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浅谈文艺类图书编辑如何做好初审工作

2021-07-03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赵静: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敦煌文艺出版社

  【摘 要】“三审三校”制度是保障图书质量的基本制度,而初审则是“三审制”的基础。文艺类图书涉猎广泛,内容庞杂,初审人员作为稿件的第一把关人,必须明确工作方向和内容,对稿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对书稿的出版价值、文化价值提出见解,对书稿的修改提出较为中肯的意见,从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角度做出恰当的评估,最终形成完整的初审报告,并与作者进行积极沟通。

  【关键词】文艺;图书;初审

  《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是新闻出版署1997年发布的关于图书质量保证的相关体系,其中明确规定了“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从出版的专业角度对书稿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的理性活动。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而初审工作则是“三审制”的基础。初审人员的水平和态度,会对图书的质量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作为文艺类图书的编辑,应该如何做好初审工作?本文将结合工作中的具体案例,分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明确初审需要审什么

  1.1 审作者


  作者是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者,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也是作品灵魂的赋予者。20世纪波兰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英加登说:“一部文学作品的产生可能是以作者很明确的体验为条件的。作品总的构建和它各种属性的形成也可能有赖于其作者的心理属性和才能,决定于他思想的类型和智慧。在这种情况下,作品也可能或明显或不明显地带有作者个性的痕迹。照这个意思,它就‘表现了’作者的个性。”[1]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思想意识、创作个性和写作才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作者的精神产品、劳动成果,因此,作者应是初审审读的第一个对象。

  首先,需要仔细了解作者的身份、背景:政治立场是和思想倾向是否正确;专业水平、知识储备、研究范围是否与书稿内容相匹配。其次,了解作者的写作经历和能力,特别是已经发表或出版的作品,以判断书稿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于有扶持资金的作者,需要审查其资金来源是否合理合法。

  1.2 审导向

  思想有自由,学术无禁区,然而出版有纪律。初审过程中,始终要注意书稿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把牢政治导向关、出版方向关、价值取向关,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出版物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主流意识形态。需要注意的是,在散文、诗歌、随笔、杂文等作品中,意识形态的问题表现得比较隐晦,这就需要初审人员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加以判断。

  1.3 审价值

  在初审过程中,应对书稿的学术性、艺术性、创新性和可读性进行判断,对于同质化严重、跟风出版以及价值不大或毫无意义的选题,应及时提出建议,终止出版。对于消极颓废、无病呻吟、低俗媚俗、歪理邪说、哗众取宠、空洞无物,违背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道德,缺乏正能量的作品,坚决拒绝出版。

  1.4 审内容

  文艺类图书内容庞杂,初审人员责任重大。因此,一般应选择与书稿所涉及的领域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承担初审工作。对综合性较强的书稿,要注重三审人员的学科交叉,必要时可以请相关专家、学者重点解决审稿者无法判断或解决的专业问题,即聘请外审。但需要注意的是,外审的意见可以作为三审人员重要的参考,但不能代替三审人员的工作,更不能因为聘请了外审人员而完全放弃三审。

  1)审著作权是否完整。

  对于出版者来讲,作者“版权问题,责任自负”的说法是不能够成立的,因为图书的出版不仅与作者有关,更与出版者有关,一旦作品存在版权问题,出版者也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初审必须要核查作品著作权的完整性。

  对于汇编作品、翻译作品,要核查作者与原作者、作品的关系,以及是否与原作者就收录或翻译原作达成协议,包括稿酬问题等。初审人员须要求作者提供权利完整的授权书、合同、协议等等,避免后期产生维权纠纷。翻译作品要格外注意原作是否为公版。特别要说明的是汇编作品的著作权问题。部分作者由于缺乏法律意识,认为将若干单篇作品抄抄剪剪进行拼合,就可以作为自己的作品出版。还有部分作者对人情关系过于自信,认为索要授权书多此一举。面对这样的行为,初审人员如不加以提醒和制止,往往会导致维权纠纷。

  对于图文类作品,要核查文字作者与图片作者是否为同一人,如非同一人,则要核查稿件的授权是否完整,稿酬问题如何解决。如查看图片是否有水印或标记物,特别注意避免使用未经授权的网络图片。

  此外,要重点核查书稿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问题,这就需要初审人员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做整体上的把握,对于与其风格有明显冲突的内容要重点核查,对于“多面手”作者要重点关注。如一位年轻作者可以驾驭多种题材,且文字流畅,较为高产,这就需要审慎对待。再如某部个人专著摘录他人作品占比较多,且不属于合理引用的范围,就需要与作者沟通,询问情况并进行处理。

  简言之,著作权是否完整,是初审工作中必须要重视的一个方面,初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将著作权落实到位。

  2)审知识点是否准确。

  文艺类书稿题材广泛,知识点繁多,加之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书稿质量也有天壤之别,这就要求需要初审人员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以及探究和钻研的精神。

  审读非虚构类的书稿,如历史文化、纪实文学等,要注意核对史实是否清楚,评价是否客观,确保重大问题、重要事件等不出纰漏。如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要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依据,可以以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大革命”简史》为审读参考。

  涉及具体人物时,要核对名称、字号、官职、年代、郡望等,还要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纠葛,避免出现过激的评论语句以及影射。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力求客观公正,“论从史出”。比如某部文学作品中谈到秦始皇,对他的残暴大肆渲染,并归因为其个人品德有问题。而结合中国古代历史可知,秦始皇的残暴并非“一己之私”,而是由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其中一点就是秦统一六国后,君王的权力过分集中,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统治阶级迅速腐朽。如果将问题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于秦始皇个人,不考虑人物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发展规律,未免有失偏颇。

  书稿中涉及地名、专业术语的,要使用权威工具书或资料来源进行查对。如某部书稿中有如下描述:“近日,甘肃省合水县固城乡呈现出一派村兴民富的繁荣景象……”据查甘肃省民政厅文件,该乡已于2019年8月撤乡改镇,故“固城乡”应改为“固城镇”。

  对于涉及民族、宗教的稿件,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性,如无太大的把握,要征求民族、统战、宗教工作部门的意见。涉及国际关系、港澳台的文字,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审读,修改不恰当的表述。涉及邪教、迷信的内容,以及名为“非遗”,实为糟粕的,坚决予以删除,如跳神、看相、算卦、风水等等。

  对于稿件中涉及的科学知识、法律常识、安全知识、医学知识等,要注意核对其真实性、可靠性。如某部童书中写道:“宝宝被鱼刺卡住了,奶奶赶紧给宝宝喂了一口米醋,说:‘喝一口醋,鱼刺就化掉了。’”对于这样错误的知识,在审稿过程中应该剔除。另如某部关于美食的书稿中有这样一句话:“木耳是一种呈胶质状透明、薄而有弹性、营养丰富的植物,可荤可素。”根据常识判断,木耳属于真菌类。那么木耳属于植物吗?查询《中国植物志》可以发现,木耳并未被收录其中,由此可以判断,木耳并不是植物。

  书稿中如有图片,应注意审查图片中的人、物,避免张冠李戴。如某部以敦煌历史为题材的书稿中,将英国的斯坦因和法国的伯希和混淆,这就属于审查疏漏。

  总之,初审人员要保证能够看懂书稿中的每一句话,了解每一个知识点,遇到陌生之处一定要查证,切忌不懂装懂。

  3)审文献是否可靠。

  如书稿中涉及学术内容,要仔细核对文献资料,特别是人名、书名、文章名、专业术语等。对于引文,如诗词文赋、名人名言等等,一定要核对其原始出处,避免经验主义,也不要迷信专家。如某部书稿引用“天子帘下亲自问,宫人手里过茶汤”一句,言其作者为“吴景旭”,而核对资料却发现,此诗作者为王建。再如某部书稿引用宋代诗人范成大诗句“沅畔云衣月扇扇”,而查《全宋诗》则发现,此诗应为“酒畔云衣月扇香”,“沅”和“扇”应为讹误。又如某书稿有如下引文:“《史记·夏本纪》《正义》引《太康地纪》云: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据《钦定四库全书》影印版《史记·夏本纪》查之,应改为“《史记·夏本纪》引《太康地记》云: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

  如书稿中包含地图,应慎重审查其来源是否为网络下载,是否存在不恰当的画法,是否具有审图号,是否有可疑的标志或者印记。图文对应的书稿,要注意图片与注释文字的对应关系,避免出现图中有而文中无,或者图中无而文中有的情况。如某部地方文艺作品收录了一张手稿图片,原文中的一句为“正式选举……”,图注中丢失了“正式”二字,形成差错。

  在查询文献来源时,应使用权威工具书,避免使用盗版书或者从网络上一搜了事。如引用的文献来源较多,特别是古代文献,建议选择年代最早或版本最好的资料进行核对,切忌网络下载或者从其他作品中转抄。如同一部文献,有明代官刻本和清代坊刻本两种选择,那么以明代官刻本作为参考资料更为妥当。如引文来自《诗经》《楚辞》《庄子》等普及的国学读本,则应选择中华书局等单位的出版物作为参照。

  对于翻译文学作品,要注意将原文与译文进行核对,便于发现问题,避免“两张皮”现象。此外,初审人员要格外注意,书稿引用的文件、数据、科研成果等是否包含涉密内容,是否为内部资料。

  4)审语言是否文通字顺。

  高尔基曾说:“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悦耳。”因此,语言的美并不在于辞藻有多华丽,而在于文通字顺,表情达意。

  初审人员在审稿过程中,应注意文字规范、词语规范、语法规范、标点符号规范和数字用法规范,对书稿的整体布局、逻辑性进行优化,注重《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权威工具书的使用,避免成语滥用和生造词,避免因追求所谓的“个人风格”而随意遣词造句,并注意书稿内容、理论、观点前后表述的一致性。此外,在审读和修改稿件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度”。初审人员修改稿件不等于编写稿件,应避免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大幅度改动,甚至变相地成为第二作者。

  2 初审报告怎么写

  初审报告是初审人员对所审读书稿的情况反馈,也代表着出版单位对书稿的意见和评价。复审和终审人员需要通过初审报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书稿的情况,作者也需要通过初审报告了解出版单位对书稿的看法。因此,初审报告的撰写十分重要,需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在形式上,初审报告不仅要有书稿内容、作者介绍,还要对出版价值、文化价值提出见解,阐述其出版的意义和理由。

  2)在内容上,初审报告应从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或艺术价值、结构体例、文字水平等方面对书稿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进行中立的判断和认定,并从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角度做出恰当的评估。

  3)初审读报告应对书稿的修改提出较为中肯的意见,有助于提升书稿质量。

  4)指出书稿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或自己无法准确把握的修改意见,请复审、终审人员帮助解决。

  好的初审报告凝结着初审人员的心血,也是初审人员专业素养的体现。许多作者正是因为看到了优质的初审报告,才对出版社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才能够使后续合作变得顺畅。因此,初审人员应当重视初审报告的撰写。

  3 与作者积极沟通

  一家出版单位能够出版多少优质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因此,做好作者工作,对于出版单位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初审人员不仅要做好审稿工作,更要与作者密切联系与沟通。在出版的过程中,作者因为各种原因,常常产生与出版单位相异的看法或者主张,初审人员需要耐心、细致地处理,主动向作者求教,及时反馈出版单位的审稿意见,与作者商讨书稿修改事宜,周到地为作者服务。在反复的沟通与修改中,书稿的质量才会得到提升。

  4 结语

  作为“三审制”的基础,初审人员工作量最大,任务最为繁重,因为只有对全部稿件进行认真细致的审读,才有可能在了解稿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作出中肯的、客观的判断与评价,才有可能为复审和终审提供分析、判断的基础,从而确定稿件是否能够出版,或者能否高质量出版。因此,初审工作在整个出版环节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对初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艺类图书的出版也是如此。作为知识密集型的岗位,初审人员必须杂学旁收,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博闻强识,拥有宽阔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不断强化自学意识和钻研精神,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力争更好地为作者服务,为读者服务,出版更多的精品。

  参考文献

  [1]罗曼•英加登.论文学作品[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