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王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摘 要】外部环境的变化、用户需求的提升对教材数字化提出了新要求。外语教材资源数字化依据教材特点,可以根据不同资源类别选择不同的数字化路径,学习资源可以从教材文本内容、音视频、词汇等方面进行数字转化和功能拓展,教育资源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录制微课和慕课等方式实现,测试资源则是提供自动生成试卷、批改等服务。在数字化过程中需要注意做好数字化教材的定位,把握好出版社在教材数字化中的角色,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准,加大数字化营销力度。
【关键词】外语教材;数字化;线上教学;We平台
图书包括教材的数字化一直是学界业界热点,尤其是2020年以来,网课的大规模展开使得这个话题进一步引起了关注。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之下,教材的数字化从配套升级为必须乃至主要的需求。众多教材出版社致力于搭建和完善自己的平台,试图挽回疫情给教材销售带来的影响,甚至期待借此实现增长。本文试图探讨外语教材应该如何数字化,在此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也是出版社和作者、技术提供商等相关各方应该共同思考和解决的内容。
一、教材资源数字化特色
图书数字化路径主要包括电子书和有声书两种,教材的数字化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路径,这是由教材的特点所决定的。根据使用对象的不同,教材又可分为学习资源、教育资源和测试资源,不同的资源类别,数字化的路径也各有侧重。
1.教材的定义和特点
教材是图书,但又是比较特殊的图书。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教材是有关讲授内容的材料。除纸质教材之外,数字化的内容也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其实也可以称为教材。庄红权将新形态教材定义为“能够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教学需要、满足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需求、多种介质综合运用、表现力丰富的教材”。笔者认为光盘现在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今天的数字化教材应该能够摆脱乃至颠覆纸质教材,实现对云端教学的有力支持。
陈山漫、李强认为,数字教材不是纸质教材的简单数字化,而是将科技融入教学方法的重要环节。从广义上说,PDF格式的教材文本、PPT等形式的课件、音视频、流媒体、线上测试等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以下称外教社)针对不同用途开发了外语教材数字化的一站式解决方案We平台,包括面向学生的We Learn、面向教师教学的We Teach、面向所有读者的We Read、面向教学过程的We Mooc、面向测试的We Test、面向写作训练的We Write、面向教学比赛的We Contest、面向教师科研的We Research、面向教师发展的We Develop等组件。
2.学习资源的数字化
教学分为教与学两个方面,分别对应纸质教材的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学习资源的数字化,就是学生用书的数字化,或从教材出发实现内容的数字转化,也可以逆向运作,先开发学习资源,然后出版发行配套图书。
学生用书的数字化不仅包括文本,也包括传统的配套内容,比如外语教材常见的、原本采用磁带或光盘介质的音视频资源等。在数字化浪潮中,这部分资源是最早摆脱实物的。一开始只是放在网站上提供下载链接,比如外教社的有声资源网。之后随着用户数的增加和手机终端的普及,各出版单位开发了聚合相关资源的APP或平台,如外教社的“爱听外语”APP月活量在50万以上,入选了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项目。
光是音视频资源的数字化,对于教学无疑是不够的,还要考虑文字内容在云端的呈现方式。外教社针对外语教材的单词板块,开发了“爱背单词”应用,是教材词汇部分的数字化展示和适当拓展,使用者可对指定教材的词汇进行学习和测试。后续推出的“词博士”APP和“词达人”微信小程序,整合了多部教材的词汇,还增加了考试词汇、专业词汇、辞典和语料库数据等内容,以及教学管理和测试、竞赛功能,虽然同样聚焦于教材词汇部分的数字化,但资源更多,功能更丰富,拓展程度更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已涉及教学过程。
教材全书的数字化有两种方式。
一是基于PDF的电子书,往往在APP、小程序等平台展示以保护版权,有的还通过技术手段加上更多内容,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点读”APP中收录的中小学统编教材附有可点读音频和讲解视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花梨阅读”APP中的《日语句型辨析》附有可自动批改的线上题库等。不过PDF的手机显示和功能存在局限性,只能解决数字化配套从“无”到“有”的问题,难以进一步发展。
二是针对教材的文字内容重新进行版式设计,使之适合所呈现的屏幕,并将音视频和其他内容融合其中,形成有机的学习资源集合,同时提供教师端的教学管理功能。在这一学习平台上,教材的课文、生词、练习等内容都进行了适应性重排,展示起来更加清楚,同时配备了文字同步高亮、可点读的录音,有的还配有教学辅助视频,如外教社的We Learn。但目前这类平台的定位大多不是纯粹的教材电子化平台,而是配合教材的智能学习平台,因此采取了内容与教材错位的设计,只展示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不呈现纸质书上的语法解说等不适合在终端尤其是屏幕不大的手机上阅读学习的内容,同时增加不适合在纸质书上呈现的内容,例如超出纸质书篇幅限制的补充练习等。这种错位使得教材和平台互相补充,从而提供更多材料,有效帮助学生学习,但在纯线上学习时会遇到问题,今后在制作课程包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多地涵盖教材内容。
3.教育资源和测试资源的数字化
仅仅是学习资源的数字化,还不能说是完整的教材数字化。就纸质书而言,在学生用书之外,一般还要配上教师用书、练习册才算是比较完善的教材体系。在数字化过程中,练习册可以直接并入学生用书作为补充内容,但教师用书针对的是不同的使用对象,必须进行额外的数字化工作,这就是教育资源的数字化。
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其实也早已进行,很多教师用书配套有PPT或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教学,外教社也不例外,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种独特的TOP(Teaching Operation Planner)课件。该课件以链接的形式在学生用书的页面上加入课文译文、难点解析、补充练习等教师用书的内容。授课时,屏幕上展示教材页面,教师可在页面上做标记、增加多种格式链接、唤出白板,实现了“所见即所教”,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欢迎。外教社We平台中的We Teach板块集中提供了包括TOP课件在内的PPT、音视频等各种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上传自己制作的课件,与全国同行交流、互相促进。
教师用书的数字化路径还有微课。微课可以理解为课堂的精简视频版,也就是把课堂内容切割或浓缩为几分钟的视频,供学生预习、自学或复习。从用途上看,微课是针对学生的,但它所展现的是教学过程,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仍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视频学习作出安排,因此是教育资源的一种。
在微课的基础之上,把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安排也转移到线上,就是慕课平台。目前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等慕课平台方兴未艾,拥有涉及多学科门类的海量课程。这是对教育过程的大规模数字化,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配套的范围,当然也有不少课程是针对教材展开的。出版社作为教育服务方,同样会涉足慕课平台建设,例如中国大学慕课就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参与。外教社也建设了We Mooc平台,积累了不少与外语教育相关的精品慕课,还与唐风公司合作开发了《中国概况》在线课程。慕课如果能算教材的数字化,那么在线直播课程乃至线下课程也可以算,外教社现在也开始推出在线直播课等新的形式。
以上这些数字化形式,除课件和微课是帮助教师进行教学的之外,都已经渗透到了教学本身。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也使出版社可能在围绕图书主业的更多领域内开展推广和运营活动。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新媒体书院就是这样一种全新的尝试。
教学离不开评测。传统上出版社对教学中的评测环节参与度不高,有时会为教材的使用学校提供期中期末试卷,或出版某些社会化考试的真题、模拟题等。但在数字化之后,出版社也可以建立起自己的题库,更深入地参与到教学服务中去。外教社的We Test题库就可以根据师生的要求自动生成试卷,并实现自动批改。
二、需要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在教材数字化的征途上,有很多出版社都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接下来,本文想要探讨在教材数字化上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1.教材数字化产品是教材还是教辅
从理论上说,数字化的教材应该仍然是教材,但是这样一来,传统的纸质教材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如果说传统的纸质教材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那么数字化的教材也可以看作是教学的辅助材料,也就是教辅。因此,教材数字化之后究竟是教材还是教辅,取决于教学本身的发展,如果教学已经发展到数字化的阶段,数字化的教材也就是当之无愧的教材,反之则可以理解为教辅。考虑到教育和技术的发展,出版社要大胆创新,设计出可以脱离纸质教材而存在的数字化教材,为数字时代的教学服务做好准备。
2.出版社在教材数字化中的定位
教材数字化过程中,出版社的优势是集合了多种教材资源,并通过数字化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数字化教材开发的过程中,一种办法是由出版社主导,委托技术公司进行开发,之后的运营也由出版社来进行。也有一些出版社因数字化方面人力不足,采取由技术公司开发和运营并收取授权费用的形式,这其实可以理解为图书版权交易的一种形式。从长远看,教材数字化还是应该由出版社来主导,可以有效提升出版社的数字化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3.数字化教材的服务水准提升
教材数字化本身也是促进教学数字化的一种服务。数字化教材有益于线上教学是毋庸置疑的,在线上教学中,抓住师生的需求,做好资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服务提升。外教社的We平台基本一站式涵盖了教、学、测等多方面的需求,是一种非常值得肯定的尝试,下一步将打通教、学、测之间的通道,真正实现一个入口完成所有教学任务,提升用户体验。
4.数字化教材的营销
数字化教材的营销,目前很大程度上依赖纸质教材的发行,因为数字产品的运营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经验,这是当前出版社比较欠缺的一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材的营销对象,如果是针对学校等教育机构的(to B),需要相对完善的系统和强大的营销网络;如果是针对读者个人的(to C),在营销上更要注意向互联网公司学习,做好产品的运营工作。这两种营销模式都是出版社需要摸索的。
三、结语
教材数字化对于出版社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现在的教材数字化已经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教学过程之中,在教材数字化产品的定位、角色、服务和营销上还有很多需要探索之处。相信在数字化浪潮进一步的发展之中,外语教材数字化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庄红权.新技术条件下教材的升级与转型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0(7)
[2]陈山漫,李强.高校数字教材建设难题破解与立体化开发[J].中国出版,2019(5)
[3]周茹茹.新媒体背景下纸数融合出版的创新与思考——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例[J].中国传媒科技,2019(12)
[4]赵舒静.基于纸质媒介与数字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新探——“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的融合创新之路[J].外国语,2018(2)
[5]杨莹雪.融媒体背景下国际汉语教材的开发——以纸数结合《中国概况》为例[J].出版广角,2020(11)
[6]朱丹.教育类出版社基于私域流量的新媒体书院搭建及运营——以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