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圆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王相坤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版/98.00元
关键词 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 小康社会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消除绝对贫困,在人类历史上是亘古未有的事情,然而这成绩的背后是百年的艰辛,百年的探索,百年的奋斗。
河北人民出版社组织出版的《百年圆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图书重点从党的领导、制度保障、物质积累、战略构想、扶贫工作几方面解读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的领导是核心,社会主义制度是最大优势,物质积累是基础,宏伟蓝图是发展指引,扶贫工作是主要抓手。
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前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以往任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在后者,“共同富裕”只能是一种社会理想,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正如作者所述,“小康社会的实现,就需要一个社会环境——民族的独立、社会的稳定、强有力的执政团队、先进的国家制度等”。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了物质条件。美好生活不是等来的,也不可能靠神仙皇帝,只能靠劳动创造。中国人民从旧社会的废墟上站起,自力更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生产,进行工业化建设,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改革开放更是把中国带入经济高速发展的轨道,使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几十年经济建设的财富积累、经济管理经验积累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物质基础。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国民经济就缺乏独立性,就要受制于人,经济的繁荣就不可持续;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小康更无从谈起。
小康社会战略构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擘画了宏伟蓝图。从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十九大”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共产党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始终没有动摇,关于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越来越清晰、具体。正是因为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才有了今天的全面小康。在本书中,作者用很大篇幅阐释小康社会战略构想的形成和完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关系、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两个百年目标的承继关系,为读者再现了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历程、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
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胜法宝。我国的扶贫工作旷日持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性的扶贫工作拉开序幕,最初采取给资金、给物资的救济式扶贫模式。尔后,“三西”扶贫首开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发式扶贫的先河。改革单纯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在集中力量实施片区开发、易地搬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等方面做出了成功探索。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时首次提出“要精准扶贫”。后来又明确:“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 精准扶贫解决了扶贫工作中长期普遍存在的低质、低效、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避免了扶贫项目粗放“漫灌”,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扶贫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特别是精准扶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百年圆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书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阐述了小康社会战略构想从思想萌芽、阶段探索、理论形成,到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的全过程,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体制、经济、政策等方面原因,回答了为什么中国能建成全面小康,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建成全面小康的问题,是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了解当代中国国情的优秀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