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瑞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同行评议的审稿制度在确保学术诚信和保证期刊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审稿专家的意见有助于弥补编辑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是决定文章是否被采用的关键因素,但如果管理不到位,则极易出现评审失当或消极对待的问题。为了重构编辑部与审稿专家的关系,建立有效的送审流程,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编辑部应加强与审稿专家的沟通交流。在审稿程序中,审稿人多是随机查找的,审稿人对期刊缺乏了解,可能会影响其审稿意愿和审稿质量。编辑部可通过定期向相关审稿专家通报期刊的最新发展动态,或者举办各种线上、线下主题交流活动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审稿人了解期刊的定位及发展情况等。对交叉学科的稿件要及时与审稿人沟通,确因领域不熟的可请其代为推荐同行评审,这样既避免了审稿流程的空转,又充实了审稿专家库。同时,编辑的工作态度和言谈举止对期刊形象有较大影响,编辑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业务素养是赢得审稿人信任的基础。编辑要懂专业,要让自己成为行家里手,才能与审稿专家有专业层面的交流,才能对评审意见有正确的评判与取舍,所以强化编辑部与审稿人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第二,通过学术活动和学术联盟,将审稿专家深度引入办刊事业。办刊要与研究团队和生产环节紧密联系,建立稳定、系统的审稿专家团队,才能保证期刊的持续发展。例如,《临床与转化医学》(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基于主题内容,组织学术精英和企业建立科研与生产联盟,既有利于成果转化,又壮大了期刊的审稿专家库;通过定期举办沙龙,聚集了大量审稿专家,便于筛选合适的审稿专家;再基于学术主题的延续性,进行学术培训和编写著作,使期刊与审稿专家成为联合体,也使审稿专家能够深度参与办刊。又如《浙商》杂志以“引领中国民营商业力量”为宗旨,通过多次举办浙商大会,与浙商形成全方位的互利合作,在商界、政界都拥有大批的忠实读者和影响力。可见,期刊应发挥并借助其广泛影响力,组织学术联盟,聚集审稿专家。
第三,送审稿件与审稿专家的合理匹配是审稿质量的重要保障。审稿人信息在大数据下呈动态变化的趋势,为了找到最佳匹配的审稿专家,编辑可在文献数据库中查找同类文献,筛选实际贡献作者,并通过采编系统的审稿专家库、国家及各部委基金项目数据库、审稿人所在单位的官方网站等进一步审核,以提高稿件与专家的匹配度。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编辑部的工作量,但可选取更高匹配度的审稿专家,使论文的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第四,制定规范透明的审稿政策,使专家审稿在科学的框架内进行。具体而言:
(1)制定详细的评审标准,让审稿人了解期刊的评审报告规范和评审质量要求,掌握评审的标准与尺度。
(2)明确评审职责,合理并灵活约定评审时长,可与审稿人签订书面协议,强化其责任意识。
(3)设立评审规范,严格执行审稿保密原则,对可能出现利益冲突或关系相近的情况要果断回避,以免非理性因素对同行评审造成影响,规避有意或无意的审稿不端行为,同时对评审失当的评审专家进行提醒或采取一定形式的惩罚。
(4)定期调整专家库,剔除责任心差、不能按时完成评审的专家,补充有评审积极性且评审质量好的新专家进来,优化专家库结构。
(5)通过发布审稿人名单、评选优秀审稿人的方式,对及时审回和审稿认真的审稿专家给予奖励或颁发相关荣誉证书,认可其对审稿做出的贡献。
(6)对审稿意见偏颇、观点不当或理由不充分等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公正判断,促进编辑与作者、评审专家之间的有效沟通,提升同行评审的公平性。
在审稿过程中,编辑起到主要的沟通作用,应对审稿专家的辛勤付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对审稿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沟通交流,使其得到合理解决;同时建立规范合理的编辑、审稿专家和作者的关系,使期刊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