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周玲: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摘 要】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中医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基层临床、医技人员。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挖掘学科内涵、紧跟行业需求、推进纸数融合等方面,对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编写出版的内在要求和体系建构作出分析,以期增强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服务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促进相关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水平专业建设。
【关键词】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建设;职业教育;编辑工作
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生产、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能更直接、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1]。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12月,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培训中医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2]。教材建设是职业院校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课程目标的完成,关系到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要求具备严密的逻辑结构和独特的编写体例,重视创新性和实用性建设,对教材编辑的要求有别于其他学科编辑。本文以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编写为例,总结教材出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教材编写的内在要求和体系建构作出具体分析。
一、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对教材建设的内在要求
中医药学具有医学和文化双重属性,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特色。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要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并以中医药产业的实际需求和中医药学的人才成长规律为基本依据,开展教材建设。
一是体现中医药特色。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准确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教材建设中,需要注重研究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以中医药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教材编写的主要目标。在教材内容编写上,公共基础课程教材、专业基础课程教材应突出与中医药专业的结合点,专业核心课程教材要注重中医药综合技能和思维的培养。
二是注重结合多学科知识。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中医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掌握多学科知识。因此,在中医药教材编写中,不仅应体现传统中医药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注意结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是遵循中医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中医药知识的学习不同于现代普通科学的学习,如何建构全面的知识体系格外重要。因此,教材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应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理论内容应简明实用,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知识结构、实践内容与职业定位的有机联系和统一,帮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出版现状和问题
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于2005年首次出版,截至2021年已修订至第4版,覆盖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护理学、中医骨伤、医学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累计出版近100种教材,基本建立了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教材体系,能够较好地服务于中医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促进了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发展。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显露出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媒体及网络增值资源开发与运用不足。2014年之前,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中基本没有多媒体及网络增值资源内容的嵌入。201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第四轮规划教材开始增加数字增值服务内容。然而,由于是初次尝试,这套教材各学科的数字资源建设程度参差不齐,有些教材仅仅规划了教学PPT、复习思考题、模拟试卷等模块,以及“扫一扫知重点”“扫一扫测一测”等简单的数字资源板块,缺乏相关操作视频、动画演示、教学微课等优质数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使用体验。
二是教材内容与现代中医药产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近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新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对中医药基层服务人才的知识储备和技能需求不断提出新要求。教材的修订周期一般较长,为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选取内容应为相关领域公认的内容,新知识、新技术进入教材需要经历相对漫长的检验过程,因此教材更新滞后于产业发展步伐,不能充分反映产业需求。此外,一些新兴服务行业,如中医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等要求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在现有的教材体系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中医药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产业需求。
三是配套实训教材资源开发不足。实训课程是各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体现“知行合一”的关键教学手段。中医药实训课程在促进中医药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技能提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的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体系中配套实训教材开发不足,导致各院校实训项目的开展水平不一,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实训项目流于形式,不能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色。
四是多层次、立体化教材规划较为欠缺。目前,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多为全国统编,比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均出版了三年制的系列规划教材,仅有少数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创新成果以教材形式正式出版,而且大多数仅作为校本教材在本院校使用。此外,对于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不同教学方式,乃至不同地域特色的教材开发也较为欠缺。
三、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内容及方向转变
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保证和有力支持。职业教育教材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及时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3]。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应顺应医药卫生领域及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密切围绕人才培养方向与方式的转变、教育对象的特点和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等构建教材内容,丰富教材呈现模式,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以国家规划教材为主体的多层次、立体化、高质量的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体系,促进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建设。
(一)挖掘学科内涵,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他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立足中国特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在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的内容构建过程中,也应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加强课程思政内容规划,在传递专业知识的同时,从专业角度充分挖掘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教材中[5]。例如,在《中药学》教材编写中涉及中药青蒿时,引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将现代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具体形式设计上,可以根据主题教育特点设置“思政元素”模块,嵌入相关中医药学知识点,或者以专业案例的形式设置“课堂互动”模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精神,通过促进价值导向引领与知识教育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二)紧跟行业需求,加快教材更新升级步伐
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建设应紧跟中医药产业发展形势,及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解决教材知识更新滞后的问题,教材修订年限可根据专业特点灵活掌握,部分与政策、法规、岗位技术标准联系较紧密的课程教材,在知识更新达到教材内容20%以上时,应及时启动修订工作。此外,应充分发挥学校骨干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一线技术骨干等在教材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邀请他们共同参与教材编写,对教材中不符合基层医疗实践或生产实际情况的内容进行及时修订,不断提高中医药高职高专教材服务于人才培养的能力。同时,应积极调研相关院校开设的新专业、新课程,以及新行业、新岗位的人才需求,及时组织编写培养紧缺人才所急需的专业课教材等,提升教材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水平。
(三)推进纸数融合,创新教材呈现形式
在“互联网+中医药职业教育”的新生态教育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进一步广泛应用于中医药职业教育中,网络环境的发展推动教育形式的改变。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项目的引领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已渐成规模。面对中医药教育教学新形势,创新教材的呈现形式成为题中应有之义。首先,应进一步丰富现有纸质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内容,增加多媒体教学课件、实训标准教学视频,逐步完善图片素材库、中医经典知识库、中医文化资源库、中医药职业教育题库建设等,推进数字资源与纸质教材的深度融合,为各种灵活的教学模式提供更多内容支持。其次,打造集“教、学、考、管”于一体的中医药在线学习平台,对学习、教学、管理形成有力支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共享资源及教学应用资源,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增强线上线下交互体验。最后,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数字教材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数字教材与各类数字资源的融合创新,为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
(四)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立体化教材体系
“后疫情”时代,应进一步明确医疗和健康、健康和教育、教育和教材、教材和人才的关系,必须建设一支具有科学知识、人文精神,且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医学科学队伍,推动国家医学教育改革和医教协同创新发展,紧密依靠全国院校专家学者,共同携手打造以提升胜任力为核心的新教材体系,创新教育教材体系新格局[6]。一是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开发分层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属于普适性教材,虽然可以覆盖基本教学内容,但不能完全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学习需求。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多样,存在如“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制、五年一贯制等不同学段。因此,应针对特定学习对象开发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为满足这一需求,可以逐步研究开发服务项目式、模块化教学教材,如以开展实训为目标的实训教材,以培训中医临床技能为目标的中医临床实践教材,以实现职业岗位对接和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职业技能系列教材等。二是针对不同地区中医药发展特色,开发区域教材。我国的中医药区域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部分院校可以通过整合本区域内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产业优势,集中力量开发区域教材,将区域内中医药特色和产业发展优秀成果及时编入教材,以满足本区域内人才培养的需求。例如,一些拥有丰富医学人文资源的中药产业大省,可由相关院校与本区域行业优势突出的企业合作共建教材,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逐步形成校本教材—区域教材—国家规划教材的多层次教材体系。
注释: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02-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11-2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2/24/content_5572954.htm.
[3]田慧生.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发挥好教材育人作用.中国教育报,2020-10-19.
[4]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中国教育报,2016-12-13.
[5]孔姝,付春华,栗茂腾,等.生命科学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实践:以植物学为例.现代职业教育,2021(3).
[6]杜贤.“后疫情”时代的总编辑出版战略.中国编辑,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