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余细香:中国社会出版社
【摘 要】主题出版已成为出版界的热点。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慈善社工事业的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引领慈善社工力量健康有序发展。中国社会出版社敏锐察觉到慈善社工主题出版与社内特色的有机结合,提早布局,科学谋划,策划出版了一系列慈善社工类图书,经过10来年的发展,使慈善社工类图书成为自己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总结中国特色慈善社工实践经验,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慈善社工理论体系,是学界和出版界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出版社意识到,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更新理念,拓展主题;与时俱进,做好规划;争取国家资金资助,加强读物的推广发行工作,做大做强这一支柱专业。
【关键词】慈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出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出版日渐成为我们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手段,不仅是发展我国出版业的一个重要板块,还是我国出版市场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以来,中国社会出版社积极回应国家政策,科学谋划,策划出版了一系列慈善社工类图书,宣传慈善社工政策,普及慈善社工知识,弘扬助人自助的慈善公益精神,经过10来年的发展,使慈善社工类图书成为出版社的支柱专业。
1 加强慈善社工主题出版的必要性
1)构建现代慈善服务体系,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西方和我国的社会工作都是借慈善事业之胎孕育而成的,社会工作被誉为“科学的慈善”;在当代,为了更好地实现助人救困的共同目标,慈善和社会工作显现了融合发展的趋势。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乐善好施、守望相助传统的民族,传承几千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授人以渔”慈善观念,与社会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表现在慈善服务上,已经有别于传统的扶贫济困的一般性服务,而是对身心健康、关系调适、社区参与和社会支持等更多元和更专业的要求。这意味着仅靠传统的慈善工作已经无法回应人民群众对慈善服务专业化的诉求,必须完善慈善制度,构建现代慈善服务体系。现代慈善制度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慈善服务在社会化、志愿性的基础上,进入机构化、专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而提升我国慈善服务的专业性,必须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当前的各类慈善组织都构成了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都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来提升其专业服务水平。
2)党和政府对慈善社工事业越来越重视。2006年10月,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1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专项规划。2011年10月,中组部、民政部等18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5月,中组部、民政部等19个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慈善社工事业发展。2019年,根据党和国家关于机构改革的要求,民政部新组建了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充分整合慈善社会工作的有关职能,进一步加强工作力量。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慈善社工事业在我国既是社会保障体系,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特别是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规划对慈善事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格局中的精准定位,是党和政府赋予慈善社工事业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2 中国社会出版社慈善社工主题出版的主要实践
1)审时度势,以慈善社工主题出版为重点,打造支柱专业。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后,原人事部与民政部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并决定进行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中国社会出版社审时度势,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倾注全社之力,开发出版发行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教材和教辅,到2019年,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教材和教辅已再版10次,印数超过600万册。2019年,又因应高级社会工作师和督导队伍的建设的需要,开发出版发行高级督导考试教材和教辅,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考试教材和教辅体系。经过10多年的努力,慈善社工主题出版已经成了中国社会出版社的支柱专业。
与此同时,出版社挖掘慈善公益系统和民政系统内,特别是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作者资源,有针对性地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教材,部分教材还被国内多所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选作学生用书,在专业慈善社工知识的传播、社会工作人才建设和现代慈善公益意识的培养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
2)立足实际,策划出版慈善社工普及读本书。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专业人做专业的事成为社会共识,慈善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知识和力量,让好心做好事做得更好更有效率。社会工作是专业的慈善工作,在社会上的认知度还不高,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现代慈善社工事业的发展需要大力普及社会工作知识,营造慈善社会氛围。针对慈善社工服务的主要领域,中国社会出版社组织以高校社会工作专家学者为主的作者队伍,编写出版了《社会工作干部读本丛书》《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读本丛书》等书籍,为社会团体、工青妇工作者、农村和城市社区工作者、学校辅导员、优抚工作者、养老服务机构工作者、幼教、医生、残障人士、志愿者等读者群体,提供涉及社会救助、灾害救助和管理、社区服务、家庭、农村、社会福利、儿童、青少年、医务、残障康复、优抚安置、社会组织等专业领域的社会工作知识普及读本。同时,积极组织慈善业内人士出版年度“慈善捐赠发展蓝皮书”“慈善捐助报告”,向社会宣传每年慈善捐助的情况,传播现代慈善意识和观念;策划编辑出版《慈善读本》,在中小学普及慈善公益知识,培养公民的慈善公益意识。
3)挖掘本土实践经验,出版具有实操性的慈善社工书籍。除了立足民政系统,及时汇总出版政策文件和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输送到千家万户,还策划出版《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丛书》《社会工作案例评析丛书》,涉及扶贫、社区、社会救助、老年、儿童、妇女、社区矫正、农村留守人员、婚姻家庭、社区精神卫生、医务、戒毒、企业、残疾人等领域;策划出版新入职社工、新手社工主管和新任社工督导的十一项操练,指导社工开展实务工作;出版本土社会工作实务优秀案例,总结体现中国特色的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经验。这些书有力地推动和发展了我国社会工作实务工作。
4)编辑出版理论研究类丛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慈善社工理论体系作准备。我国慈善文化历史悠久,社会工作作为“科学的慈善”起源于西方,怎么把中国的慈善文化和现代社工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发展和提炼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使命。中国社会出版社把策划出版理论研究类图书放在做大做强慈善社工主题的重要位置,组织由内地及港台地区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作者队伍,开发出版《社会福利理论与制度丛书》;策划出版《农村社会工作研究》《儿童社会工作研究》《城市社会工作研究》《灾害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研究》《社会工作立法问题研究》和《十年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回顾反思展望:中国社会工作辉煌发展的十年》,及时总结相关领域的经验,为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打下基础。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慈善社工类图书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出版社的支柱专业,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得到市场的认可,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但随着国家对慈善社工事业发展的定位更为精准,随着慈善社工主题出版市场竞争的加剧,面临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总结反思在慈善社工主题出版内涵、定位、动力机制、作者队伍培育、销售渠道营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谋求改进的策略,也成了当前当务之急。
3 慈善社工主题出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改善国民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在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
慈善社工事业在我国既是社会保障体系,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特别是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作为一个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关心帮助困难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提升人民幸福感的职业,如何创立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是慈善社工主题出版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出版机构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更新理念,拓展主题;与时俱进,做好规划;争取国家资金资助,加强读物的发行工作。
1)更新理念,拓展主题。出版工作者要把握时代脉搏,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必须了解时代赋予出版人的主题。从传统的以志愿服务为主的慈善工作,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的迫切需要,到党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慈善事业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特别是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社工事业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慈善社工主题出版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项科普工作,更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的新课题。我们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更新观念,拓展思维和主题,既要将慈善社工主题出版当作中国社会出版社持续的市场增长点,努力提升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又要提高慈善社工作品的质量和时代性,使慈善社工文化深入人心。比如,在我国的脱贫攻坚斗争中,有1800多名同志以生命赴使命,把人生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这其中就有热心慈善社会人士,有志愿者代表,有公益社会组织。怎样深入挖掘这些人身上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感人事迹和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奉献精神,记录个体与时代的关系,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值得慈善社工主题出版物挖掘的。
2)与时俱进,做好规划。实践出真知。一切理论来自于实践,还得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中国特色慈善社工理论体系必定从中国慈善社工事业的实践中来。对我国的慈善社工实践进行研究或学理性阐释,是摆在社会工作学术界和出版界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关系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立的重要课题。出版社有责任和义务在这方面作好出版规划,提高慈善社工出版主题的理论水平。
慈善社工主题出版除了要在内容上适应时代,还要在表现形式上与时代同步。融媒体时代,要做到让慈善社工主题在年轻读者中入脑入心,就要积极拥抱新媒体,采取融媒体等青少年读者喜欢的出版形式。出版社目前在社工考试教材和教辅上开发出版了网络版,但在普及和实操读本上的数字出版工作还有待加强。
3)争取国家资金资助,加强读物的发行工作。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的职业,尚未得到大众完全的理解、支持和尊重,国人的慈善意识多停留在传统的学雷锋做好事上。为了扩大慈善社工的影响,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出版社一方面要及时关注国家中宣部和民政部等部委的相关信息,积极组织参与国家级社科和政治项目的申报,以争取各种基金资助,并借项目的知名度提高慈善社工主题出版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要采用多种销售渠道,扩大全社会对慈善社工事业的认知:将慈善社工主题出版融入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图书中;结合全民阅读活动、中华慈善日、中华慈善奖、慈展会、最美社工评选、社工节等活动举办各类慈善社工图书推广活动;把部分慈善社工项目列入农家书屋采购、图书馆装备用书目录和中小学推荐书目等。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现代化不仅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更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发展慈善社工事业,对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出版社在策划运作慈善社工主题出版时,要回应时代需求,不断创新,出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慈善社工主题精品。
参考文献
[1]龚晓洁,张荣.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探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0-22.
[2]冯元.有亲缘性到互嵌性,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关系[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5):114-115.
[3]王勇.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为何设立?[N].公益时报,2019-08-06.
[4]韩建民,李婷.主题出版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J].科技与出版,2020(5):20-22.
[5]曾辉.中国新时代的主题出版战略[J].出版参考,2018(6):37-38.
[6]向飞.我们做社会工作图书出版的几点做法和体会[J].中国编辑,2013(4):54-55.
[7]衣仁翠.关于社会工作主题出版的发展与思考[J].教育观察,2017(1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