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新媒体环境下学术期刊审稿人激励机制的优化——基于“审稿人积分制”的思考

2021-07-23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于晓梅、张业安、吴坚:上海体育学院期刊中心

  【摘 要】[目的]针对目前我国审稿人激励措施存在的问题,拟构建本土化的审稿人积分激励机制,为优化我国学术期刊审稿人激励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对Publons平台进行案例分析,结合我国审稿人工作现状构建本土化审稿人积分制。[结果]审稿人积分制具有审稿贡献的量化与统一、审稿意愿的自主与互动、审稿履历的记录与评价等优势,可将审稿工作转化为可量化的产出,反映审稿人的态度与积极性,可被逐渐应用于科研评价;审稿人积分制在我国实施推广需要解决积分平台的构建、相关主体打分动力的激发、积分的客观公正性、积分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积分推广的循序渐进性等问题。[结论]基于我国学术期刊审稿人工作现状,借鉴Publons平台经验,通过与国内现有采编系统、期刊出版单位合作,建立本土化的审稿人积分制及其实施流程,互认、推广审稿人积分,以积分制管理方式激发审稿人积极性,提升审稿质量与效率,促进期刊健康发展与学术进步。

  【关键词】学术期刊;审稿人积分制;Publons;同行评议;网络技术

  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作为学术期刊的“守门人”和核心人力资源之一,审稿人的审稿水平、态度、积极性等直接影响审稿质量与效率,关乎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然而,审稿人积极性不高、审稿周期长成为学术期刊同行评议过程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何激发审稿人的审稿意愿,使其在繁重的科研任务下将学术期刊审稿工作置于诸多工作的“前列”,以缩短审稿周期、提升审稿质量,成为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激发审稿人审稿意愿的研究方面,目前已有学者对审稿人的审稿动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关服务建议[1,2,3],也有学者分析了编辑部向审稿人提供的回报,包括物质回报、精神回报等,以探究不同回报方式对于审稿人的影响[4,5]。以上研究多聚焦于编辑部如何优化已有的传统审稿人激励方法,而各期刊编辑部的激励标准、激励方法各异,很难统一衡量审稿人的审稿贡献,从而实现对审稿人审稿工作的记录与评价,不利于对审稿工作学术贡献的普遍认可与推广,无法在整体层面对审稿人产生实质性的激励作用。基于此,本文从优化审稿人激励机制的现实需求出发,借鉴国外Publons平台的相关经验,引入“审稿人积分制”概念并尝试构建“本土化审稿人积分制”,使审稿人的审稿贡献通过显性内容凸显价值并记录,以期在统一的标准下衡量审稿人的学术贡献,激发审稿人的积极性,提高同行评审质量,为完善审稿人评价体系从而促进期刊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1 国内学术期刊审稿人激励措施乏力的现状

  为了提高审稿人积极性,期刊编辑部往往会以一定的方式对审稿人进行回报。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对于审稿人的激励主要从物质、精神与知识回报3个层面进行。关于物质回报,多数期刊编辑部采用发放审稿费的做法,审稿费通常为30~200元[6]。相比于审稿人的学术劳动付出,目前我国期刊编辑部向审稿人支付的酬金较微薄,与审稿人的付出难以形成对等。因此,单纯的物质回报方式对于审稿人激励效果相对不佳。在精神回报方面,主要的回报方式为发送感谢信并颁发聘书证书、评选优秀审稿专家等[7,8]。部分期刊会采用在期刊或其微信平台上介绍审稿人的经历和成果等方式,以此扩大审稿人的影响力,但这种办法只是针对个别审稿人[9,10]。知识回报则主要是向审稿人提供免费的纸质期刊或电子版期刊,或为审稿人提供一定的学术资源[7]。

  以上审稿人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审稿人的积极性,但从目前实践效果看,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各期刊对审稿人的回报标准不一、形式各异、数据不同,无法形成统一的、可“兑换”的审稿激励回报,在此情况下,很难从宏观层面实现对审稿人工作的统一记录,乃至比较、衡量审稿人的审稿贡献。其次,对于审稿人而言,最重要的回报可能是对其学术劳动的认可,而目前编辑部的激励方法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和“通约性”。从整体来看,各编辑部的审稿人激励措施存在“割裂”,缺乏一个行业的统一审稿人学术贡献认可标准和机制,这在激发审稿人工作积极性方面产生的效果欠佳。

  2 审稿人积分制的定义与优势

  2.1 审稿人积分制的定义


  积分制管理是指用积分来体现个人的价值、行为态度,考核人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将职位晋升、薪酬、绩效考核、福利与高分和名次关联,利用差异化激发人的内心原动力,达到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目的[11]。审稿人积分制即将审稿人工作量化,按照相应的标准对审稿人在一定时间内的审稿工作情况赋予一定数量的积分,借助积分将抽象的工作内容转化为可比较、可量化内容的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审稿激励模式下,审稿人的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知识和劳动未能得到对等的尊重与认可有关。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可实现审稿相关信息统一、及时的采集、分析、评价以及认证,为实现审稿人积分制提供了物理基础,为建立统一的审稿激励机制提供了可能。在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积分将审稿工作量化的机制突破了传统的审稿人回馈模式,对审稿人审稿工作进行更加客观的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审稿人的审稿效率与质量具有积极影响。

  2.2 审稿人积分制的优势

  2.2.1 审稿贡献的量化与统一


  实施审稿人积分制有利于对审稿工作的贡献进行量化,使得不同的审稿工作可以在统一的积分标准下进行比较,实现对审稿人审稿工作的记录与评价。积分有助于将审稿人隐性的贡献转化为显性的内容。相比于传统审稿模式下各期刊单独对审稿人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的形式,量化积分的方式有助于学界对审稿工作形成直观认知。审稿贡献量化后也便于比较,待在形成一定规模后,积分可作为记录审稿人的科研工作量、申报职称、评奖等的参考条件,自然会在竞争场域内更加激发审稿人参与审稿的积极性,提高审稿效率与审稿质量。审稿人积分制有利于借助积分统一体现审稿人贡献,提升对审稿人贡献评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2.2.2 审稿意愿的自主与互动

  审稿人积分制是基于审稿人参与审稿工作情况形成的。审稿数量、审稿时长、审稿质量等均会影响积分的高低。积分是对审稿人工作积极性的反馈及其付出的回报。审稿人的审稿积极性与其审稿积分成正比。如果可以将审稿积分与其科研工作以及科研评价挂钩,审稿人的审稿自主性和主动性将显著提升。在此情况下,积分的变化更多是由审稿人自愿行为产生的。同时,积分是对审稿人贡献的公开和统一认可,积分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审稿人贡献的大小。积分将审稿人贡献反作用于审稿人,为审稿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稿工作提供内生动力,从而提升审稿人的审稿意愿和积极性。

  2.2.3 审稿履历的记录与评价

  审稿人积分制将整个复杂的审稿过程简化为具体的分数,便于记录与比较,有利于打破壁垒,形成统一的审稿激励机制,从而实现对于审稿人贡献的间接认可。在保证积分计算、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的前提下,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可将审稿积分用于其他科研评价流程,如为审稿人职位晋升、课题申报等提供可量化的参考依据,也可为期刊选择优秀的审稿人提供量化参考,加强期刊、审稿人在审稿相关工作中的联动。利用积分来记录审稿人的学术劳动,将审稿人隐性贡献显性化,不仅提升了审稿激励机制的公正性,也赋予了积分“通约性”,使积分获得学界和业界认可,从而通过积分体现审稿人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地位,有利于将审稿工作有效融入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生态圈。

  3 国外审稿平台积分制的应用与问题审视——以Publons平台为例

  Publons是一个开放性的同行评审认证平台,在该平台上,Publons为审稿人提供各种学术指标及其分数,使他们的学术成果或劳动可以利用这些指标分数相互比较[12]。审稿人的审稿数量与发布的评论数将转化为学术信誉积分,用以评价审稿人工作的贡献度。审稿人的审阅报告获得会员支持也会相应给予加分。如在该平台上审稿人完成审稿工作获得1个“绩点”,平台验证后的审稿意见可获2个“绩点”。如果审稿人公开审稿意见会另外获得2个“绩点”,发表的评论得到会员支持可获1个“绩点”[13]。因此,审稿人发布的评论获得的支持越多,其积分就越高。在积分方面,除平台记录审稿数量与评论数形成学术信誉积分外,每年Publons还会组织编辑和研究者从审稿内容清晰性、有用性等方面对上一年度审稿人的审稿工作进行打分,分数高的审稿人可获得“高质量评审者奖”。但Publons平台的积分制也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者Ortega[14,15] 就曾分析了Publons同行评审活动与文献计量指标以及Altmetrics指标之间的关系,提出Publons评分指标存在的局限。笔者认为,将其考量于学术期刊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下。

  3.1 无法直接体现审稿质量

  Publons平台学术信誉积分主要由审稿数量和发表评论数构成,是从审稿数量结果导向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无法直接衡量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的“质量贡献”。在此情况下,审稿数量越多,对应的学术信誉积分就会越高。事实上,仅凭审稿数量单一指标无法充分体现审稿人的审稿质量。例如,对于同一位审稿人,如果审一篇优点明显但需要做很大修改的稿件,可能会花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完成,如果审一篇很差或很优秀的稿件,不需要给出更多的修改意见,很快就能完成审稿工作[16]。因此,审稿数量只能作为评价审稿人贡献的一项参考指标。对审稿工作而言,审稿质量也是评价审稿人审稿贡献的重要指标。但审稿质量这一指标很难被纳入Publons学术信誉积分的计算中。虽然Publons每年会评“高质量评审者奖”,但该评分并不会体现在审稿人的数据中,只有获奖审稿人的数据报告中才会有金星标志,其他审稿人的得分数据不会被公开。

  3.2 审稿人的“开放程度”不足

  审稿人在使用Publons平台时,有权选择是否公开自己的审稿记录。公开的审稿记录获得的认可越多,其学术信誉积分就会越高。从目前来看,并非所有的审稿人(尤其是国内审稿人)都愿意公开自己的审稿记录[17]。在传统的单盲或双盲同行评审中,审稿人的信息处于匿名状态,在匿名状态下审稿人的顾虑较少,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相对能较客观地进行评价。而当审稿意见转向开放评审平台时,公开审稿记录无形中对审稿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降低审稿人评审及公开审稿意见的积极性。因此,审稿人的开放程度会影响其是否公开审稿记录这一行为,从而影响其学术信誉积分。同时,如果评审记录不公开就会导致学术信誉积分无法充分体现审稿人的贡献。因此,如何解决“开放程度”和“开放内容”问题,亦是提升Publons平台介入学术期刊审稿工作可接受度的重要前提。

  3.3 平台的用户数量受限

  Publons平台受其商业运营模式的影响,功能服务只面向注册用户,即未使用该平台的审稿人,其审稿工作将无法被纳入评价体系。由于没有涵盖某一群体中的大部分甚至所有个体,Publons学术信誉积分结果无法推广至所有审稿人。例如,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审稿人使用该平台,所以审稿人在该平台上的学术信誉积分难以在国内得到认可。Publons是私人创立的同行评议平台,缺乏一定的组织力量,在组织号召力和平台数据互认层面存在天然缺陷。该平台只能通过自身进化的方式来吸引更多审稿人使用。目前Publons平台还无法将全部或者大部分审稿人纳入该积分评价体系,该积分的全面性与代表性及其被认可程度大打折扣。

  4 本土化学术期刊审稿人积分制的构建与推广设想

  随着我国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笔者认为审稿人积分制可在国内进行试点构建,待相关积分平台建立以及审稿人积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对其进行推广。审稿人积分制在国内实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1)积分制管理经验丰富。积分制在我国其他行业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如企业管理、消费者管理等都引入了积分制,且开展得非常成功,在积分制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参考。(2)较成熟的学术期刊采编系统提供平台支撑。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近几年我国学术期刊采编系统基本得到普及,目前国内已有知网腾云、玛格泰克、勤云等较为成熟的专业期刊采编系统,这些系统可以为实施审稿人积分制提供平台与数据支撑。(3)具备官方组织力量。Publons平台是公司开发运营,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而在我国不仅有政府部门对学术期刊发展的大力支持,而且有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等各级学术期刊学术组织的统一实践,可通过官方和社会力量合力推进审稿人积分制的运用并且对其进行监督、指导。

  4.1 本土化审稿人积分制的构建

  本研究构建的本土化审稿人积分制的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本土化审稿人积分制的实施流程

  注:积分a为审稿数量与α(α为审稿数量积分在总积分中所占比例)的乘积;积分b为主编(或资深编辑)所给分数与期刊加权系数以及δ(δ为主编评价积分在总积分中所占比例)的乘积;积分c为专家1所给分数与专家2所给分数的平均值与γ的乘积(γ为专家交叉评价积分在总积分中所占比例);积分d为文章所获点赞数与β(β为网络评价积分在总积分中所占比例)的乘积。α、δ、γ、β四者之和为100%。主编(或资深编辑)初审打分以及专家交叉打分均从及时性、客观性、价值性、清晰性4个方面对审稿意见进行打分,分数设置1~5分。

  (1)本土化审稿人积分功能区的设计。鉴于我国很多学术期刊都拥有网络采编系统的现实,可依据审稿人积分制的要求和实施流程对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采编系统进行适当改造,在采编系统内开辟一个“审稿人积分功能区”,负责采集本系统内的审稿信息数据,如审稿人信息、审稿意见等,并实现与“审稿人积分平台”数据信息对接。学术期刊采编系统的“审稿人积分功能区”内容主要包括:审稿人信息库,将审稿人的审稿数量信息进行自动记录;主编(或资深编辑)打分版块,记录相关稿件信息如标题、审稿时间等,并从及时性、客观性、价值性、清晰性4个方面对审稿工作进行评价打分;专家交叉打分版块,系统根据审稿人信息库中的学科分类,自动选择专家对审稿意见进行交叉打分,打分标准与主编(或资深编辑)打分相似;公开讨论区,将相关内容公开展示,在用户获得权限后进行网络评价打分。在技术层面,可尝试引入区块链技术,借助区块链技术在记录浏览信息并追踪相关信息方面的优势,为积分制的安全性、公正性提供技术保障。

  (2)主观评价信息的获取与公开。如何客观评价审稿人的审稿质量,既是推行审稿人积分制的创新之处,亦是其中的难点。为此,在审稿人积分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建议学术期刊编辑部在邀请审稿人进行审稿的同时,要求审稿人对是否公开审稿意见进行选择,愿意公开审稿意见是对其进行主观评价的前提。当然,在审稿人积分制大规模推广后,审稿人公开审稿意见的意愿会大幅度提升,这不仅是对其审稿劳动付出的记录和肯定,也是对其审稿质量的监督和激励。在审稿人选择公开其审稿意见后,便实现其审稿意见信息与“审稿人积分平台”的对接,平台可自动采集其审稿意见信息。在这方面,国内已有学术期刊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例如《心理学报》已经将发表稿件的审稿意见附在文末,在其官方网站和微信平台上公布。然而,对于投稿人而言,可能存在2种情况,即审稿通过最终发表和审稿不通过最终未发表。这2种情况应区别对待,对于审稿通过最终发表的文章,建议可直接进入主编(或资深编辑)打分、专家打分以及网络评价环节。而对于审稿不通过最终未发表的文章,需要征求作者、审稿人关于是否公开论文和审稿意见信息的意见,经过作者和审稿人授权才可进入主观评价环节。同时,为了避免人为干扰,在主观评价环节,所有审稿人的信息自始至终处于匿名状态,后台自动匹配审稿人与所审论文的信息。

  (3)本土化审稿人积分的分类与计算。首先,审稿人对单篇文章的审稿工作结束后即获得数量积分,数量积分乘以α即为积分a,积分a由系统自动生成。在积分的主观评价环节主要由三类主体共同完成,以防止单一主体对于积分的绝对控制。其次,主编(或资深编辑)按照及时性、客观性、价值性、清晰性等指标对审稿人的审稿意见进行评价并赋予分值(部分客观指标如及时性指标数据,可根据审稿速度从平台直接获取),在主编(或资深编辑)打分后根据期刊在审稿系统中注册信息赋予的加权系数(具体的积分规则还需要考虑期刊的水平与声誉等因素,如通过核心期刊、一般期刊等指标赋予加权系数)进行合并计算,最后得分计入审稿人积分,审稿积分乘以δ即为积分b。再次,专家交叉打分。在同类学科专家信息库中进行检索,至少获得2位同行专家对审稿意见的客观性、价值性、清晰性等的打分,取2位专家打分的平均数乘γ形成积分c。最后,网络评价积分。平台用户可浏览讨论区内容,如果认可审稿人的评审意见可在评论区点赞,为了防止非法用户的恶意评价或非专业用户的随意评价,该讨论区只对使用采编系统的实名用户(多为投稿作者)开放。审稿意见获得的点赞数乘以系数β形成网络评价积分,即积分d。审稿人最终的积分情况由审稿数量和主观评价积分合计构成,即审稿人积分P=a+b+c+d。

  (4)本土化审稿人积分制的特点。该积分制的设计在借鉴Publons经验的同时也立足国内学术期刊特征进行了相应改进,呈现如下特点:①力图实现对审稿数量与质量的综合评价。审稿数量由系统自动算入数量积分,主编(或资深编辑)打分、审稿人同行交叉打分以及网络评价打分的方式是对审稿人审稿质量的评价,由此形成的综合积分既可体现审稿人的工作数量,也可体现其工作质量,从而形成一个相对较全面的评价策略,增强积分的可信度与客观性。②审稿人信息的匿名化评价。为了避免中国“强关系”社会的人情干扰,该积分制的审稿人始终是匿名状态,即只展示稿件及审稿内容,不公开审稿人姓名和身份信息。例如,在讨论区中匿名展示审稿意见,平台用户仅选择自己认可的内容点赞。③区分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差异化评价。我国学术期刊水平参差不齐,稿件质量亦相去甚远,对不同水平稿件的审阅需要差异悬殊的审稿工作付出。因此,可在积分制中引入加权系数来区分期刊水平,通过加权系数的高低来体现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影响加权系数的因素包括期刊在各数据库的表现、客观影响力数据(如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业内专家的主观评价等。这种引入加权系数的方式在客观上也可激励期刊发展,通过提升期刊的水平来吸引更多的审稿人主动参与期刊审稿工作。④基于现实条件的循序渐进式评价。由于“审稿人积分平台”的建立等工作牵涉面广,内容复杂,笔者建议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循序渐进地推进积分制的实施。例如,基于很多期刊采用稿件采编系统编辑稿件的现状,将审稿人审稿信息采集功能嵌入已有的采编系统中,充分发挥采编系统资源优势完成信息采集工作。

  4.2 审稿人积分的互认与推广

  设置审稿人积分的初衷是形成统一的审稿激励机制,为审稿人提供可量化的统一认可方式,激发审稿人的审稿积极性,因此,积分的互认、推广与使用是实现激励作用的关键。在本土化的积分制得以有效实施并保证积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基础上,当大规模审稿人获得一定积分时,积分可考虑被应用于审稿人审稿奖励、职称评审以及相关科研评价中。但对审稿人而言,在没有积分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审稿奖励。因此,积分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的关键环节在于职称评审以及相关科研评价中。只有积分被应用于审稿人审稿奖励、职称评审、科研评价等环节,才能最大化发挥审稿人积分的价值,进而真正实现积分对审稿人评价的“通约性”和“激励性”,最终实现激励审稿人积极性的目标,促进学术期刊发展与学术进步。例如,可根据审稿人的年度积分情况对高积分审稿人进行奖励;基于学科内审稿积分排名,对于排名靠前的审稿人给予奖励;积分还可用于兑换,审稿人使用一定量的积分可以免费使用相应的学术资源。另外,除了在进行积分奖励和转化外,审稿人积分应被推广至科研单位、学术组织、政府部门等,将其应用到审稿人的职称评审、科研奖励、科研结项、职位晋升等环节中,从而使审稿人的学术劳动得到充分认可。

  5 我国学术期刊审稿人积分制推行须破解问题的思考

  5.1 审稿人积分制平台的建设与监管


  审稿人积分制的实施需要依赖相关平台,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近几年我国学术期刊采编系统基本得到普及,目前国内有知网腾云、玛格泰克、勤云等较成熟的专业期刊采编系统,这些系统可以为审稿人积分制的实施提供数据采集平台。单个采编系统只能实现部分审稿信息数据的采集,具体的积分记录、积分加权与计算、积分管理与认证等均需要统一的“审稿人积分平台”来完成。鉴于目前国内采用中国知网腾云采编系统的学术期刊较多,且中国知网在国内具有丰富的学术期刊资源,笔者建议,在该系统已具备智能推荐审稿人、专家信息可视化以及专家遴选等特色功能的基础上,在其采编系统中新开辟一个“学术期刊审稿人积分平台”,作为全国学术期刊审稿人积分记录与管理的集中平台。如果正在使用中国知网腾云采编系统的期刊编辑部可自动导入审稿信息,而使用其他采编系统的期刊编辑部根据自愿原则将相关数据导入该平台,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实现积分制平台的建立、完善和推广。当未来审稿人积分制与学术评价、职称评审等挂钩后,审稿人积分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因此,为了保障积分平台的公信力,其在构建之初即应受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等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媒体的监督和法律的监管,在广泛监督和法制规制下规范运行。

  5.2 审稿人积分制中相关主体的打分动力

  在审稿人积分制的实施过程中,积分评价是关键环节。如何使主编(或资深编辑)、专家、用户三方积极打分,是审稿人积分制实施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主编(或资深编辑)打分而言,审稿人工作是为各期刊服务,主编(或资深编辑)对审稿人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也是监控期刊审稿质量的必要环节,因此,其打分行为应具有一定动力。专家交叉打分的动力应主要依靠积分制大规模实施后的“集体效应”,当专家自身的审稿意见成为被评价的对象时,其自己为其他审稿人审稿意见的交叉打分也应成为可以理解的“规定动作”,当需要审稿“积分”的心理预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事实时,这种打分即可成为日常行为。对用户的网络评价而言,关键在于文章和审稿意见与用户“兴趣”的匹配度,一旦期刊通过专业内容使其文章和审稿意见成为用户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时,用户的点赞和评价也将成为一种“自然行为”。

  5.3 审稿人积分制的客观公正性

  审稿人积分的客观公正性是其得以推广的前提。相比于Publons等国外积分制平台多体现审稿数量,本土化积分制引入多方主体对审稿质量进行评价,使其在保证评价全面性的基础上实现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当然,只有对多方主体的主观评价行为进行监管,确保其评价的客观公正性,才能最终实现审稿人积分的客观公正性。例如,在网络评价环节,为了提高积分的公正性,防止用户恶意评价,该讨论区只对使用采编系统的实名注册用户开放,由此对网络评价的用户设置一定的身份门槛。又如,在平台积分的计算过程中,除了需要人为在审稿人匿名的情况下对审稿意见进行评价外,其余环节均由系统根据相应设置自动更新,减少人为干预。在主观评价环节,除了对打分人设置一定的规则进行道德、法律约束外,在积分平台建立过程中可积极利用区块链技术,通过技术监管防止积分篡改以及恶意评价行为的产生。

  5.4 审稿人积分制运行中的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审稿人积分制实施过程的关键。信息泄露将极大损害审稿人积分制的信度和效度,由此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因此,无论是审稿人意见还是稿件内容,在进行评价之前均要向主体获取权限,如在平台运行时,可以通过发布隐私声明的方式向审稿人以及作者获取相关内容的使用权限。首先,为了减少审稿人积分制对稿件内容发布的影响,建议在稿件公开发表后对审稿人工作进行相关评议。其次,积极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保护审稿人积分制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安全。再次,为了保护审稿人身份信息,在整个积分制评价过程中只评价审稿意见,对于作者信息、审稿人信息等非稿件内容信息平台均进行匿名处理。因此,可通过先发布后评议、利用区块链技术以及匿名的方式,共同保障平台内审稿人、稿件作者、稿件内容等的信息安全。

  5.5 审稿人积分制推广的循序渐进性

  审稿人积分制的建立与推广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在积分制应用和试点的初期,审稿人积分不应立即被引入科研评价环节,在积分制不断自我纠错、完善,并获得大规模审稿人积分数据且其公信力得到广泛认可的情况下,再考虑稳步将积分计入科研评价,其必须经历“试点—推广—普及”的过程。在试点工作的初期可在小范围内使用,如在中国知网腾云采编系统中初步开辟一个“学术期刊审稿人积分平台”作为试点。通过试点查漏补缺,让部分人先行熟悉积分规则,逐步完善审稿人积分制。相关平台可组织审稿人积分制培训,逐步了解积分制的内容,接受积分制概念,循序渐进地推进审稿人积分制的普及。在初期的实践中,可先在部分学术期刊和学术组织内推行审稿人积分,如将一定积分认定为担任学术期刊编委、学术组织成员等的参考条件,待条件成熟后再将积分推行至职称评审、科研评价等相关领域。鉴于目前我国科研评价工作的复杂性,打通各行业之间的壁垒,使积分制应用到相关领域将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审稿人积分制的推广亦需要逐步推进,在具体实践中结合本土问题不断完善。

  6 结语

  基于国内审稿人激励机制效果不佳的问题,引入审稿人积分制的概念,利用审稿人积分制具有量化审稿工作、体现审稿意愿以及记录审稿贡献的优点,基于国外Publons平台积分制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审稿工作现状,设计了本土化审稿人积分激励机制及其实施流程。建议将积分制嵌入国内相关学术期刊采编系统,通过稳步推进,努力使审稿人积分获得学术共同体的认可并逐步被应用于相关科研评价体系中,形成统一的审稿人激励机制,从而提升审稿人的审稿积极性和审稿质量。然而,本研究仅提出了本土化审稿人积分制的理论框架,鉴于我国科研评价和审稿工作的复杂性,审稿人积分制的真正落地与实施仍需要面对多重挑战。未来,应重点对审稿人积分平台的建设、应用与管理,以及对审稿意见主观评价的质量监控进行深入和持续的研究,从而为在实践中实现激发审稿人积极性、提高审稿质量与效率的目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占莉娟.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63-369.

  [2]刘岭.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审稿中的需求与服务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42-1245,1249.

  [3]郭红明.影响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5,27(6):560-563.

  [4]吴爱华,王晴,杜冰,等.科技期刊应重视对审稿专家的知识回报[J].编辑学报,2013,25(2):164-166.

  [5]孙力炜,侯春梅,迟秀丽,等.同行评议过程中专家的回报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146-1150.

  [6]金伟.关于科技期刊审稿费的调查与思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4):533-536.

  [7]《图书情报工作》编辑部.《图书情报工作》2018年优秀审稿专家[EB/OL].(2019-01-16)[2021-01-15].http://blog.sina.com.cn/s/blog_84ef7bd10102y66i.html.

  [8]《实用骨科杂志》编辑部.《实用骨科杂志》2017年度优秀审稿专家评选结果[EB/OL].(2019-05-10)[2021-01-15].http://www.sygkzz.com/CN/news/news113.html.

  [9]郑晓南,张静,程启厚,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术期刊经营策略:《中国天然药物》创刊四年的策划与运作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835-838.

  [10]宫福满.科技期刊论文审稿人署名弊大于利[J].编辑学报,2007,19(1):80.

  [11]李荣.积分制管理的加与减[J].商界(评论),2015(9):135-136.

  [12]曾群.Publons对传统审稿模式的改变[J].科技与出版,2018(5):60-64.

  [13]Enago Academy.Publons: Giving credit to peer reviewers [EB/OL].(2018-05-25)[2021-01-15].https://www.enago.com/academy/publons-giving-credit-to-peer-reviewers/

  [14]Ortega J L.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Publons metr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bibliometric and altmetric impact [J].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9,71(1):124-136.

  [15]Ortega J L. Are peer-review activities related to reviewer bibliometric performance? A scientometric analysis of Publons [J].Scientometrics,2017,112(2):947-962.

  [16]代小秋.客观评价审稿贡献消除同行评议瓶颈[J].编辑学报,2017,29(5):416-419.

  [17]van Noorden R. The scientists who get credit for peer review [J].Nature,2014,524:274.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