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胡庆翠:地质出版社
【摘 要】中小学教材的内容结构是反映一本(套)教材编写特点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承载着一本(套)教材所秉承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还蕴含着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是教材编写着实现其编写意图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建构教材的内容结构,是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本文以地质版《技术与设计1》教材为例,对中小学教材内容结构的建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教材;内容结构;建构策略
内容结构是中小学教材固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反映一本(套)教材编写特点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地质版《技术与设计1》教材为例,结合笔者几年来参与地质版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材编写工作的一些体验和感悟,对中小学教材内容结构的建构策略提出一些见解,以期得到广大同仁的帮助和指导。
一、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精选教材内容
教材的编写,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吃透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的思想融入教材之中,以充分体现通用技术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成果,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达成的一个共识。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从以下几处着眼:
(一)强调基础
选择那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气息、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未来科技走向、具有可迁移特征的教学内容。
(二)注重发展
选择那些贴近学生实际、富有挑战意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有利于课程实施和学生发展的内容。
(三)突出育人
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我国历史科技成就和现代科技成果,注重技术文化的渗透,注重贯彻“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思想,注重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蕴含丰富育人价值的典型案例,以加强学生对技术世界文化的理解和人格陶冶,形成良好的技术理性和个性品质,充分体现技术学科的育人功能。例如,《技术与设计1》把“造纸术的发明”“复兴号动车的研制”“兰新高铁防风技术”“先进的可燃冰开采技术”等我国历史或现代科技成果作为典型案例写入教材,不仅体现了技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我国这些著名的科技成果的了解,体会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同时,能够充分挖掘技术的文化特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架构基本内容结构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定义为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五个方面。
在教材基本内容结构的架构上,我们主要强调了以下三个逻辑:第一,“学科逻辑”——教学内容结构体系要科学、合理,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要符合学科本身的特点。第二,“心理逻辑”——教学内容结构体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第三,“教学逻辑”——教学内容结构体系要符合学科教学规律,要有利于教学实践;教材内容的呈现要有层次性,要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逻辑上,我们主要体现了探究式教学思想,将教材内容呈现的基本逻辑确定为“引入—探究—结论—应用—拓展—评价”。即:通过典型案例或技术实例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以任务驱动的策略来引导学生进行技术探究活动,进而出结论;以技术体验、设计实践、作品制作、工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感知某项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资料介绍、技术实践、技术探究等多种形式学习活动,让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了解技术与设计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作用和价值;以一项设计或技术实践为载体,通过学生在该项技术活动中的表现,从不同的维度来评价其学习情况,实现学习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统一。
在教材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主要以符合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技术与设计1》教材的基本内容结构确定为“正文”加“栏目”。正文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表述、分析有关案例、概念、原理、观点和结论,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内容;栏目属于教学活动内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的重要载体。栏目分为“资料性栏目”和“操作性栏目”两大类。资料性栏目包括“阅读材料”“开眼界”等,是对正文的补充和拓展;操作性栏目包括“问题思考”“讨论交流”“技术探究”“技术实践”“创客坊”等,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主体。无论是正文还是栏目内容,都根据具体的知识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学的实际需要,以文字、插图、表格等形式来呈现。做到宜文则文,宜图则图,宜表则表,图文相辅相成,栏目融入其中,作为学生学习认知关联的纽带,使课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表述整体,达到与学生的心理认知过程和课堂教学过程合理合拍,相得益彰的境地。
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上,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特别注重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特别注重技术思想与方法的渗透。第二,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注重经典与现代相结合,注重工、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技术理论的深入解析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总之,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构建,既关注了学科知识体系,又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纲,凸显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三、以技术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学生活动结构体系
活动是学生进行学习认识的基本方式。皮亚杰认为,“认识的发生既不是内部预先形成的主题结构的展开,而是通过活动使主体、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并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客体双重构建的过程。”中小学教材作为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的资源,缜密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多种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是中小学教材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衡量教材编写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创设和学生已有经验有联系的多样化学习情境,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进行技术体验、技术设计、技术制作、技术试验、技术探究等技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实际教学需要,为帮助学生强化手脑并用,增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与运用,发展工程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导向,教材以“栏目”为载体,有计划、分层次地设计、安排各种学习和技术实践活动,形成了与教材正文内容适切性好、可操作性强的教材栏目系统,进而形成了教学目的明确、循序渐进的学生活动结构体系,为培养学生的技术核心素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以一项技术探究活动为载体建构学习评价体系
为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的评价提倡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学科素养发展与整体素养发展相统一。既要关注学生实践技能、学习成果的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的学习情况”的基本要求,在设计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时,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以及对评价结果的表述等多维度进行了慎重的考量和设计。在评价内容上,既重理论知识,又重实际操作;在评价方式上,采取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对评价结果的表述上,既可以用评语,也可以打等第。从评价内容到评价形式上做到了开放性、多元化、全方位,既注重学生技术学习活动中的技术经验的提升、原理的运用、方法的融合、设计的创新,又注重学生技能的迁移、文化的感悟,从而形成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构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符合技术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评价体系。在教材每一章的最后,都设置了“小结与评价”。“小结与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并具有两个功能:一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概括整合,归纳总结,以巩固所学知识内容,建构起较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二是以一项具体的技术探究活动为载体,通过对学生参与具体实践活动的情况和制作作品的评价,来完成对本章学习情况的评价。
五、以“基于问题”“基于任务”“基于项目”为策略构建学习情境体系
根据通用技术学科的特点,采用“基于问题”“基于任务”“基于项目”的技术学习情境设计策略,按照案例引入、活动引领、评价导向的思路来创设学习情境,强化基于技术实践活动的学习情境设计,把学生的学习置于真实的技术情境之中。例如,教材中在讲技术的创新性时,采用了“飞机的诞生”“应用广泛的多旋翼无人机”两个案例引入,不仅突出了学生对“人类的技术水平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的灵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引入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之中;在讲技术的“时效性”时,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引入,让学生通过调查“寻呼机”“随身听”等淡出人们视野的技术产品的活动,来理解技术的“时效性”这一基本性质。通过这一调查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技术“时效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引领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突出活动的引领作用。
六、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做好版面设计
教材的版面是对教学内容的文字、图表以及正文、栏目等教材内容结构要素进行平面组合的结构性视觉表达,其主要功能是展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对内容脉络的把握和对知识的理解。基于上述认识,我们从教材编写开始就要求作者考虑组成教材内容结构的各要素在教材版面中的作用和呈现方式。在进行版面设计时,更是强调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审美情趣、阅读习惯等诸因素,在把握好版面的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将正文、标题、栏目要素等不仅用字体、字号、颜色加以区分,还给不同栏目设计了专用图标等,力求做到版面简洁、明快,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使组成教材内容结构各要素的功能在视觉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总之,如何建构教材的内容结构,是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其内容、板式设计、风格等等都需要出版人员深下功夫,仔细琢磨,方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顾建军,吴铁军主编.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