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核心舱顺利对接。这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在众多国外媒体的报道、各国航空局的贺信中,有一个英文单词亮了,那就是taikonaut,一个中国航天员的专属词。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65年来,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精神引导下,一代代航天人推动着这项事业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突破。
《中国航天老照片》(中国宇航出版社)、《砥砺奋进——中国载人航天计划》(未来出版社)、《筑梦科技:载人航天》(科学普及出版社)以多种方式记述了中国航天成就。《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航天科技与中国天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则远眺未来,描绘航天科技前景以及对航天技术可能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
回首:写成就也写失误
1969年,秋天,几位航天人在简陋实验室旁的核桃树下休息。他们捡一些掉下来的核桃吃,还把它趣称为“高级营养保健品”。科研人员边吃边聊,有人说:“发达国家怎能想到,中国人竟能在这样简陋的实验室搞出来先进的战略导弹姿控发动机!”有人接茬说:“不用说国外,再过几十年,我们的年青一代能相信吗?”
《中国航天老照片》中以80余幅照片,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的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中国宇航出版社编辑马喆介绍说,这些老照片是编辑部在公开征集活动中收到的。书中通过老照片和照片后面的历史故事,真实记录了航天事业发展中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勾画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本轮廓。这其中,有成功、有奋斗,也有失败、有反思。
比如,1962年,东风二号导弹飞行试验失败后,航天人员在分析、查找不足中度过了近百天。这次失败不仅让燥热的心冷静下来,也让大家从盲目的情绪中清醒过来。更为可贵的是,失利之后的航天人在钱学森的倡导下,认识到一个崭新的词汇——系统工程。
航天之路就是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越发严谨科学的探索。
《砥砺奋进——中国载人航天计划》讲述了我国航天领域一穷二白时的自力更生、追赶先进技术所历经的艰辛,也展示了拼搏至今取得的一个个航天成就。责编王小莉说,书中还涉及各国对于航天发展的战略思想、战术特点及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等,会让读者看到不一样的科技较量场面,这些看不见硝烟的较量同样紧张刺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写作中如实还原了探索历程中的各种失误和摸索,凸显了科技发展的时代性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科普:把硬知识软化
《筑梦科技:载人航天》是一本面向小读者的科普启蒙读物。该书是“筑梦科技·航天篇”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通过对航天知识的介绍,让小读者了解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以及科学家、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辛的奋斗历程。
责编韩颖介绍说,书中既不讲载人航天的大道理,也不涉及高深的技术知识,只是将一些最简单和最常见的概念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因为编写人员都希望做一本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俱佳的优质科普读物。这其中最难做到的是趣味性。在保证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前提下,大家努力通过内容的生动、插图的精美来提高作品的趣味性。”
比如,围绕最新的航天科技成果,结合当前人们最关心的航天科技话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系统介绍航天技术的发展过程和相关知识,并以此为主线,穿插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科技专家。书中特别讲述了航天员在太空怎样搞个人卫生、怎样过节假日等能够满足小读者好奇心的内容。书中最后一章“什么人能当航天员”不仅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航天员如何选拔和训练,还告诉小读者如果将来想当航天员,现在应该做哪些准备。
韩颖说,《筑梦科技:载人航天》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每个故事都配有精美插图。年龄较小的读者,可以通过书中各章节标题,以及标题下的精美插图大概了解载人航天是怎么一回事。
同样的,《砥砺奋进——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用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和历史照片,还原航天发展的脉络和现状。王小莉说,该书最大的特点是硬知识的软化,专业性与普及性相结合。书中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串起几代航天人的持续奋斗,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不足及其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奋起和成就。读者可以从中读出科学技术发展的力量,人类在探索宇宙之路上的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以及人类探秘宇宙空间的决心和勇气。
王小莉认为,书中科学原理部分的展开,与研制过程中的人、事、故事有机结合,让读者读起来轻松有趣,不会有什么阅读障碍。深入浅出地将深奥专业知识表述出来,会对普及航天知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
眺望:展示美妙科技未来
航天成就令人心潮澎湃、航天员生活让人好奇,但如果一本书带你眺望未来的航天事业,并预测技术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是很有阅读欲望?《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航天科技与中国天梦》就是这样一本图书。
责编王晓义认为,相比讲述成就而言,预测未来是更难的。因为未来有诸多不确定性,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正如序言作者、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所说:“研究与预测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是一项兼具挑战性与争议性的工作,难度很大。不过,科学技术的最大魔力就是能够预见有限的未来之路,这是由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的。”
《2049年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航天科技与中国天梦》站在航天科技历史的基石上,立足航天科技的八大专项技术——量子科学与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认知科学与技术、通信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预测了40年之后的航天科技发展,以及航天科技丰富多彩的应用。例如,太空旅馆、太空城市、太空农场、太空电梯、月球电梯、人造月亮、太空互联网等,比较全面地回应了人们关心的航天科技未来发展及对社会与人类生活的影响。为此,还专章提出了促进航天科技发展的对策,解读了航天强国梦与航天科技发展的关系。
该书由中国宇航学会组织编写,主编王礼恒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晓义说,这本书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对航天科技应用的展望。因为这里的展望不是幻想,也不是科幻,而是科学的预测,是完全能实现的未来。在这些精彩的科学预测中,读者可以领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航天科技让未来生活更美妙的科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