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从冠状病毒文献产出分析科技期刊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2021-07-21 来源:《出版与印刷》
  【作 者】鲁翠涛、赵应征:温州医科大学机构期刊社《肝胆胰外科杂志》编辑部

  【摘 要】文章根据科技期刊历年关于冠状病毒研究的文献产出情况,分析科技期刊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健康传播作用和学术引领作用。以“冠状病毒(coronavirus)”为主题词,在PubMed和中国知网中检索相关文献,发现随着冠状病毒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的发生,两个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数量增幅明显,文献量均呈现高峰,其中2020年文献量创历史新高。对在PubMed和中国知网检索到的各类文献占比进行比较,发现临床试验、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综述、系统综述这5种类型的中文文献数量明显少于英文文献。中文科技期刊的文献主要集中于临床诊治方面,今后应重视提高临床试验、随机对照试验、系统综述等类型的文献比重,鼓励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并重视研究的延续性,形成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科技期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传播;学术引领;冠状病毒发展史;新冠肺炎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在全球流行,截至2021年5月底,这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全球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50余万[2],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新冠肺炎疫情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早在1937年冠状病毒就被分离出,但直至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人们才对其危害性有了充分的认识。回溯冠状病毒的历史,主要有以下事件[3]:1937年,首次从鸡身上分离出冠状病毒;1965年,首次在普通感冒患者的鼻腔中发现冠状病毒,分离出第一株人冠状病毒;2002年12月,我国出现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英文缩写SARS),即属于冠状病毒感染;2012年9月,在沙特出现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英文缩写MERS-CoV)感染病例;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病毒命名为2019-nCoV。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以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4]、《柳叶刀》[5]为代表的科技期刊及时有效地提供了应急预案,在全球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甚至成为抗击疫情的第二道防线。鉴于此,笔者以引起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冠状病毒”为主题词,对PubMed、中国知网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对比国外和国内科技期刊对冠状病毒的研究在健康传播、学术引领方面的异同,为我国科技期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建设性的策略。

  一、资料和方法

  1.资料收集


  在PubMed中以“coronavirus”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数据库网站左侧栏“ARTICLE TYPE”和期刊有关的分类有Clinical Trial(临床试验)、Meta-Analysis(Meta分析)、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随机对照试验)、Review(综述)、Systematic Review(系统综述)[6],按照上述分类对所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在中国知网中没有与PubMed类似的分类统计,先以“coronavirus”或“冠状病毒”为主题词检索,然后结合“临床试验”“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综述”“系统综述”等关键词及其英文进行高级检索,分别搜集与PubMed相对应的临床试验、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综述、系统综述这5种类型文献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PubMed数据库中研究性报道的文献占绝大多数,因为其研究范围窄,研究者容易在短时间内获取成果并发表,这些文献呈现的是本领域研究百花齐放的“点”的性质。而上述5种类型文献涉及范围广,需要多中心合作、长时间样本积累和大数据分析,因此投入精力大,研究成果产出慢、数量少,但这5种类型文献体现的是本领域研究共性问题和发展方向的“面”的特性,因此具有很高的统计意义。

  2.统计和分析

  检索获取的文献数据资料经过初筛,剔除“新闻资讯”“目录索引”等文献。检索过程经三次复核,将收集到的有效数据全部录入Microsoft Excel 2007表格。本研究主要分析数据库中某个时间的文献量以及文献类型的占比,以定性描述性分析和定量频数分析反映数据的分布特征和集中趋势。

  二、结果

  1. PubMed文献数据分析


  截至2020年12月20日,在PubMed中共检索到75079篇以“冠状病毒”为主题的文献,时间跨度1949—2020年(含2020年在线出版的文献),结果见图1。其中1949—1963年文献量在1至10篇不等;1964—1980年文献量从14篇逐渐增加,1980年突破100篇,达到106篇;1980—2000年文献数量为100~200篇;之后在2004年和2015年形成两次高峰(分别为818篇、925篇);2020年文献量突破60000篇,达到60218篇,其中正式出版59675篇,提前在线出版543篇。



图 1 在PubMed中以“冠状病毒”为主题的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

  如图1所示,在PubMed中以“冠状病毒”为主题的文献数量的变化与冠状病毒发展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1965年首次在普通感冒患者的鼻腔中分离出人冠状病毒,当年的相关文献数量突破20篇。1975年我国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了冠状病毒科,并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点和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将冠状病毒科分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当年的相关文献数量突破60篇。2002年12月出现的SARS病毒打破了冠状病毒研究的徘徊状态,在2003—2006年形成一个研究热点,各年文献量分别是652、818、774、767篇。2012年9月,MERS-CoV的出现使冠状病毒研究在2013—2016年再次成为热点,各年文献量分别是683、840、925、914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并长时间持续,仅2020这一年相关文献数量就达60218篇,创历史新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迅速蔓延,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投入大量专项经费,学术团体设立专项研究基金,医学期刊开设新冠肺炎专栏专刊,鼓励广大科学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新冠肺炎的各项研究,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献发表呈现井喷现象。

  在PubMed中检索到的文献涉及生物学、医学、药学、护理学等领域。按照PubMed的文献类型分类,分别统计1949—2019年和2020年文献数量及其占比(见表1),相比2020年以前,在2020年发表的文献中,Meta分析、综述、系统综述类型的文献占比都有较大提升,临床试验、随机对照试验类型的文献占比降低。


表 1  PubMed检索到的文献数量及类型占比
文献类型 1949—2019年 2020年
文献数 占比(%) 文献数 占比(%)
临床试验 96 0.62 250 0.42
Meta分析 21 0.14 461 0.77
随机对照试验 50 0.32 142 0.24
综述 1425 9.25 7853 13.16
系统综述 36 0.23 1163 1.95
  注:1949—2019年的文献数量占比,以1949—2019年文献总数15404为分母;2020年的文献数量占比,以2020年正式出版的文献总数59675为分母。

  2.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分析

  截至2020年12月20日,在中国知网中共检索到以“冠状病毒”为主题的文献71029篇,时间跨度1979—2020年(1949—1978年有125篇文献信息不全,因此没纳入本次分析),结果见图2。其中中文文献24993篇,英文文献46036篇,英文文献的总数高于中文文献。同样,历年中英文文献总量的变化趋势与冠状病毒发展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中文文献较英文文献对2002年SARS的反应更迅速,2003年的文献量达到593篇的峰值,随后迅速下降;英文文献在2002年仅72篇,2004年达到720篇的峰值。对于2012年出现的MERS-CoV,英文文献量在2013—2016年出现第二次高峰(峰值695篇),但中文文献量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对于2019-nCoV,中国知网仅2020这一年的文献数量创纪录地突破5万篇,达到55832篇,其中中文文献20612篇,英文文献35220篇。



图 2 在中国知网中以“冠状病毒”为主题的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文献除了涉及生物学、医学、药学、护理学,还涉及中医和中药领域。按照PubMed的文献类型对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类,分别统计1979—2019年和2020年各类文献数量及其占比(见表2),相比2020年以前,2020年发表的文献中,临床试验、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综述、系统综述类型的文献占比没有明显提升,综述类文献占比甚至下降。

表 2 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文献数量及类型占比
文献类型 1979—2019年 2020年
文献数 占比(%) 文献数 占比(%)
临床试验 0 0 21 0.04
Meta分析 3 0.02 29 0.05
随机对照试验 1 0.01 10 0.02
综述 394 2.59 412 0.74
系统综述 0 0 6 0.01
  注:1979—2019年的文献数量占比,以1979—2019年的文献总数15197为分母;2020年的文献数量占比,以2020年的文献总数55832为分母。

  3.中外数据库文献资料对比分析

  从网站介绍得知,中国知网收录的中文学术期刊有8710余种,收录的英文学术期刊包括来自60多个国家及地区650余家出版社的期刊57400余种,覆盖JCR期刊的94%,Scopus期刊的80%。[7]本分析以PubMed和中国知网进行同期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的横向比较,结果见表3。


表 3  PubMed和中国知网文献类型占比比较
文献类型 PubMed数据库文献类型占比(%) 中国知网数据库文献类型占比(%)
1949—2019年 2020年 1979—2019年 2020年
临床试验 0.62 0.42 0 0.04
Meta分析 0.14 0.77 0.02 0.05
随机对照试验 0.32 0.24 0.01 0.02
综述 9.25 13.16 2.59 0.74
系统综述 0.23 1.95 0 0.01

  由表3得知,无论是2020年以前还是2020年,与PubMed相比,中国知网中的临床试验、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综述、系统综述类型的文献占比均明显偏低。中国知网中2020年以前的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这2类文献几乎是空白(仅查到4篇);2020年,临床试验、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系统综述这4类文献总量只有66篇,占比在千分之一左右。分析其原因,由于冠状病毒呈突然性暴发特点,国内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文献积累,因此缺失针对性的临床试验和系统综述。也有可能是国内相关医疗单位参与国外多中心合作,但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国际性期刊上,并未被中国知网收录。

  三、讨论

  1.全球科技期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持续提升


  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载体,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是科技期刊与生俱来的使命,也是科技期刊的责任和发展的根本。[8]55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科技期刊的健康传播作用、学术引领作用举足轻重,集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本研究中,通过对PubMed、中国知网以“冠状病毒”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和统计分析发现,科技期刊的文献产出与冠状病毒发展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完全一致。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球科技期刊数量持续增多。目前全球有多少种科技期刊尚没有具体数据公布,但Nature、Science、Elsevier、Springer、Wiley等世界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每年都在创办新的科技期刊。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约50种科技期刊[9]。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达到4958种[10],70年间增长了近100倍。其次,在科技创新和网络技术的支撑下,期刊出版进入数字化时代,出刊速度更快。2020年1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络出版平台快速反应,开通新冠肺炎相关稿件的绿色通道;运用XML技术对论文数据进行加工,同时完成DOI注册和PubMed注册;在平台发布论文的同时,将数据上传至PubMed数据库。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论文出版速度[11]。

  2.我国科技期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通过本次文献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展现出如下积极特点。①科技期刊对突发事件响应速度快。中国知网的数据表明,2002年SARS发生之后,中文文献反应更迅速,当年的文献数量就达到593篇;英文文献在2002年仅72篇,2004年达到720篇。针对2019-nCoV,我国的科技期刊更加凸显学术引领作用。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医学会联合共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4],中国知网建立新冠肺炎专题研究成果网络首发平台[12]。截至2020年12月20日,中国知网仅2020年一年的相关文献数量创纪录地突破5万篇,其中中文文献2万多篇,英文文献3.5万多篇。②科技期刊视野扩大,特色突出。在中国知网中,2020年的文献不仅涵盖了生物学、医学、药学、护理学,还涉及中医和中药领域,体现了中国特色。③科技期刊重点报道临床一线救治方案。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治一线,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2020年我国一线医护人员总结了大量有效的临床防治经验,医学科技工作者争分夺秒开展科研攻关,为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④临床试验、系统综述类文献的数量和占比明显提升,实现“从无到有”的质的转变。

  另一方面,对中外数据库文献数量及文献类型占比的分析,也反映出我国科技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①研究存在“现象性”“一过性”。从中国知网的数据看,中文文献对2002年SARS的反应十分迅速,当年的文献量就达到一个高峰,但随后几年的文献量显著下降,缺少延续性研究。②研究呈“散、浅、点”,大样本和大数据的总结分析能力还有待提升。③临床试验、随机对照试验较少,可能是研究机构的资质欠缺和资金投入的不足,也可能是开展研究的时间太短,尚不足以总结这类成果。Meta分析、系统综述文献偏少,反映出研究者的全球数据综合分析能力还有待提升。系统综述是指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系统全面地搜集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得出可靠的综合结论。目前,系统综述正日益受到国际学界的重视。

  3.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建议

  作为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播我国最新科技研究成果为己任的中文科技期刊已成为我国科研成果交流、科技人才培养以及繁荣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推动我国科技进步、提升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8]47。

  通过本次分析,笔者建议我国的科技期刊今后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做好以下工作。①重视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总结分析,研究成果要从“散、浅、点”逐步向“团、深、面”转变。②鼓励开展全球合作和多学科合作,提升论文水平。③突出特色,特别是中医药的应用,倡导结合先进设计方法和评价技术,形成高水平原创性成果。④重视延续性研究,研究出发点应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⑤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中文期刊发表高水平文献,减少中文高质量稿件的流失。⑥利用富媒体宣传平台,提高受众人数,提升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⑦加强宣传,呼吁国家各级部门加大对于临床试验的支持和投入。

  四、结语

  中国经济和科技保持快速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的崛起既承载着科学界的期待也是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性、紧迫性。科技期刊作为学术传播媒介,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如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的作用,既是一道命题更是一种责任。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这项任务,通过不断努力,展现中国的成果,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11年1月8日修正版)[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6,2(1):64-68.

  [2]中国新闻网.全球累计死亡病例数逾350万 巴西再现新冠病毒新变种[EB/OL].(2021-05-28)[2021-06-07].https://www.chinanews.com/gj/2021/05-28/9487389.shtml.

  [3]孙淑芳,王媛媛,刘陆世,等.冠状病毒概述[J].中国动物检疫,2013,30(6):68-71.

  [4]中华医学期刊网.新冠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科研成果交流学术平台[EB/OL].[2020-12-28].http://medjournals.cn/clinic/getClinicList.do;jsessionid=B98164F772AE240D67A333E10786065E?subjectId=114.

  [5]THE LANCET[EB/OL].[2020-12-28].https://www.thelancet.com.

  [6]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EB/OL].[2020-12-28].https://pubmed.ncbi.nlm.nih.gov/?term=COVID-19.

  [7]中国知网[EB/OL].[2020-12-28].https://kns.cnki.net/kns8?dbcode=CJFQ.

  [8]张芳英,王婧,刘志强,等.肩负服务科技重要使命建设卓越中文科技期刊:2019年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出版盘点[J].科技与出版,2020(3):47-57.

  [9]人民网.新中国成立70年科技期刊发展历程与展望[EB/OL].(2019-12-25)[2021-03-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857427770382296&wfr=spider&for=pc.

  [10]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速览[EB/OL].[2020-09-27][2021-03-18].https://www.cast.org.cn/art/2020/9/27/art_88_135566.html.

  [11]沈锡宾,刘红霞,李鹏,等.突发重大公共事件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J].科技与出版,2020(4):26-34.

  [12]中国知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知识服务平台(网络首发)[EB/OL].[2020-12-28].https://cajn.cnki.net/xgbt.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