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参考文献的科学选择和正确引用是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素养之一。针对科技论文参考文献著录常见问题,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规定和做法,总结问题出现的根源,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提出了新的著录思想。
【关键词】文献著录规范;著者姓名;刊名缩写;行业文献;引用原则;学术诚信
科技期刊论文标准化程度参差不齐,尤其在参考文献著录方面有待提升。从相关实例来看,科技期刊在参考文献著录方面存在的不规范、不统一、不标准现象主要包括著录文献未精选、责任者项不全面、文献信息不规范、出版时间不准确等。这些问题背后更多的原因在于相关规范普及程度不足、作者的标准意识不强等方面,不但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也为后续的国际学术交流带来了阻碍。下文将逐一详述以上问题的表现,剖析问题根源并提出改进对策。
1 参考文献著录常见问题
1.1 著录文献未精选
关于参考文献的选择,可参考以下原则:1)仅著录最必要的文献;2)优先著录具有时效性的文献。从引用文献的目的来看,可将参考文献分为引文参考文献和阅读型参考文献两类;从引用文献的来源看,可将参考文献分为一级文献和二级文献。一级文献,即作者阅读过原文、并在论著中直接做引用的文献,应在正文引用位置以顺序编号或以“(作者,年份)”的形式进行标注。
同时也应注意,一部分作者会直接复制其他论文参考文献列表,但并未直接阅读过这些文献,此类行为可定性为学术不端。为最大程度地避免此类行为,建议期刊编辑要求作者提供所有参考文献的电子版,并在电子版内高亮显示所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同时,可利用讲座、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加大文献著录规范的宣传普及,引导潜在作者形成规范、严谨、诚信的著录意识。
1.2 责任者项不规范
责任者项不全,主要体现在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当所引用文献的作者为三人以上时,应当按规定列出前三位作者的全名,超过三位时加上“,等”。但在实际收到的稿件中,出现过大量不规范的做法,如“第一作者,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超过三位作者的情况下没有写“,等”)。也要注意,如果正好有三位作者,应当列出三位作者的名字,而不是“第一作者,等”。
如果引用的是外文图书的翻译版本,需要加上译者姓名时,除了会出现四位作者只写了一位的情况,还涉及到多位译者时“等”和“译”连用的问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等,译”,而不是“,等译”,更不应该是“等,译”。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如果出现两个字的名字,不需要中间空一格,应以节省版面为原则。
华人作者发表的外文文献,需要注意的问题有:1)复姓的拼音连写,同时用两个姓氏的也要连写;2)姓氏与名字之间空一格;3)超过两个字的名字,每个字的拼音之间加短横线;4)无需添加声调符号。
姓前名后问题。在“文化自信”的大前提下,中国期刊界普遍呼吁:不论是中文作者还是外文作者,统一要求“姓在前,名在后”。由于中文姓名拼音中,有的发音既可以作为姓氏也可以作为名字,或英文的有些名字也可以做姓氏,出现“名在前,姓在后”的情况,导致著录信息有误。如“He Liang”,作者既有可能名为“何亮”,也有可能名为“梁赫”。
为方便著录,建议科技期刊统一标准,将作者姓氏的英文或拼音全部大写,名字缩写或首字母大写,如表1所示。应当注意:1)中国作者名字如为两个字,建议在拼音中间加“-”;2)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华人,由于长期存在粤语、客家话、英语混用的情况,加之威妥玛拼音的影响,导致同一个字的拼音会有好几种,应以所参考的文献中出现的形式为准,并多方查证,准确区分姓氏和名字;3)西语人名是“名前姓后”,中国期刊发表的论文,在著录时应按照国标将姓氏放在前面[1];4)日本作者姓名的著录,如果是原著,应以文献为准,如果是译著,则应著录其姓名的中文翻译。
表1 参考文献中作者姓名的引用格式
作者出生地 | 作者姓名 | 拼音/英文全称 | 拼音/英文简称 |
中国 | 张良友 | ZHANG Liang-you | ZHANG L Y |
新加坡 | 黄志源 | WONG Chee Guan | WONG C G |
英国 | Natalie Brown | BROWN Natalie | BROWN N |
日 本 | 吉田正雄 | YOSHIDA Masao | YOSHIDA M |
建议科技期刊统一采用表1中的引用格式,同时应要求作者在进行西文署名时也将姓氏全部大写,在规范统一的语境下,方便读者和引用者快速辨别姓氏和名字,避免不必要的精力浪费。
1.3 文献信息不规范
文献信息不规范主要包括两种情况:1)西文期刊刊名缩写不正确或者不统一;2)期刊刊名大小写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大小写和缩写问题,哪些必须大写、哪些必须小写、哪些可以缩写、哪些不能出现在缩写刊名内,这是目前著录实践中最为混乱的部分。
具体著录时建议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是否大小写、是缩写还是全称,应做到刊内统一;2)如采用全称,则实词首字母均为大写,小于5个字母的虚词不需要首字母大写;3)如采用缩写,则实词首字母仍为大写,其余字母除必须大写外均为小写;4)缩写期刊名时应删掉所有的虚词,“and”由“&”代替;5)刊名中的常用缩写词尽量与ISO4中的List of Title Word Abbreviations一致[2],并应做到刊内一致;6)若刊名只有一个词,则不应缩写。
另外,对于书刊(M)或学位论文(D)的著录,应包括出版社或院校所在地,应注意的是,该所在地为城市,而不是省份,如“浙江:浙江大学”应改为“杭州:浙江大学”。在西文文献著录时,该问题尤为突出,应仔细查明该出版社或院校所在城市,并区分“州”“省”“道”等与国内不同的行政区划。
1.4 出版时间不准确
出版时间为所引用文章的当期出版时间,期刊论文的出版时间格式为“年(卷),期:起始页码-终末页码”或“年,卷:起始页码-终末页码”“年(期):起始页码-终末页码”;书籍的出版时间格式为“年:起始页码-终末页码”。
出版时间的不规范现象主要有3种:1)期刊的卷和期相混淆,对于外文期刊,应明确是volume(卷)还是issue(期),并注意正确使用前置符号[3],如前所述,“卷”之前应加逗号,“期”不加逗号,用双括号;2)页码错误,这可能是由于作者采用的是二级文献,使用了未经查证的页码,编辑应当注意逐个查证,或使用软件辅助查证;3)书籍的出版年份标错,有些书籍经过了再版,作者引用的是第三版的语句,却标出了第二版的年份。
2 原因剖析
参考文献著录出现以上问题,其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作者没有认真看过文献;
2)作者没有遴选合适的、代表性的文献;
3)文献来源并非一级文献,作者并没有看到最原始版本;
4)文献著录格式的规范意识不足。
针对以上情况,建议科技期刊、学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文献著录规范和标准的普及,在科研人员中形成标准化意识,提高期刊稿件的规范性。
3 改进对策
为系统提高期刊作者的文献著录规范意识,笔者通过自媒体广泛发布写作规范、投稿须知、参考文献著录示例等,充分发挥学科编辑的学术引导作用[4];针对行业特殊文献,结合国家标准制定刊内著录格式;为科研团队、研究生义务开设专题讲座,通过生动的示例讲解文献著录要点。以上措施实施以来,极大提高了期刊稿件的规范性,减少了编辑工作量,有利于编辑更加高效地开展编校工作。
3.1 整理发布参考文献著录示例
根据国家标准[5],结合所在期刊发文特点,整理参考文献著录示例,并广泛发布给目标作者群,方便作者根据示例对文后参考文献列表进行修改和完善,如图1所示。

图1 参考文献著录示例
3.2 行业特殊文献引用格式
针对国际公约、航空手册等特殊行业文献,尽管国标为“其他”类型的文献给出了引用格式,但作者面对国标和行业文献的差异,不知如何处理,常常咨询编辑。为此,笔者为期刊作者整理了行业特殊文献引用格式,广泛发送至行业内的作者群,通过示例说明如何正确依据国家标准引用行业文献,如图2所示。

图2 行业特殊文献引用格式
3.3 开展专题讲座
为切实提高广大作者对参考文献著录的系统认知,笔者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义务为科研团队和研究生开展专题讲座,从引用文献的意义、引用文献的基本原则到文献信息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结合一系列示例进行讲解。例如,笔者在讲座中提到,引用文献的基本原则就是“我用故我引,未用者不引”,即不要漏掉参考文献,更不要随意著录未曾看到原文的参考文献。又如,针对自我引用不规范现象,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最新修正版)》的相关规定,从比避免学术不端的角度,笔者提出“自引一定要标注,避免自我抄袭”的原则,提醒广大作者正确进行自我引用,并强调已在会议宣读或收录进会议论文集的论文,如在期刊发表,应如实陈述并加以引用。
针对普遍存在的著录信息不完整现象,作者根据新闻写作的“5W”原则,整理了简便易行的著录信息核实办法,如图3所示。

图3 参考文献著录信息“5W”核实法
4 结语
科技期刊参考文献质量是作者学术素养和科研态度的重要体现,期刊和作者应共同努力,通过讲座、手册等途径,提高科研工作者对参考文献著录的系统认知,提升著录质量以及文后参考文献列表的规范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陈浩元.正确著录外文文献中的中国著者汉语拼音姓名[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4):30.
[2]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registration of serial publications.List of Title Word Abbreviations[R/OL].[2021-2-10].https://www.issn.org/services/online-services/access-to-the-ltwa/.
[3]陈浩元,颜帅,郑进保,等.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若干问题的释疑[J].编辑学报,2011,23(2):109-113.
[4]刘佩佩.航空科技期刊英文质量系统提升策略——以《中国民航大学学报》为例[J].出版与印刷,2019(4):72-7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