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COVID-19疫情期间医学期刊的精准出版策略

2021-07-18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陈咏梅、王景周、丛敏、孙升云、王海霞:《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编辑部

  【摘 要】医学期刊的高效出版和精准传播为COVID-19的防控管理和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出版支撑。本研究以《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为例,总结医学期刊在COVID-19疫情期间“化危为机”的精准出版策略,包括根据疫情危机生命周期策划组稿、针对高端专家主动约稿、基于定制内容创作建立虚拟学术社区,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服务"优化审校流程和内容传播途径等。该策略对期刊日常出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精准出版;精准推送;选题策划;知识服务;COVID-19

  “精准出版”包括精准期刊选题策划、精准约稿与组稿、精准遴选与考核审稿专家、精准寻找与黏合目标读者等[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时,急需将抗疫一线的最新防控措施和临床诊治经验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分享和传播,精准出版尤为重要。疫情期间,我国期刊界迅速响应国家号召[2],积极策划选题[3-4],组织专栏和专刊[5-6],开启出版绿色通道,在抗疫中发挥积极作用。各期刊在拓展稿源、控制论文质量[6]、提高出版效率和优化传播路径等[3,7]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如何前瞻性地策划选题、精准出版,并有效避免论文的同质化、低水平重复和无效传播是医学期刊编辑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长期课题。本文以《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在COVID-19疫情期间的出版实践为例,总结高校综合类医学期刊精准选题策划、精选权威专家约稿、定制内容生产、多途径多平台精准推送等出版经验,供同行参考。

  1 精准选题和组稿

  1.1 基于疫情危机生命周期的选题策划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危机犹如人的生命周期一样,从诞生、成长、成熟到死亡等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生命特征,具有不同的征兆显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看作是危机的一种[8]。《学报》与公共卫生(以下简称“公卫”)专家沟通后,对疫情危机生命周期做了基本的预估,将COVID-19疫情危机分3个阶段展开选题策划。“疫情初期”指疫情全面暴发到疫苗上市前的阶段,“疫情中期”指疫苗开发和上市应用阶段,“疫情后期”指疫情全面控制阶段。3个阶段的选题重点:

  1)初期选题针对疫情暴发后关注的热点内容,例如疫情防控策略、流行病发展趋势和模型预测、临床及影像诊断、心理调查研究、中西医诊治经验等。

  2)中期选题针对COVID-19疫苗研究进展及上市后效果评价、COVID-19患者康复出院后各临床指标、中医证候群的追踪随访、危重症COVID-19患者分层分析及新冠病毒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等。

  3)后期选题针对COVID-19病毒溯源、大规模样本分析及循证医学经验等。

  1.2 针对高端专家学者的精准组稿

  精准的专家约稿,是保证高质量论文的前提。编辑平时注重对高端学者的维护并跟踪其研究动态,是特殊时期实现快速约稿的关键。在遴选约稿专家时,着重于疫情相关重大课题团队和抗疫一线的专家。疫情中,《学报》编辑与公卫专家、流行病与统计学专家、抗疫一线的专家等保持密切沟通,同时对疫情相关文献进行追踪,围绕疫情不同的发展阶段主动邀约组稿。

  1)面向公卫、流行病与统计学专家组稿。中山大学公卫学院知名流行病学专家陆家海教授为2003年广东省“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成员,研究出首个“马抗SARS病毒免疫球蛋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特邀专家参与SARS疫苗研制规程和动物模型标准制定等。疫情暴发后,《学报》第一时间向陆家海教授团队邀约有关新冠疫情防控策略的论文,其团队提交了《基于“One Health”理念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策略》,于2020年2月11日在中国知网(CNKI)网络首发,是《学报》发表的首篇COVID-19论文。新冠疫情的流行趋势和干预措施是社会极度关注的热点话题,我校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研究部吕军教授团队的研究方向为流行病与临床大数据挖掘。邀约后,他们很快提供了《基于SEIR模型分析相关干预措施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的作用》及《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趋势的初步预测》2篇高质量论文。截至2021年2月8日,这2篇论文分别被引25和22次,下载7256和5345次。

  2)面向临床影像专家组稿。疫情初期,《学报》编辑密切关注一线抗疫动态,认真研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9],认为核酸检测虽然是确诊COVID-19的金标准,但在疫情初期核酸检测试剂比较紧缺,检测结果有延迟且存在部分假阴性情况,对于来不及做核酸检测的疑似患者,实验室加肺部CT影像检查可为COVID-19诊断提供有益参考。于是,邀约疫情重灾区的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影像科张清教授团队撰写了《7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特征分析》,该文是《学报》刊发的首篇COVID-19影像诊断论文,发表后很快吸引了数篇该方向的自由来稿。

  3)面向中、西药研究专家组稿。疫情初期,药物的治疗效果受到极大的关注。西药方面,向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严兴科团队邀约了《瑞德西韦对冠状病毒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药方面,向湖北省中医院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巴元明教授邀约,他不仅在中医领域极具有权威影响力,而且身处疫情震中,主持了湖北省科技厅新型肺炎应急科技攻关项目《“肺炎1号”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在《学报》刊发的《辨证论治在10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中的作用》一文,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有限公司《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精选论文集》。该文集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权威专家评审,从CNKI早期网络首发的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800余篇论文中,精选出对世界范围抗击新冠肺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70篇,在全球双语发行推广,对推动中医药更好地走向世界起到积极作用。

  1.3 根据疫情发展和传播效果及时调整组稿方向

  按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选题,可保证热点问题的连续性,引起读者对期刊的持续关注。《学报》于2020年2月11日至2021年2月8日刊发的30篇COVID-19论文中,疫情初期新冠肺炎流行病趋势和模型预测的论文下载和被引比例最高,分别为24.7%和33%;第2位为疫情防控管理论文,分别为24.1%和24.6%,第3位为中医药诊治,下载和被引均为21.1%。2020年的2至3月是COVID-19论文下载和被引的高峰期,随后下载和被引量急剧下降。早期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强,影响力大,后续重复性研究成果的创新价值及影响力逐渐减弱[5]。快速的学术热点策划和传播,将吸引更多的关注。为减少COVID-19自由来稿的同质化、低水平重复以及传播效果下降,需要根据疫情发展及时调整组稿方向。

  随着疫苗研发的提速,《学报》将疫苗研究作为疫情中期的重点选题并较早刊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综述,在2020年10月又形成一个下载的小高峰。目前全球COVID-19疫苗已经陆续上市,新冠肺炎患者不断康复出院,中期策划选题还可从以下方向展开:

  1)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抗体有效持续时间等。目前《学报》已经特约《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上市后效果评价》述评,截至2021年3月初稿撰写已完成。

  2)我国早期的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已达半年以上,患者康复情况如何?康复者血液是否存在抗体、各种治疗手段有无并发症等?针对以上问题《学报》已组稿《武汉地区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后随访分析》大样本研究,期望从COVID-19康复者临床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2 精准内容生产

  2.1 构建虚拟学术社区,定制内容创作


  虚拟学术社区(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是一个学术知识共享和创造的有效环境。它是由不同类型的学习者、理论框架和主持人互动协作共同构建的空间平台,其成员可以互相交流获取知识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10]。

  疫情居家隔离办公和尽量避免聚会的要求,使得大多数学术交流和合作依赖于互联网平台完成。受虚拟学术社区概念的启发,《学报》将该模式应用于COVID-19热点论文的内容创作中,具体步骤如下:

  1)拟定选题。学者们忙于各项科研事务可能会忽略某些热点选题的撰写,而医学期刊有责任通过定制选题推动研究热点的内容创作。2020年8月,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全球疫情还在持续,人们迫切期望新冠疫苗上市,新冠疫苗研发的新闻报道虽多,但缺乏权威的述评。《学报》主编前瞻性地提出将新冠疫苗研究作为“疫情中期”选题,迅速启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写作计划。

  2)社区构建。该选题得到中山大学疫苗专家陆家海教授支持后,《学报》立即筹备由学者和编者共同合作的小型虚拟学术社区,旨在通过微信群进行学术共享、交流并合作完成新冠疫苗研究进展的写作和出版。2020年9月25日建立“新冠疫苗”写作微信群,成员为陆家海教授及其博士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卫博士、加州大学公卫硕士及学报编辑。编辑作为该学术社区的主持人,将前期查询的资料分享给群内成员,制定1个月内完成新冠疫苗全球研究进展的综述并网络首发的出版计划。陆教授负责制定写作方向和提纲,硕、博士负责资料查询和撰写,编辑负责文章精修加工和出版传播。社区成员分头行动,群内随时沟通研究进展。

  3)内容创作。在建群第5天完成文献搜集,第10天完成初稿写作,在导师和编辑的共同指导下用7天对原稿进行3次精修,于第17天正式向《学报》投稿。经快速审稿和编校,于第25天在《学报》网站全文首发,又2d后在CNKI网络首发和万方数据优先出版,并同步进行了《学报》公众号的推送。以精准内容生产为导向的虚拟学术社区,实现了学者和编者之间的协同合作,促进了学术成果的产出和高效传播。截至2021年2月8日,该文下载量达到5806次。

  2.2 加速数字化转型,优化出版流程

  学术出版必须保证学术品质和内容水准,才能真正为知识更新、科研进步和文明传承发挥应有的作用[11]。突发疫情的防控管理和临床诊治论文,因其具有战略指导和临床指南的作用,更应严格审校,确保其学术质量。

  1)增强外审。同行评议专家的快速审稿是提升出版效率的关键。首先,加强与审稿专家的沟通。审稿邮件发出后,及时与审稿专家电话沟通,说明新冠论文的时效性,期待专家能快速审稿。其次,增加同行评议专家人数。其优势在于能获得较为全面的审稿意见,且可避免某个专家因客观原因不能及时审回而影响出版时间。

  2)网络会审。稿件的外审意见出来后,责任编辑立即将专家审稿意见提交到编辑部的微信工作群集中讨论。由主编、副主编及编辑同时在线提出退修或定稿意见。

  3)技术升级。疫情初期排版公司尚未复工,编辑克服技术焦虑[12],快速学习和应用数字出版系统及辅助软件,如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视频会议系统、黑马校对、善锋参考文献校对软件等,编辑技能得到提升,同时解决了网络出版的困难。

  4)协同编校。在排版三校阶段则采用编辑部人员错峰交叉处理,彼此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网络出版的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

  3 精准学术推送

  3.1 依托自身平台精准推送

  3.1.1 公众号推送


  编辑制作微信公众号推文。信息包含:编者按、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期刊二维码、OSID码、期刊网站的全文链接、CNKI链接及万方数据库链接等。推送目标分为专业群和大众群。专业群指作者群、公卫群及其他相关医学群等,根据文章不同内容,推送人群有所侧重。《学报》公众号推送目标多为专业群体,如影像诊断的论文侧重推至医学影像研究群,防控策略论文侧重推至流行病及公卫群等。具有科普性的文章还可同时推送至大众群,如编辑的朋友圈、家庭群或各种大众群等。例如,2020年10月22日《学报》公众号推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特约综述,在大众群和专业群同步推送后,均引起较多的关注和热议。4d的阅读量近1500次,突破了《学报》推文阅读量的历史水平。疫苗综述推送至“中国one health研究”公卫群后,学者马上要求分享PDF全文方便群内讨论。该群主要由481名公卫及交叉学科高端学者组成,群内有多名院士和部分海外华裔学者,可见精准推送能引起专业人士更多关注。建议编辑加入不同的学术研究群体,将学术内容推送到合适的人群。

  3.1.2 邮件推送

  邮件的主题多样、版式美观、收件人相关、发送频率恰当、题目中肯是提高邮件推送打开率和点击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邮件推送作用的有效保证[13]。可将推文制作成精美的电子海报或者直接将公众号的推文链接网址发送到目标邮箱。制作海报的形式更为生动直观,可在海报上注明推送对象的名字,个性化邮件更能引起读者重视。推送目标除了论文的全体作者外,可扩大到审稿人和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让审稿人悉知他们的评审意见有价值;针对参考文献作者的推送海报,可附上“恭喜您的论文被某期刊某论文引用”的温馨提示。这样将吸引审稿人和参考文献作者关注期刊,他们可能是期刊潜在的作者或审者。因文后参考文献比较多,全面收集参考文献作者的邮箱比较费时费力,而编辑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只能精选少数影响力大的论文进行邮件推送。如何提升邮件推送服务的效率、扩大有效目标范围,最终达到提升期刊影响力的目的,是本刊今后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3.2 借力知识服务平台精准推送

  3.2.1 多平台网络首发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多平台的网络预出版可以增加论文和期刊的显示度。《学报》与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维普等知识数据库平台均有合作。由于各平台收录的期刊资源和针对的用户有差异,多平台预印首发将有利于不同渠道的用户获取期刊的论文信息,期刊可充分利用不同知识服务平台的资源优势。疫情中CNKI的网络首发,万方的优先出版和开放获取等为COVID-19论文的快速发表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万方数据的优先出版是即传即发,CNKI网络首发则要等平台审核,在上传CNKI前务必做好论文的审校,特别注意文题、摘要、文内的各级标题、作者和单位等信息的核对,且要中英文一一对应,避免因审核不过而延误网络首发时间。

  3.2.2 AMiner平台推送

  目前许多知识服务和科技情报数据挖掘平台提供精准推送。疫情期间《学报》尝试了清华大学AMiner平台的期刊精准推送服务。编辑按平台模板将单篇论文制作成推送海报,包括论文题目、摘要、期刊信息等内容,可附上各平台的刊发链接网址,方便读者获取。除期刊自己提供的推送白名单外,AMiner利用其1.3亿的全球专家数据库资源,通过AI分析选择性匹配国内、外相关的学者,将海报推送到他们的邮箱。目标涵盖5个方面的学者:

  1)本文作者合作圈及相似作者;

  2)论文关键词相关作者;

  3)参考文献作者;

  4)同领域期刊作者;

  5)同领域机构成员。

  该平台实时更新可视化的推送效果图表供用户跟踪评估,依据邮件打开次数、人数、邮件打开率、用户领域分布、关键词打开分布比率、打开邮件学者的H指数(H-index)等数据判断论文的推送效果。

  《学报》遴选3篇COVID-19热点论文做精准推送。推送目标共1500名,打开邮件有704人,平均打开率47%。低影响力学者(H指数0~5)、中影响力学者(H指数6~20)、高影响力学者(H指数≥21)邮件打开人数分别占43%、38%、19%,中、高影响力学者合计占57%。从学者匹配类型来看,第1篇《基于“One Health”理念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策略》(简称文1),78.62%为关键词相关学者打开邮件;第2篇《辨证论治在10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西医结合诊治中的作用》(简称文2),作为中医抗疫论文,受到中国大陆、香港及日本等亚洲学者更多的关注,69.23%为作者合作圈的学者打开邮件;第3篇《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简称文3)受到中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学者的关注,78.65%为同领域采用的学者打开邮件。这说明AMiner的精准推送是有效的,达成一定的扩大论文海内、外影响力的目标。

  《学报》采用了“同步推送”和“滞后推送”2种方式。“同步推送”是指CNKI网络首发+AMiner推送同步进行;“滞后推送”是指论文先在CNKI网络首发后,编辑跟踪记录论文下载和被引量,一旦发现被引和下载量2周或以上停滞不变,则开始进行AMiner推送。文1采用“同步推送”方式,打开邮箱前10位的排名中海外邮箱占34%,包括美国梅奥医疗教育机构(6人)、孟加拉国达卡国际健康研究机构(3人)、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2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2人)、美国亚利桑拉大学(2人)、以色列威茨曼科研究所(2人),德国耶拿大学(1人)。其中德国学者还回复了编辑邮件。文2及文3选择“滞后推送”,AMiner推送20d后,2篇文章CNKI下载量均有10%的提升,因观察例数较少,尚无法判断下载量增加与AMiner推送的相关性。

  4 结束语

  医学期刊作为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面对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积极履行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疫情防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围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医学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需求,是摆在期刊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的系统策划、精准的专家约稿、定制式的内容生产、精准的推送传播等方面,初步探讨了期刊的精准出版策略。精准出版内涵丰富,人力资源和技术手段要求高,尤其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编辑的快速反应能力、学术策划能力、数字化出版能力以及高端作者库和审稿专家库的储备能力是实施精准出版的必备要素,期刊编辑应主动学习,提高素质,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服务”手段,从内容策划、内容生产及内容传播全流程优化升级和融合出版创新,让精准出版作为一种常态化的目标要求贯彻在日常的期刊出版中。

  5 参考文献

  [1]谢飞凤,张俊祥,季群,等.大数据背景下科技期刊的“精准出版”[J].科技与出版,2016(7):90

  [2]吴婷,王晴,骆筱秋.浅析口腔医学期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与行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3):229

  [3]李鹏,倪婧,刘红霞,等.主题科学传播的选题与渠道分析:以COVID-19疫情情境下我国医学论文传播为例[J].编辑学报,2020,32(6):663

  [4]黄博韬,陈稳根,张旭珍,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期刊的工作策略实践与思考:以上海中医药杂志社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4):439

  [5]贾泽军.依托杂志平台优势,打造特色抗疫专栏:临床医学综合类期刊“新冠肺炎防控专栏”组稿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1):1359

  [6]徐文华,王景周,孙升云,等.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高校学报编辑出版的实践与思考:以《暨南大学学报》的《新冠肺炎防治》专栏为例[J].编辑学报,2020,32(2):145

  [7]张维,冷怀明.基于融合出版的科技期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传播探索: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实践工作为例[J].编辑学报,2020,32(5):568

  [8]葛盈盈.基于HACCP原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对机制构建[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34(5):412

  [9]李兰娟院士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二版)》[EB/OL].(2020-01-23)[2021-02-01].http://med.china.com.cn/content/pid/157093/tid/3

  [10]于丹玫,秦长江.基于建构理论的高校虚拟学术社区研究大学[J].图书情报学刊,2017,35(1):9

  [11]曹建,杨晓方.“三审三校”提升学术出版质量策略研究[J].中国出版,2018(10):3

  [12]蒋林.5G赋能下新闻编辑的技术焦虑与认知调适[J].中国编辑,2020(9):49

  [13]张然,王晓峰,丁洁,等.学术期刊推送邮件打开率和点击率提高策略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3):241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