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医学高校学报通过文献数据库扩增有效审稿专家的实践和成效

2021-07-18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贾建敏、吴爱民、赵翠翠、杨颖、毛文明:温州医科大学图书馆(期刊社)

  【摘 要】同行评议是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环节。医学高校学报因学科范围广、来稿量大、“本校性”特点、部分专家审稿积极性差、需专业对口的“小同行”审稿专家等原因,需要不断扩增学术水平高、愿意审稿、审稿效率和质量高、研究方向对口、与待审稿件不存在利益冲突并且身份真实可靠的有效审稿专家,以提高审稿效率和审稿质量。我们结合工作实践提出通过检索权威文献数据库筛选审稿专家、核实审稿专家身份、登记详细信息、评价审稿质量等环节扩增有效审稿专家。通过实践,杂志的稿件审稿周期和出版周期均有所缩短,稿源也有所增加。

  【关键词】医学高校学报;同行评议;有效审稿专家;文献数据库

  同行评议是保证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环节[1]。对期刊而言,有效审稿专家应为学术水平高、愿意审稿、审稿效率和质量高、研究方向对口、与待审稿件不存在利益冲突并且身份真实可靠的评审专家。有效审稿专家不足而引起的审稿时间过长、审稿质量不理想等审稿相关问题是医学期刊时常面临的问题,以医学高校学报为例的综合性医学期刊由于涉及的学科范围广,来稿量大,在这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2]。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等为代表的权威文献数据库包含期刊论文等各种各样的学术信息,并且能实时更新学者们的科研动态信息,在扩增审稿专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但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上的信息错综复杂,如何通过文献数据库挖掘出有效审稿专家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分析了通过文献数据库扩增有效审稿专家的方法,以期提高医学高校学报的审稿效率,推动期刊的快速发展,也为其他学术期刊寻找有效审稿专家提供参考。

  1 医学高校学报扩增有效审稿专家的迫切性

  1.1 学科范围广、来稿量大需要多学科的审稿专家


  医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医学高校学报又是综合性的医学期刊,其除了涉及内科、外科等二级学科以外,还涉及药学、护理学等医学相关学科,同时与生物学也息息相关。另外,有些医学高校学报还涉及医学人文等人文社科类的文章,所以医学高校学报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来稿量也很大,这就需要其具备多种医学相关学科的审稿专家。同时,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一些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应运而生,需要不断增加新领域的审稿专家。

  1.2 学报的“本校性”特点需扩增校外审稿专家

  医学高校学报的作者多集中于本校师生及附属医院的教职工,为了规避利益冲突,编辑在选择审稿专家时,普遍会避开同学院、同医院或者同科室的审稿专家[4]。而当面临本校的一些特色学科或优势学科的稿件时,尤其是具有明显特征性研究方向的稿件时,往往难以在本校找到有效审稿专家。一方面由于这些研究内容在本校只有待审稿件作者在内的个别课题组有开展;另一方面由于本校同领域专家之间比较熟悉,虽然以双盲的形式开展同行评议,但审稿专家通过文章内容往往也能猜出文章来自哪个课题组,从而会使审稿结果掺杂一些主观因素,影响同行评议的客观性,这时就需要寻找校外的审稿专家。

  1.3 部分审稿专家的审稿积极性、审稿质量和效率不高

  医学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往往不及国内外的一些权威医学期刊,部分审稿专家对医学高校学报的认可度低,尤其是受“SCI”评价体制的长久影响,他们更倾向于给英文期刊审稿。审稿工作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而相对较低的审稿费难以匹配审稿专家高强度的工作量,经济激励性不够。并且这些审稿专家的医疗、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他们与编辑部之间并不存在法定的权利和义务,更多的是出于对学报的热爱才参与审稿工作。所以,个别专家因各种原因,不愿意审稿,审稿质量不高,审稿效率低,拖延审稿时间[5-6]。

  1.4 需要研究方向对口的“小同行”审稿专家

  一篇稿件往往需要专业分工更细、研究方向更精准的“小同行”评审才能准确评价文章的质量,从而决定文章的取舍[7]。医学高校学报涉及的学科范围广,难以像专业期刊那样拥有一大批分工更加精细的亚专科的“小同行”审稿专家。另外,医学论文还有一个特点是,同一医学学科的论文会涉及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两大类。个别审稿专家尤其是在临床一线的临床医师可能更擅长审阅临床研究的稿件,而在高校或研究所的审稿专家可能更擅长审阅基础研究的稿件。当然也有个别审稿专家对这2类稿件均擅长审阅。有调查研究显示,研究方向不符是审稿专家拒审的重要原因之一[8]。所以,需要扩增研究方向更对口的有效审稿专家,以便更精准地送审,提高稿件的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

  2 通过文献数据库扩增有效审稿专家的路径

  2.1 通过检索文献数据库确定审稿专家


  通过检索文献数据库寻找与待审稿件的专业或研究方向相类似的文献,或者寻找所需专业或研究方向的稿件,从而遴选出同专业或同研究方向的审稿专家。为了使检索出的文献与待审稿件的专业或研究方向匹配度更高,且检索结果更全面,不遗漏相关文献,根据不同稿件的情况应选择不同的检索方式。

  1)对二级学科亚专科领域的稿件,可采用主题词检索方式。医学主题词表(Medical Subject Headings,MeSH)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制的权威性主题词表,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万方医学网、PubMed等数据库中均有所应用[9]。同一主题的文献,不受文献题名所使用的名称、词形、拼写、单复数等限制,都会被标引到同一个规范的主题词,所以一般情况下,主题词检索的范围比非主题词检索更广[10]。

  2)对具有明显专业特色研究方向的稿件,应寻找从事该专业特色研究方向的审稿专家。如《lncRNA RP11-86H7.1在川崎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一文,可以选择普通快速检索专有名词“川崎病”,即自由词检索方式,从“川崎病”相关文献中,筛选出从事“川崎病”研究的审稿专家。

  3)对分工更细的研究方向的稿件,需要通过二次检索确定审稿专家。如《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定量评估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一文,需要在检索“磁共振”的基础上检索“乳腺”,从而筛选出通过磁共振诊断乳腺相关疾病的文章,进而遴选出从事磁共振诊断乳腺疾病的专家。

  4)一些交叉学科的稿件也需要进行二次检索,如果是3个学科交叉的稿件甚至需要三次检索。如《利用二维格子复杂性挖掘肝癌CT图像预后信息》一文,需要同时具备CT诊断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或工科背景的审稿专家。对于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可能相关论文比较少,可以适当扩大学科的范围进行二次检索。

  通过分析检索结果,设置一定的检索条件,从而筛选出学术实力强、易接受审稿、研究方向对口并且可靠的有效候选审稿专家[11]。1)将论文发表时间限定为近5年,以便选择目前还活跃于该研究领域的专家;2)剔除非核心期刊的文献,以便选出学术水平较高的专家;3)剔除与待审稿件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相关性较低的文献,以便选出专业更对口的专家;4)对作者单位进行限制。由于医学高校学报均以医学高校的名称命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可优先选择作者机构与所在医学高校学报在同一省份或相邻省份的单位,以增加专家接受审稿的概率,同时尽量选择所选学科为优势学科的单位,从而遴选出优秀的审稿专家;5)根据发文量高低确定候选的审稿专家。文章发表量较多的专家一般是行业学术影响力比较高的权威专家,但他们用于审稿的时间有限,而且邀请其审稿的期刊也会比较多,一般难以接受审稿邀请,可选择文章发表数量中上的专家,他们一般是业界的骨干,正处于职业上升期,审稿热情和审稿质量相对较高。

  对选出的审稿专家进行身份的初步核实,若是临床医师,可在其医院科室介绍或挂号平台获取专家情况,其他专家可通过搜索引擎、单位网站、国家各部委基金数据库等途径了解基本情况,包括职称、行政职务、专业特长等,尽量避开行政职务较高或者职称还比较低的学者,优先选择副高以上职称、具有博士学位、学术实力较强的中青年专家。另外,一些专家可能发表的中文期刊论文较少,普遍以英文期刊论文为主,如果仅仅依靠中文文献数据库会造成遗漏,可采用Web of Science的InCites模块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根据同样的条件进行限定,进而遴选出合适的审稿专家。

  2.2 收集审稿专家的联系方式

  确定审稿专家后,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该审稿专家作为通信作者的文章或有些第一作者也留有电子邮箱的文章来收集其电子邮箱,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审稿专家所在高校学院、课题组、研究所的网站来获取其电子邮箱。对审稿专家的邮件要进行初步的核实,如其邮箱地址的英文字母与其姓名拼音是否存在关联性,还是与文章其他作者相似,避免个别文章中第一作者冒用通信作者的名义在文章中填写自己的电子邮箱[7]。确定审稿专家邮箱后,向其发送审稿邀请函以确认其是否愿意审稿并填写审稿专家个人信息。

  2.3 严格核实审稿专家的身份

  国际上曾多次出现因同行评议造假而引发的学术论文撤稿事件,比较轰动的是2017年4月,Springer撤销了旗下《Tumor Biology》中的107篇涉嫌同行评审造假的论文,其原因为编辑采用了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而审稿人的邮箱为作者自己注册的邮箱,从而在决定论文是否录用的关键环节作假[12]。当前互联网充斥着各类错综复杂的信息,编辑部对网络上获取的审稿专家身份的核实显得尤为重要。编辑部在给审稿专家发送审稿邀请函时,在其填写的审稿专家登记表中,应增加一项专家本人的银行卡和身份证信息,一方面可以核实审稿专家本人的身份,另一方面在给专家发放审稿费时也需要这个信息,方便后续服务工作。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大部分专家乐意提供这些信息,这对审稿专家身份的核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4 登记审稿专家的详细信息

  审稿专家的信息需要进行尽量详细的登记,以便更精准地送审。在获取审稿专家的电子邮箱后,向其发送审稿邀请函和审稿专家登记表,除了获取姓名、单位科室、年龄、专业、职称、职务、手机号码等基本信息外,还需补充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擅于审阅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主持的课题和发表的文章等信息。后者有助于编辑根据稿件的内容精准匹配所需的审稿专家。同时,审稿专家发表的文章有助于编辑梳理审稿专家与其他学者的学术关系,避免将稿件送给与稿件作者存在科研合作的审稿专家。

  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审稿专家会因工作调动而变更联系方式,研究方向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同时由于审稿专家年龄的增加,健康状况或工作状态会随之改变;个别审稿专家可能会由于从事行政工作而逐渐远离科研一线,其评审的准确率也会随之下降。所以审稿专家的信息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实行动态管理,可定期向专家发送邮件或短信提醒专家在审稿系统中更新个人信息,并及时淘汰不再审稿的专家[13]。

  2.5 评价审稿专家的审稿质量

  审稿专家应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篇稿件,准确判断稿件的质量,对稿件的创新性和科学性作出客观评价,并提供详细的修改意见[14]。要建立严格的筛选机制和审稿质量评价体系,对新增的审稿专家给予一定的试用期,尝试让其审阅一些稿件并全面评价其审稿质量,包括审稿的及时性、审稿意见的完整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以确定其是否可以列入正式审稿人队伍,进而筛选出一批优秀的有效审稿专家。

  3 扩增有效审稿专家后取得的成效

  3.1 稿件审稿周期缩短


  通过文献数据库扩增有效审稿专家,挖掘了一批审稿效率高、热衷于审稿的审稿专家,与以往审稿情况相比,稿件催审的次数和因审稿专家未审回或拒审而更换审稿专家的次数均有所下降,稿件的审稿周期有所缩短,平均外审时间从29d缩减至21d。

  3.2 稿件出版周期缩短

  通过扩增有效审稿专家,进一步实现了研究方向更对口的“小同行”评审,减少了存在利益冲突的审稿行为,对稿件学术质量的把关更加严格,稿件的录用率有所下降,以往录用未发表而堆积的稿量有所下降,从而使整体的出版周期缩短,以最新一期为例,稿件平均出版周期为267d,比去年同期290d缩短了23d。

  3.3 扩增校外稿源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简称学报)的作者主要以校内师生和附属医院的医务工作者为主,本方法扩增的有效审稿专家大部分为校外专家,通过审稿过程让专家们也进一步熟悉了学报,扩大了学报在外单位的影响力。这些审稿专家在审稿的同时,也积极给学报投稿,扩增了学报校外的稿源。

  4 结束语

  面对医学高校学报出现的审稿专家相关问题,我们结合编辑工作实践提出了通过文献数据库扩增有效审稿专家的具体措施,通过实践,杂志的稿件审稿周期和出版周期均有所缩短,而稿源有所增加。也有学者提出通过ORCID、引文内容等多种方式扩充审稿专家[15-16],不管何种方法,对网络上收集的审稿专家,一定要加强身份的审核,避免出现学术造假行为。另外,除了扩增审稿专家以外,还需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现有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加强审稿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专家的审稿积极性,提升审稿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

  5 参考文献

  [1]徐志英.科学文章同行评议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55

  [2]程立雪,梁光川,李桂东.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审稿专家库现状与建设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0(6):120

  [3]杨珠,黄仲一.遴选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几种网络资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8(6):102

  [4]冷怀明,罗长坤.医科大学学报同行专家审稿特点分析[J].编辑学报,2005,17(5):361

  [5]郭红明.影响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5,27(6):561

  [6]胡晓梅.科技期刊审稿专家拒审、拖延审稿原因分析及应对办法[J].编辑学报,2019,31(2):188

  [7]孙丽莉,刘祥娥.高校学报“小同行”审稿专家的遴选[J].编辑学报,2011,23(2):139

  [8]陈培颖,陈倩,李娜,等.国内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现状的调研:基于国内自动化领域作者群和评审专家群[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5

  [9]高金玉,朱小梅.MeSH在医学信息检索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4(10):27

  [10]钱蕴华,史亚晴.医学文献检索技巧[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3):290

  [11]朱银周,唐虹.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研究领域与稿件匹配度的优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2):134

  [12]国际权威期刊撤销造假论文“同行评审”107篇论文被撤[EB/OL].[2020-12-30].http://news.cctv.com/2017/04/30/ARTI1zlDz8oTLNdUSPh86v5T170430.shtml

  [13]程利冬,徐诺.及时更新审稿专家库的必要性和办法[J].编辑学报,2014,26(增刊1):45

  [14]许四平,倪鹏,王溪婷.加强审稿专家队伍建设:以《中国免疫学杂志》为例[J].编辑学报,2009,21(4):341

  [15]吴飞盈,季魏红,谢浩煌,等.“互联网+”时代ORCID在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管理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8,30(4):399

  [16]王景周,崔建英.基于稿件引文内容分析的同行评审专家遴选方法[J].编辑学报,2020,32(5):53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