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为“走出去”图书添加“催化剂”——图书编辑的新担当

2021-07-05 来源:《传媒论坛》
  【作 者】邹楚林、李漫溢:湖南教育出版社

  【摘 要】图书出版“走出去”正在向“走进去”转变,这并不是简单的“量变”,而是一个真正引发“质变”的“化学反应”。为加快反应进程,图书编辑有必要在图书出版流程的各阶段为其添加合适的有效"催化剂",这也是新时代图书编辑应有的新担当。本文基于笔者自身实操,简单介绍了一些可分别用于组稿、设计、编辑、翻译、推广等阶段的行之有效的“催化剂”,以供借鉴。

  【关键词】契合实需;精耕细作;立足当地;契合受众;侧重造血

  自将“走出去”战略作为新闻出版的重大国家战略之一以来,我国构建了内容生产、翻译出版、发行推广和资本运营等全流程、全领域的“走出去”格局,打开了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物市场[1]。与面向国内出版的图书一样,“走出去”的图书也要经历组稿、编辑、出版、发行几个阶段,但每个环节都有自身的特色。作为图书编辑,如何在编辑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努力为“走出去”图书添加有效“催化剂”,为中华文化由“走出去”转向“走进去”作出新的贡献,这既是义务使然,也是敢于担当的必然要求。

  如何添加有效“催化剂”?笔者曾有幸作为我国首个“文化援外”[2]项目中的一名主要执行者,为他国新编过教科书。下面结合自身实操,介绍在组稿、编辑、出版、推广、培训、回访等不同阶段,采取哪些方式添加“催化剂”,力促让我们的图书“走进去”,以供参考借鉴。

  一、深入调查,契合实需——组稿阶段的“催化剂”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世界,既不单一,又不静止,情况十分复杂。因此,要想我们出版的图书“走进去”,就必须在编写之前就仔细研究受众国家和地区的政体、经济、宗教、文化、语言等情况,预先选择好契合外方需求的内容。

  如何选择?没有调查,就没有“选择权”,不进行调查研究,就不会了解受众需求,更不可能选择出符合受众需求的内容文本。因此,在组稿阶段,我们就组织骨干编辑,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当地史料、访谈代表人物等手段方式,对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教育发展需求进行了认真调查。同时,组织编写专家认真研讨该国教育和文化战略政策,深入研究其有关文件。经过调查和仔细研究,我们清楚了未来使用者对即将编写的图书内容的需求,明晰了图书教育功能的定位。

  基于深入调查、契合当地民众需求的文本内容,就一定能够吻合当地教育和文化战略,能被当地民众所接受,这也是图书出版走进他国异乡的前提。

  二、严控质量,精耕细作——编辑阶段的“催化剂”

  内容质量决定着“走出去”寿命,是图书出版进入海外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获得当地认可的根基。因此,我们严控质量,精耕细作,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精心编辑中文语句,以使语言精练,坚决不用大多数国外人们很难理解的词汇,如“红彤彤、不三不四”等词,确保文本适合阅读者的语境。二是编辑时进行换位思考,对那些不符合当地人们阅读习惯、思维方式,或超出知识水平的重要文本,在确保有效表达原意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文本。例如,对文本中诸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类语句,在充分考虑文本原意以及当地民众的思维方式后,将其进行灵活改写。三是在保证科学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创新文本内容的呈现形式。将具象的话语与抽象的理念、意象的接受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家庭对话、师生互动、学生之间游戏等其他形式来改编内容,以激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增强文本内容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最后,为保证内容的质量,我们除了组织国内长期研究受众国的教育专家、熟悉当前国际教育趋势的学科专家分批对中文文本进行审查打磨,并根据他们的意见不断修订完善文本外,还应邀请输出国的部分权威教育专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专家等,从内容的科学性、整体性、过程性、可行性、操作性等角度,对每一章、每一节、每个栏目、每个文字进行多轮审读,并依据他们的意见或合理建议进行多次优化,多轮修改,反复打磨,精耕细作,以保证内容的质量。

  三、立足本地,革新呈现——设计阶段的“催化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文化,且都必然表现出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心理和审美意识。如果内容的呈现形式如人物形象、活动背景等不契合当地的审美观,将会影响他们对文本内容的正确认知和接受程度。于是,在具体设计之前,我们通过现场拍摄、网络搜集、资料查询等手段,大量收集了当地建筑物、动植物、生活用品、人物活动等相关素材。然后,以这些素材为源,按照他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来设计具体人物形象、活动场景等,使呈现方式基本“本土化”。对于封面、版式的设计,在设计之前,我们就咨询了当地一些专家。初稿完成后,我们还将设计的封面版式通过一定渠道发给部分当地代表来审阅,并根据他们的意见或建议进行修改完善,以确保文本的外在形式契合他们的审美观。

  四、协同合作,契合受众——翻译阶段的“催化剂”

  图书“走出去”并不是简单地将中文文本译成外文文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翻译质量影响输出效果[3]。“中国式翻译”或者翻译不够“本土化”,都会使得他国人民误解或者有阅读障碍,其结果将导致图书“走不进去”,只会“昙花一现”。不同文明的人们拥有着不同的思维表达方式,对同一文化内容的理解可能会存在差异,这给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契合受众需求的、高质量的外文文本离不开中外学者的协同合作。例如,我们针对教材使用者使用英式英文的习惯,选择了一批母语是汉语,但有着较深英语文化研究的,或多年留英经历的高校教师,在充分理解中文含义的前提下,基于当地语言习惯、语言风格等进行创造性翻译。同时,将我方翻译出来的英文文本交给部分当地学科专家及部分当地来华留学生进行精细审读,请他们对译文进行润色提升,提质打磨,使之高度贴切当地教育实际,利于他们的使用,也便于他们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切的体认和理解[4]。

  五、侧重造血,多措并举——推广阶段的“催化剂”

  无论是基于他国人民需求深耕细作高质量内容,还是内容呈现形式的“本土化”,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图书“走出去”后能“走进去、留下来”。作为文化产品的研发设计者,仅仅开发出契合需求的“本土化”高质量产品还不够,还需花大力气进行推广宣传,力促越来越多的受众者接受我们精心研发的图书。

  如何进行推广宣传呢?笔者认为,受限于一些客观因素,“走出去”图书的推广不能像国内那样手段众多,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但我们可以根据当地人们的文化传统、价值趋向和接受心理,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等吻合当地实际的传播手段,采取“请进来”或“走进去”的方式,借助当地群众的力量,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分步骤、分阶段多次“输血”,不断循序渐进,不断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受众的“造血”功能,多措并举来推广我国的文化产品,努力让其“深入人心”。比如,我们文本的英文初稿出来后,对该国近80名来华代表,进行了编写思想、编写目的、编写理念、安排方式等方面的宣讲,为避免他们首次看到我们编写的图书时,“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编写完成后,我们又邀请了该国部分骨干教师代表来华,面对面地“授人以渔”,手把手地告知他们如何有效使用我们编写的教科书等,以点带面,有效提升他们接受“新产品”的能力。新编图书进入当地使用后,我们又组织编写代表奔赴当地,亲赴一线学校,与当地师生深入交流,解疑释惑,收集意见建议。

  当然,数字化、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对外传播的载体更加多样化,传播模式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化。不断加强传播力度,扩大传播面,从而大力“播种”,以求中华文化能在异国他乡生生不息。

  六、结语

  我国图书出版“走出去”“走进去”的路还很长。鉴于图书在文明传承与互动中的特殊地位,图书出版编辑自然重任在肩。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作为新时代的编辑,就应不畏艰难,饱含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奋斗的激情,以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以“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的劲头,敢于担当,努力创造图书出版“走出去并走进去”的新成绩。唯其如此,才能不辱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力促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刘海涛.关于图书出版“走出去”的思考[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612/c40606-31131677.html.

  [2]中国首个文化援外项目结项为南苏丹量身打造教育体系[EB/OL].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18-08-23_469378.shtml.

  [3]董子铭,刘肖.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新途径——我国网络文学海外输出现状与思考[J].编辑之友.2017(8):17-20.

  [4]谭天星.充分发挥华侨华人优势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EB/OL].http://www.zytzb.gov.cn/tzsx/305037.jhtml.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