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在党的百年进程中,出版始终承担着传播先进思想、传承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等的重要使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有两份杂志的出版对党的诞生与壮大发挥过重要作用,分别是《新青年》和《清华周刊》。
一百多年前,正是因为有了《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与出版,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因为有了《新青年》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才会出现著名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也正是在《新青年》编辑部内,产生了中国第一批共产党员,如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李汉俊、俞秀松、陈望道、沈雁冰等。在党的一大召开前,要求各地建立党组织的信函就是从《新青年》编辑部寄出的,要求各地派代表前来上海建党的通知书也是从这里秘密发出的。
由此可见,出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思想上,还体现在组织上。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唤醒了一大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其中就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张太雷、恽代英、蔡和森、叶挺等。
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上曾说过:“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在当时的清华大学,就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受到《新青年》杂志的影响,逐渐成长为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其中包括被称为“清华第一个共产党员”的施滉。1916年,16岁的施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施滉等清华学子造成了心灵上的巨大震动,他们开始大量阅读孙中山、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的著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岁的施滉成为清华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在共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施滉等人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们在校组织“唯真学会”,以《清华周刊》为阵地,先后发表了许多改革学校与社会的文章,在清华传播进步思想。
创办于1914年的《清华周刊》,是当时影响力很大的综合性刊物,闻一多,顾毓秀、梁实秋、周培源、梅汝璈、贺麟、蒋南翔等都曾担任过该刊的主编、经理等重要职务。五四运动前后,《清华周刊》受《新青年》等的影响,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支持新文化运动。1926年,清华图书馆职员、中共地下党员王达成,留美预备部学生雷从敏和大学部学生朱莽在当时的中共北京市委负责人陈为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清华的第一个党支部,此后《清华周刊》逐渐由进步学生所掌握,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指导学生救国运动的重要舆论阵地。
“九·一八”事变后,《清华周刊》出版了《对日问题专号》《救亡专号》等多个专号,弘扬爱国正气。1935年,在全体同学的支持下,蒋南翔当选《清华周刊》总编辑,在国民党的“围剿”下继续刊载进步文章,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亲日派的卖国行径。这年12月,由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蒋南翔执笔起草的《告全国民众书》发表在《清华学刊》上,喊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著名口号,成为了“一二·九”运动的战斗号角。抗战爆发后,清华南迁,《清华周刊》也被迫停刊。1947年复刊后,《清华周刊》继续宣传革命主张。这年5月17日,清华大学全体学生为了反内战反饥饿,决定罢课三天,《清华周刊》出版《罢课特刊》,传递各地高校动态,推动学生运动发展。
一个是创刊于1915年9月的《新青年》,一个是创刊于1914年3月的《清华周刊》,两者都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引领与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二·九”运动等著名爱国救亡事件。两份刊物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壮大息息相关,在党的思想宣传和组织建设上承担了重要使命。
经历了过去一百年的伟大斗争与接续奋斗,在建党百年之际,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征途上,回首两份刊物及其所出版的文章在中国共产党史上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我们更应该牢记出版初心,坚守出版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的初心和使命之一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通过出版更多的精品力作来不断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