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双一流”建设下我国SCI期刊学科实力与发展趋势研究

2021-07-20 来源:《科技与出版》
  【作 者】黄谷香、李武、杨珏:上海交通大学

  【摘 要】为研究“双一流”建设下我国SCI收录期刊学科实力和发展趋势,文章以2019年SCI收录的中国大陆期刊为样本,依据教育部《全国一级学科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对它们进行学科分类,分析我国SCI期刊的学科实力,并将我国SCI期刊的学科分布与一流建设学科分布进行匹配,探讨我国SCI期刊的学科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我国SCI期刊的优势学科与我国高水平科技论文产出优势学科相似;未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基础医学等学科领域SCI期刊有望实现较快增长;中药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产等学科可能实现SCI期刊零的突破。

  【关键词】一流学科;SCI期刊;学科实力;趋势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自2017年公布以来,我国的“双一流”建设已走过三年历程。由于学科建设与科技期刊间的相互促进和推动效应,三年来我国科技期刊亦取得长足的进步,仅在SCI收录期刊领域,2018年我国新增收录15种,2019年新增收录27种。依据科睿唯安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证报告,简称JCR)数据库检索信息,我国大陆2019年共有223种中英文科技期刊被SCI收录。虽然SCI期刊平台具有开放性,对任何一个学科期刊的作者和读者都是开放的,但期刊的国别属性无疑代表着期刊主办国家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这是一个国家相关学科实力的展示平台和国际名片。因此,SCI期刊的学科分布、学科影响力排名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主办国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科技实力。基于此,笔者拟就我国SCI期刊的学科分布、学科影响力分区等数据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呈现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平台上的学科实力,并结合我国重点投入建设的一流学科信息,对我国SCI期刊未来发展的学科方向进行预测,为相关机构的期刊建设和学科传播提供参考。

  在现有的科技/学术期刊学科分布的研究中,学界较早关注到期刊学科结构的不合理[1,2],有学者分析了2011—2013年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SCI期刊的学科分类,对我国顶尖科技期刊的建设和学科分布提出了建议。[3]有学者分析了2014年我国SCIE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对暂时没有SCIE期刊的空白学科领域的期刊建设提出建议。[4]还有学者分析了美、英、德、法、荷兰、瑞士以及日本的顶尖学术期刊的学科分布等情况,为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和发展提供借鉴。[5]此外,还有研究从特定学科发展动向的把握[6]、专利研究指导[7]、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8]、科研评价指标的建立[9]等视角说明了部分期刊的学科分布。然而,目前对于“双一流”建设下我国SCI期刊学科分布与投入建设的一流学科匹配度的相关研究较少。仅有的一篇研究范围限于“双一流”建设高校,认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术期刊与一流学科匹配性较差,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术期刊与一流学科的匹配度高于前者。[10]由于研究对象限于高校,未涉及校外广阔的学术期刊平台,研究仅可为高校期刊建设提供参考。由于期刊平台的开放性,无论校内期刊还是校外期刊,对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来说都是一个广阔的平台。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与我国SCI期刊相生相长,二者的正相关不仅有助于将科研成果留在祖国大地上,为国家节省大量科研经费,更能彰显我国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SCI期刊的学科分布与在建一流学科的匹配度问题需引起关注。

  在我国一流学科建设中,我国SCI期刊的学科分布及学科实力如何?哪些学科在我国创办的SCI期刊中最具优势?在不具优势的学科中,哪些学科正在大力建设中,相关学科期刊有可能较早跻身国际一流期刊平台?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将分析我国SCI期刊学科实力,并将它与我国建设中的一流学科进行对照,预测我国SCI期刊未来发展的学科方向,为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文通过JCR数据库,选取2019年SCI收录的中国大陆地区所有期刊,共检索到223种中英文科技期刊(检索日期:2020年9月30日)。将这些期刊刊名、历年总被引次数、影响因子、特征因子分值下载后,通过搜索这些期刊主页,查找期刊的中文刊名、刊载内容、主办单位等信息,并依据教育部《全国一级学科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表》的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对这些期刊进行专业学科分类,形成我国SCI期刊的基础数据。为呈现我国SCI期刊的国际影响力现状,本文通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学计量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对我国SCI期刊在国际同类学科SCI期刊的区位情况进行统计,以分析我国SCI期刊在国际同类期刊领域的总体水平。此外,本文还通过InCites平台检索了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我国部分学科领域论文产出数量在全球区域的排名情况,以分析我国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产出能力。

  2 我国SCI期刊学科实力现状

  2.1 我国SCI期刊学科门类与优势学科分布


  从SCI期刊的学科门类分布数量来看,理学类期刊数量最多,达到90种,其次为工学期刊79种,再次为医学期刊39种,农学期刊为11种。当然不同学科门类的期刊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学科交叉状况,本文的分类仅以其主要刊登内容的学科门类来进行统计。此外,不局限于某一具体学科门类的科技综合刊有4种(表1)。


表1 我国SCI期刊学科门类分布表
期刊所属学科 期刊数量/种
理学 90
工学 79
医学 39
农学 11
科技综合 4

  根据2019年度SCI期刊所属的专业学科分布情况来看,一级学科中1002临床医学和0710生物学最具优势,收录的期刊数分别达到22种和21种。收录期刊数在10-20种的优势学科分别为:0703化学(16种)、0702物理学(15种)、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11种)、0701数学(10种)。收录期刊数在5-9种的优势学科分布在:0806冶金工程(7种)、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6种)、0705地理学(6种)、0708地球物理学(6种)、0802机械工程(6种)、0709地质学(5种)、(表2)。这一优势学科分布状况不仅与学者对我国3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优势学科分析结果相似[11],而且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的2018年发表的我国卓越科技论文数量前10的学科有较高的吻合度。[12]这说明某学科高水平科技论文产出量越高,则我国在该领域的科研实力越强,该学科期刊越可能尽早被SCI数据库收录,该学科也越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学科。

表2 我国SCI期刊优势学科分布表
优势学科 期刊数量/种
临床医学 22
生物学 21
化学 16
物理学 15
材料科学与工程 11
数学 10
冶金工程 7
机械工程 6
化学工程与技术 6
地理学 6
地球物理学 6
地质学 5

  2.2 我国SCI期刊主办机构分布

  总体来看,我国SCI期刊主办机构主要为3类机构,即以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及各地分院(含下属各级研究院、所、中心等)为代表的国家研究机构;以各类综合性、专科性大学及附属医院为主体的高校研究机构;以各类学会、协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机构。3类机构主办的SCI期刊数量分别为:68、55、81,占我国SCI期刊的91%(表3)。


表3 我国SCI期刊主办机构分布表
主办机构 期刊数量/种
国家研究机构 68
高校研究机构 55
社会团体机构 81
其他机构 19

  在国家研究机构主办的68种期刊中,有55种期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及其下属各地的分支部门主办,反映出中科院团队在一流科技期刊领域的强大实力。其余机构期刊实力相对较弱,主办期刊数大多处于个位。在高校研究机构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三校期刊实力最强,主办期刊数为5种以上。在社会团体机构中,中国化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中华医学会三家机构期刊实力较为突出。在其他机构中,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期刊实力最为突出。其中主办(含合办)期刊数超过4种的机构排列见表4。

表4 主办(含合办)SCI期刊数超过4种的机构信息表
主办单位 数量/种 刊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12 Frontiers of Mathematics in China、Frontiers of Physics、Frontiers of Materials Science、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Protein & Cell、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Frontiers in Energy、Frontiers of Medicine、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Engineering、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中国化学会 11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Acta Chimica Sinica、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Acta Polymerica Sinica、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9 Science China-Mathematics、Progress in Chemistry、Science China-Chemistry、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Science China-Materials、Science China-Information Sciences、Science Bulletin、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Science China-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浙江大学 8 Applied Mathematics-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Series B、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Hepatobiliary&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中国工程院 8 Engineering、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Frontiers in Energy、Frontiers of Medicine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清华大学 6 Friction、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Nano Research; Building Simulation、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物理学会 6 Chinese Physics B、Chinese Physics C、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Chinese Physics Letters、Acta Physica Sinica、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上海交通大学 5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s-Computational Life Sciences、Nano-Micro Letters、Frontiers in Energy、Journal of Diabetes、Frontiers of Medicine
中华医学会 5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Chinese Medical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4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National Science Review、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The Crop Journal

  此外,还有8家机构主办(或合办)了3种SCI期刊,包括中华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植物学会,说明这些高校、学会在国际科技期刊领域亦具有一定的期刊实力(表5)。

表5 主办(含合办)3种SCI期刊的机构信息表
主办单位 数量/种 刊名
华中科技大学 3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Current Medical Science
吉林大学 3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
四川大学 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Bone Research、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3 Rare Metals、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3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Material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中国抗癌协会 3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中国金属学会 3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中国植物学会 3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从我国SCI期刊学科方向与三类主办机构专业方向的关联程度来看,国家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机构所办期刊与机构的专业方向直接相关,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由于综合性大学常常涉及多个学科门类,对这些高校而言,其SCI期刊学科方向往往只是其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部分领域,即便是SCI期刊实力突出的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三校亦如此。对综合性大学而言,其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建设SCI期刊仍大有潜力。此外,也有一些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内的普通高校或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利用其学科集中的专业优势创办出一流科技期刊,得到国际认可,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都拥有其自身学科领域的SCI期刊,这说明,只要凝聚学科力量,普通高校科技期刊亦能跻身SCI期刊行列。

  2.3 我国SCI期刊学科影响力分区

  目前,国内主流参考的SCI期刊分区依据主要有中科院JCR分区表和科睿唯安JCR的Journal Ranking分区两种。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中科院依据目前SCI核心库加上扩展库期刊的影响力等因素,以年度和学科为单位,对SCI期刊进行4个等级的划分。所有期刊的学科大类划分为:医学、生物、农林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工程技术、数学、物理、地学、地学天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根据这13个大类学科,分别将各大类的SCI期刊由3年平均IF划分为1区(最高区)、2区、3区和4区四个等级。1区到4区的期刊数量不等,呈金字塔状分布。前5%为该类1区、6%-20%为2区、21%-50%为3区,其余为4区。

  科睿唯安JCR的Journal Ranking没有设置大类学科,只分为176个具体学科,以当年的IF为基础,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当年IF的高低,平均分为Q1、Q2、Q3和Q44个区,Q表示Quartile in Category,分区中期刊的数量是均匀分为4个部分。而中科院分区表4个区呈金字塔形分布,发表在1区和2区的SCI论文,通常被认为是该学科领域比较重要的成果。鉴于中科院期刊分区表被更多机构采纳作为科研评价的指标,且金字塔形分区更直观,本文依据中科院最新SCI分区表(2019年底公布)将我国SCI期刊的分区情况进行一一统计,以呈现我国SCI期刊在国际期刊领域的总体水平。

  从我国SCI期刊中科院分区情况分布来看,位于1区的期刊12种,占我国SCI期刊的5%。1区期刊包括:Cell Research、Horticulture Research、Nano Research、Nano-Micro Letters、Bone Research、Geoscience Frontiers、Fungal Diversity、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Molecular Plant、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Photonics Research、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

  位于2区的期刊24种,占我国SCI期刊的11%。2区期刊包括:Forest Ecosystems、Protein & Cell、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Cancer Biology& Medicine、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ence China-Chemistry、Cell Discovery、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Science China-Materials、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Pedosphere、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inese Physics C、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ActaPharmaceuticaSinica B、Crop Journal。

  1区和2区的期刊数量合计占我国SCI期刊的16%。3年平均IF在学科50%之后的4区期刊111种,占我国SCI期刊的50%。加上中科院分区中未录入的37种期刊,我国SCI期刊中有66%的期刊3年平均影响因子位于所在学科的中下游(表6)。


表6 我国SCI期刊学科影响力中科院分区分布表
区位 期刊数量 占比/%
1区 12 5.38
2区 24 10.76
3区 39 17.49
4区 111 49.78
未录 37 16.59

  从1区、2区对应我国SCI期刊的主办机构来看,中国科学院及其分院无疑是最强大的主办方,其主办期刊数达19种。其他期刊主办方则分散在全国诸多的研究院、所、协会和高校中。其中,1区期刊高校主办方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大学等;2区期刊高校主办方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反映了这些高校在一流科技期刊领域的实力。

  从1区、2区对应我国SCI期刊所属的专业学科来看,生物学领域有7种期刊影响因子位居所在学科的前20%。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领域均有3种期刊影响因子位居所在学科的前20%。此外,物理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药学领域各有2种期刊影响因子位居所在学科的前20%。这些高影响力学科部分与前文我国SCI期刊优势学科(如生物学、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等领域)分布重合,说明我国部分优势学科的SCI期刊在国际上亦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另有部分高学术影响力的学科期刊由于数量有限(如园艺学、地质学、口腔医学、农业资源利用、畜牧学、林业工程、作物学等学科),尚未凝聚出学科群优势,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3 “双一流”建设下我国SCI期刊学科发展趋势

  根据教育部等部门2017年公布的《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我国140所大学有106个学科(含高校自定学科,少数学科为二级学科,相同学科在不同大学建设名单中出现时不重复计算)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理工农医等领域,部分学科成为多所大学争先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领域。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生物学3个学科便均有超过20所以上的高校投入建设。这些学科大多是高校现有或预期的优势学科,具备较高的学术影响和科研实力,将为我国相关学科领域科研人才培养和成果输出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更可能在相关领域出现高产量、高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推动该领域期刊更多被国际知名学术检索平台收录,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SCI期刊是重要环节。SCI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声誉能够提升我国相应学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学科领域前沿研究的学术传播和生产力转化,加快国内学科和高校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步伐。SCI期刊建设与一流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从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来看,我国SCI期刊现有学科领域均有一定数量的高校在投入建设,只是由于学科起步时间早晚和科研实力的差距,部分学科SCI期刊不仅在期刊数量上占据优势,在影响力分区上亦排在了国际同类期刊领域的前沿。

  3.1 我国SCI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匹配领域

  将我国SCI期刊学科分布情况与“双一流”建设名单中的世界一流学科分布情况进行对照(表7)后发现,我国SCI期刊(数量≥5种)的优势学科中,7个学科均有超过10所及以上大学参与该领域的一流学科建设,分别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化学、数学、临床医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其中,学科优势最为突出的是临床医学和生物学两学科,SCI期刊数量分别达到22种和21种。另有5个学科虽参与建设该一流学科的大学数量不多,但该学科的SCI期刊数量依旧占据优势,分别是:物理学、冶金工程、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


表7 我国一流学科SCI期刊数与参建大学数量对照表
学科代码及名称 SCI期刊数量/种 建设高校数量/个
1002临床医学 22 10
0710生物学 21 26
0703化学 16 24
0702物理学 15 7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11 30
0701数学 10 14
0806冶金工程 7 2
0705地理学 6 3
0708地球物理学 6 3
0802机械工程 6 10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 6 10
0709地质学 5 6
0707海洋科学 4 2
0801力学 4 7
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 4 5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4 8
0831生物医学工程 4 3
1007药学 4 7
0808电气工程 3 7
0818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3 4
1001基础医学 3 8
0706大气科学 2 3
0711系统科学 2 2
0803光学工程 2 2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 2 9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19
0814土木工程 2 8
0820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 3
0828农业工程 2 2
0829林业工程 2 2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2 9
0901作物学 2 4
0902园艺学 2 2
0907林学 2 2
1005中医学 2 3
1006中西医结合 2 2
0704天文学 1 2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1 4
0813建筑学 1 9
0815水利工程 1 2
0819矿业工程 1 9
0824船舶与海洋工程 1 2
0825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1 4
0826兵器科学与技术 1 2
0827核科学与技术 1 2
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 1 2
0903农业资源利用 1 2
0904植物保护 1 3
0905畜牧学 1 5
0906兽医学 1 2
1003口腔医学 1 4
1004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1 2

  3.2 我国SCI期刊有待一流学科建设领域

  从我国一流学科SCI期刊数与参建大学数量对照表中亦可发现,虽然目前部分学科的SCI期刊数量较少,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基础医学等领域目前只有少量期刊,但由于参与建设该学科的大学数量较多,加上这些学科的研究基础比较好,从“双一流”建设的长期视角看,经过众多高校科研投入与成果产出的叠加效应,这些学科期刊未来被SCI收录的空间非常大,并可能成为我国SCI期刊的优势学科。

  依据学者对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4个层次优势学科群的分析,工程学居第一层次,计算机科学居第二层次,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居于第三层次,这反映出我国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等一流学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11]基础医学作为临床医学发展的动力,虽然目前较临床医学发展缓慢一些,但随着大批专职医学科研人员加入高校医学部,基础医学追上临床医学的步伐会较快。[13]作为高水平科技期刊论文生产的主力,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投入将带动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使得更多国内相关学科期刊进入国际学术检索平台。

  3.3 尚无SCI期刊的一流学科建设领域

  此外,通过将我国一流学科名单和SCI期刊学科分布清单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正在加强建设的一流学科中有部分学科目前尚没有被SCI收录的期刊,如中药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水产等领域。从这些一流学科投入建设的高校数量来看,大多在两所高校及以上,部分学科投入甚至高达6所高校,说明这些学科的建设投入并不少。

  学科论文产出方面,可以通过InCites平台查询不同国家在某学科领域的论文产出情况。InCites是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建立的科研评价与分析平台。[14]在其区域分析中,可以查询哪些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研究领域中的科研产出比较多。依据这一途径,本文检索了尚无SCI期刊的一流学科论文生产力国际排名情况,发现在仪器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产等学科领域,我国高水平论文产出量居国际前两位(由于wos学科分类体系不同,部分学科未检索出,详见表8)。在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的投入和半数学科高水平科技论文产出量的基础上,这些学科虽然目前没有SCI期刊,但其相应学科的国产期刊可以较快实现进入SCI数据库的目标。


表8 尚无SCI期刊的学科和参建高校数量及论文生产力
一流学科名称 建设高校数量/个 论文产出国际排名
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 2 1
0816测绘科学与技术 2 -
0821纺织科学与工程 2 1
0822轻工技术与工程 2 -
0908水产 2 2
0823交通运输工程 4 1
1008中药学 6 -

  4 结语

  我国SCI期刊的优势学科主要分布在临床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冶金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期刊主办机构以国家研究机构为主,高校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机构为辅。在影响力分区上,依据中科院SCI分区表,位于1区的期刊12种,占我国SCI期刊的5%;位于2区的期刊24种,占我国SCI期刊的11%;4区期刊111种,加上中科院未收录的37种期刊,我国SCI期刊有66%的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位于所在学科的中下游。在“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我国SCI期刊的优势学科如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化学、数学、临床医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物理学、冶金工程、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等将保持发展优势,带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基础医学等领域SCI期刊的发展。在目前尚无被SCI收录期刊的学科如中药学、仪器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水产等领域,亦可能实现零的突破。

  “双一流”建设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无论是一流学科建设,还是高水平学术人才的培养,都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加上目前正在推进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国家亦逐步调整学术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将论文发表在国内的优秀期刊上。这些多管齐下的政策有效地提升了国内一流科技期刊的稿件质量和数量,将加快国内一流科技期刊跻身国际前沿学术平台的发展速度。我国亦有望从国际论文生产大国转向国际期刊生产大国。

  参考文献

  [1]刘霞,邱均平.我国学术期刊的学科分布及评价[J].评价与管理,2008,6(2):16-21.

  [2]方永才,吴光豪,陈雷.SCI期刊的学科分布及不同学科论文评价的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1):117-121.

  [3]温晓平,马秋明,窦春蕊.中国顶尖科技期刊的学科分布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6-121.

  [4]王继红,刘灿,邓群,等.我国SCIE收录期刊学科分布及建议[J].编辑学报,2015,27(6):576-579.

  [5]贾佳,潘云涛.期刊强国各学科顶尖学术期刊的分布情况研究[J].编辑学报,2011,23(1):91-94.

  [6]栾春娟,王续琨.中国期刊法学文献产出的学科分布和发展趋势[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6):65-68.

  [7]栾春娟,罗海山,金保德.国际专利研究的核心期刊与主要学科分布[J].情报科学,2010,28(11):1689-1692.

  [8]朱紫阳,韩贵文,潘魏伟.高校重点学科外文学术期刊的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9,29(11):116-119.

  [9]褚超孚,刘艳阳,熊晓英.SSCI期刊学科分布对社会科学科研评价指标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11):19-22.

  [10]尚利娜,牛晓勇,刘改换.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关系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929-936.

  [11]石丽,邹恒衡.基于ESI和InCites数据的高校学科集群与优势学科探测研究:以我国36所A类“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J].情报探索,2019(4):52-59.

  [12]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88-98.

  [13]褚怡春,杨永华,高翔,等.我国高等院校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的讨论[J].中国科学基金,2016,30(1):89-95.

  [14]王继红,刘灿,邓群,等.建设SCIE空白学科期刊 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1336-134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