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年代久远的复杂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分析

2021-07-17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黄锋、辛亮、韦轶、黄雅意:重庆交通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部

  【摘 要】针对读者邮件举报2篇文章存在抄袭的学术不端问题展开调查分析,确定文章出版性质。通过文章版面调查发现,两篇文章内容有90%以上的重复率,涉嫌整体剽窃学术不端。其中,一篇投稿时间较早而稿件出版时间稍晚,另一篇投稿时间较晚而稿件出版时间略早,一时没有确凿证据判断2篇文章谁剽窃谁,但从知识产权获得原则上对先出版者更为有利。相关文献调查发现,投稿时间早而出版时间晚的文章存在更早的出版记录,进而确定投稿时间晚而出版时间早的文章存在剽窃学术不端;进一步调查发现,投稿时间早而出版时间晚的稿件出版记录为内部非正式出版,后来该文投到《应用数学和力学》获得正式出版,并拥有相关知识产权。厘清2篇文章的出版性质后,进而提出学术不端处理建议。

  【关键词】学术期刊;出版性质;学术不端;剽窃

  学术不端问题是社会诚信问题在学术研究中的反应[1-4],是学术出版行业的癌症。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原因是作者知识产权意识不足,学术修养缺乏,监督技术手段不足,社会惩处力度不够等[5-7]。学术不端问题的发生,不仅对学术研究氛围造成破坏,而且对学术评价带来不公[8-9]。

  对于年代久远的学术不端问题,相当程度上是历史遗留问题。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出版的载体,尽力避免学术不端问题发生是分内职责[10]。但在年代相对久远时期,囿于当时互联网技术不够普及,检索系统不够发达,学术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证识别的能力不足,加上作者知识产权意识不足,学术不端行为“成本”低、“收益”大,客观上存在相对较多的学术不端问题,只是当时难以察觉。回到当下,历史上的很多文献资料均已数字化进入互联网大型数据库,读者进行相关检索时应更容易发现学术不端问题[11-12],读者将之曝光或向相关学术期刊举报,相关学术不端问题才会得以公开。

  对年代久远的相关学术不端问题,查明关联稿件出版性质后,对相关文献进行撤稿等处理,虽然可能对作者的实际意义不大,但相关处理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做出这种处理表明学术期刊是坚守学术底线的,在尽力维护学术研究的一方净土。

  1 问题由来

  2020年12月6日,《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部收到读者关于“龚克。单广义位移的深梁理论和中厚板理论(下文简称‘文一’)[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0,21(9):984-990.[13]”和“邱荒逸。深梁和中厚板的单广义位移解法(下文简称‘文二’)[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27(4):409-414.[14]”2篇文章涉嫌抄袭举报,信中读者表示“发现中国知网上的这2篇文章,除了作者之外,其他内容几乎一模一样。文件已附,肯定是抄袭无疑了,只是不知道谁先谁后”。邮件收信人一栏显示,读者同时将邮件发送给《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以下简称《学报理学版》)。收到举报信后,《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部高度重视,经初步查证,2篇文章的内容确如举报信所述“除了作者之外,其他内容几乎一模一样”。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5月发布的CY/T174—2019《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两者之间关系应属整体剽窃学术不端。

  文一《单广义位移的深梁理论和中厚板理论》于1998年10月投至《应用数学和力学》(以下简称本刊),在2000年9月刊出;文二《深梁和中厚板的单广义位移解法》于1999年6月投至《学报理学版》,在2000年7月刊出,如图1所示。如果相关学术成果是2人分别独立完成,一篇投稿时间较早而出版时间稍晚,一篇投稿时间较晚而出版时间略早,从知识产权归属的角度出发,公开发表时间较早者获得相关成果的知识产权。但公开发表较早者投稿时间却较晚,2篇文章内容有90%以上的重复率,很难判定2篇文章是独立完成,因而一时没有确凿证据判断2篇稿件谁剽窃谁。同时因年代久远,无法联系2位当事作者进行核实,给该起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带来一定障碍。



图1 文一和文二出版首页部分版面展示

  2 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分析

  2.1 版面对比调查分析


  经过2篇文章的版面对比分析,文章除了作者姓名和单位不同、题目含义相同但用词有别以及参考文献数量不同外(表1),文章内容有90%以上的重复率,2篇文章“几乎一模一样”,且作者所在单位为同一省份,作者彼此有可能接触到相关稿件,暂时难以确定2篇文章是独立完成,涉嫌整体剽窃学术不端。


表1 文一和文二出版要素的主要区别
文章标题 文一 文二
刊登期刊 《应用数学和力学》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收稿时间 1998年10月 1999年6月
出版时间 2000年9月 2000年7月
作者单位 无锡工程设备研究所 江阴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6篇,包括作者主题相似文献3篇 3篇,删除文一作者参考文献

  在2文出版要素的主要区别中,文一参考文献为6篇,其中包括作者早期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以及在其他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主题相近的3篇文献,说明文一作者具有相关学术背景。文二参考文献为3篇,删除了与文一作者相关的参考文献。同时,文二在所刊期刊出版版面中的411页和413页,天头出现的题目却为文一标题《单广义位移的深梁理论和中厚板理论》,因此初步确定文二《深梁和中厚板的单广义位移解法》有剽窃文一《单广义位移的深梁理论和中厚板理论》的嫌疑。

  2.2 相关文献调查分析

  为了进一步厘清2文的剽窃关系,我们分别以2篇文章标题作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搜索,发现文一已在《江苏力学》有过出版记录,且与在本刊出版的版本几无区别,因此给本已复杂的2文关系带来更多的影响因素。但因为文一在《江苏力学》有过出版记录的时间为1996年12月,均较文一在本刊和文二在《学报理学版》的投稿时间更早,因此可以确定文二在《学报理学版》发表属剽窃学术不端。

  文一在《江苏力学》有过出版记录,且较其在本刊出版时间早近4年,使得其在本刊出版是重复发表还是正常出版的出版性质存疑。要厘清文一在本刊的出版性质,首先要厘清文一在《江苏力学》的出版性质。为此,我们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官方网站以《江苏力学》为关键词查询,查询结果为“暂无数据”,这意味着《江苏力学》可能并非正式公开出版的出版物。为进一步确定《江苏力学》出版物的属性,经电话咨询江苏省力学学会,学会表示《江苏力学》是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力学学会年会学术交流时的论文集,没有正式出版号,属内部资料,没有公开出版,后因《江苏力学》未能申请到正式出版刊号而停办。如此算来,文一在《江苏力学》出版不属公开正式出版,其后在本刊出版属公开正式出版,不属重复发表学术不端。

  至此,厘清了2文的出版性质:文一在《江苏力学》出版不属公开正式出版,其后在本刊出版属正式公开出版,不属于作者重复发表学术不端,并拥有相关知识产权;文二虽稍早在《学报理学版》出版,但其抄袭剽窃文一在《江苏力学》未正式公开出版的内部资料在前,属“剽窃他人未正式发表成果”的学术不端,同时侵犯文一在本刊正式公开出版所拥有的相关知识产权。

  进一步分析表明,如果在关联文章出版性质调查分析中,不能正确判定关联文章的出版性质,如本案例不能查到文一较早非正式出版记录,那么先出版的文二从知识产权获得原则上更为有利。如文一的出版记录为正式公开出版,则其后在本刊出版则属作者重复发表学术不端,对其处理结果也截然不同。

  3 处理意见

  厘清了文一在本刊和文二在《学报理学版》的出版性质,即文一在本刊出版属正式公开出版,文二在《学报理学版》出版属“剽窃他人未正式发表成果”的学术不端,同时侵犯文一在本刊正式公开出版所拥有的相关知识产权,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相对简单。

  在这个事件中,文一在本刊属正式公开出版并拥有相关知识产权,文一所在期刊不需对文一做撤稿处理,可以发布一个在一段时期内不接受抄袭作者投稿的声明。文二在《学报理学版》出版属“剽窃他人未正式发表成果”的学术不端,同时侵犯文一在本刊正式公开出版所拥有的相关知识产权,建议文二所在期刊发布对文二的撤稿声明,并通知作者单位其所犯学术不端行为,且在一段时期内不接受该作者的任何投稿。

  当然,文章出版的年代久远,文二作者1958年生,已经退休,并且已享受利用文二得到的相关权益,也不会再向这2个期刊投稿,现在做的相关处理对文二作者的实际意义可能不大。但是对该年代久远的学术不端行为做相应撤稿等处理还有另一层更深的意义,就是表示2个期刊都是坚守学术底线的,其实相当于某种学术声誉的自我维护。从这个意义上看,对这次事件的处理,对2个期刊的意义比对抄袭作者的意义更大。

  4 结束语

  年代久远的学术不端问题,与之相关文章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出版关系,给学术不端问题的处理带来一定困扰。学术不端问题的处理,首要问题是厘清相关文章的出版性质。根据CY/T174—2019等出版行业标准,对学术不端行为做出处理则相对简单。相反,如果不能正确判定关联文章的出版性质,可能对正当出版行为造成错判,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结果也截然不同。对年代久远的学术不端做相应的撤稿等处理,可能对作者的实际意义不大,但做出这种处理表明学术期刊是坚守学术底线的,对维护学术出版公平意义更大。

  5 参考文献

  [1]武星彤,谈平,鲁博,等.科技期刊学术诚信问题的探讨[J].编辑学报,2019,31(增刊2):19

  [2]王晶,钟紫红.全球出版伦理委员会流程图对期刊编辑应对学术不端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11

  [3]吴月辉.专家热议科研诚信:对学术不端“零容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12):1304

  [4]朱邦芬.中国科技期刊要守卫科研诚信和学术伦理的生命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2

  [5]徐石勇,叶靖,康锋,等.期刊学术不端的现象、成因及防范措施[J].编辑学报,2019,31(4):411

  [6]张维,吴培红,汪勤俭,等.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撤稿规范分析及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策略[J].编辑学报,2020,32(3):251

  [7]吴宁.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的演变及应对措施[J].编辑学报,2019,31(4):369

  [8]刘春明.防范学术不端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6

  [9]陈志贤,黄仲一.防范学术不端论文出版的立体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7):605

  [10]倪爱香.抵制学术不端是学术期刊编辑永久的责任和义务[J].传播与版权,2019(3):25

  [11]翁志辉.学术期刊编辑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编辑学报,2019,31(增刊2):190

  [12]曾玲,张辉洁,冉明会,等.人工智能时代科技期刊应对学术不端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3):270

  [13]龚克.单广义位移的深梁理论和中厚板理论[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0,21(9):984[14]邱荒逸.深梁和中厚板的单广义位移解法[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27(4):40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