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汪涤:华东师范大学;吴昉: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山水画技法书是传统文化艺术出版物中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品类。山水画技法书是艺术与媒介传播的综合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和媒介技术条件下山水画技法书出版的状况,认为这一出版物的成功在于在继承传统、观念拓展以及技术创新上协调一致。
【关键词】技法;媒介;传播
中国传统绘画与图书出版有着不解之缘,两者都以纸张为载体。图书出版在装帧、字体以及图文编排上强调艺术性,而中国传统绘画又推崇书卷气和文学性。山水画的学习最初与其他画种的学习一样,强调师徒口传心授,后来随着文人的介入日益强调学养的渗透,画学、画法的总结和研读越发得到重视,山水画技法书的撰写和出版逐渐流行。山水画技法书具有鲜明的特色,是传统文化艺术与新兴媒介技术的复合体,其出版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史,又反映了媒介变化的技术史。文章研究山水画技法书的出版史与当下状况,试通过历史分析,为这一古老出版种类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古代山水画技法书的出版
1.写本形式的技法文献
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尚未发展成独立画种,但当时已经有了关于山水画学的高水平探讨。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就讨论了山水空间的远近:"凡三段山,画之虽长,当使画甚促,不尔不称。”宗炳的《画山水序》进一步发展了对于山水布局的关注:“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可以发现,当时的山水画主要关心的还是在有限的尺幅中表现广大的空间和故事内容,其设想性的成分比较显著。六朝时期,山水画在技法上的经验也相当有限,反倒是山水文学、自然哲学已经比较发达,故顾恺之等文人在山水画理论上建树颇多,提出了不少具有前瞻性的意见。《画云台山记》《画山水序》以及王微的《叙画》因被收录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而流传于世。不过,这三篇文字都不是独立的文字,而是分别列在三位画家的介绍之下。隋唐五代是山水画真正独立发展的时期,此时最为重要的山水画技法书是荆浩的《笔法记》,该书是现存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技法著作。《笔法记》提出“六要”的法则,除了传统的气韵,还加入了思与景的内容,并强调笔墨的重要性,这些内容显然更适合山水画技法学习。
2.刻本技法书的出现
《历代名画记》《笔法记》虽然在唐五代时期就已独立成书,但主要采取写本的形式,流传较为有限。真正单独刊刻这些技法书的是南宋临安府的坊肆出版机构——陈道人书籍铺。《历代名画记》《笔法记》的南宋刻本今虽已不存,但其明代翻刻本留存于世,为后来众多刻本的祖本。陈道人书籍铺的开创者为陈起,其自称陈道人。陈起在临安府棚桥北的睦亲坊(今弼教坊)巷口开设书籍坊,由于该处紧邻培养宗室子弟的宗学,陈道人书籍铺生意很好且名气很大,成为杭州首屈一指的书籍铺。陈道人书籍铺在刊刻唐人专集、时人诗集以及画学著作方面最为著名,其出版了十多种画学著作,几乎所有唐宋画学著作的刊刻者都是这家书铺。这一出版取向在当时是先进的,因为唐宋以来的出版主要涉及儒家经典和宗教书籍,很少单独刻印诗文书画等艺术类书籍。陈道人书籍铺长于刊刻单行本,且售价低廉,故对山水画技法文献的传播十分有利。不过,陈道人书籍铺的画学技法类书籍基本采取纯文字形式而没有图像,故更强调画理而不是具体的技法步骤。
带有插图的画谱最早出现于南宋,1261年金华双桂堂重刻的《梅花喜神谱》(现藏上海博物馆)是现存最早的插图画谱。该画谱对梅花的各种形态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描绘,每图均有题名和题诗,只是同样没有画法的具体步骤。从宋代山水画类著作较少图谱及步骤图的现象看,当时社会对山水画技法学习的兴趣不如对山水画理、画史的兴趣,当然,当时版画刻印技术本身的限制也不利于山水画技法书的出版。
3.明代的丛书及技法画谱
自明代中叶开始,江南地区的出版业迎来了发展的高潮。唐宋以来众多画法书被整理纳入丛书的出版,较有代表性的是王世贞的《王氏画苑》该丛书收录了《笔法记》《历代名画记》及王维的《山水论》等,是万历二年到三年(1574—1575)王世贞在湖北郧阳任上所刻,依据的正是南宋陈道人书籍铺的刻本。1590年,《王氏画苑》又在金陵与《王氏书苑》合刻,并增加了詹景凤编的《王氏画苑补益》,补益部分收录了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韩拙《山水纯全集》等山水画法名著[1]。这种丛书刊刻的形式将多种古代技法书融汇于一套丛书,起到了保存文献的作用,在商业上也更有吸引力。
明代晩期,版画印刷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画谱的出版,这进一步促进了山水画技法书的普及。画谱中较著名的有宫廷画师顾炳所编的《顾氏画谱》,有万历三十一年(1663)虎林(又称武林,今杭州)双桂堂初刊本。顾炳作为画院画家,曾供职武英殿,见过许多名家真迹,并将真迹尽力勾摹为画谱。该书编辑体例简单,以时代为顺序,辑刻了106位名家作品,主要按照元代《图绘宝鉴》的排列顺序,又加入了明代的浙派、吴门画派及莫是龙、董其昌等名家。每幅画于背面请当时的温体仁、陈继儒、陶望龄、祁承!等题识跋语及画人传略。顾炳所书谱例说明此画谱“采摹名画,略仿《宣和博古图》制,减小元样”“止拟经目会心,辄恳求临仿,以备一家之数”。《顾氏画谱》选画以古人或名家为主,画幅数量较多,故具有审美鉴赏、教学参考、丰富见闻的意义。只是该书选画均全画缩小,没有树石局部,画谱的图例和画法文字解说也没有搭配。《顾氏画谱》虽然存在缺陷,但是开启了晩明技法类画谱出版的热潮,此后《诗余画谱》《集雅斋画谱》等诗词画谱先后出版。
明代万历以后,插图本书籍得到快速发展,其出版中心主要在杭州、金陵、湖州、徽州等地,其中徽州版画插图本书籍出版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山水画技法书也主要在杭州、金陵出版,刻工多有徽州背景。从整个出版业的情况看,苏州、常州的刻印水平最高,但主要出版儒家经典和大家诗文,很少有插图本书籍印行,也没有出版绘画技法类书籍。插图本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并非针对上层文人士大夫,而是针对那些缺乏人际网络的新兴的中间层读者。自古以来,人们为了欣赏名画,必须前往持有者家中,插图本的意义就在于让更多的读者可以绕过人际网络而欣赏名画。同时,以图配诗的形式也让那些诗词鉴赏能力稍弱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画面[2]。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山水画学首先强调的是人的整体修养、心性,知识和技能是次要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山水画技法书特别是带有步骤的山水画教学课徒稿、图谱兴起较晩。在明清文化艺术普及的大背景下,山水画逐渐成为普通文人学习的对象,不再是“岩穴上士”的悟性所得或是独门秘技,而是可以普及传播的知识。
4.刻本技法书的高峰——《芥子园画传》
到了清代,山水画取代花鸟画、人物画,成为绘画技法书中首要的内容。清代山水画教学的内容也越来越有条理且更为细化。《芥子园画传》是我国较为著名的一本绘画技法书,其最大意义就在于其初编一一山水画谱。《芥子园画传》中的山水画谱基于李渔女婿沈心友收藏的明末文人画家李流芳的43页课徒画稿。沈心友与王概经过三年整理,增编到133页,并配解说文字,使之成为技法教材。该山水画谱在康熙十八年(1677)木刻套版五色精印成书,以李渔在金陵的别墅芥子园命名。在初编山水画谱序言中,李渔写道:“绘画一事,相传久矣,奈何人物、翎毛、花卉诸品皆有写生佳谱,至山水一途,独泯泯无传。岂山水之法,洵可意会,不可形传耶。抑画家自秘其传,不以公世耶。”李渔指出古代画谱多为花鸟、人物一类,而山水最少。这可能是因为山水在前人看来只可意会、无法形传。清代画学更加注重条分理析而不一味求虚空、玄远,《芥子园画传》正是这种文化观念下的产物。《芥子园画传》初编山水画谱以南宗为准则,强调师法古人,在分类上依据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名家山水画谱(“名家山水画谱”部分在不同出版社的版本中有不同称法)的顺序排列。诸谱之下又有各种法式,如,山石谱下有石法十一式、皴法十四式、山法十二式、诸家峦头法二十七式,等等。这种分类法较之明代山水画谱仅仅标示名家全图来说更为层层递进且内容丰富,更适合学习。
《芥子园画传》开创了绘画技法书尤其是山水画技法书出版的新时代,对推动山水画乃至传统绘画的普及有深远影响。《芥子园画传》最初以套色形式出版,工艺较为复杂,初版成品不过百部,导致其成为古籍家的收藏品而难以真正发挥其传播和学习效用。另外,当时《芥子园画传》还处于雕版印刷阶段,几经翻刻后图例就模糊不清、逐渐失真了。《芥子园画传》已经达到了传统绘画技法书的巅峰,绘画技法书的出版发展有待于新的时代文化和技术条件推动。
二、近现代山水画技法书的出版
1.石印技术与山水画技法书的近代化
近现代以来,由于科学和民主精神的广泛传播,社会公众学习、欣赏艺术包括传统山水画的兴趣与日俱增。同时,石印等现代印刷技术的引进,使山水画技法书的印刷数量大增。晩清至民国时期,大部分山水画技法书是由上海的出版机构印行的,其中如扫叶山房等机构在雕版印刷时代就已存在,而更多的机构是鸦片战争之后成立的,多以出版教科书和传统文化读物闻名。
晩清光绪年间,寓居海上的嘉兴画家巢勋得到老师、海派画家张熊家藏《芥子园画传》,对之临摹,于1887年在鸿文书局重新出版。《申报》1887年9月25日第5版《石印芥子园书传后附海上名人画稿鸿文书局代启广告》说:“芥子园画传一书实为绘事家初学金针,海内风行久矣。惜原书甚罕,未易购求,今张子祥先生文孙益卿茂才出其家藏原谱,付之石印以公同好,并增辑海上名人数十家附于原书之后,集成大观。准中秋前先出山水初集,计装四本,书用衬订外加绫套,每部定价二元半。”巢勋本虽是石印,有失彩色刻本精彩、细腻之处,但价格较为低廉,印数较大,对山水画教育的普及帮助很大。
民国时期,石印本山水画技法书较著名的还有胡佩衡编绘的《山水入门》。1920年,胡佩衡受蔡元培嘱托,著《山水入门》,由商务印书馆以石印本出版,蔡元培在书中题写了"中国山水画之解剖术”一语作为推介。该书当时价格仅1元,而且由当时规模最大的商务印书馆出版,故传播甚广。
尽管石印技术印制的画谱比雕版技术印制的要粗糙、简单,但正是简单的黑白图像使书籍的印制成本下降,价格较为低廉,真正做到了促进文化普及。当然,由于教学理念的制约,民国时期的山水画技法书大多重视对图式的分类和临摹,忽视了写生等环节。此外,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绘画技法书印制技术长期停留在石印上,很少运用更新的彩色照相制版技术。这些限制了山水画技法书质量的提高。
2.山水画观念与山水画技法书出版的现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山水画的普及教育有了更大的空间。I96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了巢勋本《芥子园画传》,以胶印方式出版,共分四册,成为通行最广的本子。一些老山水画家的创作和学习经验得到整理,如,傅抱石的《山水人物技法》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55年出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较早系统介绍山水画技法的书籍。该书的山水画技法集中在树法和皴法上,尤其看重皴法,认为这是山水画的关键问题。针对当时人们对皴法采取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傅抱石认为皴法不仅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而且符合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精神,是古代画家写貌山水实践中最富于创造性的辉煌成果。该书采用了大量图片局部,多选自古代名家名画,印刷质量在当时也较高。
贺天健的《学画山水过程自述》,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于1962年。该书上篇总结了画家63年的学画经历,中篇讨论了山水画的具体技法,下篇讨论了古画与自然界的关系、艺能、才气等学画问题。虽然作者并不将该书定位为经验总结,但书中仍有不少山水画学习的经验之谈,特别是贺天健在附录中对山水画皴法的强调与其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无疑对继承传统并积极创新有积极作用。
三、当代山水画技法书的出版
1.山水画技法书的大规模普及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逐渐恢复生机,山水画技法书的需求进一步增长,许多技法书的印数达到了惊人的数量。《芥子园画传》1978年第二版第四次印刷,印数为10万册[3],1995年第二版第13次印刷,印数为5万册[4],几乎每次印刷都是数万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山水画基础技法》由上海老画家申石伽编写,1979年一版第一次印刷就高达29900册[5],此后该书又多次出版,1985年第5次印刷时印数高达7万册[6]。该书在其他一些地区有翻版,且有英译本发行海外。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三册《中国画技法》,其中第二册为白雪石的《山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高达100150册[7]。
这一时期的山水技法书的出版在理念上也有新突破,不少书籍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临摹,而强调写生经验的获得。如,白雪石在《中国画技法•山水》中说:"希望初学者在熟悉这里介绍的技法的同时,经常作实地的观察、写生,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山水画技法,创作出更加新颖、动人的山水画作品来。”他的技法书内容主要分树法和石法两类,树法中有棕榈、泡桐、夹竹桃等现代种植或古代较少表现的树种。他在技法书中还编印了不少树木真实的场景照片供学习者比对。20世纪80年代的山水画技法书多以在世老画家的课徒稿、画谱为主,虽然画法精湛,但是毕竟局限于名家个人,对于整个山水画文脉的介绍有限。
2.“国学热”与山水画技法书的提高
1999年之后,伴随着“国学热”,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画乃至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精粹,人们也日益认识到山水画与传统的关系。对于董其昌、“四王”等古代山水画家的重新评价,以及进而掀起的对于宋元山水画传统的学习热潮,都表明了山水画传统文脉的回归。山水画技法书的编写也从对某些在世山水画名家、名师个人画法的呈现转向对古人技法的系统呈现。1999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山水画技法析览》一书,作者童中焘、卓鹤君均为浙江美术学院(后名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师,他们在卷首语中说:“(《芥子园画传》)第一辑山水中,树、山石、人物屋宇,至摹仿各家画谱,网罗甚富,成为山水技法的一部教科书。由于当时印刷条件的限制,难见用笔,更没有墨彩;近数十年,中国画集册层出,但少山水画专册;一些画家们所整理的山水技法图书,多出自手绘,仁者智者,不免一家之言[8]。该书图例主要选自草创者及历代有代表性、有影响的画家作品,这与此前的技法书主要突出作者个人画法有很大不同。该书引证全面,不仅用了大量古人画作局部,而且辑录了前人有关画法的论述,这使其具有资料性、学术性价值。但当时大部分图片翻拍自画册,清晰度有限。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出版了卢辅圣主编的《中国画历代名家技法图谱•山水编》,其中包括树法、山石法、皴法、章法、设色法、云水法、点景法、点苔法等专册,每一专册又有细分。从丛书规模和分类细致的角度看,该书超过了许多同时期著作。
由于教学和创作理念的现代化及媒介技术的进步,山水画技法书在近现代迎来了全面的发展,在印数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对于社会的影响和贡献也远超古代。山水画技法书已经从少数人的案头文玩变成了喜好文化艺术的大众的实用性教材和参考资料,也成为中国图书对外出版和交易中的特色品种。文化教育理念的坚守和与时俱进,对于新媒介技术的应用,显然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结语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理应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山水画技法书正是山水画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其出版是传统文化与媒介技术的融合。没有技术的更新,山水画的知识和技艺只能在精英圈子中小规模传播;没有对博大精深的山水画文化的深入解析,任何新技术都不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噱头。山水画技法书最终是服务于当代人的需求的,所以没有任何一本书是万古不变的“秘笈”。《芥子园画传》也是在不断修订、改版和媒介转化的过程中才常用常新,不断扩大影响力。传统文化的价值需要坚守,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出版、传播需要与时俱进,采取更为开放和创新的态度,如此,像山水画技法书这样古老的图书品种才能进一步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玉范.《王氏画苑》的两种明刻本[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5):69-71.
[2]大木康.明末画本的兴盛及其背景[C]//周生春,何朝晖."印刷与市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22-234.
[3]王概.芥子园画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印刷:版权页.
[4]王概.芥子园画传[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印刷:版权页.
[5]申石伽.山水画基础技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版权页.
[6]申石伽.山水画基础技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印刷:版权页.
[7]白雪石.中国画技法(第二册山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版权页.
[8]童中焘,卓鹤君.山水画技法析览[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