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家长的一封信 《家长教育学》

2021-07-23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家长教育学》[苏联]瓦·亚·苏霍姆林斯基著 蔡兴文译/中国妇女出版社2021年2月版/69.80元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亲子沟通 父母教育学

  ○[苏联]瓦·亚·苏霍姆林斯基

  亲爱的母亲们和父亲们:

  近两年来,我收到你们的数千封来信。对每一封信都去回复不大可能,但对有的信又不能不回。每当打开装着那些母亲、父亲书信的信夹时,我觉得所触到的是一颗颗吐露真情的心。在那一页页的字里行间中,有着那么多的苦痛、忧伤和悲愁。您看,今天又邮寄来了九封信。我一一在读,不由得我的心里饱含着他人的苦痛。不,这种苦痛不单是他人的苦痛。对此,如果采取冷漠的态度,不去帮助他们做点儿什么的话,那么又有谁会去帮助他们呢?

  在一些书信中,首先让父母焦虑的是,有的子女并非那么随父母所愿……使得家庭生活蒙上了层层阴影……有一位来自新西伯利亚市的母亲,曾在信中这样写道:“我的儿子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学前他就学会了阅读和写字。在一年级时,他是个优秀的学生,可是现在,我看到我的孩子渐渐对学习不感兴趣了。他得多少分,是三分或是五分,都无所谓了。为什么他就变成这个样子了?不仅仅我们家是这样,据别人家的父母讲,他们家也是如此。该怎样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怎样才能使孩子爱读书,且一开始就能让他们达到爱不释手的地步呢?”

  “对我们那个13岁大的儿子,我该怎么办呢?”一位来自伏尔加格勒市的父亲写道,“他原本是个安静、听话、温和的孩子……突然间,不知何故,变得粗暴起来。正如我们老一辈所说,‘让人家的毒眼给看坏了’。我们相劝,他不但不听,反而以粗鲁的行为相对。怎么办呢?如果任由孩子将这些坏毛病迅速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啊!”

  在第三封书信里,已不单是一种忧伤,而是一种苦痛与绝望。一位来自顿涅茨克的母亲这样写道:“我就这么一个儿子。不久前,他读到了九年级。为了他,我付出了全部精力、全部生活。我放弃了个人幸福,为的是把心思都放在他身上,为的是他能成为幸福的人。我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就是不让他感到有一丁点儿缺憾。可是突然,一种巨大的悲痛落在我的身上。有一次,儿子刚回家就对我说:‘我已经三天没有去学校,我不去上学了。您要是想逼我,那我就离家出走……’我一边哭着,一边劝说。儿子反而愤怒了:‘我要去工作,要去挣钱。我要把您在我身上所花的钱都还给您,而且我再也不愿意和您来往了!’天啊!为什么要这般羞辱我呀!真如同拿着一把刀子在刺我的心。我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我活着只是为了他呀……”

  在这些不同的信件中,却重复着同样的悲剧,那就是孩子们不再相信善良和人性,他们的心变得粗暴无礼、残酷无情。于是,父母们发出呼喊:“怎么办呀?”

  不仅仅是来信倾诉,还有许多母亲从各地带着自己“以后怎么办呢”的忧伤而来。我们的谈话也像那些坦率的书信一样,既艰难又坦诚。所有这些令我确信,我们社会中的很多人(父母也好,即将组建家庭的青年也好),需要学习父母教育学,需要这样一套有关家庭、婚姻道德素养、培育孩子的书。《家长教育学》应当成为我国每个公民的必备书;人们应当在专门的家长学校里学到父母教育学,应当把培养人的科学放在首位。

  30多年来,几乎每天我都要去会见一些家长。无论是单独谈话,还是在家长学校的课堂上,父母们提出最尖锐、最强烈的问题,就是一个“怎样”的问题:怎样教育呢?怎样才能使父母的爱、疼爱与严格要求和谐一致呢?怎样给孩子幸福呢?再没有比父母的育人之道更为复杂的了。我一生都在力求得到这一育人之道。《家长教育学》确是我冥思苦想的结晶。哪怕它能为父母必读那类书籍中增添一页,也是我之所愿。即使它成为父母育人之道宝库中的一点一滴,也是我的最大幸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