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清华的艺术理想》于婉莹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版/99.00元
关键词 清华校园 艺术教育 人格培养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清华大学视察,首站参观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时,他提到一个人人可感的字眼——“美”。他曾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他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同时,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访问,足见对清华艺术教育的重视。
百年之久的教育历程、丰富的人文积淀、艺术影响在清华校园文化中从未间断过。清华从来都不缺少艺术,也不缺少艺术教育,缺少的是对于自身艺术和艺术教育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和思考,缺少针对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艺术教育做出系统梳理、完整分析和科学评价。因此,对清华的百年艺术教育进行研究,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便显得极为迫切和难得。
于婉莹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助理教授,她笔下饱含着对清华校园浓浓的爱恋,也反映着她从艺术的角度对大学校园、对大学文化和精神的理解。爱清华、画清华,让她萌生了研究清华文化和清华艺术教育的念头。于婉莹梳理阅读文献,研究艺术教育在清华的百年发展历程,深入探索有多少艺术的影响因子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作用,分析有多少仁人志士的思想启示了艺术精神的生成和延续,以及该如何借助这些艺术的影响因素,去发展学校的教育,完善对学生的培养,并且直接和间接地作用于社会价值的创造,并在新书《人文清华的艺术理想》中进行系统性阐释。
该书源于她倾心撰写的博士论文《艺术在清华大学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影响力研究》,书中脉络清晰,极富逻辑性。一方面,基于对清华大学发展历程,根据清华大学校史和社会历史背景,按照从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之来到新千年、新千年至今新时代等阶段划分,梳理呈现每个阶段的艺术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对清华大学艺术影响力的构成要素开展分析,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学科、院系、社团、成果等,系统梳理清华大学教育和研究中的艺术理念和实践,研究清华大学艺术以及艺术教育在不同阶段的特征和作用。
于婉莹以一位艺术家的情感和敏锐,描述了清华校园、清华文化,以及艺术与清华教育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我们开启了重新阅读校园的视角。她从艺术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梳理艺术在清华大学从建校至今的发展历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艺术教育于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作用以及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成长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她的观点和看法。
艺术教育,是清华通识教育中的美育。于婉莹始终希望,通过对艺术教育作用的深入研究,将学生向善、向美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鼓励他们向健全人格的方向努力,达成社会期望和个人追求目标的统一。正如该书自序中所言“将艺术进一步融入大学的整体教育之中,对清华而言就是一种使命,而我则希望在履行着‘使命’的过程中努力尽到自己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