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按国家有关网络连续型出版物管理规定,在CAJ-N出版传播平台上网络首发的学术论文可被认定为正式出版,其论文作者可以从“中国知网”下载或打印论文,作为正式发表的论文提交给人事、科研管理等有关部门。学术论文首发流程包括学术质量审查、政治审查、编校出版审查以及终审。其中,终审是论文首发质量把控的最后一道关口。为全面减少或消除首发论文的差错,从而保证论文快速及时上线,本文从网络首发论文终审编校需要注意的问题着手,对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校出版审查3个方面的审查重点进行了阐述,可为作者写作投稿以及入编期刊编辑部论文首发的编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术论文;网络首发;终审;学术质量审查;编校审查
截至目前,《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首批网络首发期刊共收录1897种期刊。其中,基础科学期刊326种,工程科技期刊577种,农业科技期刊154种,医药卫生科技期刊323种,哲学与人文科学期刊50种,社会科学期刊267种,信息科技期刊148种,经济与管理科学期刊166种。自2017年底开展学术期刊网络首发业务以来,CAJ-N网络首发编辑部共收文并处理稿件达397510篇次。期刊论文首发极大地缩短了学术成果见刊时间,加速了学术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与中国知网(CNKI)签约期刊数目的持续增长,业务量、下载量以及影响力也随之持续稳定增长(见图1,图2)。

图1 网络首发期刊数量增长情况

图2 网络首发文章下载量情况
入编期刊编辑部将审核后的稿件提交到网络首发编辑部首发平台后,由CAJ-N网络首发编辑部对稿件的政治性差错、学术不端行为、侵权行为以及编校质量进行审核后,方可在CNKI发布。
终审是首发论文质量检测的最后一道关口,其职责是对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校出版质量等进行全面的审查和把关,全面减少或消除差错,从而确保论文快速上线并及时确认论文的首发权。本文从终审工作流程中论文学术质量审查、政治质量审查以及编校出版审查3个方面入手,对首发论文终审中频繁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阐述,为学术论文写作和入编期刊编辑部论文首发的编校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学术期刊网络首发的概况
1.1 定义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创办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网络首发是借助互联网(或移动网络)在CAJ-N出版传播平台上率先于学术期刊纸质版出版学术论文的方式。
按照国家有关网络连续型出版物管理规定,在CAJ-N出版传播平台上网络首发的论文被认定为正式出版。作者可以从“中国知网”下载或打印,作为正式发表的论文提交给人事、科研管理等有关部门,其中包含有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出版时间、文献DOI号等。同时,入编期刊编辑部与电子杂志社共同为论文作者颁发论文发表证书。
1.2 首发流程
入编期刊在CAJ-N出版传播平台上进行录用稿首发,可以发表不同编辑阶段的稿件:
1)录用定稿是指某期刊中内容确定、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
2)排版定稿是指录用定稿按照期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内容和版式确定,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页码。
3)整期汇编定稿指岀版年、卷、期、页码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
发表流程可分为以下7种形式:
1)可依次发表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
2)可跳过录用定稿,直接依次发表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
3)可在发表录用定稿后,跳过排版定稿,直接发表整期汇编定稿。
4)可跳过录用定稿和排版定稿,直接发表整期汇编定稿。
5)若只发表录用定稿,后期需要提交样刊及电子文件进行加工制作。
6)若只发表排版定稿,后期需要提交样刊及电子文件进行加工制作。
7)依次发表录用定稿、排版定稿后,若不发表整期汇编定稿,需要提交样刊及电子文件进行加工制作。
非首次上传的稿件,标注检索信息时会与之前已发布的版本进行版本匹配,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发表流程,CAJ-N都将保存不同的版次,读者检索首先看到的是最新的版次,但可以回溯到过去的任何一个版次。
2 终审稿件处理的职责和原则
2.1 学术审查
网络首发稿件规定内容必须符合《出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辑部对论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
学术期刊论文可能涉及的不端行为主要包括论文本身存在的不端行为、作者署名中的不端行为、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具体包括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拆分发表、相关伦理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相关行业标准参见CY/T174—2019《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
依据CY/T174—2019,CAJ-N网络首发编辑部对于首发论文学术不端的初筛阈值设定为10%,即文字复制比小于10%认定为合格。对于文字复制比大于10%,需视具体情况给予判定是否合格或退修。在认定学术不端行为时,需密切关注高校、科研院所、期刊界对学术不端认定的标准,同时还需结合各期刊的学科特点,做到既尊重又怀疑,同时务必细致、全面,力求精准无误。对于不端检测系统的结果,需注意是否有误标、漏标等情况,做到全盘考虑,不能生搬硬套文字复制比的划线标准;碰到可疑的情况要多调研,多向同行、专家请教并及时与编辑部沟通,遵循既不姑息也不误判的原则。
2.2 政治审查
《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指出,书稿及校样差错分为10种基本类型,其中之一为政治性差错。政治性差错是一种严重的编校质量问题[1-5]。在1997年颁发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6]中指出,“政治性差错”与“科学技术性差错”并列为最严重的编校差错,将“一般性的科学技术性、政治性差错”每处计为3个差错。因此,在写作和审稿过程中,应保持高度警惕。
对科技期刊论文政治审查中的常见问题包括:
1)香港、澳门、台湾问题。
2)地图问题。正确使用地图插图的关键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7]。作者撰稿完成后,应尽量考虑从相关官网下载或使用已通过审核的地图为底图,并在投稿前仔细核查地图插图的内容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以保证地图的正确使用。在编辑加工稿件时,要有中国版图意识,对含中国地图的插图要格外注意,应按标准地图比对、审查,核对地图插图,使地图插图的内容和表达形式符合标准及规范的要求,确保地图正确无误。
3)其他常见问题及修改。如关于基金项目,以“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为例,其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需要加双引号。常见的问题还有:“‘一带一路’战略”应规范使用“‘一带一路’倡议”;“前苏联”应改为“苏联”;“建国”应改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省”改为“广西”;“全国31个省”需删除“全国”二字;“内蒙”改为“内蒙古”等。
2.3 出版质量审查
编校质量是出版业的生命线[8-13]。学术期刊首发出版质量审查是按学术规范、出版规范、语言文字规范、学科符号规范等,对编校问题进行全面的审查和把控,消除差错,从而保证首发质量和严肃性。由于首发涉及期刊种类接近2000种,所涉及的专业包括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以及基础学科等,非常庞杂。根据论文终审的实践和积累总结,首发稿件终审在出版质量审查上需遵循3个基本原则。
2.3.1 底线原则
科技类论文涉及参数以及公式推导较多,除了科学技术性差错,如参数单位,量纲等易发生问题外,科技类论文首发终审编校质量中常见的错误包括:
1)前后不对应以及连贯性问题。包括作者、机构、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关键词等不对应。公式描述与序号不对应,图表描述与相应的图表不对应,参考文献描述与相应的参考文献序号不对应等常见问题。公式序号不连贯,同样的还有章节序号,参考文献序号不连贯,分图序号不连贯等。
2)图表等要素不全或缺失以及附加材料缺失等情况。表现为曲线中坐标轴、标目、标值线等缺失,以及文中提及的增强材料的缺失,包括附图、附表以及音频、视频等内容的缺失。
3)版面问题。主要包括图片跑版、大面积空白等。
4)图片问题。图片过于模糊、无法辨识字迹,图文重叠、图例遮挡曲线等情况。
5)明显的错字、别字、多字、病句、口语及隐藏在正文中的专家或编辑部的批注等未做删除处理。
2.3.2 谨慎原则
谨慎原则是指由于受学科背景和专业等各方面的限制,论文首发在终审环节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谨慎:
1)对于稿件的批注和修改需要谨慎,尤其跨专业领域的内容,要仔细求证后再下结论。不确定的疑问不能不经求证擅自下退修结论,无法核查到正确写法的疑问应批注“需核实”字样,返回编辑部核准。
2)每本期刊有自身学科的规范要求,终审环节需要视学科特点以及编辑部的习惯用法给予区别审查。可通过查找过刊文章或与编辑部、作者核实的方式核准后再下结论。平时应注意积累有关特殊期刊特殊做法以及相关学科的特殊用法等相关内容,以缩短审查时滞。一般情况下,尊重期刊延续的特殊做法,但应注意其在文中保持前后体例统一。
需要仔细、谨慎核对首发期刊中论文的标题、摘要、作者以及机构单位等标引内容,发现问题要及时返回编辑部确认正确的作者以及机构信息内容,确保论文首发标引内容的正确性。
2.3.3 专业原则
面对首发论文经常出现的问题,终审意见应该使用规范的编校语言、专业的态度,尽量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专业细致,令对方信服。
对科技名词的描述,要求确切地表达概念的主要特征。科技名词具有专有性的特点,对其考量必须放在学科或专业背景下,离开了学科、专业背景,就成了通用性语言。国务院1987年明确批示: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并规定各出版单位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该书质量的标准之一。因此建议编辑部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科学名词。如,在表述某种性状时,用“黏”字,统一读“nián”;在表示用黏的东西附着或连接时用“粘”字,读“zhān”,该字仅用作姓氏读“Nián”。因此,很多期刊采用“粘度”的说法应改为“黏度”。类似的建议还有“老年痴呆”改为“阿尔茨海默症”,“维他命”改为“维生素”,“马达”改为“发动机”,“镭射”改为“激光”,“几率”改为“概率”,“心率”改为“心律”等。
审阅时需要了解,不同的学科科技名词的规范写法并不一样。如,同一物理量,在计算机科学中称为“向量”,在物理学中称为“矢量”;同一器官,鸟类称“翼”,昆虫称“翅”;同一症状,中医称“中风”,西医称“卒中”等。
推荐使用百度术语在线或搜索“术语在线”小程序,即可随时查询不确定的科技术语是否符合术语规范。其他还有一些常见规则,如凡是能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得体的地方尽量使用阿拉伯数字,尽量避免口语化描述等。对于与规范写法不统一的网络首发论文,有责任告知编辑部有关规范的做法或说明。
同时,建议期刊编辑部遵循有关书刊的编辑、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和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和法定计量单位等。可参考文献[14-15],对论文涉及的图、表、公式、量和单位、数字、专业符号和标点符号等的规范要求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并加强对各专业学科的学习和了解,拓宽知识结构,有助于在编校中正确及时地处理出现的问题。
3 结束语
1)论文首发终审包括学术质量审查、政治审查以及出版质量审查等。
2)在认定学术不端行为时,需密切关注高校、科研院所、期刊界对学术不端认定的标准,同时还需结合各期刊的学科特点,做到既尊重又怀疑,务必细致、全面,力求精准无误;对于不端检测系统的结果,需注意是否有误标、漏标等情况,做到全盘考虑,不能生搬硬套文字复制比的划线标准;碰到可疑的情况要多调研,多向同行、专家请教并及时与编辑部沟通,遵循既不姑息、也不误判的原则。
3)出版单位和编校人员应该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对一些常见的政治差错保持高度警惕,避免差错的出现。
4)首发稿件终审在出版质量审查上应遵循底线原则、谨慎原则及专业原则。论文首发终审要求心细、认真,每一个批注和修改都不能草率武断,需要采取各种手段求证与核实,用信息手段打破知识和认知的局限,并能与其他岗位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审慎地把好审查的最后一道关口,保证网络首发文章的质量。
5)加强对编校规范的学习以及各专业学科的学习和了解,努力拓宽知识结构,有助于在编校中正确、及时地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
4 参考文献
[1]彭秋竹.新形态出版进程中出版管理条例的冲突与重构:以出版管理条例第二章第九条为例[J].新闻传播,2018(3):36
[2]于慈珂.《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修订解读[J].出版参考,2011(10):1
[3]于慈珂.关于新《出版管理条例》的几个重要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2002(2):8
[4]陆幸生.非法出版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学习《出版管理条例》所想到的[J].中国出版,1997(4):53
[5]于慈珂.论析新《出版管理条例》对“扫黄”、“打非”工作的促进[J].中国出版,2002(10):32
[6]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令第26号[A/OL].(2004-12-24)[2021-01-1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9258.htm
[7]邓国臣,褚雪梅.学术论文中避免出现“问题地图”的建议[J].科技与出版,2017(12):50
[8]卢秀娟.重视流程管理提升图书编校质量[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6-19(4)
[9]杨迎会.高质量发展呼唤加强编校质量建设[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08-13(4)
[10]孔军.编辑如何从“三为”把脉编校质量[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06-17(16)
[11]李国瑾.出版面向市场,如何提高编校质量?[N].中国图书商报,2011-09-23(5)
[12]朱霆.把住图书编校质量关[N].中华读书报,2014-08-13(8)
[13]王雷.图书编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N].新华书目报,2014-10-23(A4)
[14]陈浩元.科技书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5]汪继祥.作者编辑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