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疫情之下图书版权引进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以科技类专业图书为例

2021-07-20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闻通: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摘 要】文章以科技类专业图书的版权引进工作为例,探讨疫情之下图书版权引进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进而实现引进版图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版权引进;疫情;专业图书;应对策略

  科技类专业图书的出版与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其中,引进出版国外优秀的科技类专业图书是我国科技界了解相关学科领域国际发展情况的重要途径,对提升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很多出版社,尤其是科技类专业出版社,都制定了原创图书出版和引进版图书出版两个出版业务方向协同并举的经营发展策略。[1]我国图书出版方针政策的不断调整、国际图书出版形势的不断变化,加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我国图书版权引进工作呈现新的发展形势,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1 图书版权引进工作的新变化

  1.1 引进版图书信息获取方式和渠道多样化

  1.1.1 电子版图书版权信息成为主流


  21世纪初,我国互联网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此时,我国出版商主要通过亚马逊等网站查阅外版图书信息,或参加BIBF、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等国际书展,通过图书书目、纸质版样书挖掘优秀选题。目前,国外出版商则会提供电子书目以及相关图书的电子版版权资料,我国出版社获取引进版图书信息更便捷。

  1.1.2 图书确权变得复杂

  目前,图书版权一般有三种归属情况:归属于国外出版商;归属于原作者;归属于原作者指定的经纪人。第一种情况,我国出版社可以直接联系国外出版商洽谈引进事宜,也可以经由版权代理机构进行业务咨询。后两种情况,我国出版社需要自行联系,进行版权确认。另外,有的图书版权还分为文字版权和图片版权,尤其是图文结合形式的科技类专业图书,书中很多图片需要我国出版社自行确权。

  1.1.3 合作方数量和协议涉及环节增多

  传统的图书版权贸易是我国出版社和国外出版商就某图书进行版权交易,而现在的图书版权交易协议经常涉及我国出版社、国外出版商及版权代理机构三方,或者我国出版社、国外出版商及民营出版商三方,有时还会涉及指定印刷厂等。

  1.2 引进版图书版权交易竞争方式的新变化

  1.2.1 从线下“先到先得”的优先权转为线上竞价胜出


  在早期的图书版权引进工作中,我国出版社就国外出版商提供的实体样书进行调研,评估周期相对较长。而且,国外出版商基本上会本着“先到先得”的原则,优先与最早建立联系的国内出版商合作。因此,线下的引进版图书版权交易竞争主要体现在时效上。目前,外版图书信息多由版权代理公司推荐给国内出版社,很多国内出版社会在同一时间获取相同的资料。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先到先得”的优先权原则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线上竞价。[2]

  1.2.2 版权交易逐渐关口前移

  国外出版商用于版权交易的图书,有些是已经出版的图书,有些是即将出版的图书,也有计划出版的图书,甚至还有概念阶段的选题,仅包括书名、作者及简单的内容概要。[3]目前,处于概念阶段的选题便参与版权交易的情况逐渐增多,这最能考验我国出版社的判断力以及出版业务能力。

  1.2.3 版权代理机构成为双刃剑

  经过多年的发展,版权代理机构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版权业务服务机制。有的版权代理机构不但可以提供版权联系、图书翻译服务,甚至可以代理版税支付业务,进而缩短版权交易周期,促进版权引进工作顺利进行。但是,版权代理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版权引进工作的激烈竞争局面。版权代理机构主要分为独家代理机构和非独家代理机构两种。独家代理机构代理的国外图书版权具有唯一性,有时候可以帮助国外出版商制定竞价的最低标准,同时在最终竞价条件相当时帮助其选择国内出版社。而非独家代理机构会在第一时间将大量的国外图书版权信息同时提供给大量国内出版社客户,在同一平台上竞价,使版权竞争变得异常激烈。[4]

  1.3 图书版权引进工作面临的新阻力

  1.3.1 出版界不推崇


  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原创图书出版,在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图书项目及奖项评选上引进版图书越来越难入选。以2020、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为例,引进版科技类专业图书的入选项目凤毛麟角。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一些内容质量上乘、但受众少、很难实现经济效益的引进版图书增加了引进难度。

  1.3.2 学术界不重视

  能胜任科技类专业图书的译者多为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但目前很多高校未将译著纳入职称评定体系之中,译著无法作为“有效的”科研成果参与职称评定,很多高校教师译者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翻译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引进版图书的出版进程。

  2 疫情之下图书版权引进工作的困境

  2.1 好书琳琅满目,做决断越来越匆忙


  疫情之下主要的国际书展都取消了实体展览,取而代之的是“云端书展”。国外出版商会花费很大精力制作书目信息进行宣传,我国出版社也会在同一时间获取大量的外版图书资料。一方面,同类主题图书种类繁多,我国出版社需要遴选后按要求及时提出版权引进申请;另一方面,优质图书的版权信息是公开的,为了抢购版权,我国出版社不得不缩短内容调研时间,决策匆忙,无形中增加了投资风险,极有可能影响最终图书出版的收益。

  2.2 直接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以引进版科技类专业图书为例,直接成本包括预付版税、图档费、翻译费、纸张印制费等。首先,由于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获取外版图书信息越来越便捷,“一家女百家求”的局面愈演愈烈,我国出版社经常需要通过竞价、提高预付金门槛等方式来争取外版图书版权。激烈的版权竞争导致预付版税一般都要高于实际应支付的首印版税。同时,版税率水涨船高,以医学图书为例,很多版税率高达13%~14%。其次,由于科技类专业图书多为图文结合的形式,因此图档费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少则300欧元,多则上千欧元。而且,图档费基本要求为净值,也就是说,按目前的扣税率15.77%计算,我国出版商需要支付约1.2倍的图档费。此外,还存在个别图档需要我国出版社自己清权的情况,图档费的支出可能会更多。再次,目前国内的图书翻译市场日趋规范,翻译报酬标准稳步提高,尤其是日语、法语、德语等小语种,可达120~200元/千字,翻译费开销也很大。最后,随着纸张费用、人工费用不断上涨,印制费用不断提高。有些国外出版商会在合约中约定需要在指定的印刷厂进行印刷,还可能要求不可更改开本、版式,甚至指定用纸等,这些都会增加引进版图书的印刷成本、运输成本。综上所述,引进版图书的直接成本不断飙升,使得图书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2.3 维护国家形象的出版职责面临挑战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个别国家的政客及反华人士将病毒溯源政治化,并恶意攻击我国政治体制,妄图抹黑我国的正面形象和大国担当。个别国家出版商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出版了歪曲事实、诋毁我国在抗疫过程中取得非凡成就的出版物,极大地伤害了国人感情,破坏了之前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还有个别国外的作者在疫情暴发期间颠倒黑白,发表不当言论,影响了引进版图书在我国的顺利出版。我国出版社要始终将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维护国家形象作为必须恪守的职责。当遇到有损国家形象的事件时,即便我国出版社在引进出版过程中已有投入,终止协议会造成损失,也必须与国外出版商及相应作者取消合作。

  2.4 版权合约中的约束条件越来越严苛

  2.4.1 版税支付周期


  版税支付周期一般为签订合约后30~60天。目前,国内不同地区的选题审批程序不同,各个环节所需时间长短不一,因此,我国出版社经常出现无法按约定及时支付版税的情况。按照合约约定,国外出版商有权以此为由取消合约,尤其是该选题非常抢手时。

  2.4.2 中文版图书出版期限

  一般情况下,在科技类专业图书版权合约中,国外出版商会约定中文版图书需要在18个月内出版,如果超期,合约自动废止,已经支付的版税或预付款不予返还,我方延期出版需要再支付一笔费用。科技类专业图书一般都是大部头著作,无法按期出版的情况经常发生,在之前,我国出版社提前和国外出版商提出申请通常会得到免费延期的机会。但是最近几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方经济受阻,线下书展取消,国外出版商版权部门有了更多时间来梳理图书授权情况,因此严格履行合约约定成为我国出版社无法回避的事情,引进版图书无法按期出版而造成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2.4.3 版权期约定

  科技类专业图书版权期通常为5年,但一些条款会约定其他提前解除合约的条件,如虽然未到5年,但库存量低于一定数量,而我国出版社又没有加印计划时,国外出版商有权要求加印,或者收回版权。科技类专业图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读者群较小,销售周期长,属于常销书。尤其疫情期间,图书整体销量下滑,我国出版社很难判断图书销量走势,贸然加印存在风险,但放弃版权又可能造成损失。

  2.4.4 版税报告

  按照合约约定,我国出版社需要定期提供图书的销售报告,国外出版商借此掌握图书实际销售情况。疫情期间,很多合约要求一年提供两次版税报告,而且罗列了详细的条目需要我国出版商提供,包括印数、发行量、残破量、样书数等。国外出版商会查阅我国网络书店的销售情况,根据授权图书的评论数进行数据分析,与版税报告数据进行比照,实时掌握图书的销售情况,进而第一时间要求加印、补交版税或回收版权等。

  3 疫情之下图书版权引进工作的应对策略

  3.1 引进出版真正有价值的图书


  我国出版社应当努力挖掘真正有价值的外版图书,切勿跟风、盲目引进市场雷同选题。应本着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5]对于科技类专业图书而言,我国出版社应紧紧抓住时下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外版图书,以完善国内相关领域的知识体系。

  3.2 选书之前做好多方面准备

  3.2.1 查清国外出版商及国外作者的身份背景


  我国出版社一定要严守正确的出版导向。在引进外版图书之前,可通过书目信息、网络等多渠道深入了解拟合作的国外出版商和作者。可通过该出版商出版的图书书目查阅其是否出版了歪曲、恶意抹黑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护时期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给世界各国共同抗疫提供的成功经验的图书。同时,也可通过网络调查国外作者的身份背景和言论,在特殊时期是否出版了攻击我国政治体制方面的图书。同时,在网络上查找作者是否有反华言论等,一定要严守正确的出版导向,维护国家形象。

  3.2.2 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及时把握时机

  我国出版社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掌握市场需求点,一旦遇到有价值的外版图书,及时做好合理的预算,尽快提交引进出版计划。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在版权交易之中占得先机,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留下了充足的再补充调研的时间。一旦陆续有多家出版社参与版权竞争,可以根据再评估情况重新修订竞价条件。如果经过再评估肯定其为优质选题,便可以提高竞价条件努力争取;如果评估结果显示过高的竞价条件存在很大风险,该出版商便可以及时退出竞争。

  3.2.3 合理竞争,量力而行

  与大众生活类图书不同,科技类专业图书目标读者群体比较固定,其更适合专业销售渠道以及社群营销方式。出版社可通过综合考量自身科技类专业图书销售渠道及其他营销方式的实际情况,大体上测算出最低销量。因此,我国出版社要熟悉引进版图书的成本构成,结合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合理的方案,切勿盲目竞价,尽力规避风险。

  3.2.4 时时关注国外出版商图书出版信息,争取第一手资料

  我国出版社要随时关注国外出版商图书出版动向,与其保持联系,争取获得第一手外版图书资料,尽量规避后期版权信息大范围公开后的版权竞争。另外,除了关注最新的图书出版信息之外,还要关注已经出版的经典图书的新版计划。国外的很多经典科技类专业图书,一般会在5~8年内进行修订,有的甚至超过10年。我国出版社在购买图书版权时,一方面要确认近期是否有新版推出,另一方面也要确认与当下版本相比,新版的改动程度。如果近一两年内有新版推出,而且与当下版本相比新版仅仅是就陈旧内容进行少许删减,同时增补一些新知识,我国出版社便可以与外方达成协议,购买新版版权,同时先就当下版本不改动部分进行翻译,待新版出版后再进行补译。如果新版与当下版本相比,无论是体例还是篇幅都有很大改动,那么可以尝试打包购买当下版本和新版。通常情况下,如果我国某出版商购买了之前版本的版权,在新版版权交易中会被优先考虑。

  3.2.5 将版权引进工作前移至选题策划阶段,参与国外出版商选题策划

  我国出版社要关注国外出版商优势出版领域,了解某些优秀国外作者的出版动向。我国出版社可以与国外出版商进行战略合作,借助国外出版商的资源优势,提出既符合国外图书市场需求又符合国内图书市场需求的选题计划,提前参与并掌握国外出版商的出版规划。同时,我国出版社可以与国外出版商、国外目标作者建立三方合作关系,采取共版方式,同时推出外版和中文版,压缩成本。[5]

  3.2.6 关注已出版、版权重新开放的图书

  我国出版社可以关注一些已经出版但版权期已过,原出版社不再续约或版权重新开放的外版图书。一本外版书销售不好可能是因为内容不适合市场需求,可能是出版时机不对,也可能是不适合某出版商的销售渠道。因此,我国出版社可以关注这类图书的版权授权情况。一方面,原书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铺垫;另一方面,如果原译稿质量上乘,还可以协商购买原译稿,加快出版进度。

  3.2.7 寻求多种合作方式,努力降低成本

  除了常规的纸质版图书版权引进,我国出版商可以尝试购买电子版图书版权。在合约中采用预付版税包含两种版本版税的形式,使纸质版或电子版的版税可单独抵消预付版税,即如果电子版滞销,可以通过纸质版销售来抵消预付版税,反之亦然,最大限度降低亏损风险。另外,如果我国台湾地区出版社购买了本书的繁体中文版版权,我国出版社还可以尝试将译稿推荐给我国台湾地区出版社,在征得译者同意的前提下出售译稿,甚至可以在装帧及出版周期一致的前提下寻求共版印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印制成本。

  3.3 遵守契约精神,合理签订版权合约和翻译合约

  3.3.1 根据实际情况,在出版合约中约定合理的时间期限

  1)版税支付


  我国出版社应根据版权工作具体流程,做好版税支付计划。可以适当调整签订版权合约的日期,确保在版权合约约定的期限内完成版税支付流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很多地区进行版税支付时,要求我国出版社提供国外出版商企业法人护照复印件。所以,我国出版社需要事先与国外出版商进行沟通,并预先准备好“护照信息安全保证函”文件,解释清楚护照信息用途,以保证版税支付流程顺利进行。

  2)出版期限

  我国出版社应根据原书体量以及译者的翻译速度估算译稿完成时间,结合各出版环节所需时间初步核算中文版出版所需时间,在合约内就出版期限做适度延长,并做充分说明,与外方协商,约定合理的出版期限。目前,外方一般都会接受18~24个月的出版周期。

  3)合理拟定首印数

  图书出版前,我国出版社应细致调研图书市场,可根据开卷报告及各网站的销售评论数估算同类书的实际销量。然后,合理制定首印计划,尽量避免产生库存,同时尽量避免版权合约期内因不确定图书是否加印而导致的版权回收。

  3.3.2 签订合理的翻译合约

  1)约请合适的译者


  我国出版社应组建优秀的专业作者队伍,方便随时进行图书内容调研,同时可以保证尽快找到合适译者进行试译。要约请真正具有出版情怀,具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外语水平及中文表达能力的译者。[6]译者试译工作最好在版权合约签订后马上进行,一方面可以保证最终的翻译完稿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译者翻译工作得到保障。

  2)翻译合约的签订时间和约定

  一般情况下,翻译合约的签订应该在版权合约签订之后。翻译合约主要约定付酬标准、翻译时限和合约期限。我国出版社要制定合理的翻译时限,并尽量留有余地。翻译合约的期限一般要比版权合约约定的版权期限长,通常为自签字日起10年。同时,我国出版社要约定在合约期限内将译稿出售时出版社与译者的利润分配原则,以及合约期限结束后译者将译稿出售给其他出版社时的利益约定。

  3.3.3 做好合约结束后的工作

  当版权合约到期后,我国出版社不再续约时,应按版权合约约定在一定时间内销售库存图书,按时下架。如果此时翻译合约期未到,其他出版社想购买译稿,原出版社应在征得译者的同意后将译稿授权给其他出版社,并按合理的比例与译者分配收益。如果翻译合约期已到,译稿著作权则归译者所有,如果译者想将译稿出版权出售给其他出版社,原出版社有权要求译者出售最初的译稿;如果译者出售成书译稿,原出版社有权要求译者支付译稿加工费用。

  3.4 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3.4.1 国外出版商合并、破产


  由于国外出版商基本上为私人企业,尤其是小型出版商经常会出现被并购及解散的情况。疫情期间,国外小型出版商面临很大的生存风险。我国出版社需要做好预警工作,及时与合作出版商沟通联系,支付完版税后要及时索要原版书的制版文件。国外出版商一旦发生解体或被收购等情况,我国出版社要第一时间确认后续的衔接工作。

  3.4.2 版权代理机构歇业

  疫情期间,很多版权代理机构面临诸多挑战。如果版权协议是我国出版社、国外出版商和版权代理机构三方签署的,一定要注意协议中对于版权代理机构的职责约定,如有的协议中约定预付版税要经由版权代理机构转给国外出版商,我国出版社一定要在支付完预付版税后及时确认;有的协议中约定由版权代理机构选定印刷厂进行印刷,图档文件掌握在版权代理机构手中,一旦版权代理机构歇业,我国出版社一定要第一时间向版权代理机构或外方索要文件,避免自身蒙受损失。

  4 结语

  引进出版国外优秀图书是我国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疫情影响之下的版权引进工作需要与时俱进,时刻调整方式方法,进而实现引进版图书效益的最大化。如何通过图书版权引进工作促进我国原创图书出版事业发展,在国际图书市场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需要我国出版界同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华.原创为主引进为辅做好出版服务科技工作[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0-15(004).

  [2]王淑艳.引进出版外版图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编辑之友,2010(S1):24-25.

  [3]郭景瑶.关于外版图书引进的几点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8(23):201-201.

  [4]王佳蕾.试论图书版权引进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研究导刊,2015(8):145-146.

  [5]董慧,袁谦.推进外版图书出版盈利模式创新思考[J].编辑之友,2013(5):36-38.

  [6]王智敏.大型医学引进版图书的策划与营销:以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皮肤病学》为例[J].现代出版,2013(6):48-4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