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牛梦洁:中国电力出版社
【摘 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相关产业对高校毕业生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需求不断加大,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提出了相应方案,以通过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高校教材是高等教育的内容载体和重要手段,实现其产教结合,也是出版单位在编写出版工作中应追求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介绍高校、产业、出版单位在高校教材实现产教融合发展中的现状和问题,介绍高校产教融合教材出版经验。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等教育;高校教材出版
一、高校产教融合背景
(一)什么是产教融合。
2017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教育特点。
高等教育与一般的普及性教育侧重点不同,其更加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注重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教材是教育的一种重要载体,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综合体现,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传承性。现阶段,以电气专业教材为例,适用于高等教育的教材很多都传承了几十年,且权威、经典。
(三)相关产业特点。
不同产业虽具有不同的行业特点,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专业性极强且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甚至要有一定程度的超前发展。以电力行业发展为例,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为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提供保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电力能源的供应质量和需要量不断提高,也促使着电力行业迅速发展,在已完成传统模式向智能化转变的基础上,电力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更新迅速。
(四)教材出版的本质。
出版业是内容产业,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而高校教材的出版不仅服务于教育,而且也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传递行业生产实践经验,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理念,为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产教融合现状
(一)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发展迅猛急需各类人才。仅从电力行业的发展来看,近几年,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能源互联网等电力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已在电力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又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面临更快速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急需高校输送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思维、能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高校毕业生,为行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二)高校教育现状。
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调整适应转变。传统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为在校生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了适应不断被压缩的学时,原本需要学生掌握的大量知识也被缩减,教师只能在现有的学时中,更注重传授重点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学时占比远不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授课学时。虽现已有MOOC等网络大学的形式出现,可锻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的能力,但授课内容仍多注重在专业理论知识部分。
从一般调查的情况看,高校教师有些因为从校园毕业直接到高校任教,在行业中实践的机会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所以在指导学生生产实践案例方面,有些力不从心。虽然学生在校期间也有实践课程,但由于生产现场安全和与企业对接等原因,有时无法到企业实习,或进不到变电站内部现场深刻体验,导致在校的实践环境和实际生产现场有所差距,并且实践内容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高等教育教材现状。
为适应教学需要,市场上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教材种类繁多,虽不乏经典教材,但大部分还是传统教材:纸质教材的形式,教材内容多传授理论知识。能体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教材还未成体系,但由于高校教师手中缺少生产实践实例资料,更有针对性地运用于教学,所以,对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教材有迫切的需求。
三、高校产教融合教材编写出版的经验
(一)明确编写出版的思路。
根据产教融合的目的和产教融合的现状,中国电力出版社确定了打造一个平台,实现多方参与、综合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并由此打造了由高校、企业、出版社、教育部门、行业协会共同协作的专业平台,指导、策划产教融合教材出版。
(二)教材的策划。
对于经典教材的优化。传承已久的经典教材,内容架构合理,教材不宜进行大幅改动,并且专业知识的理论性强,但涉及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的内容不够充足。针对这一特点,在教材的策划上,我们主要增加一些帮助学生理解的数字化展示方式、当前理论研究前沿动态和一些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并考虑邀请相关专业专家拍摄微课,介绍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新编教材的开发。教材的策划主要侧重选取与行业中技术发展较快的所对应的课程,进行选题的开发,使用视频、动画、微课等形式体现工程实践案例,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案例有机结合,并紧跟电力行业发展趋势,融入电力行业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帮助在校学生拓展视野。
(三)编写团队的组建。
校企合作编写,深度合作。在编写团队的构成上,邀请高校教师与电力企业专家联合编写,双方分工明确。高校教师主要负责教材提纲和教材内容的编写;电力企业专家一是负责提供生产实践的案例素材,使教材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二是通过高校教师的编写提纲,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给出教材中哪些内容需要详写、哪些内容需要略写的建议。针对不同教材的特点,校企双方分工各有侧重。
对于讲解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教材。电力企业专家主要提供工作中实例,高校教师对实例进行加工,更好地指导学生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新技术更新较快的教材。电力企业专家既可以提供专业最新技术应用的讲解(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最佳),激发学生从事电力行业工作的热情,又可以拍摄与工程实践案例相关的微课,这样既能强化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生产设备、加深对生产现场环境的认知。
与此同时,出版社也依托行业特点,为高校教师创造走进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的机会,帮助高校教师深入了解行业发展,提升业务水平。
(四)教材展现形式。
为了使学生能通过教材体验现场感,并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我们在传统教材形式的基础上,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相融合。
纸质教材。在原有教材内容基础上,通过二维码链接教材的方式,将与知识点相关的生产实践视频、生产设备动画、微课等内容链接到书中,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掌握知识点。
数字资源库。通过数字平台,将企业生产实践视频、行业新技术应用、课程思政等资源组成资源库,学生可通过自身学习情况,自主选择组合成资源包,使学生随时可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增强学生对工作现场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四、高校产教融合教材出版工作的体会
(一)校企合作编写,要各有侧重,分工明确。
由于高校教师更了解高校课程设置、授课方法、课时安排,所以教材的编写主要由高校教师完成。电力企业专家的作用主要是对教材中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内容把关,将现阶段生产实践中不再使用的技术从教材中删除,补充最新的技术,并提供相关素材,使教材更符合工程实践要求。
(二)教材形式丰富,要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随着信息化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阅读习惯有所改变。传统纸书也要变换更多形式,才能更好地起到传播文化、知识的作用。通过纸质教材与数字化形式的结合,提升知识的涵盖量,使教材立体化,既能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了解工程实践案例,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兼顾知识的碎片化,通过短视频、微课动画等形式,在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里将重点内容讲解清楚,将新技术、新理念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高效地获得知识,开拓视野。
(三)编辑深度参与,要随时跟进解决具体问题。
高校产教融合教材的出版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现有教材中选取适合配套生产实践案例的知识点,选取什么样的生产实践案例更能体现与教材知识点深度结合。另外,随着教育部数字教育资源的提出,编辑也要培养数字资源选取、开发、编辑加工的能力。高校教师对教学熟知,电力企业专家对生产实践了解,编辑在其中如何搭好桥梁,使三方有机结合,这些都是编辑面临的新挑战。
综上所述,只要高等学校、出版单位、相关产业三方共同参与,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实现跨界的深度融合,优化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供应,就能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2]李勇军,李立明.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
[3]普通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