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本生活之书、苦难之书、人生成长之书,也是作家梁晓声的人格之书。”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关于苦难、关于善良、关于勇敢、关于成长的心灵读本。”
……
7月15日,第3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首日,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最新力作《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梁晓声出席,来自出版界和儿童文学界的19位参会嘉宾如是评点这部书。
《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是梁晓声为少年读者创作的一部自传体成长小说,讲述作者从儿童到少年这段时期“成长的烦恼”,带领读者一起体会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纠错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明白责任的过程。
在研讨会上,嘉宾纷纷指出,《我那些成长的烦恼》为儿童文学的苦难书写树立了一个标杆,这种苦难阅读特别适合当下的少年儿童。
写出了中国人的精神
“我们的童书出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全世界的主流童书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传达对儿童心性的影响。儿童就是需要影响,进一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一个不断被外界影响的过程中。”梁晓声在研讨会上表达他对童书创作和出版的观点,他在创作《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时也是这样做的。这一点,引起了众多与会嘉宾的共鸣。
“这本书把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与底层老百姓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基因写活了,把伟大的父亲、可敬的母亲和很不容易的陈大娘的生活精神都写出来了。”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这样评价。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从书中读到了力量——亲情和友情的力量、责任的力量、阅读的力量,“这对少年儿童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也认为,这本书会带给读者充满正能量的信念,让人明白帮助他人,亦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亲情”“责任”“善良”……山东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刘子文、语文出版社总编辑魏运华、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常青等嘉宾在发言中都提到了这几个词。刘子文说:“书中彰显了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读后特别让人感动。”
是对孩子挫折教育的教材
“这本书把苦难当故事一样非常平静地讲述出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眼下许多孩子的物质生活富足幸福,精神生活有时候却还有些缺憾,这本书值得他们好好品读。”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说。山东出版集团总编辑迟云也认为,这部书虽然拥有苦难的底色,但并不使人沉沦、消极、颓废,反而散发出积极向上的气息。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马国仓表示,苦难如果仅仅是苦难,就毫无意义,关键是怎样把苦难变成一种财富,“这本书里有苦难,但我们从中看不到抱怨、消极或者颓废,书中展现的是真善美和正能量”。《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总编辑冯文礼也认为,书中这些苦难经历最能打动人,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教材。
韬奋基金会秘书长张增顺认为,这本书装帧设计朴实而不平淡,厚重而不奢华,与质朴的文字十分贴合,这就是出版界所倡导的用心做书。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克文认为,这本书有纯粹的叙述、纯粹的文字、纯粹的情感,还有真诚的叙述、真诚的文字、真诚的情感。来自梁晓声家乡的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张立新说:“这部作品让我倍感亲切,书中描写的黑龙江、哈尔滨的生活非常客观实在。”
苦难与温暖并存
儿童文学界嘉宾也和出版界嘉宾一样,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说:“这本书写出了真正的童年的疼痛、苦难,还有在这种疼痛和苦难中真正的童年的天真和力量,这是非常难的。我们在那些最卓越的童年书写当中,几乎都看到了这一切,当然能够达到这样境界的书写是非常少的。”
“苦难和温暖并存”,儿童文学作家米吉卡、瓦当、少军、安武林在发言中都提到这样的观点。米吉卡说:“主人公在经历苦难的同时,收获了比这些苦难加倍的温暖。在故事的最后,主人公拥有了面对他未来生活的所有勇气。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这样,它不光可以带领我们抵达残酷的、残忍的现实,而且能带领我们走出这个现实,给现实以温暖和希望。”少军认为,这本书能够让现在的孩子去了解他的父辈、祖父辈的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让他们也经受波折和苦难的教育。
“从书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有血、有肉、有爱、有慈悲,坚韧不拔。”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张明舟说,这本书如果能够翻译到海外,会非常有震撼力,因为这种有自传性质的书对海外读者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