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致敬读书人物 感受阅读力量

2021-07-16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年度致敬读书人物 樊锦诗:将人生书写在戈壁大漠深处

  樊锦诗1938年7月出生于北京,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1977年任副所长,1984年8月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4月任敦煌研究院院长,2015年1月起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半个多世纪以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撰写的《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顾与瞻望》,是对20世纪敦煌石窟研究的总结和思考;由她主编的26卷大型丛书《敦煌石窟全集》则是百年敦煌石窟研究的集中展示。

  1998年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后,樊锦诗带领科研人员,在石窟遗址的科学保护、科学管理上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樊锦诗最早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她组织敦煌研究院与浙江大学,共同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课题。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樊锦诗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的机构开展合作项目,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

  樊锦诗把文物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数字敦煌馆工程”等13项文物保护与利用工程,为新世纪敦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勾画了宏伟蓝图。

  青春年华,樊锦诗从首都只身来到荒凉的戈壁大漠深处,历尽风霜,如今她已满头华发,依然在为敦煌文物事业殚精竭虑。她用一生的辛劳、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被世人誉为“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先后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改革先锋”称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等。2020年5月17日,她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11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十大读书人物 高雪:深耕教育公益与阅读推广

  2008年汶川地震后,高雪第一次穿上志愿者服装,走上街头为灾区筹集善款。之后,她一边在公司任职,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2009年12月,作为重庆山城志愿者服务队的一员,高雪自费走访乡村。“帮助农村儿童用书本打开世界”的理想自此扎根在她心中。

  在担任石盘村农家书屋志愿服务大使期间,她为石盘村提供每周2次、每次不少于3小时的志愿服务。线上,她专门成立微信交流群;线下,她带领100余名山城志愿者到农家书屋提供伴读等志愿服务。

  10余年来,高雪走遍了重庆32个区县132个偏远乡村,感召吸引2000余名志愿者,组建社区志愿者队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阅读陪伴、创意手工等阅读推广活动1000余次,提供服务4000余小时,受益儿童6万余人次。她积极组织开展“梦想书屋乡村儿童阅读计划”等多个公益阅读支持项目,为阅读资源匮乏地区捐建梦想书屋10家、梦想书架与读书角2500个,捐赠童书10万余册,联合慈善机构打造大渡口东正儿童服务站,开展活动230多次,服务儿童2100多人次。

  高雪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十大乡村阅读榜样”“最美志愿者”“最美扶贫志愿者”。

  刘晓娜:坚守岛上书店三十年

  刘晓娜,浙江省舟山六横小岛上的“70后”。自1989年开始,她潜心致力于舟山地区的图书阅读推广,积极为岛上广大师生、居民、驻岛边防部队服务,30多年来努力经营着一家书店。

  岛上图书资源匮乏,为了寻找读者想要的书,她每月往返于上海等地进货。福州路新华书店批发部、科技书店、南京路新华书店都留下了她的身影。每次挑好四大包书,她才会心满意足地离开。书多又重,挤不上公交车,当时手头拮据,又打不起车,只好沉甸甸拎着走到坐船的十六浦码头,因搬运用力至今还留下后遗症。刘晓娜以书结缘,以书会友,在舟山这座海边小城里,以单薄之躯踏实地肩负起全民阅读推广的社会职责,并积极投身文化公益事业,常年组织开展各类图书阅读分享等活动。她是舟山最早的名家讲座举办者,当年她请来钟道隆教授在当地海山电影院举办“逆向英语”讲座,引来千余人听课,掀起了这座小城的学英语热潮。

  30多年来,刘晓娜的书店从最初一家小书店,到2001年加盟席殊书屋,2016年从传统的书店提升为体验式书吧——城市书房,2019年年底又创办了中石化企业书吧,2020年年底创办普陀人才书吧,她的图书事业稳步发展、高质量提升,受到了岛上居民交口称赞,被当地主管部门树为经营典范和企业文化标兵。

  蔡伟:从三轮车夫到大学教师

  “70后”的蔡伟出生在辽宁锦州一个工人家庭,自幼因练习书法爱上古文字与古书,但终因严重偏科导致高考落榜,进入一家胶管厂当工人。工作倒班之余,他泡图书馆,几乎把能看的书全看了一遍。3年后,工厂倒闭,蔡伟下岗。之后十几年,他先后在食堂当临时工、摆地摊、蹬三轮车送货。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消磨掉他对古文字的热爱。摆摊间隙,蔡伟忙里偷闲读书。别人扔掉的废烟盒,他经常捡来抽出锡纸记笔记。

  自学四五年后,24岁的蔡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裘锡圭写信。不到10天,裘锡圭回信:“您对传统‘小学’真心好之,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此后他又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等通信。在学者们的指导下,蔡伟发表了文章,还在几所知名高校主办的学术网站上发表学术观点。

  2008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和中华书局、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临时聘请蔡伟加入。一年工作期满,蔡伟不输一般专家的能力得到认可。2009年,已经38岁且仅有高中文凭的蔡伟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师从裘锡圭。蔡伟在复旦大学勤修6年,学分修满,博士毕业,他进入贵州省安顺学院图书馆古籍特藏部工作。如今他是安顺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负责编写馆藏古籍书志,此外还教三门课:古代汉语、文字学和书法。

  沈延龙:牧民建起“马背书屋”

  沈延龙,1978年出生,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野牛沟乡大浪村人。他自幼酷爱阅读。祁连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只有借长辈、亲朋去县城、省城的机会,他才能买到一本称心如意的书籍。为帮助父母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高中毕业的沈延龙选择回乡放牧。后来,村里建设了农家书屋,看书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大浪村地广人稀,牧民居住分散。2018年他报名参加“马背书屋”文化服务项目,承担起村农家书屋流动服务任务。他克服了野牛沟乡山大沟深的不利条件,以马驮肩扛这一原始的方式,为当地群众建起一家“马背书屋”,让书香溢满草原。

  进入野牛沟乡的道路多为山路,遇到雨雪天气车辆几乎无法通行,物资运输只能靠马驮人扛,沈延龙的“马背书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建成的。马一次最多能驮60本书,由于山大沟深,每次只能配送3到5户牧民人家,骑行路程5—10公里。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雪雾迷漫,沈延龙坚定而自信地行走在广袤的草原大地上,从未退却过。为扩大“马背书屋”的覆盖和影响,每到夏季,他利用牧民赛马会、民俗节庆等时机开展新书推介、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等内容充实、形式活泼的活动,丰富牧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陈霞:墨兰书社 星火燎原

  陈霞从小热爱读书,为积极推广全民阅读,她身体力行,一个个人影响,一个个家庭带动,一个个书群引领。3年内累计培养27位领航人、75个不同行业的读书群,影响298个家庭、4200多位书友参与朗读,设立500人读书大讲堂,举办80多场精彩讲座,组织经典阅读书目160多种,留下一个扎根西域边陲的墨兰书社。为培养更多“读书种子”,她自费设立“奖读金”,累计奖励近百名中小学生,举办读书讲座200多场,受众达5万多人次。星火可以燎原,如今,妈妈群、自闭症群、大学生群……开口朗读者与日俱增。

  墨兰书社服务性强、公益普惠、内蕴丰厚、社会影响力大。陈霞社长被当地树立为模范读书领头人。新疆广播电视台《读万卷书》栏目曾对她做了专题采访,现场直播关注人次达6.1万余人。2020年墨兰书社被韬奋基金会授予“推广全民阅读、创建书香社会基地”。

  李济远:乡村教师办书院

  山东省高密市经济开发区乡村教师李济远在农村教育一线工作多年,见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因沉迷网络而耽误学业,他萌发了效仿祖上德行办一个“宝德书院”的想法。2007年起,李济远所在的冯家庄村开始兴办农家书屋,起初由村委人员兼职管理。2013年李济远和妻子单美华把婚房腾出来,将农家书屋搬到自己家中,并自费为农家书屋增添和更新了图书和桌椅。7月,“宝德书院”(高密市冯家庄农家书屋)正式成立。

  李济远夫妇周一到周五辅导孩子写作、练字,周末有绘画、武术等特长培训。为让农村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李济远和妻子自编乡土童蒙诵读教程,主持主讲国学阅读。

  2016年4月,李济远投资14万元,对自家房屋进行了改造扩建,这些钱都是夫妻俩用工资、靠种地辛辛苦苦攒下的。他还利用先进的数字图书管理设备进行规范管理,组织阅读志愿者开展写作指导等乡村阅读活动,同时组织农家书屋小读者成为小小志愿者。此外,他还团结带领一批有识之士,将宝德书院模式进行复制推广,现已建成8个分院。

  李济远被评为全国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他的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安维智:让书香像芦苇花飘荡

  年近古稀的安维智是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明花乡一位地地道道的裕固族牧民,从小酷爱读书。由于家庭贫困,安维智只读到小学毕业。少年的他常常因为放牧时看书入迷,弄丢了家里的羊只。长大后,他省吃俭用多买书。妻子让他去买东西,他经常忘了要买的东西,最后抱着一堆书回家……

  莲花村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牧民平时的文化生活极为单调。安维智萌发出建立一个牧民书屋的想法。他到乡里、县城跑单位、找熟人,得到捐书,他非常珍惜,手提肩扛搬回家。

  安维智常年奔波呼吁感动了许多人。2015年,在县政府的帮助下,老人利用自家房屋开设的书屋建成了。他给书屋取名“尕牧什拉芜尔书屋”,其含义是希望书籍像明花乡海子周围的芦苇花一样飘荡,撒播知识的种子。

  时间久了,乡亲们纷纷过来看书,每晚书屋都十分热闹,不少年轻人还带着孩子来查阅学习资料。书屋逐渐成了邻近四村的精神家园。2020年11月,在政府的帮助下,书屋由原来的28平方米扩建到了60平方米。

  安维智被甘肃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授予“耕读人家”荣誉称号。

  彭超:无臂男孩的书香逆袭路

  彭超1995年出生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一个普通家庭,6岁时因不慎被高压变压器击中,失去双臂,生活全靠父母照料,昂贵的手术费让家里一贫如洗。彭超开始练习用脚写字、吃饭、洗脸刷牙、穿衣、做饭,每天练习10个小时,坚持了一年半,做到了以脚代手,生活能够自理。

  求学之路并不顺畅,但彭超依然咬牙坚持下去。为了用脚写字,即便在冬天,他依然穿着拖鞋上学,一双脚被冻得裂开,贴了十几片创可贴,每走一步都必须忍受疼痛。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彭超的成绩逐渐提高。此后直到高中,他的成绩都名列前茅。2014年高考,他用脚执笔,由于紧张,做题速度慢,才考了538分。不甘心的彭超选择了复读,2015年他以608分的高分如愿入读四川大学法学院。2019年5月16日,彭超荣获“全国自强模范”。2021年3月29日,他考上了同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彭超自幼喜欢诗词。大一下学期,他参加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连续答对10道诗词题目,战胜了另外4名攻擂选手,最终夺得该节目首位擂主。未来,彭超计划攻读博士,成为一名学者或者律师,用自己的青春力量奉献社会。

  刘厦:轮椅上的生活与诗歌

  “春天来了,窗花的背影不再灰暗而变得清澈,我的病床也变得松软,我知道它即将长出藤蔓,让梦想的花朵全部盛开……”这首诗发表在2011年6月的《诗刊》上。它的作者,是位全身瘫痪的“80后”女孩——河北省晋州市马于镇后彭头村的刘厦。她还有位姐姐,跟她一样,也坐在轮椅上。

  刘厦和姐姐刘宁在一周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脊髓性肌萎缩症。由于身体的残疾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姐妹俩没进过一天学校。姐妹俩很要强,自学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父母求人帮忙让两个孩子去河北师范大学旁听学习了一年,刘厦在写作上实现了质的提升,陆续发表作品。

  随着年龄增长,两姐妹的肌肉萎缩程度越来越严重。刘厦的手已经基本没有办法活动了,写作只能靠姐姐一起完成。早上7点,姐妹俩分别由父母推到电脑旁,刘厦戴上麦克风,使用语音输入软件,将语音识别为文字输入电脑,一旁的姐姐用写字板代替鼠标,用自己唯一勉强还能活动的右手食指滑动写字板,来调整格式、语句和错别字。就这样,姐妹俩靠一张嘴、一根手指在轮椅上创作出600余篇(首)作品,相继在《北京文学》《诗刊》《文艺报》等知名文学报刊发表,达40多万字。刘厦还出版了诗歌《长草的时光》和散文《遇见生命》。

  韩吉日木吐:蒙古汉子的书香草原情

  韩吉日木吐自小就坚信读书能改变一个人,一有机会去书店就买书。到2014年,他家里已有800余本书。为免费给村民提供阅读平台,用现代科技助力农业生产,他决定自建书屋。他和爱人高红兰2014年花费3万元盖起60平方米的板房书屋。此后,得到全国各地网友和朋友们的关注与捐助,藏书越来越多。他感恩捐书的朋友们,将书屋命名为“安达书屋”。

  如今,“安达书屋”藏书达1.5万册,涵盖政策、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历史等几大类。他又自费订了《通辽日报》《少年时报》等5种报刊,报刊有2000余册。书屋创建后,他们全家为本嘎查170多户农牧民发放《致农牧民阅读倡议书》,倡导农牧民们来书屋免费借阅图书;在每年的“4·23”世界读书日,还在村民中开展阅读推广活动,评选优秀农牧民读者颁发奖品。还有30余名邻村的读书爱好者常来借书,放假归来的孩子们更是把这里当成了“家”。同时,有不少旗内外机关单位主动与韩吉日木吐联系与“安达书屋”联合举办文化文艺宣传活动。

  韩吉日木吐2016年获得自治区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称号;2017年获通辽市公益活动大赛“最佳影响力组织”称号;2017年4月,获得通辽市“十佳阅读组织”称号和内蒙古自治区“书香家庭”称号。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