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绵长》周百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版/78.00元
关键词 散文 苦难 文学情怀
周百义和我是出版同行,也是交往颇深的好朋友。近日他把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岁月绵长》寄给我,叮咛我一定看该散文集中的《海上漂流记》。“我们是在一条船上哟”,百义兄说。他的话勾起了我对20余年前和他同在一片海洋上遇险的往事的回忆。
1994年4月中旬,作为图书处处长,我和周百义应邀参加了在宁波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图书审读工作会议。会议结束后,承办方邀请与会人员到普陀山一游。我们乘坐的是一艘从部队退役报废的炮艇。炮艇上没有通讯设备,没有夜航设备。回程时,恰遇大雨,炮艇竟在海面上漂流起来,艇上的所有人可以说命悬一线。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一艘为躲避风浪停泊在海中的散装货船——福建省东山县“陵海8号”,才得以获救。这一切,在百义的文中有详细的描述。
因为有同一夜晚在同一片海洋漂流历险的经历,我和百义就更熟稔起来。他大半辈子从事出版工作,但他的人生是以写作为底色的。如果说出版是他最喜欢的职业,那文学就始终是他的“梦中情人”。这种爱,这种情,是深入骨髓的,一有机会就会呈现出来,想挡也挡不住,自然地就顺着笔管流淌出来了。
百义的散文集《岁月绵长》,共有6辑。第一辑《乡情》、第二辑《亲情》和第三辑《他乡是故乡》,应是传统意义的散文。第四辑《履痕处处》、第五辑《域外探影》则是游记式散文,记录游历中的所见所思所想。第六辑《书人书感》却是重在写人,写他和一些作家的交往,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其中,采用了多种散文样式,有抒情散文,有叙事散文,有议论散文,百义在写作中,把几种形式巧妙结合,游刃有余,颇见功力。
我被其炽热的情感、深邃的思想、美好的意境所感染。那么,具体说来,百义的散文是从哪些方面感染了我呢?首先,百义的散文文学性强,尤其在对景物的描写上,注重细节,优美的文字俯拾皆是。还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斑斓样貌,显示了他的多方面才能和熟练掌握散文表现技巧的匠心。其次,百义的散文具有思想的深邃性,读后让人掩卷沉思。思想就是隐藏在文字后的“灵魂”,文学性展示文字的亮度,思想性展示文字的深度,好散文都是形神兼备的,百义的散文里有直言的,有隐喻的,有让读者感悟的。无论以怎样的方式,都是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而且是有自己独到见解的。即使是写游记,他也触景生意,对去过的地方和遇到的人,写出自己的感受。
茁壮的思想是思考得来的,也是从苦难中得来的。苦难成就了辉煌,“卑贱者最聪明”,这句话用在百义身上是恰当的。百义在同辈人中受到的磨难之深,一般人是难以想像的。百义当年除了地主家庭出身,父亲的“右派”帽子也牵累着他。小学升初中政审落榜,无奈到小镇的农中去就读,学习了一年如何种茶树和砍柴开荒。“文革”中随当小学教师的母亲下放到当地一个生产队务农,饱尝了农民的艰辛。“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戴罪之身,让他比一般的农民更多了一层精神上的负担。推荐上大学、参军、外出参加工作,自然是没有份的。最后在母亲的努力下,他以下乡知识青年的身份,在一所农村小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但百义日后将这段生活视为“馈赠”,在他看来,那些日子像夜空中闪烁的星光,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而且使他有了一双敏锐观察社会的眼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讲真话的、敢于追求真理的担当。
百义对散文这种体裁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认为:“散文应当是心灵的放飞,目光所及,兴之所至,雪泥鸿爪,断简残篇,皆可为文。但这文一定要用心、用情、用文火炖出来。这个文字要让人读出音乐的节奏,看到自然的色彩与光线,听到鸟鸣啾啾,泉水潺潺。散文可叙事,但不能漫无边际,毫无节制;可抒情,但不能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可说理,但不能枯燥无味,板起面孔。散文可长则长,可短则短。长可江河万里,沿途风光旖旎;短则景观微缩,毛发毕现。”他自己在写作中努力践行这种美学追求,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现在虽已退休,但壮心犹存地表示,他的年龄犹如一道正在下行的抛物线,但求知的欲望与写作的冲动,还如年轻时那般“欣欣向荣”。曹操有诗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百义并不算老,有他这般的豪情,我们期待着他有更多的佳作贡献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