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从开放存取到开放出版:学术出版全流程开放路径探析

2021-07-10 来源:《中国出版》
  【作 者】刘银娣、宋晖: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随着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学术出版领域关于同行评审和存取环节开放的实践也越来越丰富,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事实上,“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理念对学术出版造成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某几个环节,而是在整体上为学术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学术出版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同行评审环节,可以引入开放同行评审的形式;在文献存取环节,开放存取出版已经成为商业学术出版的重要补充;在论文出版后,开放交互评论为文献增加了“尊重作者、关注读者”的开放式知识交流场景,让科学成果的评价更加客观与公正。

  【关键词】开放出版;开放存取;同行评审;交互评论;评价体系

  21世纪初,随着《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宣言》(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开放存取出版贝塞斯塔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与《柏林开放存取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三大宣言相继发布,倡导破除价格垄断与获取限制的开放存取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支持。2003年5月,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率先整合当时350本期刊,创立了开放存取期刊目录平台(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简称DOAJ),并向全球科研人员免费提供高质量的全文电子学术资源,截至2020年该平台已收录来自133个国家的14808本开放存取期刊及超500万篇文献。[1]此后,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与科研机构纷纷与出版商合作开展开放存取实践,为科研论文的发表提供更加开放、高效、优质的出版平台。

  随着全球范围内开放存取运动的蓬勃发展,“公开、自由、共享”的理念重塑了学术出版新模式,各国学者、学术出版机构和政府机构也不再局限于发表环节的开放存取运动,而是将“开放、透明”的理念向论文发表前的评审环节与发表后的评论反馈环节延伸。推动同行评审、交互评论、评价体系等学术出版全流程开放的呼声愈发强烈,学术出版各环节开放的实验成果也日益丰富。

  一、开放同行评审:论文淘汰公开、公正、透明

  同行评审是学术文献出版最为重要的环节和制度之一。该制度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其核心宗旨在于将作者期待发表的论文提交至第三方专家评判学术价值以确保学术出版公正性。[2]传统的同行评审主要分为单盲评审(审稿人单方面匿名)和双盲评审(审稿人与作者双方保持匿名)两种形式,由于该制度营造的封闭评审环境存在评审周期过长、审稿态度不公正、审稿意见不准确等现实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诟病,且与“自由开放、客观真实”的科研精神渐行渐远。基于此,学术期刊质量控制内部机制呼唤开放的声音越来越强烈。在一项“学术论文公开同行评议的接受度”调查研究中,调查结果显示过半数中国学者对学术论文公开评审持支持意见,[3]由此看来,推动同行评审制度的“开放”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已具有普遍的民意基础。同时伴随着数字出版、数字加密、多人协作编辑等技术的日益进步,部分学者对于开放同行评审后个人隐私泄露的心理障碍,也在技术的保障下得以疏解。在各种条件逐渐成熟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同行评议实践大胆尝试,探索出了各种不同的开放式同行评议形式。

  目前学界对于开放同行评审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精准的定义,刘春丽等学者在考察了不同开放评审平台后总结了开放同行评审的特征,包括评审者姓名公开、评审结果公开、网上开放同行评论。[4]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开放评审层次逐渐深入的动态进程,但由于学科属性和文化差异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期刊在开放评审时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例如《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ONE)和《心理学报》在基于开放评审的环节和要素上就各有侧重,智能集体评审的兴起、在线公开评审会的出现也在不断丰富同行评审的新模式。

  作为最早尝试开放同行评审的期刊之一,PLoSONE早期采用的同行评议策略较为保守,只实现了底层即评审者姓名的公开,编辑在选择审稿人、决定稿件去留的问题上仍然有较大的控制余地。国内《心理学报》2014年年初探索出了一条评审者姓名公开与评审结果公开的中间路径,采用了“公开审稿意见”这种开放同行评审的变式,即在稿件发表后将审稿意见匿名公开,并同时提供作者对审稿意见的回应。[5]此外审稿意见还会进入期刊自建的开放数据库中,逐渐汇集成蕴藏大量优秀文献与审稿意见的心理学学术交流仓库。

  近年来西方学术出版界中还提出了允许评审人在线互动的智能集体评审的概念。[6]该模式在公开匿名审稿意见的基础上,每一篇论文都由多名评审人在72小时内在线评议,评审人相对于作者匿名,多名评审人的姓名则互相开放可见。评审专家的意见会被同行所看到,彼此之间的讨论交流促进了评审意见全面中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敷衍潦草评议等不负责现象。目前智能集体评审的实验范围还不太广,仅有期刊《合成通讯》(Synlett)在进行智能集体评审试验,还未大规模被其他期刊采纳,但从实验效果来看,用户反馈明显表现出比独立匿名评审更高的审稿质量与审稿效率。

  在汲取国外集体评审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国内的集体评审实践成果也日益丰富。近年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尝试启动“CSSCI期刊(集刊)论文评测项目”,向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及期刊编辑部遴选各学科领域专家担任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不定期从CSSCI数据库中抽选论文交由评审委员评议打分,并组织专家在微信工作群中就论文的评议情况展开讨论,[7]经过几年来对组织流程的细化及审议评价的规范化,2020年4月9日,这一项目的升级版“CSSCI论文评测系统”(CSSCI ARTLCLE EVALUATION SYSTEM,简称CAES)正式上线,该系统为评价中心自主研发的论文同行评议系统,可以实现国内主流人文社科类期刊与数千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直接对接,评审委员经过信息认证后即可对文献从创新程度、完备程度、成果价值、难易程度四项指标按相同权重采取十分制打分,最终取平均分作为文献评议的结果。这一创新实践通过构建学术共同体同行评议的方式,不仅极大缩短论文评议的时间,还能对论文内容质量展开更加全面的评价,避免落入纯量化评价的陷阱中。

  随着网络直播与各行各业联系愈发紧密,将传统纸质期刊与在线网络平台相结合的学术直播评审模式让论文评审工作更加开放透明。2020年6月29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联合学术志微信公众平台全网首创C刊在线论文公开评审会,该评审会邀请了4位资深编辑对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及社会学的论文展开审稿,通过与观众互动的形式实时反馈审核意见。观众在观看视频直播时不仅能对专家的评审工作起到监督的作用,敦促评审的透明性、公正性,还能从评审意见中学习到投稿经验。这一新颖的评审方式既让作者明确了期刊投稿审核流程,同时也让审稿人更加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双方自由平等地开展学术交流打造了更加开放的平台。

  二、深化开放存取:开展全球合作,打破“垄断墙”

  目前在国际开放存取实践中以金色OA与绿色OA两大实现路径最为常见。金色OA也称开放存取期刊,是由作者支付文献处理费(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简称APC)将论文上传至OA平台,从而实现开放存取出版的途径,论文一经发表便可实现同步开放。[8]绿色OA即开放存取仓储,直接绕开出版商的版权限制,通过作者自存储论文至公共知识库从而实现学术成果的开放存取。在这一过程中论文受到出版商“禁锢期”的局限,绿色OA平台论文往往与出版社发表论文存在6-12个月的延缓期,[9]因此无法实现当即出版当即开放的时效性。

  近年来国内外开放存取运动正迎来一轮新的变革。2018年9月,旨在解决金色OA出版过程中高额APC费用问题,以扩大知识传播与公共存取的开放存取S计划(Plan S)在欧洲科研资助机构联盟(cOAlition S)等多组织共同倡导下制定。

  S计划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开放存取合作。2018年12月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图书文献情报中心等组织机构就公开声称中国将支持开放存取S计划。截至2020年3月9日,累计有24家组织正式加入cOAlition S,包括英国研究与创新署、荷兰科学研究组织等政府机构,另有来自南非、澳大利亚、约旦、加拿大等六大洲不同国家的28个学术组织表达对S计划的强烈兴趣,并陆续签署了支持该计划的意向书。[10]

  在OA期刊的出版费用方面,S计划将建立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APC收费标准并接受社会监督。作者通过金色OA发表论文的付费门槛大大降低,只需支付小部分费用以覆盖OA平台的维护成本。同时,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课题经费难以支撑APC的科研工作者,S计划成员将为其提供必要的财政补助,[11]极大地降低其论文发表成本。

  一直阻碍绿色OA发展的版权归属问题也有了转向,S计划明确表示作者在支付APC后有权决定文章去向,可以第一时间将论文最终稿存储至符合S计划标准的数据库中,论文不再受6~12个月的禁锢期限制。此外还规定对于组织成员资助的科研项目,成果一经发表即进入数据库并同步网络开放存取。

  在S计划框架下,来自不同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所组成的科学共同体展开深入合作,与支持该计划的出版商谈判,同时争取国际组织支持,2019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的加入为S计划的“全球化”策略注入强大动力。预计在S计划的支持下,将来会有更多科研论文自发表之日起即可实现免费在线获取。

  三、开放交互评论:搭建评审科普一体化学术交流社区

  一旦收到录稿通知进入论文发表环节后,许多作者便会感觉如释重负,这种心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学术出版领域重视出版前评审而忽视出版后评论的现象。论文的成功发表并不应该代表出版环节的真正结束,而意味着进入公共视野的新一轮评判才刚刚开始。如果说开放同行评审是通过开放的方式在出版前对期刊论文质量严格把控,开放存取运动实现了科技期刊出版环节的自由分享,那么论文发表后的交互评论进行开放正是对前面两大开放实践的重要补充和进一步延伸。

  在传统纸质学术出版时代,学术期刊并未真正充当连接读者与作者的桥梁,读者在阅读文献时对于文章中存在疑惑的地方,只能选择向作者发邮件求助,这一过程十分漫长甚至往往等不到任何反馈结果。新媒体的强势崛起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多的同行读者渴望能与作者展开深入探讨,但长期以来OA期刊忽视了线上交互的建设和价值。因此基于OA平台开放后台读者评论并融入实时交互研讨,不仅可以提供一个“尊重作者、关注读者”开放式知识交流场景,还能实现论文的“公共评审”,为作者的学术创作贡献民智。2018年我国从国家层面推动OSID开放科学计划(Open Science Identity),旨在以全媒体思维,提供轻量化的期刊获取和精准化的知识服务,推动科研交流协作,试图构建多场景的深度学术交流社区。[12]OSID平台天然的“学术社交”属性很快吸引了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入驻社区,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领域关联标记。在平台方的精细化运营和激励措施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争鸣围绕论文实现深度垂直圈层传播,扩大科研成果的传播范围,帮助作者结交更多的学术圈同仁,为以后开展学术合作或共享学术资源拓宽了人脉;另一方面读者基于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性、可读性以及规范性展开在线实时评论,这些点对点即时评论在质量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将其作为出版后评价的辅助或监督手段,能提供更加全面真实的反馈。

  开放交互评论除了有利于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互动交流外,也能帮助普通大众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得益于OA期刊的迅速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能够直接通过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定制推送,自由获取感兴趣的期刊内容。由于读者与作者在专业知识储量上存在鸿沟,因此在面向公众的开放出版中,相比学术交流价值,期刊的教育科普价值应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OSID开放科学计划并非只对科研人员开放,而是将所有潜在读者都纳入到平台体系中,在OSID的多知识应用场景定位中同样包含了知识的科普场景。每篇论文有一个专属OSID二维码作为“身份证”,记录了作者信息与论文信息等。直接用手机扫描OSID码,即可收到一条包含有作者对于论文的语音讲述、精彩学术问答、关注学术圈、获取本文相关数据等多个栏目的推送通知。读者不仅能在语音讲述中了解到相关科学的前沿动态,还能通过在线问答环节向作者提问,与作者进一步互动沟通,尤其在临床医学研究领域,普通民众对于健康问题的求助更加常见。通过一问一答的互动形式,读者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获取了专业的科学知识,而当优质的问答内容进入精选评论区公开展示,作者也收获到普通民众对于科研工作的认可与支持。借力OSID问答功能,那些枯燥晦涩的问题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既严谨专业又生动直白的回答,科学知识通过开放交互评论能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学术论文实现了出版期刊外的科普价值延展。

  四、结语

  2013年3月《自然》(Nature)在一期以“学术出版的未来”为主题的特刊中,从科研机构、出版集团、公众不同视角阐明学术出版在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杰森·普瑞曼(Jason Priem)认为智能算法的优化将驱动学术出版的传播、推荐与评价系统日益完善;[13]艾尔玛·斯万(Alma Swan)指出未来的开放存取出版不会让版权成为障碍,并在降低出版成本的基础上为作者提供更多期刊选择。[14]这些讨论而今都已成为了学术出版领域的开放实践。

  尽管目前学术出版各环节的开放措施与能力仍然相当有限,在开放同行评审过程中,多数专家表示审稿人负担过重,审稿工作分布不平衡、审稿内容存在主观偏见等问题长期存在;开放存取S计划也并非一帆风顺,受到少数出版商联合抵制的压力,cOAlition S不得不宣布将原定于2020年生效的S计划推迟一年,为研究人员与出版商提供更多时间适应期刊转型;交互评论与评价体系的开放建设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随着开放科学运动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科学实践的日益丰富,未来,更加规范的面向学术出版全流程开放的开放出版必然是学术出版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围绕优质科技期刊,构建以开放同行评审为前提、开放存取出版为途径、开放交互评论为补充、开放评价体系为导向的新型全方位开放出版模式,正是学术出版在“透明公开、客观公正”为主题的开放科学运动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浪潮下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About DOAJ.DOAJ[EB/OL].[2020-06-19].https://www.doaj.org/about/

  [2]SMITH R.Peer review:a flawed process at the heart of science and journals[J].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2006,99(4)

  [3]杜杏叶,李贺,王玲,等.中国学者对学术论文公开同行评议的接受度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

  [4]刘春丽,何钦成.开放同行评审的产生、发展、成效与可行性[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

  [5]李金珍,庄景春,邱炳武.《心理学报》开放性同行评审方式探索及初步成效[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

  [6]List B.Crowd-based peer review can be good and fast[J].Nature,2017,546(7656)

  [7]刘仲翔.高质量发展与学术期刊转型:2018年国内社科学术期刊动态盘点[J].科技与出版,2019(3)

  [8]李国俊,邱小花.金色OA模式的典范:荷兰开放获取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37(3)

  [9]Hua F,Shen C,Walsh T,et al.OpenAccess:Concepts,findings,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takeholders in dentistry.[J].Journal of Dentistry,2017(64)

  [10]Plan S.Supporters of Plan S[EB/OL].[2020-06-21].https://www.coalition-s.org/supporters/

  [11]Enago Academy.Plan S and Transformative Agreements: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EB/OL].[2020-06-21].https://www.enago.com/academy/plan-s-and-transformative-agreements-e-verything-you-need-to-know/

  [12]施其明,周文斌,陈晓峰,等.轻量化的现代期刊转型平台——OSID的逻辑、功能及发展趋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9(1)

  [13]Priem J.Beyond the paper[J/OL].Nature 495,437–440(2013)[2020-06-21].https://doi.org/10.1038/495437a/

  [14]Alma S,MatthewC,Douglas S.How to hasten open access[J/OL].Nature 495,442–443(2013)[2020-06-21].https://doi.org/10.1038/495442a/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