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王玉衡: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社科学术出版事业部
【摘 要】邹韬奋是我国现代出版史上卓越的编辑家、报刊出版家。他陆续主持、创办了多种报刊,撰写了数百万字的评论和通讯报道文章,出版了数十本著作和译著,并建立了生活书店。用其一生来通过出版、创办报刊来推动我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进步文化的发展。邹韬奋出版要为大众服务、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追求质量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辉,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邹韬奋;出版思想;为大众服务;社会责任;创新精神;追求质量
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涌现过很多出版大家,他们爱国忧民、渴望振兴中华,对民族复兴孜孜以求,努力通过传播先进的、进步的文化来开启民智,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如力求通过出版“昌明教育,启蒙民众”的张元济,希望通过出版“养成中华共和国国民”的陆费逵……他们就像中国现代出版史星河中闪烁的明星。与张元济和陆费逵选择通过出版图书来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不同,邹韬奋则选择主要通过创办、出版期刊来丰富大众的精神、传播进步文化。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无法替代出版大家,邹韬奋的出版编辑思想是中国出版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至今仍闪耀着独特的光辉。正如中国编辑学会前副会长王振铎所说,在百年新闻出版史上,只有五位称得上大师级的人物,报刊为梁启超、陈独秀;图书为张元济、陆费逵;而将书报刊集合为一体之大师,只有邹韬奋先生。①
邹韬奋,原名邹恩润。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祖父曾任延平知府,父亲为福州市后补官,母亲为浙江海宁查氏之后。邹韬奋为6个孩子中的老大,6岁入私塾开始接受教育。由于邹韬奋的父亲崇尚“实业救国”,因此,在父亲的影响下,1909年他先考取了福州工业学校,两年后又进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学习。邹韬奋在南洋公学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电机科二年级,但因他更喜欢文科,因此于1919年破格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学习,1921年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22年,邹韬奋开始在我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职业与教育》杂志主编。自此,他开始了二十余年的出版编辑生涯。1926年10月,由于《生活》周刊原主编王志莘转入银行界任职,该周刊便改由邹韬奋负责。为自勉延志他选用了笔名“邹韬奋”。之后他陆续主持、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生活日报》《抗战》三日刊和《全民抗战》周刊等报刊,在这个过程中,他笔耕不辍,克服各种困难撰写了数以百万字的评论和各种通讯报道,出版了多部著作,并建立了生活书店。纵观邹韬奋的出版编辑思想,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为大众服务
“真诚为民众服务,永远立于大众立场”是邹韬奋非常重要的出版思想。在承担《生活》周刊主编工作后,邹韬奋很快便在《本刊与民众》一文中直接提出了办刊物要为大众服务的主张,他指出:“本刊的动机完全以民众的福利为前提,今后仍本此旨,努力进行……使本刊对于民众有相当的贡献。”①随后,他在1928年发表的《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一文中又一次强调《生活》周刊“是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鹄的”,指出:“我们办这个周刊……是要藉此机会尽我们的心力为社会服务,求有裨益于社会上的一般人,尤其注意的是要从种种方面引起服务社会的心愿,服务所应具的精神及德性。”②
国民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广大爱国群众的义愤。1936年11月,为了镇压群众的爱国义举,国民党逮捕了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人。邹韬奋出狱后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爱国救亡工作。出版编辑就是邹韬奋爱国救亡的重要工作。为了更好地通过刊物,为大众服务,抗日救亡,邹韬奋不仅设立了“读者信箱”栏目,还通过“读者信箱”进行读者调查,找出大众喜欢的栏目。如邹韬奋在《全民抗战》周刊第136期中阐释了他的这种为读者服务的思想,指出可以根据读者来信,统计读者都喜欢读那些栏目,并进行排序,这样就可以知道应该对那个栏目的内容进行丰富,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
邹韬奋提倡的为大众服务的精神,体现在出版活动的各个方面。在说明为何生活书店能受到广大读者喜欢和支持时,他在《抗战以来》一书中指出,生活书店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是因为除了和书刊都有正确丰富的内容外,最主要的是它具有对读者尽心竭力的服务精神,并进一步说明,生活书店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二、三年从“两个半人”发展到三百人的规模,从一家小小的书店增加到遍布在全国55家分店,全都是因为每个工作人员都怀揣着对读者竭诚服务的赤诚之心。为大众服务的追求贯穿了邹韬奋的出版编辑生涯,体现了现代中国出版事业的精神。
二、社会责任感
邹韬奋的出版思想具有强烈的振兴中华民族、改变中国当时状况的社会责任感。他将民主的、进步的出版方向作为其工作宗旨,这使他的刊物能够与民族安危以及国家的解放事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针对一些刊物内容低俗的现象,邹韬奋担任《生活》周刊主编以后,便要求《生活》周刊刊载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文章,力求对国家民族、对读者受众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邹韬奋希望通过这样做能够在振兴中华民族、改变中国社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革命主张和实践在中国的不断传播,邹韬奋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才能救中国。于是,邹韬奋便积极在刊物中刊登宣传社会进步、抗日救亡的文章,努力通过自己的行动唤醒民众振兴中华的意识和责任,显示了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在济南惨案后,《生活》周刊便开始更多地刊登对时事进行评论和报道的内容。而在“九·一八”事变以后,邹韬奋更是在《生活》周刊上刊登了大量抗日报道的新闻,一方面努力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另一方面表达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强烈不满,号召民众抗日,指出要“对于民族解放的倡导及不抵抗主义的严厉攻击尤不遗余力”。③
1935年11月16日,邹韬奋创立《大众生活》周刊,并指出该刊的创办宗旨是“对民族解放前途,对大众解放前途,尽一部分的贡献”。邹韬奋将“民族解放的实现”放在首位,表明了《大众生活》是主要关注国家前途、民族存亡的重大问题,旨在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刊物。在他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出版思想的指导下,刊物有力推动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1935年《大众生活》周刊创刊,邹韬奋更是将“解放民族”“解放大众”作为该刊办刊宗旨,并将“民族解放的实现”放在首位,表明了《大众生活》是主要关注国家前途、民族存亡的重大问题,旨在推动民族解放运动的刊物。在他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出版思想的指导下,刊物有力推动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三、创新精神
创新是邹韬奋出版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邹韬奋接手时,《生活》周刊只是一份销售量不过2000份,影响很小的刊物。算上他在内,全部职员也只有两个半(三人中有一人在外面兼职)。为改变这种情况,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后,创造性地设立了“读者信箱”专栏,架起了编辑与读者的桥梁,这在90多年前的出版界并无先例可循。除此,他还创新文稿文字的风格,避免使用贵族文字,而“采用‘明显畅快’的平民式的文字”。这两项创新使《生活》周刊的读者数量迅速增加,不到三年《生活》周刊销量便升到4万份。
邹韬奋曾在总结办刊的体验时指出了办刊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指出“创造精神”非常重要的,如果刊物内容人云亦云,体例毫无新意,那么这种刊物就没有个性和特色,没有发展的希望。邹韬奋所说的创造精神也就是创新精神,出版失去了创新精神,就会因失去了活力而呆滞。创新精神也是今天我们出版编辑工作必须倡导的。
四、追求质量
邹韬奋出版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非常重视所刊稿件的质量。在组织稿件时,邹韬奋注重将文稿的“价值性”和“有益性”结合起来,他选取稿件看的是稿件的质量,即是否合乎大众的需要,是否跟得上社会形势发展,而不是作者的名声大小。
为力求稿件质量能够力求客观,他不辞劳苦地力求保持刊物的经济独立,以不受任何利益群体左右,让稿件内容与公众的基本利益保持高度一致。他说:“我们情愿在经济自立上挣扎,我们情愿只用自己苦赚来的正当收入,因为如此才能保持我们言论上及纪事上的大公无私的独立精神,才能绝对不受任何集团的牵制。”④1935—1936年,《大众生活》周刊陆续刊登了两次《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宣言》,有感于《大众生活》周刊所产生的巨大舆论效应,蒋介石希望能与邹韬奋合作,但被其严词拒绝,这直接导致《大众生活》周刊只出版了19期就被查封。
正是由于邹韬奋对稿件质量的严格遴选,让其创办的刊物都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如钱俊瑞在回忆他的文章中说:“他的那支笔,比匕首、枪炮锐利百十倍,唤醒万众,横扫千军。现在还活着的中、老年干部和战士中,成千成万的人,就是受他主编的《大众生活》《生活日报》《抗战》以及他几百万字的文章的熏陶,觉醒成长起来的。”⑤
五、结语
1944年邹韬奋因病离世。他的一生都在通过出版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进步文化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如今,邹韬奋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七十多年了,但他的出版要为人民服务、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追求质量的主张与实践至今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出版事业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注释:
①韬奋全集(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48页。
②韬奋全集第5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46、448页。
③梁家禄等。中国新闻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4页。
④韬奋全集(第3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4-255页。
⑤钱俊瑞。韬奋永留人间,出版史料(第3辑),学林出版社,1984年12月,第5页。
参考文献:
[1]韬奋全集(第1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韬奋全集(第3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韬奋全集(第5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梁家禄等.中国新闻业史[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5]钱俊瑞.韬奋永留人间[M].出版史料(第3辑).学林出版社,1984.
[6]刘允杰.论邹韬奋出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科技传播,2009(10).
[7]胡龙霞.邹韬奋先生与中国新闻出版问题[J].粤海风,2007,6.
[8]王振铎.邹韬奋:现代编辑出版大师的优秀代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
[9]王振铎.邹韬奋:不朽的精神,不尽的沉思[J].中华活页文选,2011,8.
[10]孟芳.邹韬奋期刊编辑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