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里的中国》 李少白 杨春燕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6月出版
紫禁城(今日的故宫)是一座伟大的“城”,以其雄伟壮丽的宫殿建筑与流传千古的文物珍宝,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与见证,也为历史学家、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和无尽的创作资源。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各类关于紫禁城的图书争相上市。但是,紫禁城是写不完、说不完的,对于它的研究仍在不断拓展深入,围绕它的创作越发多姿多彩,有关它的作品当然会继续涌现。
《故宫里的中国》的作者是李少白和杨春燕。说起李少白,我们就会想到这本书肯定与故宫摄影有关。是的,这是与故宫摄影有关的书。故宫是摄影者的天堂,李少白是拍摄故宫的名家、大家。从美学角度来看,故宫经得起拍摄,经得起寻找,经得起发现。李少白说,他任何时候走进故宫,都会有新的感觉与发现。他说他的这种感觉是他拍摄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的,他自己也觉得很神奇。
在长期的拍摄过程中,李少白对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加深了认识。他拍摄的故宫照片,就是他用摄影语言对故宫的发现与理解,即用镜头诠释故宫的价值与意义。他以精美而富有个性的影像,使人们对故宫这个伟大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是杨春燕。杨女士学有专长,供职于科技部门,同时喜欢文化艺术。她以科技工作者特有的严谨与执着对待自己的文艺爱好,并都有所成就。2020年,杨春燕用自己拍摄的故宫作品,出版了反映“大故宫”理念的《金瓯永固》摄影画册,突出体现故宫既阳刚又阴柔,既浓艳又端庄,既精致又典雅的古典之美,为紫禁城 600年献上了一份敬意。
李少白和杨春燕最重要的共同之处,就是对故宫内涵的不断探求。
同样是紫禁城的四时风光,他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沧桑;还是那些宫殿,他们联想到的更多的是宫闱风云;对于故宫的文物珍宝,他们则思考着它们背后的人和事。他们体会到,对故宫了解得越多,越会加深对故宫的感情。因为紫禁城连接着中国的过去和今天,它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按下快门时,常常觉得这不是在简单地摄影,而是在和历史对话。他们以其特有的感悟审视现实,并且透视历史时空,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启示,以进行更好的艺术创造。
“故宫里的中国”是一个很好的创意,也是对故宫价值的高度概括。千门万户的紫禁城建筑并不是一个空壳,而是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它与珍贵的文物藏品联系在一起,在其中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看到中国的历史,看到中国的文化,还可以看到中国的今天,看到当代中国人对于这一伟大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的水平,看到承担着保护文化遗产、承传人类文明、开展文化交流和与文明对话使命的故宫博物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故宫是世人认识中国的窗口,是沟通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桥梁。可见,这本书的内容是丰富的,也是有新意的。
《故宫里的中国》一书是两位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对故宫新的阐释,是他们默契配合并精心奉献给读者的“礼物”。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国、家、屋”3个维度,高屋建瓴地为故宫“画像”,为中国“写生”。这本书从“大故宫”的格局出发,以美文与美图相结合的形式,将故宫的宫殿、文物和历史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读者。
而一些重点文物的介绍,则可使读者对明清宫廷历史文化留下深刻印象。一顶凤冠,反映了明万历时期奢靡的风尚;一支面簪,诉说了一名后宫妃子的悲惨境遇;一件龙袍,演绎了明清满汉文化的交融与演变;一扇朱门,开启了几代皇权更迭的序幕;一座皇宫,记录了中华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