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医药科技期刊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发展状况。选择《2019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的59种中医药科技期刊为综合评价对象,筛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14种科技期刊计量指标为综合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数据结构合理,提取前4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并对59种中医药科技期刊综合评价得分进行排名。为了进一步验证综合评价的客观性,选取综合评价排名前五位、后三位,以及综合评价排名较前,但知网复合影响因子较低,或者综合评价排名较后,但知网复合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排名是综合分析而来,并不依赖于某单一指标,指标的均衡性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中医药科技期刊综合评价的结果较为客观、准确,反映了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医药科技期刊;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指标;主成分分析;复合影响因子
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具有重要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在宣传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近年来,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国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迎来了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医药科技期刊理应成为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催化剂。目前,我国中医药及民族医药科技期刊有148种,约占国内医学科技期刊总数的1/7,覆盖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2]然而,与快速发展的中医药事业相比,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发展和中医药科技期刊的评价相对滞后。对科技期刊进行正确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促进新知识的发现与利用,还有利于科技期刊重新定位。[3]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科技期刊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内已有学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高等医药学校学报[4]、数学中文核心期刊[5]、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6]进行综合评价,但是对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较少。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医药科技期刊的计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获得更为准确、客观的评价结果,为促进中医药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评价对象
选择《2019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的65种中医药科技期刊,排除数据缺省及英文版期刊,最终选择《中医杂志》《时珍国医国药》《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华中医药杂志》《世界中医药》等59种中医药科技期刊为综合评价对象。
2.评价指标
综合评价的所有指标及数据均来源于《2019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在参考《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释义》[7]、查阅国内期刊评价研究[8]及咨询安徽省中医药科技期刊责任编辑的基础上,确定14种科技期刊计量指标组成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总被引频次(X₁)、影响因子(X₂)、即年指标(X₃)、他引率(X₄)、引用刊数(X₅)、学科影响指标(X₆)、学科扩散指标(X₇)、被引半衰期(X₈)、H指数(X₉)、来源文献量(X₁₀)、基金论文比(X₁₁)、引用半衰期(X₁₂)、扩散因子(X₁₃)、开放因子(X₁₄)。
3.评价方法
主成分分析是从多个数值变量(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入手,利用降维的思想,将多个变量(指标)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变量(指标)以概括原始指标信息的多元统计方法。[9]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n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
应用SPSS 22.0软件对综合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综合评价指标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再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主成分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并筛选主成分(Fi),累计提取主成分得分,最终得出综合评价总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综合评价指标基本情况
《中华中医药杂志》的总被引频次最高,达14655次;《世界中医药》的影响因子最高,为3.081;《中医杂志》的H指数最高,为20。59种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 1 59种中医药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指标基本情况
指标 | 最小值 | 最大值 | 均数 | 中位数 |
总被引频次(X1) | 276 | 14 655 | 4485.660 | 3467 |
影响因子(X2) | 0.343 | 3.081 | 1.130 | 0.987 |
即年指标(X3) | 0.046 | 0.464 | 0.160 | 0.142 |
他引率(X4) | 0.830 | 0.990 | 0.950 | 0.960 |
引用刊数(X5) | 125 | 1161 | 497.610 | 500 |
学科影响指标(X6) | 0.550 | 0.980 | 0.900 | 0.920 |
学科扩散指标(X7) | 1.920 | 17.860 | 7.660 | 7.690 |
被引半衰期(X8) | 2.700 | 8.300 | 4.670 | 4.600 |
H指数(X9) | 4 | 20 | 8.510 | 8 |
来源文献量(X10) | 92 | 2393 | 568.750 | 422 |
基金论文比(X11) | 0.067 | 0.964 | 0.540 | 0.556 |
引用半衰期(X12) | 2.900 | 18.200 | 6.140 | 6 |
扩散因子(X13) | 5.410 | 45.290 | 15.800 | 14.020 |
开放因子(X14) | 0.343 | 3.081 | 1.130 | 0.987 |
2.主成分提取
数据结构合理(KMO检验系数为0.754,单个变量的KMO检验系数均大于0.5,Bartlett检验的结果P<0.001),提示评价指标可以进行主成分提取。按照相关原则,以特征值大小来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即若主成分的特征值λ≥1,则保留。前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故提取前4个主成分进行综合分析,见表2。其中,第一主成分特征值为6.77,方差贡献率为48.36%;第四主成分特征值为1.27,方差贡献率为9.04%;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5.99%,即四个主成分的方差之和占总方差的85.99%。
表 2 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主成分 | 特征值(λ) | 贡献率(%) | 累积贡献率(%) |
1 | 6.77 | 48.36 | 48.36 |
2 | 2.12 | 15.16 | 63.52 |
3 | 1.88 | 13.44 | 76.95 |
4 | 1.27 | 9.04 | 85.99 |
5 | 0.62 | 4.44 | 90.43 |
6 | 0.38 | 2.73 | 93.15 |
7 | 0.32 | 2.28 | 95.43 |
8 | 0.19 | 1.34 | 96.77 |
9 | 0.17 | 1.22 | 97.99 |
10 | 0.12 | 0.88 | 98.86 |
11 | 0.08 | 0.60 | 99.46 |
12 | 0.04 | 0.32 | 99.77 |
13 | 0.03 | 0.23 | 100.00 |
14 | 0 | 0 | 100.00 |
根据各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可得前4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其为原始指标的线性组合,既保留了原始指标的主要信息,又互不相关。主成分表达式分别为:
F₁=0.339X₁+0.266X₂+0.201X₃+0.055X₄+0.349X₅+0.312X₆+0349X₇−0.197X₈
+0.331X₉+0.236X₁₀+0.147X₁₁−0.224X₁₂−0.332X₁₃+0.208X₁₄;
F2=0.203X₁+0.176X₂+0.109X₃−0.520X₄+0.097X₅−0.248X₆+0097X₇−0.200X₈
+0.250X₉+0.007X₁₀+0.345X₁₁+0.435X₁₂+0.055X₁₃−0.385X₁₄;
F3=−0.183X₁+0.309X₂+0.620X₃+0.340X₄−0.029X₅+0.073X₆−0.030X₇+0.232X₈
+0.036X₉−0.532X₁₀+0.471X₁₁+0.023X₁₂+0.165X₁₃+0.226X₁₄;
F4=0.078X₁−0.386X₂−0.481X₃+0.130X₄+0.303X₅+0.140X₆+0.303X₇+0.509X₈
−0.049X₉+0.020X₁₀+0.170X₁₁+0.204X₁₂+0.017X₁₃+0.236X₁₄。
综合评价的4个主成分载荷矩阵见表3,反映了主成分与原始指标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和方向。第一主成分与评价指标“引用刊数”“学科扩散指标”的相关性较高,呈正相关;第二主成分与评价指标“他引率”相关性较高,但呈负相关;第三主成分与评价指标“来源文献量”相关性较高,也呈负相关;第四主成分与评价指标“被引半衰期”相关性较高,呈正相关。
表 3 主成分载荷矩阵
评价指标 | F1 | F2 | F3 | F4 |
总被引频次 | 0.881 | 0.295 | −0.251 | 0.088 |
影响因子 | 0.692 | 0.256 | 0.424 | −0.434 |
即年指标 | 0.522 | 0.159 | 0.439 | −0.541 |
他引率 | 0.142 | −0.758 | 0.466 | 0.146 |
引用刊数 | 0.907 | 0.142 | −0.040 | 0.341 |
学科影响指标 | 0.812 | −0.361 | 0.100 | 0.157 |
学科扩散指标 | 0.907 | 0.142 | −0.041 | 0.341 |
被引半衰期 | −0.512 | 0.292 | 0.332 | 0.573 |
H指数 | 0.862 | 0.364 | 0.049 | −0.055 |
来源文献量 | 0.614 | 0.010 | −0.729 | 0.023 |
基金论文比 | 0.382 | 0.503 | 0.646 | 0.191 |
引用半衰期 | −0.582 | 0.633 | 0.032 | 0.230 |
扩散因子 | −0.864 | 0.080 | 0.226 | 0.019 |
开放因子 | 0.541 | −0.561 | 0.310 | 0.265 |
3.综合评价结果
《时珍国医国药》在59种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其综合评价总分为1.54分,《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医杂志》分别排在综合评价的第2、第3位。59种中医药科技期刊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见表4。
表 4 59种中医药科技期刊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排名 | 期刊 | F1 | F2 | F3 | F4 | 综合评价总分 |
1 | 《时珍国医国药》 | 3.04 | −1.61 | 1.07 | 2.49 | 1.54 |
2 | 《中华中医药学刊》 | 1.55 | 1.19 | 0.40 | 0.59 | 1.08 |
3 | 《中医杂志》 | 1.29 | 1.95 | −0.49 | 0.67 | 0.97 |
4 | 《中华中医药杂志》 | 2.83 | 0.79 | −2.06 | −0.01 | 0.93 |
5 | 《世界中医药》 | 0.39 | 2.64 | 0.57 | −0.60 | 0.75 |
6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0.53 | 0.61 | 0.97 | 1.22 | 0.75 |
7 | 《辽宁中医杂志》 | 1.24 | 0.44 | −0.07 | 0.53 | 0.68 |
8 | 《中药药理与临床》 | 0.50 | −0.20 | 1.07 | 1.34 | 0.60 |
9 | 《中医学报》 | 0.55 | 1.09 | 0.11 | 0.19 | 0.52 |
10 | 《中国中医急症》 | 0.75 | 1.28 | −0.10 | −0.42 | 0.50 |
11 | 《上海中医药杂志》 | 0.41 | 0.20 | 0.13 | 1.57 | 0.49 |
12 |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 0.50 | −0.17 | 0.26 | 1.13 | 0.40 |
13 | 《中医药导报》 | 0.97 | −0.48 | 0.47 | −0.04 | 0.40 |
14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1.66 | −0.96 | 0.05 | −0.67 | 0.39 |
15 | 《中医药学报》 | −0.20 | 0.47 | 1.08 | 0.95 | 0.39 |
16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0.71 | −0.65 | 0.01 | 1.07 | 0.33 |
17 | 《中医药信息》 | −0.82 | 2.73 | 0.44 | −0.06 | 0.32 |
18 | 《陕西中医》 | 0.18 | 1.84 | −0.12 | −0.94 | 0.30 |
19 | 《河北中医》 | −0.05 | 0.58 | 0.79 | −0.01 | 0.27 |
20 | 《吉林中医药》 | −0.07 | 1.69 | −0.65 | 0.26 | 0.24 |
21 | 《河南中医》 | 0.16 | 0.26 | 0.27 | −0.12 | 0.16 |
22 | 《新中医》 | 0.67 | −0.93 | 0.44 | −0.12 | 0.15 |
23 | 《西部中医药》 | 0.26 | 0.91 | −0.39 | −0.49 | 0.18 |
24 | 《北京中医药》 | 0.08 | −0.16 | 0.09 | 0.71 | 0.13 |
25 | 《天津中医药》 | −0.72 | 0.96 | 0.43 | 0.49 | 0.07 |
26 | 《中国中医药科技》 | −0.13 | −0.25 | 0.91 | −0.11 | 0.06 |
27 | 《江苏中医药》 | −0.24 | 0.22 | 0.46 | 0.11 | 0.06 |
28 | 《中医临床研究》 | 2.18 | −1.07 | −1.54 | −2.41 | −0.02 |
29 | 《环球中医药》 | 0.07 | −0.05 | 0.16 | −0.46 | −0.02 |
30 | 《山东中医杂志》 | −0.36 | −0.35 | 0.43 | 0.59 | −0.04 |
31 |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 −0.38 | −0.60 | 1.29 | −0.19 | −0.05 |
32 | 《中医药临床杂志》 | −0.08 | −0.19 | 0.50 | −0.66 | −0.08 |
33 | 《湖北中医杂志》 | −0.41 | −0.80 | 0.99 | 0.33 | −0.09 |
34 | 《四川中医》 | 0.47 | 0.03 | −0.44 | −1.38 | −0.11 |
35 | 《中医研究》 | −0.49 | −0.36 | 0.58 | −0.04 | −0.17 |
36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0.13 | −0.93 | 0.51 | −0.30 | −0.20 |
37 | 《江西中医药》 | −0.46 | −0.85 | 0.48 | 0.50 | −0.20 |
38 | 《湖南中医杂志》 | 0.31 | −0.72 | −0.06 | −1.03 | −0.20 |
39 | 《福建中医药》 | −0.75 | −1.13 | 0.74 | 1.20 | −0.21 |
40 |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 −0.54 | −0.18 | 0.41 | −0.51 | −0.26 |
41 |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 −0.82 | −0.58 | 1.05 | −0.13 | −0.27 |
42 | 《浙江中医杂志》 | 0.20 | −0.91 | −0.59 | −0.40 | −0.30 |
43 | 《光明中医》 | 0.75 | −0.51 | −0.87 | −2.28 | −0.34 |
44 | 《实用中医药杂志》 | 0.05 | −0.84 | 0.29 | −1.95 | −0.41 |
45 | 《现代中医临床》 | −1.59 | 1.78 | −0.64 | −0.03 | −0.42 |
46 | 《河北中医药学报》 | −1.79 | 1.61 | −0.07 | −0.06 | −0.43 |
47 | 《广西中医药》 | −1.05 | −0.52 | 0.45 | 0.11 | −0.44 |
48 | 《山西中医》 | −0.79 | −0.90 | 0.67 | −0.36 | −0.44 |
49 | 《新疆中医药》 | −1.00 | −0.70 | 0.53 | −0.36 | −0.52 |
50 |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 −0.28 | −0.35 | 0.24 | −2.47 | −0.54 |
51 | 《中医外治杂志》 | −0.87 | −0.61 | −0.01 | −0.29 | −0.54 |
52 | 《中医文献杂志》 | −0.93 | −1.26 | −1.61 | 2.19 | −0.64 |
53 | 《国医论坛》 | −1.25 | −0.77 | 0.17 | −0.02 | −0.66 |
54 | 《中医药通报》 | −1.41 | 0.08 | −0.37 | −0.13 | −0.67 |
55 | 《黑龙江中医药》 | −1.24 | −0.94 | 0.93 | −1.01 | −0.69 |
56 |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 −1.03 | −0.13 | −1.61 | 0.24 | −0.76 |
57 | 《现代中医药》 | −0.84 | −0.20 | −1.61 | −0.55 | −0.81 |
58 |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 −0.20 | −1.18 | −3.21 | −0.12 | −1.02 |
59 | 《中医药文化》 | −1.38 | −0.29 | −3.92 | 2.22 | −1.10 |
三、讨论
在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科技期刊管理、运营与评价等机制的深刻调整,实施分类评价、建立分级目录,形成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目前,国内对科技期刊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基于感知的期刊评价方法、基于引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的期刊评价方法、综合(混合)评价方法及元评价方法。[10]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对中医药科技期刊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对贯彻落实《意见》具有积极意义,对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科技期刊综合评价体系、培育世界一流中医药科技期刊、促进中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成分分析具有以下优点:选取评价指标无需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能够消除由于指标相关性而产生的信息重叠问题,减小评价偏差;无需人为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能够提高评价结果准确性;可以通过降维,减少评价指标选取的工作量。[11]所以,主成分分析能克服单一指标排名的不足,从而获得更为准确、客观的结果。本研究经过KMO和Bartlett检验,主成分分析的数据结构合理,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99%,其中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48.36%,且特征值均大于1,总体上主成分分析的代表性较好,故提取前4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
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发展较好的中医药科技期刊均在综合评价中排名靠前。排名第一的《时珍国医国药》,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9—2020年度)(扩展版),美国《化学文摘》统计源期刊,在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界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排名第二的《中华中医药学刊》是我国中医药界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医药学术刊物之一,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排名第三的《中医杂志》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荣获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百强科技期刊等多种荣誉,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排名第四的《中华中医药杂志》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荣誉,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排名第五的《世界中医药》是中医药类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第一本面向全球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期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于2007年被商务部、原文化部、原广电总局和原新闻出版总署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前已与29个国家(地区)签署了合作意向与协议,日文版、马来西亚版、意大利版、墨西哥版等版本已相继问世。
为进一步验证本次综合评价的客观性,笔者在中国知网查询了综合评价排名前五位期刊的2020年复合影响因子情况,结果显示,《中医杂志》的复合因子最高(2.145),其后依次为《中华中医药杂志》(1.881)、《中华中医药学刊》(1.705)、《世界中医药》(1.583)、《时珍国医国药》(1.012)。5种期刊在中国知网的复合影响因子排名与本次综合评价的排名存在差异,原因是本次综合评价是对多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的是综合评价结果,也有可能是指标来源于不同数据库,其算法存在一定差异。
综合评价排名是综合分析而来,并不依赖于某单一指标,指标的均衡性对综合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本次综合评价共纳入了14个研究指标。综合评价排名第一的《时珍国医国药》,其知网2020年复合影响因子只有1.012,不是很高,但是其H指数(11)、基金论文比(0.912)、引用刊数(1161)、学科影响指标(0.95)、学科扩散指标(17.86)等指标均具有较高的数值,远远超过中位数;综合评价排在第十四的《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其知网2020年复合影响因子仅为0.416,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其H指数(12)、引用刊数(744)、学科影响指标(0.98)、学科扩散指标(11.45)等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综合评价排名第四十五的《现代中医临床》,其知网2020年复合影响因子达到了1.425,但是其引用刊数(271)、学科影响指标(0.83)、学科扩散指标(4.17)等指标数值并不突出;综合评价排名第四十六的《河北中医药学报》,其知网2020年复合影响因子也达到了1.115,该刊与《现代中医临床》情况类似,其H指数(6)、引用刊数(251)、学科影响指标(0.82)、学科扩散指标(3.86)等指标数值远低于平均水平。
排名靠后的中医科技期刊基本都是普通学术期刊,综合评价得分不高,比如《现代中医药》《中国民族医药杂志》《中医药文化》评分分别为−0.81、−1.02和−1.10,低于综合评分的平均水平。综合评价是通过建立参照模型,再进行对比分析,负得分并不代表指标水平为负,而是表示其与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中国知网查询可得,3种期刊的2020年复合影响因子分别为:0.492、0.134、0.409,和排名较前的期刊差距较大,其学术影响力也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本次综合评价的结果相对比较客观、准确。
四、结语
本研究以计量指标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未能与期刊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引文为主导进行期刊评价,未能对学术期刊的核心内容——论文进行评价[12];综合评价为期刊单一年度计量指标,未进行动态评价;目前国内对中医药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较少,导致本研究难以进行横向比较。本研究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其基于主成分分析得出的中医药科技期刊综合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准确,反映了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1-24.
[2]厍宇,刘德文,郭璟,等.关于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定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编辑学报,2019,31(6):634-637.
[3]BORNMANNL,DANIEL H D.What do citation counts measure?Areview of studies on citing behavior[J].The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8,64(1):45-80.doi:10.1108/00220410810844150
[4]喻莉萍,张辉,彭爱姣.医药卫生类65种大学学报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16(2):57-59.
[5]刘莲花.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在数学中文核心期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31):9-12.
[6]董敏红.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评价指标有效性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11):1670-1672,1678.
[7]中华中医药学会.关于“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释义”的公示[EB/OL].(2019-04-12)[2021-01-10].http://www.cacm.org.cn/zhzyyxh/zbqksj/201904/b0b23191ad484a28a46a04e16966a722.shtml.
[8]俞立平,刘骏.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法适合科技评价吗?−以学术期刊评价为例[J].现代情报,2018,38(6):73-79,137.
[9]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54.
[10]胡绍君,郑彦宁,成颖.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情报杂志,2020,39(2):169-175.
[11]李跃艳,熊回香,李晓敏.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期刊评价模型构建[J].情报杂志,2019,38(7):199-206.
[12]张业安.学术期刊评价真义的回归:以文评刊[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