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社会影响力表现——基于Altmetrics提及次数指标

2021-07-18 来源:《编辑学报》
  【作 者】俞征鹿、马峥、田瑞强、焦一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摘 要】本文基于Altmetrics指标、《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和期刊引证报告(JCR)等数据,对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进行统计分析。截至2020年5月,中国正式出版(取得CN号)英文科技期刊371种,约占中国科技期刊总数的7.5%。本文对当前主流Altmetrics工具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指标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有63.6%的期刊被Altmetrics的统计源提及,被提及文章数少于100篇的期刊占到58.1%。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相对较高的主要集中于生物医学领域,近10年新创办期刊社会影响力表现突出。本文对提高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的途径进行了归纳,包括同国际出版商的多样性合作、提高编委国际化程度、适当扩大论文规模、加快出版流程、加强市场营销意识、塑造国际品牌形象以及关注国内外出版及评价领域新动向等。

  【关键词】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传播价值;开放获取;Altmetrics

  近年来,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设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科技期刊起步晚、体量小,国际影响力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尤其缺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名刊、大刊[1]。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有效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与此同时,科技评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明显提升,成为世界学术交流和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枢纽,为科技强国建设做出实质性贡献[2]。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凭借语言优势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对英文科技期刊给予了重点支持。2013年,中国科协等6部委共同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着力提升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项目分为2期,每期3年,累计资助金额超过6亿元[3]。2019年,启动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期5年,也将继续加大对英文科技期刊的支持。近10年,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增长较快,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截至2020年5月,在中国大陆出版或待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共计371种(取得“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即CN号的期刊)[4]。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以为科技强国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为愿景,需要提升自身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学术层,也应体现在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层面。越来越多的期刊开始关注社会影响力。作为世界公认的顶级期刊,《Science》的办刊宗旨里不仅提到文章在全球范围的高频次被引,也提到期刊文章要促进科学理解、得到学术界以及大众更广泛的认可。《Nature》在办刊宗旨中也提到不仅要服务于科学家,也要确保科学成果向世界公众的传播。

  当前对于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力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期刊的被引分析,某个学科、某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分析[5-7],政策建议类[8]等。数据基本都来自科睿唯安的期刊引证报告(JCR)数据库或爱思唯尔的Scopus数据库。

  随着科研产出数量的增长、产出成果的多样化以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评价方法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需求,于是Altmetrics应运而生。社会影响力研究或是集中于Altmetrics指标与传统指标的相关性[9-10],或是集中于某个领域内期刊的社会影响力评价[11]。

  1 Altmetrics概述

  1.1 Altmetrics的意义


  Altmetrics由Jason Priem等于2011年正式提出(2010年为Alt-metrics),2012年获得Digital Science的资助。Altmetrics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计量学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引文评价方法存在评价时滞较长、指标系统性不强、易于被操纵[12]等缺点。Altmetrics的出现标志着科学计量学进入到新的领域[13],它扩展了人们对于学术成果影响力的理解,进而探索产生影响的深刻原因。

  1.2 Altmetrics的特征

  1.2.1 统计即时性


  Altmetrics致力于即时捕捉网络信息,追踪研究成果随时间而产生的变化,提供基于网络的学术互动信息,被描绘为与科学文献的消费和传播有关的在线活动[14]。

  1.2.2 数据多源异构

  Altmetrics可以对不同来源的关注进行评估,关注研究成果的早期反馈,具有较强的时间优势。从社交媒体角度提供研究成果影响力的更全面的画像[15]。

  1.2.3 非孤立评价

  Altmetrics是对传统指标的补充和完善,而非完全颠覆和替代传统文献计量评价。从其中文译名就可以看出,通常翻译为替代计量学、选择性计量学、补充计量学[16]等。

  1.2.4 网络依赖性

  Altmetrics不能脱离在线工具和环境对学术成果的影响力进行测度[17],其目的是测量网络驱动下的学术互动[18],弥补了传统指标反应滞后,统计范围狭窄和公平性欠佳等问题[19],有助于将学术影响扩展到社会、教育和文化等领域,更能适应网络化的科研环境。

  1.3 Altmetrics的数据产品和工具

  目前,Altmetrics测量工具主要有Altmetric.com、PlumX和CrossrefEventData(CED)等。这3种工具在资源覆盖率、捕捉效果和易获取性上各不相同。PlumX的突出优势在于计算Mendeley的读者数量,“CED”的优势在于计算维基百科的引用,Altmetric.com与其他工具提供商相比,能够捕捉到更多的社交网络事件[20],尤其是在博客、新闻和Twitter的获取上表现更为突出[21]。Altmetric.com为研究人员提供免费使用的机会。因此,近年来关于Altmetrics的研究,绝大多数都是基于Altmetric.com所提供的数据[20],更具可靠性。本文也是采用Altmetric.com工具。

  1.4 Altmetric.com的信息资源

  Altmetric.com的信息资源来源广泛,已涵盖全球5000余家主流媒体、15000余家学术和非学术性博客[22]。主要可以归纳为8大类:1)政策文件;2)主流新闻媒体;3)博客;4)在线参考文献管理器;5)同行评议平台;6)社交媒体;7)专利引文;8)其他在线资源。Altmetric.com通过设定注意力的评价指标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AAS)对多个数据源的数值予以加权和修正。

  信息资源的覆盖起始时间最早为2011年10月,更新频率很高,Twitter、Wikipedia以及Web of Science的引用都能够做到实时更新。唯一来自中国的信息源是新浪微博,但目前属于停止更新的状态,原有资料予以保存,主要原因是网络资源不能直接获取。

  2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表现

  本文数据来自Altmetric.com的Altmetric Explorer网站,并利用ISSN、E-ISSN或刊名等作为检索条件,得到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指标数据(检索时间为2020年6月)。

  2.1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整体情况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在中国大陆的371种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分布在96个学科,占自然科学学科类别总数的85.7%。按照学科所属领域来看,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领域和理学领域,分别占总数的42.6%和32.4%;其次是医学领域,共有英文科技期刊70种,占总数的18.9%。从具体学科来看,期刊数量较多的学科为:数学、生物学和物理学。

  从主办单位来看,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学会和协会是主要的办刊单位,办刊比例分别为43.1%、37.0%和42.0%;由公司企业参与办刊的共计67种,占总数的18.0%。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出版地域主要集中在北京地区,共出版206种,占总数的55.5%。

  中国371种英文科技期刊中,被科睿唯安出版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收录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共计187种,占总数的50.4%(JCR2019);被爱思唯尔的Scopus收录的期刊共计222种,占总数的59.8%(2020年)。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质量在不断提升,2020年度单篇论文累计被SCI引用超过300次的期刊有64种,2018统计年度仅为20种。2017和2018年所发表的文章中,篇均被SCI数据库引用次数超过10次的期刊有25种,2018年度统计为6种。

  2.2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在Altmetric.com的表现

  2.2.1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中有1/3不具备国际社会影响力


  Altmetric.com的核心评价指标是“提及次数”(mentioned)。提及次数是指在Altmetric.com信息资源中被评价期刊的显示数量,用于表征被评价对象的社会影响力水平。对于期刊作为被评价对象,可以分解成“提及次数”和“提及篇数”。前者是被评价期刊累计被提及的总次数;后者是被评价期刊中被提及的论文数量,在同一篇论文被提及多次的情况下只统计为被提及1篇。

  在中国371种英文科技期刊中,有236种被Altmetric.com的信息源所提及,占期刊总数的63.6%。这意味着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中有约1/3在主流的国际社交媒体中所表现的显示度非常小,尚不具备国际社会影响力。

  2.2.2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社会影响力整体水平较低

  我国被Altmetric.com的信息源所提及的236种期刊被“提及”次数和篇数普遍较低。统计得到,中国英文科技期刊被提及的篇数及次数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被提及的篇数超过1000篇的仅有5种期刊,被提及次数超过5000次的也仅有7种期刊,同时被提及篇数在100篇以下的期刊所占比例接近六成,被提及次数在1000次以下的期刊所占比例则接近八成。整体看,被提及篇数数值的中位数是72篇,被提及次数数值的中位数为183.5次。


表1 被Altmetrics提及期刊的篇数与次数分布情况
提及篇数 期刊种数 比例/%
≥1000 5 2.1
500-999 16 6.8
300-499 19 8.1
100-299 59 25.0
1-99 137 58.1
 
提及次数 期刊种数 比例/%
≥5000 7 3.0
2000-4999 17 7.2
1000-1999 27 11.4
100-999 98 41.5
1-99 87 36.9

  2.2.3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相对较高的期刊主要集中于生物医学领域

  我国被Altmetric.com的信息源所提及的236种期刊,按照“提及篇数”由多到少排序,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提及篇数”排在前5的期刊中,有4种都是分布在生物医学领域。篇均被提及次数最高的2种期刊是《Cell Research》和《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均为生物医学领域的期刊,且篇均被提及次数都超过了10次/篇,分别为15.96和11.85。


表2 被Altmetrics提及篇数居前10位的期刊
期刊名称 创刊年 主办单位 被提及篇数 被提及次数 篇均被提及次数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2006 中国康复医学会 1627 4760 2.93
《Cell Research》 1990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细胞生物学会 1428 22793 15.96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887 中华医学杂志社 1323 4899 3.70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1981 北京天文学会、北京天文台、中国科学院 1111 3024 2.72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1980 中国药理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1083 2792 2.58
《Molecular Plant》 2008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974 6901 7.09
《Nano Research》 2008 清华大学、中国化学会 723 1686 2.33
《Chinese Physics C》 1977 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718 1849 2.58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1996 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695 8234 11.85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2012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678 6093 8.99

  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观察,我国期刊在生物医学领域相对具备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以《CellResearch》为例,在JCR2019收录的细胞生物学领域195种期刊中,影响因子学科排名为第7名,是这一学科我国出版的科技期刊中表现最好的。

  2.2.4 近10年新创办期刊社会影响力表现突出

  以2013年中国科协等6部委共同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2019年启动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为例,近10年来,我国科技管理和出版管理相关部门对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给予了持续大力的支持,涌现出一大批学科专业竞争力突出、出版专业化水平高、具备创新意识和高效执行力的优秀英文科技期刊团队。其中,一些期刊在社会影响力提升方面也有意识加强主动布局,在Altmetrics指标上也有相对突出的表现。

  在计算AAS分数时,Altmetrics为每个信息来源赋予了权重,主流新闻媒体和博客所占权重最高,被认为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如表3所示,在新闻和博客提及次数较多的期刊,有4种科技期刊均进入2个系列的前5名。这些入选期刊,大多是近几年在期刊领域发展迅速、较为活跃、被认可度较高的新兴期刊,如《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Cell Research》《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


表3 被新闻和博客提及次数居前5位的期刊
期刊名称 新闻提及次数
《Cell Research》 1404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143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1124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946
《Protein & Cell》 580
 
期刊名称 博客提及次数
《Cell Research》 359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26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15
《Protein & Cell》 214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176

  2.2.5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社会影响力与国际顶尖科技期刊仍有差距

  仍以中国英文科技期刊被提及次数最多的《Cell Research》为例,在其所属的生物学科中,以影响因子排名前10名的期刊统计,被提及篇数的中位数为2373篇,被提及次数的中位数为60221次。《Cell Research》被提及篇数和被提及次数分别是1428篇和22793次,仅为影响因子前10名期刊中位数的60%和38%。与这些国际顶尖科技期刊相比,尽管《Cell Research》的学术影响力表现已经位居前列(影响因子排名第7位),但是其社会影响力指标仍需提高。

  3 提升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的建议

  3.1 以开放姿态办刊,扩展获取关注的渠道


  开放获取和免费资源网站的兴起促使传播方式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对期刊被阅读、下载和引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2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开放科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开放科学运动正在席卷全球,欧盟、美国、法国、芬兰、加拿大等国家均制定开放科学的计划并落实行动[24]。开放获取和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展示能更有效地扩大期刊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并有助于提升业界话语权。

  1)尽量争取早日被国际检索系统收录。被国际检索系统以及专业数据库收录能够有效地提高期刊的显示度和社会影响力。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被Altmetrics提及比例仅约2/3,而在被SCI收录期刊被Altmetrics提及比例则超过90%。

  2)积极采取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全球越来越多的期刊转向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包括《Nature》在内的传统订阅模式出版大刊也开始探索开放获取出版模式。但是,目前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仅有约1/3是采取开放获取的出版方式,比例明显偏低。根据Ulrichweb及各期刊官网采集的出版信息,采取开放获取模式出版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共计124种,占总数的33.4%。如表4所示,JCR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比例为31.9%,Scopus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比例为30.2%。


表4 JCR和Scopus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比例
国际检索系统 期刊数量 开放获取期刊数量 开放获取期刊占比/%
JCR 188 60 31.9
Scopus 222 67 30.2

  3.2 增加期刊信息容量,加快出版流程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以及社会影响力的扩大都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论文作为基础,期刊在注重高质量的同时,也要增加期刊信息容量,注意发文的规模。

  1)在坚持学术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发文数量。根据JCR数据的统计,2018年国际期刊中,自然科学期刊的发文量在171篇/刊左右,而同期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发文量为约96篇/刊。当前,我国的英文科技期刊发文量与国际期刊还有较大差距,这对于影响力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对2017和2018年均完整出版的284种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论文数进行分析发现,2018年较2017年论文数有所增长和减少的期刊数量刚好相同,都是132种,分别占总数的46.5%,另有20种期刊保持论文数量不变。其中,个别期刊减少幅度很大,由月刊转为双月刊乃至季刊,论文数也从数百篇减少为数十篇。

  2)缩小论文发表时滞。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略长。通常来说,期刊的出版周期越短,对重要科学发现和热点研究论文的吸引力越强[25]。例如,据Multidisciplinary Digital Publishing Institute(MDPI)统计,随着信息技术应用发展,2019年从论文投稿到发表所需时间的中位数已经缩短到39d。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较长,缩短出版周期成为发展我国科技期刊的当务之急[26]。近年来,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总体情况变化不大,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1年出版6期及以下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共计282种,占总数的76.0%,而国际期刊的该比例为56.1%(JCR2019),且国际期刊的出版形式较为多样。

  3)探索出版形式、出版技术的创新实践。例如,科学界发起的新型发表形式——注册报告。注册报告在文章进行数据收集前进行同行评审,只要研究设计方法可行,符合期刊对研究重要性和实际意义的要求,文章就可以在数据收集前被期刊收录[27]。注册报告模式提高了论文的审稿效率,对科研诚信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传统的出版模式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优先数字出版可以有效保障学术成果的首发权,大幅缩短出版时滞,成为信息时代科技期刊发展的潮流方向[28]。

  3.3 充分发挥国际化编委会的传播作用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国际化的编委会团队,各出版单位普遍重视提升编委会的国际化水平。在中国英文科技期刊中,有326种期刊含有国际编委,占总数的87.9%;国际编委数占编委会一半以上的期刊共计132种,占期刊总数的35.6%;其中拥有国际主编的期刊有49种,占13.6%。

  优秀的编委会团队不仅能在约稿、审稿和组织策划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还在期刊宣传推广、提高影响力方面也发挥重要的作用。编委会成员的权威性和活跃性影响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和关注度。应充分利用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编委资源,充分发挥国际化编委会的传播作用,鼓励或要求国际编委在多种学术或非学术场合,以灵活多样高效的方式,宣传期刊的论文、作者以及各类信息动态。

  3.4 主动利用新媒体渠道,提升期刊的社交平台曝光度

  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期刊的发展。科技期刊要积极参与媒体融合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29]。期刊出版单位应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推广和宣传工作,特别利用受众广泛的脸书、推特、微信公众号、App、微博等。

  1)期刊在进行媒体推广时需要带上文章链接或DOI,在新闻、政策等平台出现时最好包含3个要素:论文中至少有1个作者的姓名、期刊名称及文章发表时间。

  2)在当前国际学术交流和社会影响力传播平台上,虽然信息挖掘技术可以实现多语言检索,但目前最有效的推广语言仍为英语。

  3)国内社会影响力评价工具的发展。我们不仅有广大的作者群,也有广大的读者和受众群,国内各大社交平台的力量不容忽视。国内社交媒体近年来发展很快,在科技信息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微信、微博、博客和各大学术网站都是重要的社会影响力评价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它们没能纳入当前国际主流社会影响力评价工具的来源。微博也由于登录问题从2015年起不再被Altmetric.com追踪。国内已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例如领研网通过微信公众号数据对国内外期刊微信传播力进行排名。

  3.5 紧跟社会热点话题,贴近国计民生等重要问题

  科技期刊作为学术媒体和知识传播平台,要充分发挥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的作用,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使命。同时,科技期刊出版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一部分,也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因此,科技期刊在内容建设上应贴近国计民生等重要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度。

  例如,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很多科技期刊都围绕疫情主题开展了专题约稿、策划等行动。这类主题论文往往取得了更多的关注。这些期刊不一定都是医学领域的期刊,也有来自生物学、数学、化学、材料、能源、环境、农业、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TaylorFrancis出版集团还以联合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的形式共同资助了出版传播学与重大卫生问题的交叉科学研究。

  另一个例子是,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话题。很多期刊都开始策划推出“双碳”专题的论文,抢占社会热点话题。期刊涉及包括能源、气候、电力、建筑、材料、运输、冶金、化工、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经济、物联网、现代服务业等非常广泛的领域。

  中国英文科技期刊要开阔国际视野,调动全球学术资源,密切关注学科发展与行业动态,主动策划吸引本学科同行和更大范围读者兴趣的专题内容。

  4 结束语

  社会影响力是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背景下,社会影响力的作用更加突出。Altmetrics指标与传统指标较差的相关性,恰好表明,社会影响力指标是测量学术影响的一个新维度,可以了解研究的普及性及社会传播的影响力[20]。社会影响力可以提供更多的角度分析期刊和论文被使用、关注和分享的情况,与学术关注度形成很好的互补。

  Altmetrics工具是科学家和出版机构推广其研究成果和提高知名度的流行手段[13]。如同所有指标一样,Altmetrics也并非完美且处于成长期,目前对于非英语出版物的传播力评价非常有限,对于数据选取及计算流程的描述还不够清晰,准确性和可靠性也还有待考量;但它作为即时性的、多源的文章扩散度和影响力的展示,应该得到国内出版机构的重视。通过对社会影响力的关注,期刊可以进行动态监测,把握传播效果,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开展学术外交。社会影响力评价将是未来期刊评价的重要方面。

  5 参考文献

  [1]张昕,王素,刘兴平.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J].科学通报,2020,65(9):771

  [2]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A/OL].[2020-10-23].http://www.xin-huanet.com/science/2019-08/19/c_138320888.htm

  [3]任胜利,马峥,严谨,等.机遇前所未有,挑战更加严峻:中国科技期刊“十三五”发展简述[J].科技与出版,2020(9):65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0年版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引证报告[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20

  [5]王贵林,董少华,孙陆威,等.我国材料科学英文期刊的发展现状、挑战与展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6):649

  [6]陈振英,刘梦琪.“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效果分析:基于近6年期刊计量指标的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0):1097

  [7]佘诗刚,曹启花,王琳,等.基于CI值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效果分析:以中科院英文科技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79

  [8]何满潮,佘诗刚,林松清,等.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战略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30(4):337

  [9]苟莉,陈一龙,王雁,等.Altmetrics视角下临床医学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策略初探:基于ESI热点论文被引频次与Altmetrics相关性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1):1240

  [10]丁佐奇,郝海平.Altmetrics与传统计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对科技期刊传播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9(11):134

  [11]陈慧琪.Altmertrics视角下期刊影响力二维评价方法研究:以国际图书情报学期刊为例[J].情报探索,2018(1):42

  [12]PRIEM J,TARABORELLI D,GROTH P,et al.Altmet-rics:a manifesto[EB/OL].[2021-02-18].http://alt-metrics.org/manifesto/

  [13]GUMPENBERGER C,GL NZEL W,GORRAIZ J,et al.The ecstasy and the agony of the altmetric score[J].Scien-tometrics,2016,108(2):977

  [14]DIDEGAH F,BOWMANT D,HOLMBERG K,et al.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itations and altmetrics:an investi-gation of factors driving altmetrics versus citations for finnish article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8,69(6):832

  [15]ELMORESA.The altmetricsattention score:what does it mean and why should I care?[J].Toxicologic Pathology,2018,46(3):252

  [16]谢华玲,汤姆森.国内外Altmetrics研究综述[J].科学观察,2019,14(4):28

  [17]PRIEM J,GROTH P,TARABORELLI D.The altmetrics collection[J].PLoS One,2012,7(11):e48753

  [18]WILLIAMSAE.Altmetrics:an overview and evaluation[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7,41(3):311

  [19]TRUEGER N,THOMA B,HSU C H,et al.The Altmetric score:a new measure for article-level dissemination and im-pact[J].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5,66(5):549

  [20]ORTEGAJ L.Altmetrics data providers:ameta-analysis review of the coverage of metrics and publications[J].El Profesional de la Información,2020,29(1):e290107

  [21]ORTEGA J L.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altmetrics provid-ers:a comparison among Altmetric.com,PlumX and Cross-ref Event Data[J].Scientometrics,2018,116(3):2123

  [22]Altmetric.Attention sources tracked by Altmetric[EB/OL].[2021-02-10].https://help.altmetric.com/support/so-lutions/articles/6000235983-attention-sources-tracked-by-altmetric

  [23]张蓓,张彤,胥橙庭.海量信息搜索中学术期刊可见度的提高途径[J].科技与出版,2018(11):104

  [24]李秋实,陈传夫.推进中国开放科学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20(3):11

  [25]马峥,俞征鹿,石慧.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情况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77

  [26]冯远景,陈希宁,郑小华.科技期刊发展的“瓶颈”:出版周期过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81

  [27]李潇丽,潘云涛,马峥,等.注册报告的兴起及其对传统出版模式的挑战[J].科技与出版,2020(10):114

  [28]康军,陈磊.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刍议[J].出版广角,2014(21):38

  [29]陈建华.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编辑学报,2020,32(2):150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