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伏爱兰: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
【摘 要】结合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本文对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的内涵进行了再审视,分两个方面阐述了出版社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的内涵,并结合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出版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就如何培养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意识,从出版行业主管部门、出版行业协会、出版社、出版从业人员四个层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出版社;社会责任;文化担当
一、引言
出版工作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社是重要的宣传思想部门,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古往今来、纵观中外,任何一本流传千古的好书无一例外都是对人民有启迪、对社会发展有推动、对文化传承有贡献的佳作。在当今中国社会语境下,图书作为一种媒体,更要为社会提供“正统共识”,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理解中国的框架。[1]
纵观整个出版界,有社会影响力的大社、强社在发展之初无一不将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放在首位,通过不断守正出新,做大做强。中华书局的创办人陆费逵在“社会非有教育、非有风纪不能有为”的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以振兴民族文化和富强中华民族为己任,通过创办中华书局来实现“开启民智,传承文化”的理想。在他看来,书籍是“最善之无形感化物,最精之灭国无烟炮”,并指出“书业虽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百年来,中华书局人秉持着这样的认识和自觉,始终以推动“国家社会进步”为己任,坚持用实际行动践行“开启民智,传承文化”的出版理念和文化担当,把书局办成承担文化发展使命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阵地。[2]
二、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的内涵
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说,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应是一以贯之的,是一个出版社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融进每个出版工作者骨子里的东西。结合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笔者对出版社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进行了再次审视,初步认为出版社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非常时期有非常之举。当国家遭遇困难、社会需要救助、民众需要扶助的时候,出版社不计得失,及时推出满足读者需求的产品。比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很多出版社在第一时间推出防疫指南、防疫读本、防疫知识宣传读本等图书、海报、宣传册并免费赠送,还制作成各种形式的音频、视频、电子书,为广大读者送去权威的防疫知识。各省援鄂医疗队赴鄂后,各出版社以非常快的速度策划出版了一批援鄂日记、抗疫家书类的图书,讴歌医护人员的大无畏精神,给无数读者以力量。很多出版社免费赠阅电子读物,免费开放数字资源,免费提供中小学名师网课,助力停课不停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人文读书声”有声店铺为读者提免费优秀经典名著有声版,并与数字平台联合,为读者提供免费电子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开放数字教学资源,把基本上涵盖中小学全学段、全学科的教科书和教师用书近600种的电子版推上相关平台,供广大师生免费浏览,切实保障了春季课前到书。[3]
第二方面,平常之时尽非常之功。平常之时,出版社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往大了说,就是要心怀天下,肩负起昌明教育、启迪民智、引领文化的责任,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华文化繁荣昌盛;往小了说,就是要保证每本图书的质量,始终以工匠精神做书。可以说,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是要贯穿于出版的各个环节的,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等核心环节尤其如此。审稿环节缺乏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诸如《平安经》这种毫无出版价值的选题便有可能堂而皇之地出版,不仅于传播文化无益,而且有损整个出版行业的形象。编辑加工环节缺乏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和政治导向便容易把不住。因一本书的内容质量出了问题而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校对环节缺乏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粗制滥造、错漏百出的出版物便会充斥市场。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图书“质量管理”专项检查每年都会曝光一批编校质量不合格的图书,有的图书的差错率竟然高达万分之八,与合格标准万分之一差距悬殊,这样的图书流入市场,必然无法起到启迪民智、昌明文化的作用,甚至还会误导读者,造成严重的后果。[4]
三、如何培育出版社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现实中,出版物导向问题频出,很多出版物格调、品位不高,编校质量较差,图书同质化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有些出版社甚至与所谓的图书公司合作,全然不顾选题的质量,给钱就出,导致问题频发。归根结底,是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让位给了经济利益,出版社的责任意识出了问题。
如何培育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第一,将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纳入出版社社会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指出:“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出版社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将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纳入出版社社会效益考核,并作为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效益好的图书往往都是社会效益好的图书,只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社会效益的做法是一种短视行为,必然会产生邹韬奋先生在《事业性和商业性问题》一文中精辟论述到的结果:“如果因为顾到商业性而对于文化食粮的内容不加注意,那也是自杀政策,事业必然要一天天衰落,商业也将随之而衰落。”[5]
第二,出版行业协会要发挥引领作用。出版行业协会要把培育出版行业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更多地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督促形成行业自律。目前,我国的出版行业协会主要有中国出版协会及各省出版协会、中国编辑学会等。这些协会在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方面的引领是不足的,很少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等,也缺乏对出版社的引领和评价。很多出版社甚至不是会员单位。
第三,出版社要将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贯穿企业全局的,是一个企业的精气神,是企业的软实力。企业文化建设得好,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商务印书馆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己任,提倡做有良知的出版人,遵循“服务教育、引领学术、担当文化、激动潮流”的宗旨,提倡“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革命精神,博采中西、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竭力继承中华文化,积极传播海外新知,创造了中国文化出版事业的辉煌。
然而现实中,很多出版社并没有很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笔者随机浏览了一些出版社的官方网站,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出版社没有在出版社概况介绍里鲜明地指出其企业文化。大部分出版社由于转企改制的时间不长,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思维,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没有鲜明的企业文化。有些出版社的企业文化仅止于一句口号,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建设,更没能将企业文化转化为员工的职业自觉。有些出版社的企业文化没有自己的鲜明个性,仅仅采用诸如“团结、奋进、向上”之类的毫无企业辨识力的空口号,更没有从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将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出版社是企业,同时,也是宣传思想单位,比起工业类生产企业,更应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着力培养整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只有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在出版社蔚然成风,成为所有出版从业者的信条和理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第四,出版社要格外重视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培训。笔者认为,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意识的人才才是出版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这是出版行业的特点所决定的。现实中,很多出版社重业务知识培训而轻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意识培训,尤其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中,缺乏对员工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荣誉感教育。很多入职一两年的员工,只知道埋头钻研编校业务知识,竟然不知道张元济、邹韬奋等出版名家是谁。出版社招聘的新人中,非编辑出版专业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理工科编辑更是占了半壁江山,他们普遍不了解出版行业的历史,若没有接受系统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意识培训,便会少了情怀,少了敬畏。另外,相关机构、部门组织的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班也鲜有出版人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方面的内容,更多地侧重于具体的编辑、校对业务知识。
第五,出版从业者要提升道德素养,增强行业自觉。出版从业人员应明确自身在引领文化、繁荣出版方面的重大使命任务,提高站位,开拓视野,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以大国工匠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利用一切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和业务能力,加强行业自觉,切实增强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如:在选题策划上,多策划能引领社会、传播正能量、给读者以启迪的好选题;在审稿环节,以对读者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把好选题质量关;在编辑加工、校对环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力争让每一本书经得住时间的推敲、历史的洗礼。
四、总结
书籍是社会文化成果的集中展现,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承担着教化众生、传承文明的重要使命,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见证。特殊时期,书籍可以疗愈人们内心的创伤,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给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书籍是要古今传承的,今日出版的图书,若干年以后便成为子孙后代眼中的古籍,容不得半点差错。提升出版社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意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出版行业主管部门要从体制机制上加强管理和约束。出版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出版社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将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具体化,有机地融入企业文化体系,并加强相关培训。出版从业者,要不断学习新知,提高站位,始终怀着高度的责任感,推出精品力作,为更好地发挥出版在积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扩大中华文化影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涛甫,王佳佳.媒体应有文化担当[J].新闻战线,2017:32-34.
[2]庄艺真.做有文化担当的出版企业:兼论中华书局百年兴盛之道[J].出版广角,2014:14-16.
[3]聂震宁.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79.
[4]国家新闻出版署通报35种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涉及29家出版单位[OL].http://jyty.liaocheng.gov.cn/ztzl/jyjy/syjy-jy/202001/P020200114315929474319.pdf.
[5]徐瑛.论编辑的文化担当和医学编辑的工匠精神[J].出版广角,2017(28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