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家地方出版社,以一场个人红色摄影展的记忆和回顾,以此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小角度,大主题,呈现与众不同的红色展览。展览是共享的记忆术,也是出版的延伸链,从跨界实践,到主题出版,再到融延发展,一场文化活动背后引发了怎样的思考?
2021年6月27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广西师大社”)集团、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信仰 信念 信心——谢小明红色摄影之旅”展览及研讨会在桂林开幕、举行,此次展览围绕谢小明经过10余年实地走访拍摄的成果,展出其中呈现中华大地上大部分红色文化遗迹记忆的700余幅照片,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程。
一家地方出版社,以一场个人红色摄影展的记忆和回顾,以此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表达对党和国家的敬意。小角度,大主题,呈现与众不同的红色展览,开展知行合一的主题教育。一场个人红色摄影展的背后,既有着及时性和前瞻性的政治意识,也是对挖掘红色资源和传承红色基因库的自觉实践。
真实的记录与深刻的思想洗礼
在全国丰富多彩、题材广博的红色主题展览中,个人的红色摄影展确实是一个“小视角”。一名普通的摄影者、党员,经过10余年时间,足迹遍及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近300家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的寻访,利用手中的镜头,真实记录所见所感以及从中接受的思想洗礼,其自发行为,本身达到一种高度。
谢小明曾谈及自己拍摄这些红色遗迹的初衷,正是2006年从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遗址及酒海井红军纪念碑开始的,他为红军烈士投身革命、最后被迫害投入酒海井惨死的事迹所感染,自那以后,他每到一座城市,就一定会去寻访这座城市的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这是他多年来的坚持和执着。
每到一处,他都有着或感性、或理性的认识。在上海龙华烈士纪念园、雨花台烈士纪念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还有遍布中国大大小小的烈士陵园,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没有比看到这些纪念物或纪念设施更让人心灵激荡的。
参观了国民党三大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贵州息烽集中营、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目睹了各式各样的酷刑,他说:“这些酷刑令我毛骨悚然,今天的人实在难以想象。”因此,当他听到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的讲解员讲述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接受各种酷刑依旧慷慨赴死,磨破脚趾头用血写下“共产党万岁”的事迹时,他为这种伟大的信仰而震撼。
在严冬,到东北,参观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杨靖宇将军等带领东北抗联联军,在冰天雪地中坚持多年的抗日斗争,深感抗战精神的坚韧与强大;在酷暑,他们一行驱车去了红军长征“爬雪山”中的夹金山,身临其境体验了极端环境中的险象环生与坚定意志。从草地里好不容易走出来的红军战士,因为极度疲劳,倒地休息后再也没有站起来,看到这座班佑纪念碑,许多人为之动容。
他看到各种前来哀悼、纪念的人们,有革命烈士的后人,也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在四川通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红军战士的后人抱着自己的孙女经常前来,一方面缅怀自己的父亲,一方面想让下一代也记住先辈;在百色起义纪念园,他看到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天下着大雨,革命烈士的后人专门来此深深默哀悼念;在广东革命博物馆,他看到满墙的留言,满满都是祝福祖国的伟大与强盛之语。
这些记忆,当他再次向年轻人讲述的时候,也同样感染了他们。所以,他想把这些走访的痕迹尽可能记录下来,形成“流动的博物馆”,用图片串联起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的伟大精神和摄影者的家国情怀。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格非说:“没有对时间的沉思,没有对意义的思考,所有的空间性事物,不过是一堆绚丽的荒芜。”当人到了一处空间,与之产生了时间上的联系,才能得到永恒,而不仅仅是碎片化的东西。谢小明把对空间上的寻访,辅以真实的感受,那么这场红色之旅,就有了时间上的永恒,就有了寻访红色遗迹深刻的、个性化的东西。
广西党史研究室原巡视员庾新顺老师从党史的角度对展览表示肯定:“这些图片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28年的奋斗,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斗,以及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胜利。”“我们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通过图片,我们看到共产党扎根群众,依靠各族人民和老百姓的支持,所以我们能够胜利……‘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桂林市党史研究室调研员凌世君女士说道:“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展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她本人也正在做红色主题展览的策划,深知策展的艰辛与不易,她曾久久驻足于展板上展示的叶挺将军遇难时身上残存的五张头像照片,他们都是叶挺将军的妻儿。她很感概,没想到就在这里看到了这充满温度的一幕。
影像资料的集成与深入浅出的普及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700余幅照片,但在拍摄者的整理成册中,远不止这些。展出的大部分照片中,有许多看似冰冷的纪念建筑和设施,记录了这些场馆、遗址与其周边环境的融合:泸定桥今日的天险,与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光秃秃的铁锁链老照片,形成今昔对比;在黑龙江东北抗联密营基地,一座孤零零、荒芜的司令部旧址,与它身后茂密的丛林形成对比;还有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埋葬有1.7万名无名烈士。冷静、客观的影像语言,蕴含了无限的、可供发挥的主观张力。
不能忽视的是,影像资料在若干年以后,就成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正如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唐凌所说:“这在资料的提供上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历史是一个已经发生过的东西,博物馆是一个保存历史的机构,通过摄影,把它们都呈现了出来。”“它最大的价值,是关于记录红色文化设施的资料性价值。尽管它是二次资料,但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被细化了,并且提供了新的东西,纪念设施和它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摄影展现出来,从这个方面来说,这是一手资料。”
从影像资料上来说,这是“对红色资源的全景式介绍”,那么从党史宣传、传播的角度上,广西党校研究员何成学也给出了他的看法:“我认为党史传播上的创新,不一定是研究上的创新,资料的积累也是一种创新。全国的展览馆那么多,能够走这么多家,这就是一种资料的积累。”
直观的画面与讲述者的回忆,构成了一次生动地践行学习党史的普及教育。回到做主题出版这个话题上,对“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和出版,既要有厚重的学术理论研究,也要重视深入浅出的普及作用和传播力。韩建民《主题出版的历史与内涵》中提到:“主题出版最本质的特征,应该是政治性、学术性与市场性的统一。”
那么,作为出版社,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力邀党史专家、高校研究者、文博专家以及摄影家协会齐聚一堂,全方位探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主题和使命,挖掘和践行对红色资源的普及与传播,义不容辞,同时也任重道远。
共享的记忆术,出版的延伸链
“跨界融合”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韦江在研讨会上对本次展览的独特见解。“博物馆热,热在展览,大家去博物馆,就是为了看展览。”韦江馆长说,“对于这一类(红色)题材,博物馆本是主阵地,我为这种跨界的实践和融合感到高兴。”
众所周知,出版是一个传播行为。而展览是共享的记忆术,也是出版的延伸链。出版机构拥有庞大的作者群,可以“就地取材”;而对于文博行业来说,图书也是展览的延伸,两者都是文化机构,展览与出版,正在不断融合、不断互补,共同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增进传播的有效力和影响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西师大社集团提出了“聚焦主业、深耕教育、提升学术、融延出版”发展理念,关于“融延出版”,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轩庄指出:“我是想更突出从出版的优势资源向相关业态延伸链接融合发展的理念和路径。”“将传统的单一阅读的概念变得更加的丰富化、立体化。”尽管,出版机构拥有自己的美术馆(尤其美术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经营这样一个共享记忆术的场地,使之成为出版机构的会客厅,由此衍生出更多形式丰富、立体的共享、传播、融合、交互的平台,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人的一生光阴有限,能走完28个省,参观完近300座红色文化遗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如今借助摄影者的镜头,也许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实现数字化的“云上展览”,将展览永不落幕,是韦江馆长和广西社科院原院长吕余生都提到的可操作的数字化实践尝试,也是对跨界融合和出版融延的进一步探索。
早在展览开幕之前,广西师大社集团为展览的宣发,策划录制了谢小明谈红色摄影之旅的视频,用视听媒体手段挖掘摄影背后的故事,并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发布,同时这段视频也在展览大厅中滚动播出,配合展览,一动一静,强化观展者对展览内容的理解。此次展览之后,也将进一步推动《红色摄影之旅》(全三卷)的出版,在主题出版和融延发展上不断延伸。
把有价值的普遍性与价值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把有意义与有意思结合起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这是出版专家范军在《主题出版的“意义”与“意思”》中提出的主题出版“三结合”。从影像资料本身的价值,到主题与摄影艺术的结合,再到展览与出版的跨界,主题出版的实践需要更新,红色文化和红色资源的传承永葆生机,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