去仅仅10余分钟而已。更令人震撼的是,这片地处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交汇点的磅礴群山中,如今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江山如此多娇》不仅勾勒出了“天堑变通途”的壮美图景,也描绘出精准扶贫带给贵州的巨大变化。即使没有亲眼见过娄山关巍峨险峻的读者,也为当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而感动,见识到了如今贵州的新气象。
作为一部描写贵州脱贫攻坚的文学作品,整部书情思饱满、写作手法娴熟。“看到一份份为贫困群众建档立卡的材料时,我非常惊讶,他们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精准到因为什么而贫,精准到如何因人因户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脱贫举措……我不得不信服。我立刻动身,前往地处乌蒙山屋脊的海雀村进行采访。”《江山如此多娇》中,欧阳黔森这样写道。
《江山如此多娇》分为5个中篇,分别为《报得三春晖》《花繁叶茂》《看万山红遍》《悠然见南山》《江山如此多娇》。每个篇章独立成一个故事,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兼具文学性。在欧阳黔森看来,这是一个逐层递进的情感投射,反映出我国脱贫攻坚的不同阶段。5个篇章通过数字和个案的叠加,由点及面反映了贵州脱贫攻坚的全貌,是一部聚点成面的贵州扶贫图鉴,更是一部生动的时代记录。
深入生活获取一手资料
亲力亲为获取第一手素材,欧阳黔森认为这是一名作家应有的严谨创作态度。“要眼见为实,提供过来的资料只能当作参考,作家必须要亲力亲为、亲自看见。”对此,欧阳黔森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谈道:“如果魏巍没有到一线,亲眼看见志愿军浴血奋战,不可能写出这样一部作品。作为一名作家,一定要眼见为实。你看见了、亲历了,才能把这些事情有感情地讲出来。”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欧阳黔森也因此创作了多部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从抒写红军长征的壮丽凯歌《雄关漫道》,到以贵州小山村反映改革开放30年变化的《绝地逢生》,再到如今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江山如此多娇》,他“坚持与每一名相遇的贫困户促膝谈心、交朋友”。正是因为有了很多“直接撞击我的胸口,使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的对象,方才有了这样动心用情的记录和书写。
访谈中,欧阳黔森举例道,《江山如此多娇》中写到遵义市正安县最远的红岩村:“到了那里给我感触很深,这就是哪里有贫困,党旗便在哪里飘扬。”回来后,他就用看到的有力事实和鲜活事例,捕捉和呈现了历史改变的痕迹和人们新的生活情形。
“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主题,既要有调查研究的数据依托,也要有温暖他人的故事支撑。大量的数据往往是枯燥的,但是当把这些数据融在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当中,这些数据就‘活’了。”欧阳黔森说。
娄山关,是昔日红军长征途中至关重要的地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因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磅礴诗句,娄山关成为象征革命浪漫主义的红色地标。今日的娄山关,也因为脱贫攻坚的胜利而焕发着新的生命活力。
努力还原真实历史
在《江山如此多娇》中,《花繁叶茂》一章改编成了同名电视剧,另一部今年将与观众见面的电视连续剧《看万山红遍》,也是由书中故事改编创作而来。将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也是欧阳黔森的主要工作之一。他担任总制片人、编剧的《绝地逢生》《雄关漫道》《伟大的转折》等影视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对于重大题材的影视创作,欧阳黔森的原则同样是真实还原。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伟大的转折》,该片再现中央红军在贵州各族群众的拥护和党的地下组织支持下,转战贵州等地,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伟大转折的艰辛历程。
谈及这部作品的创作,欧阳黔森坦言,“历史比我们写的更精彩,我们要做的是努力还原历史”,把当年那场波澜壮阔、烽火连天的伟大长征,忠实地展现出来,这就是创作者要做的。“我们永远要尊重观众。不能编故事,要还原当年的真实历史,让观众感觉到真实,才会有敬畏。”
军装、草鞋、枪炮、子弹袋……每一件服装道具都经过严格、慎重的历史考证,才能正式上身、入镜。拍摄雪地行军戏,摄制组肩扛、手提,把重达几百斤的摄影器材和枪炮道具一件一件运送上山下山;甚至在贵州零下7摄氏度的寒冬里,所有演员都穿着简陋的草鞋和破烂的单衣,冻得瑟瑟发抖,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高度还原真实历史,是贯穿剧组创作全程的核心要求。这是《伟大的转折》的成功之处。”欧阳黔森说。
在拍摄《花繁叶茂》等报告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时,欧阳黔森也是本着真实还原的创作原则,将脱贫攻坚伟大工程呈现出来。他介绍,《花繁叶茂》中的人物、事件都是真实的,只是人物姓名有所更改。“人物我们可以改个名字,但是事件是真实存在的,因为花茂村从荒茅田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生态小镇,这都是真实发生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欧阳黔森看来,为人民讴歌,为时代放歌,是每个作家、艺术家的职责,“能够置身于这个大时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也是我们每个作家、艺术家千载难逢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