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家 李姗姗
疫情期间,我常给远方的小侄女打视频电话。我们很喜欢玩“传送礼物”的游戏,一边念着魔法口诀一边传送神秘礼物。
我的魔法口诀通常是这样的:“唔里哇唔里哇,变!我给你送来了一个冰淇淋!唔里哇唔里哇,变!我给你送来了一勺辣椒!唔里哇唔里哇,变!我给你送来了一片柠檬!……”
在收到冰淇淋、辣椒、柠檬、苦瓜、棒棒糖等“礼物”的时候,小侄女的表情不断变化着——惊喜、皱眉、吐舌头、蒙着眼睛要逃走、满足地笑。孩子的丰富表情往往让人痴迷。
后来,在创作的时候,我常想起和她玩游戏时看到的那些生动表情,它让我感到无比温暖。这让我不由得把它同儿童文学创作联系起来。我想:“如果文字里也有着孩童一般丰富的表情,那么,孩子会不会就更喜欢看了?”
有一次,一个三年级小男孩问我:“姗姗姐姐,老师说我的作文写得不够生动,你能不能教教我,怎么样才能把文章写得更生动呢?”看着他一脸期待的表情,我笑着说:“好呀,能让我看看你的作文吗?”这篇作文是认真写的,只是读起来比较平淡。“也许,我们可以用一些方法,让文字充满表情,这样,文章就能更生动了。”我说。“用什么方法呢?”小男孩继续问,他更好奇了。
“我们从作文的题目开始吧,你看,你的作文叫《我的星期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星期天,所以,大家对这个不陌生,也有可能不怎么感兴趣。比如有一本绘本叫《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样的题目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来看看内容。”
“可是,我的这个星期天不一样。”“这就对了!我们往后看内容,以前的星期天你都是做作业,上培训班,但这个星期天,你在做什么?”小男孩回答我说:“我在当旅行家,我去了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尼西亚、冰岛……我还去南极看了企鹅!妈妈说了,疫情期间不能去人多的地方,我只能在房间里假装旅行。”
“这就是文章最独特的地方。虽然你在房间里玩儿地球仪,但你也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我们来修改一下题目,好不好?”“什么题目都可以吗?”“你可以发挥想象力,哈哈,最好让别人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有惊讶、开心、惊喜等表情!”
“我想到了一个——《环游地球》?”“这次好多了!如果加上一个很短的时间,比如《一小时环游地球》,就有一个时间和范围的对比,你认为好不好?”
“哇!”小男孩跳起来,“我喜欢这个名字!”“你喜欢的话,别的小朋友也会喜欢的。这个地球仪是爸爸送你的礼物,是你期待已久的,对吗?但我读开篇这一句的时候却感觉不到你开心的心情,你读读看,‘星期天的早晨,我睡醒以后,看到床头有一个地球仪。’”
“我真的很开心!”“我猜到了!别急,我们来加入一些更有表情的文字。想一想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有什么动作?”“我看到地球仪的时候,在床上跳了几下,还打了几个滚儿。”“很好!我们把它写进去。其实不光是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把自己的心情用夸张的语句来写。对了,你喜欢《长袜子皮皮》吗?”“喜欢!我看了好几遍!”
“我记得一个情节:一天傍晚,皮皮正和汤米、安妮卡一起吃野草莓,一个威风凛凛的黑人国王闯进门来。那是皮皮的爸爸。皮皮很高兴看到爸爸回来,之前她还在担心爸爸会淹死。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位爸爸会怎么回答?别的小朋友的爸爸有可能说:‘别担心,我不会淹死。’可皮皮的爸爸是这么说的:‘淹死!当然不会!要我淹死就跟骆驼穿过针眼一样不可能。’”
“哈哈哈!太夸张了!”“对,就是夸张。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在《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里,就经常会有夸张的语言出现。比如形容孩子们想去买巧克力的心情:孩子们拿起锤子,敲碎了他们的存钱罐,捧着满把的钱币奔进商店。”
“我也有储蓄罐!”“是的。存钱罐平常多宝贵啊!那可是孩子们用来装零花钱的宝贝!但在这里,作者用了‘敲碎’‘捧着’‘奔进’三个词语来体现孩子们想要买巧克力的迫切心情。读了这句话,感觉文章里的那个孩子就在身边,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表情,似乎他们一个接一个刚刚跑过去!我们再看看你作文里的这一段,期待地球仪的心情是不是可以这样写呢?试试用夸张的语言写一写你做梦都想要一个地球仪的心情?”
“好!”小男孩在作文本上涂涂改改,还在电脑上搜集了很多图片,去了解了每个国家的地貌和风俗,在想象中感受着旅行的趣味。后来,他快乐地完成了这篇《一小时环游地球》的文章。据说,这篇作文得了六颗星加一个笑脸图标,这可是他的语文老师能给出的最高肯定。我能想象他捧着作文本时,开心的表情。
记得小学时刚学习汉字,有一次家庭作业是在田字格里写“闹”这个字,老师要求组两个词,我只想出了“吵闹”这个词。父亲告诉我,还可以组一个“大闹”。为了让我明白这个词,他给我讲了一个《西游记》里的故事情节“孙悟空大闹天宫”。我痴迷地听着,觉得字真有意思,词真有意思,故事真有意思。渐渐地,我便爱上了写字。
现在,我成了一位创作者,做着开心的事情:写字。小时候学到的那些字似乎都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决定认真地对待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每句话,每个段落,每篇文章。我明白,写作是一面镜子,文字里有作家的表情,文字背后也有读者的表情。我告诉学写作的孩子们,当你们写完一篇作文,试试站在镜子前大声读一遍,看看自己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