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努力引导我国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

2021-07-23 来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作 者】江雨莲、孙激: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摘 要】[目的]分析COVID-19疫情期间高质量儿科学期刊COVID-19相关论文的发表情况,为引导我国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9月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首批临床医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儿科学领域T1级的10种期刊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5日发表的314篇COVID-19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对第一作者为中国作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及其在国内外SCI收录期刊、国内中文期刊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314篇COVID-19论文中,我国学者对COVID-19患儿进行研究的论文为50篇,78.0%(39/50)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儿科学期刊上。其中,13篇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29篇发表在SCI收录期刊。18篇(62.1%,18/29)发表在国内SCI收录期刊。[结论]我国高质量儿科学期刊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吸引高质量COVID-19研究成果的作用,而且这些研究论文发表较早,被引频次较高,这可能与疫情期间国内期刊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关。引导我国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的策略包括: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加强选题策划;坚持高质量同行评议,保障论文质量;优化编辑出版流程,缩短发表周期;构建数字化、集群化、市场化期刊出版运营模式,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吸引优秀论文。

  【关键词】论文外流;高质量儿科学期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学术评价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的回信中说:“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根据2019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我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689,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5.8%,期刊总被引频次的平均值为1410次,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11.6%[1]。虽然我国学者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期刊的论文数量连续9年排名世界第二,但是我国多年来沿袭的科研评价导向机制,使得我国优秀论文优先选择在国外SCI收录期刊发表的现象非常严重[2]。《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数据显示,2010—2019年我国作者发表SCI论文共计275.5万余篇,仅有2.2万余篇(8.1%)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其余91.9%发表在国外SCI收录期刊[3]。科学虽然无国界,但是技术有专利,科学家有祖国,国际间有竞争。论文外流不仅导致我国向国外期刊出版集团输送论文版权和高昂版面费,还导致我国很多科研基础数据存储到国外出版系统,进一步威胁到我国信息战略安全[2,4-9]。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就已经高瞻远瞩地指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快速反应,为中国乃至全球抗疫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0]。

  2020年6月4日,Digital Science(《数字科学》)在其官网上发布最新报告,分析了全球COVID-19学术研究情况,包括研究论文、临床试验、研究资助情况,并按照国家和机构进行排名,结果显示:COVID-19研究最开始集中在中国,大部分临床试验的资助方来自中国;若对发表COVID-19论文最多的医院进行排序,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分别位列第二与第三,而且多数论文发表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邱均平等[11,12]结合COVID-19防治研究成果在SCI收录期刊的发表情况,对抗疫期间我国政府部门出台的论文相关评价政策等进行研究,并指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我国不少学者对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必要性、挑战性、路径、经验与对策等进行研究[13,14,15,16,17,18,19,20]。但是,目前对于结合我国相关政策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关于引导我国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对COVID-19疫情期间,国内外高质量儿科学期刊有关COVID-19研究成果的发表情况及国内医学期刊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COVID-19疫情期间,引导我国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提供参考,为交流科研成果,获得科学发现优先权,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搭建促进科技与期刊发展的双赢平台。本研究中,国内外高质量儿科学期刊是指根据国家权威机构在中国科协统一部署下,遵照同行评议、价值导向、等效应用原则,经过科技工作者推荐、专家评议、结果公示等规定程序,制定的《首批临床医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的T1级儿科学期刊(认定为已经接近或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期刊)[21]。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9月国家权威机构发布的《首批临床医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中10种T1级儿科学期刊[21]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5日发表的314篇COVID-19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登录上述10种期刊的官方网站,以“COVID-19”“SARS-CoV-2”“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为主题词,检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5日发表的COVID-19论文。文献纳入标准:所有COVID-19论文。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的文献;(2)消息类文献。由研究者逐条浏览所检索文献的文题、摘要,并根据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逐条筛选文献。提取所筛选文献的相关信息,如期刊名称及其主办单位、文题、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等。

  210种儿科学期刊发表COVID-19相关论文分析

  本研究选取的10种期刊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5日发表的314篇COVID-19相关论文中,第一作者为中国作者的论文为50篇,占15.9%。其中,发表在8种SCI收录期刊的论文29篇(58.0%),18篇(62.1%,18/29)发表在国内SCI收录期刊;发表在国内2种中文期刊的论文为21篇(42.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主办的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发表的我国COVID-19论文最多(18篇),其次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儿科杂志》和复旦大学主办的《中国循证儿科杂志》,见表1。


表1  10种期刊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5日发表的COVID-19相关论文分析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COVID-19相关论文数量/篇 第一作者为中国作者的论文数量/篇
1 JAMA Pediatrics 美国医学会 73 3
2 Pediatrics 美国儿科学会 62 2
3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爱思唯尔出版集团 45 3
4 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 威科集团 14 0
5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BMJ出版集团 40 1
6 Pediatric Research 自然出版集团 34 2
7 Ped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爱思唯尔出版集团 1 0
8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24 18
9 中华儿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 13 13a
10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复旦大学 8 8b
合计 314 50
  注:a这13篇论文中,3篇为标准•方案•指南,团体作者,统计的第一+++作者+++单位为通信+++作者的单位;b这8篇论文中,1篇为标准•方案•指南,团体作者,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统计方法同上。

  3 引导我国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的策略

  我国优秀论文外流,不仅有科研评价政策、科研考核机制的原因,也有我国科技期刊自身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低等原因。2019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的整体表现》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SC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87种,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23种,Medline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28种,2018年总被引频次进入本学科领域前1/4(Q1区)的期刊15种,影响因子排名进入本学科领域前1/4的期刊50种[1]。由此可见,我国科技期刊的总体实力与国际期刊强国差距还很大。

  对10种高质量儿科学期刊发表的COVID-19相关论文的分析结果显示,疫情期间我国50篇对COVID-19患儿进行研究的论文中,78.0%(39/50)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儿科学期刊,29篇发表在SCI收录期刊,其中18篇(62.1%,18/29)发表在国内SCI收录期刊,该比例显著高于《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公布的我国作者发表在国内SCI收录期刊的论文数量占比8.1%[3],这或许与疫情期间国内期刊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关,亦可能是机遇所致。疫情暴发时,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快速行动,为尽快展示更多COVID-19科研成果、诊治防控经验,更好地服务于疫情临床一线,落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的战略,自2020年1月30日起,中华医学会对其系列期刊推出强有力的学术支持措施,《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也参与其中。根据笔者近年的实践经验,对近年来为引导我国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国家各个层面制定的相关策略总结如下。

  3.1 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2020年2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明确要求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国内期刊要与国际接轨、世界同步,提高国内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22]。只有先筑巢才能引凤,只有增强国内期刊竞争力,才能留住优秀论文。因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8年起,中国科协选取全国相关学会首批试点开展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发布工作;2019年7月中科协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特别提出优化、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同年9月,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285个期刊项目,总资助经费超过2亿元[23]。上述措施均致力于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核心竞争力。

  3.2 关注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加强选题策划

  应对疫情,中华医学期刊网开设“COVID-19专题”栏目,向全国医疗战线的工作人员征集COVID-19相关研究成果,并通过“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征集COVID-19病例。《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亦积极策划选题,针对孕产妇、儿童COVID-19病例及COVID-19母婴围生期管理等选题进行组稿,并开通绿色通道。期刊加强选题策划,敏锐地捕捉前沿、边缘与交叉领域的原创性、创新性研究信息,并深度挖掘,这是打造期刊品牌的重要途径。

  选题策划须借由组稿或约稿落地实施。(1)通过参会与走访,以及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学术(学科、期刊、学者)画像,国家基金资助项目及科技进步奖等,预判科研趋势,跟踪学科热点、前沿,了解本学科领域专家的研究动态,结识本学科领域专家,搭建精准专家库,积极邀约高质量稿件。(2)全方位、细化匹配作者需求,基于学者画像,开展针对性科研服务,通过优质、精准的知识服务获取高质量稿件[19]。(3)通过建立特色栏目,增强期刊的稀缺性,或举办学术会议,吸引本学科领域的广大作者积极投稿[14]。(4)创造期刊文化品牌,利用品牌影响力吸引稿源[24]。(5)编辑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以及编校质量等亦是期刊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作者提供投稿到出刊的全过程服务,与作者构建“友情链”,搭建稳定作者群,充分发挥期刊智库作用,帮助作者解决科研难题。

  3.3 高质量的同行评议,保障论文质量

  对于COVID-19相关论文,中华医学会对系列期刊的要求是保证严谨的审稿流程,加强学术质量控制,所有拟发稿件至少需要3位专家同行评议后同意刊发,并且还需要结合总编辑及编辑部主任的审核意见。科学家对同行的研究工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议,是科技期刊遴选论文、控制期刊质量的重要手段。成熟、公平、公正的审稿制度是高质量学术期刊不可或缺的制度,但是国内大部分期刊尚未建立健全的同行评议制度,同行评议效率低,评价效果不理想[25]。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筛选本学科领域的专家信息,依托一流的学会社团搭建高水平的编委和审稿专家队伍,构建小同行专家库,实行精细化、领域细分化同行评议,推动同行评议规范化、制度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同行评议生态尤为重要[26]。期刊应建立同行评议专家信誉评价体系、同行评议造假追责及撤回制度,对信誉良好、对期刊有贡献的专家进行奖励或表彰。另外,从国家层面,鼓励科研院校将科研人员对同行评议的贡献作为考核晋升的评价指标之一,制定科研人员参与同行评议的奖励机制,激发我国科学家对同行评议的积极性,提高我国科学家对全球同行评议的贡献率[25]。对于同行评议的公平公正性,除了依靠专家自律和采取激励措施外,亦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公约、健全的追责机制等发挥约束作用,提高专家对于同行评议责任的认识。

  3.4 优化编辑出版流程,缩短发表周期

  COVID-19疫情期间,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对COVID-19相关论文开通绿色通道,经同行评议,达到刊发标准者,实施网络优先发布,疫情初期,COVID-19相关论文从投稿至网上发布,平均耗时6.2天。《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对COVID-19相关论文的初审、3位及以上专家同行评议、总编辑终审、编辑加工、网络优先发布在1周内完成,大大缩短了处理周期。出版周期是表征科技期刊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影响作者向中文科技期刊投稿的第四个重要因素[27]。科技成果的发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越来越多的作者开始关注稿件评审及正式发表所需时长。国内审稿时间过长,排版和印刷效率低,从收稿至论文录用大多需要2~3个月,录用后至正式见刊则又需要6~12个月,这不仅打击了作者投稿的积极性,研究成果首发权亦大大受到限制。由此可见,我国科技期刊需要重视编辑出版流程的优化,利用新技术实现自动化编辑、排版、校对,缩短审稿、编校、排版印刷以及网刊发布的时间[26],大大缩短出版时滞,提高效率,实现质量不降、速度提升。

  3.5 构建数字化、集群化、市场化期刊出版运营模式,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报道,目前我国有4958种科技期刊,但是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非常分散,1个主管单位平均管3.84种期刊,1个主办单位平均主办1.61种期刊,而1个出版单位平均出版1.16种期刊,出版1种期刊的单位占95.80%[3]。我国由于长期实行主管、主办和出版多头管理以及属地管理,尚未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期刊管理方式僵硬,集约化程度极低,多为小作坊办刊模式,出版单位大都不具备市场主体地位,运营方式粗放,营销推广不力,融合创新缺乏,数字化生存能力弱,科技期刊平台品牌优势未突显,国际影响力不足。因此,构建我国数字化、集群化、市场化期刊出版运营模式,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势在必行。(1)打造数字期刊旗舰,加速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转型:强化政府、企业有效互动,依托出版集团和学会期刊集群,集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于一体,探索优先网络出版、数据出版、可视化出版、增强出版、多媒体出版、开放获取出版、预印本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推动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抓住数字化、智能化促进期刊出版变革的重大机遇,搭建一流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传播平台,实现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复合出版是大数据时代学术出版的要求[28]。(2)推动科技期刊集约化发展:以自觉自愿为条件,专业分工为纽带,共同利益为基础,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支持若干科技期刊出版集团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手段,跨部门、跨地区充足期刊资源,打通产业链、重构产业链、形成创新链,加快集聚一批高水平期刊,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出版旗舰。在集约化协同创新机制下,加强新媒体技术在科技期刊中的全面应用,对期刊论文、专家风采、本领域研究动态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传播[14]。(3)推进科技期刊市场化运营:编辑与经营分离,即内容策划与生产经营分离,提高内容质量和出版效率;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出版界、学术界深度联合,在竞争中实现期刊布局的动态调整和能力提升,构建期刊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推动优质出版资源向企业聚集;提高市场开拓与竞争力,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激发学术思想的碰撞,引领学术发展,反哺期刊进步。扩大宣传力度是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自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科技界、期刊界在全力以赴开展疫情防治科研攻关的同时,全方位、多层次及时推进抗疫科研成果全球交流共享。我国科技部、国家卫健委、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联合共建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更新汇总相关学术内容、共享学术资源,并提供英文版界面,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截至2020年10月15日,该平台已上线147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364篇,阅读量达到351.77万次,形成中国COVID-19论文特色宣传平台。总而言之,期刊应以学术质量为先导,平台建设为抓手,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市场化和集群化发展为方向,全面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3.6 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吸引优秀论文发表

  学术评价体系是科学研究的指挥棒,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优秀论文回流。我国应探索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培育中国科技界对自身的认同感,打破“唯SCI论”,建立新的评价机制,推动国内高质量中文期刊与SCI收录期刊同质等效。目前已发布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还有待进一步扩展至各领域科技期刊,对于具体如何应用于科研院校,也有待从政策上引导和制定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29]。我国建立自身学术评价体系,需要学习借鉴,但更离不开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建立和发展国内学科齐全、功能全面、服务优良的文献检索数据库,使本土化文献索引数据库成为我国科研人员的利器,摆脱受制于国外数据库指标评价的现状,加大对现有文献检索与评价系统的扶持,让它们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针对目前学术评价体系的弊端,结合我国国情,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学术评价体系,促进我国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推动科研本真回归,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并降低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概率,有效应对学术诚信危机。探索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吸引优秀论文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是我国当前及将来的重任,甚至是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30]。

  4 结语

  首发在中文科技期刊上的青蒿素抗疟研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等研究成果,有力证明了国内中文期刊一样可以发表高水平、世界级甚至可获得诺贝尔奖的先进科研成果。结合COVID-19疫情暴发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推出的强有力学术支持措施及其在儿科学期刊领域达到的吸引大量COVID-19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儿科学期刊的实践,本研究认为,面对优秀论文外流,我国科技期刊应坚定文化自信,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总结过去,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抢占原创科研成果制高点、首发权,建立健全我国科技期刊信息发布体系话语权,引导我国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高质量学术期刊,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学术话语权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9新闻稿[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9:4.

  [2]刘彩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国内科研论文外流现象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64-72.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4]王密平.我国高水平论文外流状况分析:基于医学学科[J].图书与情报,2015(1):49-52.

  [5]刘丽英,魏秀菊,朱明,等.我国科技论文外流的文献经济损失构成及原因分析[J].编辑学报,2015,27(5):426-428.

  [6]张迪,邓三鸿,张庆茹.国内外化学期刊影响指标对比分析:由我国论文外流引出的话题[J].图书与情报,2015(1):44-48.

  [7]陈佳,黄崇亚.引导科研成果在国内科技期刊发表的策略[J].编辑学报,2018,30(2):121-124.

  [8]苏新宁,王东波.中国优秀学术论文急速外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4):38-40,70.

  [9]曾建勋,杨代庆.关于扭转我国科技论文外流局面的政策性思考[J].编辑学报,2020,32(6):600-604.

  [10]沈锡宾,刘红霞,李鹏,突发重大公共事件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J].科技与出版,2020(4):26-34.

  [11]邱均平,舒非.从冠状病毒防治研究看为什么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J].科学学研究,2020,38(3):397-398.

  [12]刘天星,张晓义.如何理解科技期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对几种认识误区的辨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0):1244-1248.

  [13]朱邦芬.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支撑一流科学研究[J].科学大观园,2019(16):42-43.

  [14]张莹,李自乐,郭宸孜,等.国际一流期刊的办刊探索:以Light:Science&Applications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1):53-59.

  [15]王农,郑庆祥,张阳,等.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路径初探[J].天津科技,2019,46(10):68-72.

  [16]刘华鲁抢抓机遇,正确把握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中的“六大关系”[J].科技与出版,2019(4):41-46.

  [17]董少华,王贵林,张学梅,等.探索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之路:以《中国科学》杂志社19种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7):747-751.

  [18]张昕,王素,刘兴平.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J].科学通报,2020,65(9):771-779.

  [19]肖宏.冲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须练就四大能力[J].科技与出版,2019(10):29-34.

  [20]张品纯.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J].出版广角,2019(5):6-10.

  [21]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成果发布[EB/OL].(2019-09-24)[2020-09-25].https://www.cma.org.cn/art/2019/9/24/art_128_30831.html.

  [2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EB/OL].(2020-02-23)[2020-09-25].http://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fgzc/gfxwj/gfxwj2020/202002/t20200223_151781.html.

  [23]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办公室.关于下达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项目的通知[EB/OL].(2019-11-25)[2020-09-25].https://www.cast.org.cn/art/2019/11/25/art_458_105664.html.

  [24]王丽娜,李娜,陈广仁,等.科技期刊品牌活动与提升品牌影响力:以《科技导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9):946-949.

  [25]曾建勋.“以刊评文”的危害与应对策略研究[J].编辑学报,2020,32(4):355-360.

  [26]江雨莲,孙激.人工智能在医学期刊编辑出版中的应用[J].科技与出版,2020(2):66-71.

  [27]叶喜艳,常宗强,张静辉.影响作者向中文科技期刊投稿的因素以及期刊改进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8):771-779.

  [28]刘冰,姜永茂.奋力推进中文科技期刊建设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9,31(2):119-123.

  [29]习近平总书记两院院士大会讲话金句[J].编辑学报,2018,30(3):221.

  [30]游苏宁,陈浩元,冷怀明.砥砺前行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J].编辑学报,2018,30(4):331-336.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