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编辑 姜艳冰
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我的心愿。2016年,我进入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系攻读研究生,同年,我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2017年,我参加了南京大学共产主义学校为期一年的党课学习,除了聆听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们精彩的授课外,还欣赏了舞台剧《雨花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演出等,政治理论的学习、文艺活动的熏陶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初心和使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体悟。2018年11月24日,我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学院党支部组织我们到校史馆参观,我们在党旗下郑重宣誓的情景令我终生难忘。
2019年毕业后,我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工作,成为一名编辑,我也把党组织关系转入了所在单位,继续进行思想汇报并参加相关党课学习,于2020年3月转为正式党员。同年5月,我便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编辑《12堂“四史”公开课》一书。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历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全国由此掀起了“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主题教育浪潮。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图书馆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了《12堂“四史”公开课》一书。学习“四史”,自然离不开图书,比如马恩经典著作、各类研究专著等,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一开始就阅读这类书难免感到晦涩高深,无从读起。因此,普及“四史”知识,引起读者对于“四史”的兴趣,使他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四史”,是编辑出版《12堂“四史”公开课》的初心。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在本书序言中所写:“我们学习这‘四史’,必须提倡‘原汁原味’地学,而且要学其精华,尤其是要学经典史著。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有一本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四史’读物同样十分重要,它可以简而知之,读而不忘。《12堂“四史”公开课》就是这样一本书。”为了能让读者“简而知之,读而不忘”,同时达到“学其精华”的目的,我们对上海图书馆历年来有关“四史”主题的讲座进行了严格筛选,标准有二:一是演讲者是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二是内容与主题相契合,讲述生动,贴近大众。基于此,熊月之、张维为、葛剑雄、刘统、曹景行、苏智良、朱鸿召、王新奎、王健、周汉民、施凯、唐子来等12位知名学者得以齐聚一堂,共话“四史”。图书出版后,也得到了许多读者的积极反馈,他们认为这本书以或广为流传或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既严肃又活泼,让他们在学“四史”的过程中,坚定了理想信念,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修养。
以史为鉴,不忘初心,还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2020年9月,我参加了“赛经典名句,促‘四史’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习近平用典大赛”,并获得了三等奖。“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这些经久不衰的名句,涉及为政、利民、修身、求学、信念、法治、文史等各个方面,如今被赋予了更深刻、更鲜明的内涵,从而焕发了新生机。这次比赛于我而言是一次提升精神境界、丰富自身涵养的难得机会,也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底蕴、精神内涵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血脉水乳交融。我希望能够将这些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的诗文经典中所蕴含的理念和精神与党的光辉传统相结合,从而融会贯通,付诸实践。
从2016年到2021年,我从校园走入社会,从一名出版专业的学生转变为真正从事出版工作的编辑。纵观人的一生,5年的时间也不算长,这5年却能改造思想,塑造精神,坚定信仰。而未来还会有更多的5年和更广阔的天地,激励着青年一代的中国共产党员奋发有为,赓续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