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高校学报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主要途径

2021-07-18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孙涛、闵甜:华南理工大学

  【摘 要】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出版事业的重要力量。本文从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3方面阐述了高校学报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主要途径。旨在为高校学报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正名;同时以期引起高校管理者对高校学报的正视与重视,加大对高校学报的支持与扶持,使高校学报能借建设期刊强国的战略机遇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高校学报;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研能力;学术道德建设

  高校学报是我国学术出版事业的重要力量,是促进高校师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是高校通过学术交流落实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抓手之一,且具备发现、培养和扶持学术新生力量的特殊功能。因此高校学报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发挥着推动学术交流和培养科研人才的双重作用,尤其是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更是具有其他社会性学术期刊所不具备或虽具备但并不突出的独特功能。教育部和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的《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可以认为《意见》也明确了高校学报“立德树人”的功能[1-2]。但实际上,囿于长期以来社会上对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价值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学术期刊育人功能的非显性特点,现阶段高校学报在高校中普遍被边缘化,高校学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未被充分地认识[3-4]。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已经成了高校学报最主要的作者群[5],这使得高校学报在履行人才培养职能方面的任务更加繁重。本文主要结合高校学报的客观实际以及本文第一作者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简称我刊)近年来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一些做法,谈一谈高校学报履行人才培养职能的途径。旨在为高校学报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正名;同时以期引起高校管理者对高校学报的正视与重视,加大对高校学报的支持与扶持,使高校学报能借建设期刊强国的战略机遇再上新台阶。

  1 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高校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6]。高校学报作为高校师生共建共享的学术共同体,在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培养学术人才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高校学报是办在校园里的、且以发表本校师生论文为主的学术期刊,有条件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给予指导,所以很多研究生愿意将自己在科研领域的处女作投至本校的学报。我国很多拔尖人才的处女作或者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相关研究成果也都发表于本校的学报。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刘伯里院士、刘若庄院士,他们的第1篇论文都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7];清华大学的张楚汉院士、隋森芳院士[8]以及北京大学的张人骥教授[7]、华南理工大学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吴波[9]、重庆大学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刘界鹏[10],研究生在读期间都在本校的学报上发表过论文。

  作为促进高校师生学术交流重要平台的高校学报,其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的最有效的途径和形式之一就是同行评议。同行评议于高校学报而言是评价稿件学术质量的过程,而对研究生作者而言则是一次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因为高校特有的人才优势,各高校学报的审稿专家队伍汇集了校内外相关领域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成果丰硕的学术带头人以及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研究生作者和审稿专家之间通过高校学报这一平台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本文第一作者基于多年的工作实践发现,这些长期致力于某一细分领域研究的审稿专家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丰富、科研视野开阔、学术嗅觉灵敏,且绝大部分具有优良的学术道德,在同行评议过程中能本着客观、严谨的学术精神,从创新性、科学性、严谨性、可行性等方面对论文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指出文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有价值的意见和修改建议。从返回的修改稿情况看,研究生作者对同行评议阶段审稿人提出的审稿意见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在稿件退修阶段,基本上都能针对审稿意见逐一修改并详细说明。即便是对一些有异议的审稿意见,研究生作者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详细地阐明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与认识。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刊的做法是不盲从、不迷信权威,鼓励作者自由发表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将作者的意见整理成文字材料反馈给审稿人,并促成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学术探讨,有时甚至会出现针对某一问题,研究生作者和审稿专家“交锋”数次的情况。

  受盲审制度的限制,研究生作者和审稿专家不能面对面地直接进行交流,但是借助高校学报这一平台可以实现无纸化的文字交流。从大量研究生作者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普遍认为,通过这种特有的交流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学术灵感,启迪创新思维;帮助他们突破科学研究上的瓶颈,有利于提升科研选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科研表达能力。

  2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其科研选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科研论文是对科学研究工作的总结、归纳、提炼和升华,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科研选题、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科研论文写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科研论文的写作水平很大程度上是研究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综合体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11]。

  但是,目前国内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研究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度普遍不高,导致研究生缺乏系统的科研论文写作训练。因此,绝大部分研究生作者尤其是硕士研究生作者的科研论文从创新性、学术性、逻辑性到语言表达、写作规范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常思量等[12]研究表明,写作不规范、逻辑结构混乱是“差评”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存在最普遍的2个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在编辑出版工作实践中深有体会。在日常的稿件初审中,从研究生作者的来稿发现,一些研究生作者在研究选题方面存在短板,难以根据已有文献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而提出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而是机械地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模仿,导致研究工作缺乏创新性。还有一些研究生作者虽然通过查阅文献提炼出了研究亮点,也针对相关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将研究内容及实验结果整理成文的时候却只是停留在对实验结果的罗列,把研究论文写成了实验报告;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时缺乏理论深度,未能有效地将科研工作升华,体现不出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更有甚者,连基本的科研论文写作规范都未能掌握,行文逻辑混乱、语言表达晦涩。

  高校学报作为高校主办的、主要用以服务高校师生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性期刊,一直以来在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如我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研究生科研论文为抓手,主动承担起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任务,并将其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进行实施。

  1)在日常编辑出版工作中,针对研究生作者稿件中的具体问题给予作者相应的指导。因为每一篇论文存在的问题不同,所暴露出研究生作者的薄弱环节也不同,例如有些论文是研究选题本身缺乏亮点、有些是在实验设计部分存在漏洞、有些是在分析讨论部分缺乏理论支撑、有些是在行文表达方面不规范等等。针对具体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能使研究生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能点对点式地解决其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的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是针对性强、个性化明显,对提高研究生作者个体的科研能力效果明显。

  2)利用高校学报的优势开设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我刊编辑部自2009年开始在本校研究生中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该课程主要是从中观层面上讲授科研论文写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按照传统科研论文写作所遵循的IMRD格式[13]进行讲解,详细地为研究生讲授科研论文IMRD格式涉及的Introduction(引言)、Methods(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Results(实验结果或研究结果)和Discussion(讨论)等各部分的写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其中:Introduction(引言)部分,讲授如何查阅文献、跟踪前沿、提炼选题;Methods(实验方法或研究方法)部分,讲授相关学科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前人在已有研究中特别提及或关注的一些方法细节问题,以帮助研究生根据选题设计更加完善的实验方案;Results(实验结果或研究结果)和Dis-cussion(讨论)部分,讲授在结果分析中需要把握的一些要点。该课程自开课以来受到校内研究生的广泛关注,成为学校最受研究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研究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在提升科研选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科研论文写作水平等方面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是指导性、引导性、普适性强,可以使研究生作者更好地了解、掌握科研活动的一些规律和方法,提高研究生群体的整体科研水平。

  开设《科技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也是目前国内高校学报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较为普遍的做法。例如:2020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携手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联合推出科研学术写作指南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从科技论文摘要的撰写、逻辑分析、英文写作等方面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一场场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14];2020年11月20日至12月2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联合“埃米编辑”为北京师范大学师生组织了为期13d的英文论文写作培训,通过此次培训,使该校研究生在如何写作高质量英文论文方面受益良多[15];《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为研究生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指导》讲座、《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为研究生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等也深受学生欢迎[3,16]。

  3)借助微信、QQ、网站等新媒体实现和作者的即时交流。我刊编辑部一方面组建了作者QQ交流群、微信交流群,编辑部同人在线及时解答作者提出的有关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将科研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归纳整理,形成文件在我刊网站上公开,供作者免费查阅、学习。这种方式的优势是受众面广,交流可以实现即时化,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高校学报作为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学术传播主体,也是研究生作者科研水平提升的受益者。得益于高校学报同行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我刊近几年的来稿情况看,研究生作者的来稿水平整体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分析讨论、行文逻辑、写作规范等方面提升明显。

  3 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术道德建设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生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专业知识、开阔的学术视野,又要有良好的学术风气、优良的学术道德。这样才能促进学术事业健康发展、为提升国家创新创造能力提供人才保障。当前在研究生群体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其中最集中的表现是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过程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例如,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第三方代写代投文章、不当署名、拆分发表、篡改实验数据、虚假标注资助来源等。这些行为和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科研声誉和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目前尚无特定的组织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

  作为展示研究生学术成果、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重要平台的高校学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很大程度上担负起了弘扬科学道德、维护学术尊严的神圣使命,发挥着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重要抓手的作用。以我刊为例,我们十分注重维护学术诚信,将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强化学术道德贯穿于出版工作的全过程,从多方面入手,帮助他们提高自律意识,树立科研诚信观念,恪守学术道德红线。

  1)利用审稿人、高校学报编辑这些育人者的示范作用。目前国内的研究生培养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育人者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的,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高校学报通过学术出版的全流程把审稿人、编辑这些育人者与研究生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审稿人在同行评议过程中秉持的求真务实、严谨自律、尊重科学的学术精神,学报编辑在稿件编校出版过程中秉持的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17],都可以通过高校学报这一平台得到很好展示。这对于发挥审稿人、学报编辑等育人者引路人作用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可以产生很好的育人之效,有助于研究生提高学术道德修养,养成科学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及时宣传、解读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界定的相关文件,阐明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研究表明:大部分研究生除了对抄袭、文字剽窃、篡改数据、论文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有明确的认知外,对于其他诸如虚假标注资助来源、不当署名、论文代投、观点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相当有限[18]。针对这一客观情况,我刊编辑部一方面在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专门拿出一定的课时向研究生宣传、解读《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等文件,使他们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诚信这一微观层面和社会诚信这一宏观层面阐述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学术不端行为对个人及社会的危害。2个方面相结合,有效地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明晰学术道德红线,增强诚信意识,使他们从主观上形成学术不端行为不能为的认识。

  3)依托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和同行评议构建学术不端行为的立体式防治体系。首先是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实现对稿件的出版全流程跟踪,即在来稿初审、编校加工、印前定稿等各个阶段反复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稿件进行检测,最大可能地发现学术不端问题,以防止个别作者借助时间差来实施学术不端行为。其次,严格执行小同行评议制度,以此来弥补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机械性检测造成的不足。例如,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于那些换汤不换药式的观点剽窃、文字剽窃以及图片剽窃等行为是无能为力的,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小同行评议的优势,借助小同行的专业知识来发现那些隐蔽性较强的学术不端行为。系统检测加小同行评议,基本上实现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零死角”,可以最大程度打消学术不端行为人的侥幸心理,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不可为,从而提高自律意识,逐渐形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4)与研究生导师联动合作。首先在投稿阶段要求包括导师在内的全体署名作者签署学术规范承诺。其次在经同行评议后的修改阶段要求导师对提交的修改稿进行把关并在修改说明上签名,以此来提升研究生导师对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强化学术不端行为监督的重视程度,促使研究生导师将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不端行为监督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常态化工作。通过这样的联动机制,提升研究生对科研道德规范的认识,引导其树立科研诚信观念。

  5)制定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提高学术不端行为成本,对学术不端行为做到“零容忍”[19]。通过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交流群、QQ交流群等新媒体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广泛宣传,以此对学术不端行为人进行警示、形成威慑,使其对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产生敬畏,从主观上形成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不敢为的认识。

  最终通过宣传教育、外部监督、警示惩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教育帮助为主、处罚为辅的学术道德建设体系,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使他们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态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4 结束语

  作为高校出版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学报,通过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以及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等途径,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后高校学报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发挥育人之责、实现育人之效,更好地助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希望高校管理者能正视和重视高校学报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重要性,加大对高校学报的支持与扶持,使高校学报的发展能借建设期刊强国的战略机遇再上新台阶。

  5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A/OL].[2021-03-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802/t20180208_327146.html

  [2]赵大良,孙岩,张丛.亮点与困惑:对《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的解读[J].编辑学报,2015,27(2):103

  [3]李燕文,郑琰琰,刘昌来,等.高校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的途径[J].科技与出版,2019(9):113

  [4]陈春平,周田惠.高校学报服务于本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9,31(1):102

  [5]丁红艺,毕莉明.高校学报加强研究生作者群建设的探讨[G]//刘志强.学报编辑论丛:2017.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7:450

  [6]王普霞,郭胜伟.谈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交流制度[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175

  [7]陈浩元,郑进宝,李兴昌,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J].编辑学报,2006,18(5):323

  [8]王强,姚远,刘森.清华大学两院院士在本校期刊发文的初步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5(11):37

  [9]王光远,吴波.基于可靠度最优分布的桁架优化设计[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0,23(2):10

  [10]刘界鹏,张素梅.方钢管混凝土压弯构件截面弯矩-曲率滞回性能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3,35(增刊1):151

  [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A/OL].(2019-03-04)[2021-03-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904/t20190412_377698.html

  [12]常思亮,罗小丹,卢堃.“差评”研究生学位论文主要特点鉴别[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5):107

  [13]马臻.如何撰写科研论文的引言部分[EB/OL].[2021-03-01].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do=blog&id=1255008&mod=space&uid=71964

  [14]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科研学术写作指南系列线上课程,明天见![Z].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微信公众号,2020-10-16

  [15]《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联合“埃米编辑”成功举办英文论文写作培训[Z].《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官微“京师理学”,2020-12-31

  [16]吕小红,杨开英,张蕾.“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实证研究[J].编辑学报,2021,33(1):111

  [17]孙涛.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好编辑:在“兴昌精神”激励下不断前行[J].编辑学报,2020,32(6):698

  [18]温凤英.高校科技期刊网站出版伦理制度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53

  [19]《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办法[EB/OL].[2021-03-03].http://zrb.bjb.scut.edu.cn/CN/column/column27.shtml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