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在COVID-19疫情中的有效报道策略。[方法]对以四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期刊》为代表的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在COVID-19疫情背景下的报道策略进行调研,从发表机制、传播方式手段、主编作用、社会责任体现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可资国内医学期刊借鉴的成功经验。[结果]四大医学期刊在COVID-19疫情报道中均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报道策略,如“快审快发”抢占报道先机、全面强化专题内容宣传推广、主编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积极凸显媒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等,有效发挥了科技期刊促进知识分享传播、助力科学研究的作用,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了期刊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借鉴四大医学期刊的有效报道策略,国内医学期刊可从流程应变力、专业把控力、品牌吸引力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结论]我国医学期刊应学习借鉴四大医学期刊的先进办刊策略,不断补齐短板,以早日跻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行列。
【关键词】COVID-19;报道策略;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期刊》
2020年全球COVID-19疫情的出现,凸显了医学科技期刊作为研究成果发布交流平台,以及传播科学精神、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媒体属性。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柳叶刀》(The 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和《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并称为四大医学期刊,长期以来在医学领域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四大医学期刊均迅速启动了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报道机制,凭借其长久以来在全球积累的巨大影响力和在出版领域的诸多优势,围绕COVID-19研究与防控工作进行及时、广泛的报道,除传统期刊文章之外,内容资源还包括音视频访谈、动画演示、信息图等富媒体内容,很好地满足了医学工作者及社会大众对于疫情各方面专业信息的需求,引导了研究方向和社会舆论,进一步扩大了期刊的学术及社会影响力。
已有的科技期刊与COVID-19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COVID-19对学术交流及出版的影响分析[1,2];各类平台COVID-19专题信息服务特点分析[3];国际一流医学期刊COVID-19网络传播平台特征[4]、信息图设计特点分析[5];国内外期刊COVID-19专题论文发文特征分析[6];国内各期刊及杂志社COVID-19报道的具体举措等[7,8]。而从期刊整体运营实践角度出发,对国际著名医学期刊COVID-19报道策略进行具体分析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从应对COVID-19报道策略角度,对以NEJM、The Lancet、JAMA、BMJ四大医学期刊为代表的国际高影响力期刊的有效举措进行梳理剖析,以期为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在建设国际一流期刊,特别是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报道方面提供参考。
1 “快审快发”抢占报道先机
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宣布COVID-19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早在这一时间之前,四大医学期刊即凭借极高的学术敏感性和敏锐的科学判断力,对COVID-19疫情进行了特别关注和报道。同时,凭借其对优质内容的较大吸引力、强大的内容加工能力和网络出版平台的快速发布能力,四大医学期刊率先对传统讲求“慢工出细活”的评审流程进行紧急调整,临时组建专门团队对COVID-19相关稿件进行审核,抢先在全球上线一批报道COVID-19疫情最新信息的文章,随后又发布了一系列有利于COVID-19相关文章快速评审和发表的政策,及时发布了大量第一手优质、权威内容。四大医学期刊COVID-19报道概况如表1所示。
表1 四大医学期刊基本信息及COVID-19报道概况
期刊名称 | 创刊年份 | 主办单位 | 2019年影响因子 | COVID-19相关内容最早上线时间 | COVID-19相关文章数量及占2020年发文总量的比例 |
NEJM | 1812 | 美国麻省医学会 | 74.699 | 2020-01-24 | 338(20.5%) |
The Lancet | 1823 | 爱思唯尔公司 | 60.390 | 2020-01-24 | 492(30.0%) |
JAMA | 1883 | 美国医学会 | 45.540 | 2020-01-23 | 398(23.3%) |
BMJ | 1840 | 英国医学会 | 30.313 | 2020-01-08 | 1241(37.0%) |
NEJM于2020年1月24日在线发表社论文章(Editorial)《新十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又现》[9]及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影响的观点文章(Perspective)[10],并发表了1篇来自中国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分离的研究简报(Brief Report)[11],目前该研究简报的被引频次已高达6756次[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
The Lancet于2020年1月24日在线发表了5篇文章,包括1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社论文章《对于2019-nCoV的初步认识》[12],2篇评论文章(Comment):《一种引起全球健康关注的新型冠状病毒的暴发》[13]和《数据共享和疫情爆发:最佳实践范例》[14],以及2篇对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传播特点分析的临床研究文章[15,16]。
JAMA于2020年1月23日在线发表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博士(Anthony Fauci)为通信作者的观点文章(Viewpoint)《冠状病毒感染——不仅仅是普通的感冒》[17]。该文章呼吁,虽然这次暴发的轨迹无法预测,但需要从经典公共卫生策略的角度出发尽快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并及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对策,目前该文的浏览量已达60多万次,被引频次达493次,Altmetric分值高达2457(JAMA网站文章页面显示的数据)。
BMJ早在2020年1月8日发表了1篇关于不明原因肺炎的新闻文章(News)[18],随后于1月20日又发表了关于COVID-19人传人案例的跟进新闻文章[19]。
一般而言,学术稿件的审稿流程一般需要数月才能完成,而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文章的及时发表,得益于各大医学期刊对COVID-19相关稿件审核政策的及时调整。如NEJM在2020年1月27日于NEJM.org发表其主编Eric Rubin为第一作者的社论文章《医学杂志与2019-nCoV暴发》中[20],作出如下声明:(1)鼓励作者尽早与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分享重要信息。经作者同意后,在保密的前提下将作者的投稿提供给世界卫生组织。鼓励作者向预印本平台投稿。(2)承诺将迅速审阅作者投稿,如果计划发表,将加快所有编辑步骤。鼓励作者与其他研究者共享本刊发表的所有2019-nCoV(即SARS-CoV-2)相关论文的原始数据。(3)与即刻具有公共卫生意义的所有研究工作一样,有关冠状病毒暴发的相关论文从发表之日起便在NEJM.org免费开放阅读。NEJM.org为所有冠状病毒相关论文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网页(www.nejm.org/coronavirus),并附有供临床医师参考的重要资源链接。(4)由于无法发表收到的所有稿件,因此收到投稿后,将为作者提供将稿件迅速转给其他相关杂志的机会。如果有审稿人意见的话,会同时附上。
2 全面强化COVID-19专题内容宣传推广
COVID-19疫情期间,各大出版商,包括四大医学期刊均向公众免费开放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内容,并鼓励作者共享原始数据、向预印本平台投稿,以满足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部门实践及科研中的迫切需求。同时,四大医学期刊均分别快速推出了COVID-19数字化资源整合平台,对已有的COVID-19相关内容进行集中展示,并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推广宣传,主要举措如下:
(1)对COVID-19相关文章及富媒体内容进行整合和集中展示。The Lancet设置了“COVID-19资源中心”(COVID-19 Resource Centre),NEJM设置了专门的集中展示页面(www.nejm.org/coronavirus),JAMA设置了“冠状病毒资源中心”(Coronavirus Resource Center),BMJ设立了“BMJ covid-19中心”(BMJ's covid-19 Hub),并都在期刊官网首页设置醒目入口,方便用户阅读获取相关内容。
(2)对COVID-19重要内容进行高强度、全媒体推广。除自身期刊网站平台以外,四大医学期刊均凭借其多年来构建的强大信息发布网络生态,对COVID-19相关重要内容进行充分推广,如各种社交媒体工具、科学网络社群,以及大众媒体宣传渠道等。值得一提的是,除了Facebook、Twitter等,还根据中国本土网络生态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进行宣传推广。如NEJM 2017年开始运营的“NEJM医学前沿”微信公众号, The Lancet的微博账号及微信公众号“柳叶刀TheLancet”,BMJ微信公众号“BMJ医学”等,均设置了新型冠状病毒内容的醒目入口或加强引导,对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内容进行了特别置顶和推送。有研究显示,发推文宣传的论文1年后增加的引用量要远高于未发推文宣传的论文,Altmetric分值也更高[21]。COVID-19相关内容的社交媒体推送宣传,对于四大医学期刊学术及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3)积极进行中文形式的发布和传播。为了更好地覆盖广大中国读者用户群体,四大医学期刊通过同步发布中文版本的文章以及提供中文译文、发布中文推广信息等形式实行精准推送,大大提高了内容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如NEJM充分借助2016年推出的旨在以数字媒体形式出版NEJM原文中文译著的“NEJM医学前沿”平台,进行中文内容同步推广。NEJM官网的重要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文章均提供了链接到“NEJM医学前沿”平台的中文翻译版本。The Lancet在“COVID-19资源中心”特别增加了“中文翻译精选”版块,对重要文章同时提供了中文译文。JAMA亦对早期刊发的重要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文章提供了中文网络版本,“BMJ covid-19中心”中每日更新“临床指南——covid-19诊断和治疗”部分内容,我国读者访问时可直接跳转到BMJ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页面,其导航及栏目信息均使用中文显示。
3 主编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四大医学期刊的主编们不仅在医学期刊界耕耘多年,同时亦具有医学专家的身份,在COVID-19疫情暴发初期,他们通过发表文章、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界和社会积极发声,并与权威专家进行密集访谈,及时向社会大众公布可靠的观点和信息,充分发挥了学术引领作用。
NEJM现任主编Eric Rubin于2012年起任NEJM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2019年6月后担任NEJM主编。除了丰富的期刊工作经验以外,Eric Rubin还是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免疫学和传染病学系教授、结核病与传染病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COVID-19疫情暴发初期,Eric Rubin以NEJM主编和传染病学专家的身份,联合NEJM副主编、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传染病系主任Lindsey Baden等在2020年2月7日至3月25日的不到50天的时间里,7次通过音频讨论的形式对于公众及医学界关心的诸多疫情问题发表了意见,内容涉及SARS-CoV-2与COVID-19、如何为COVID-19疫情扩散做好准备、COVID-19诊断治疗应知事项、患者检测和治疗策略制订、治疗方面研究新进展、帮助患者的切实可行的措施等。
The Lancet现任主编Richard Horton于1995年任职,他是世界医学编辑协会的第一任主席,也是美国科学编辑委员会的前任主席,是英国医学科学院及皇家内科医学院的院士。Richard Horton一直致力于改善全球健康问题,对于医疗政策等领域的各种问题亦具有个性鲜明的主张,在他的领导下,The Lancet长期聚焦全球公共健康领域,自2003年以来发布了100多个Global Health系列。在COVID-19疫情早期阶段,Richard Horton即通过撰文、视频访谈形式多次发声,截止到目前,Richard Horton在The Lancet期刊网站平台已发表35篇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评论文章(Comment),最早一篇为2020年2月21日发表的《2019-nCoV暴发——早期经验教训》[22]。他的不少文章观点非常尖锐,如2020年3月28日Richard Horton署名的评论文章《现实世界:COVID-19和NHS——国家丑闻》[23],对英国政府防控不力进行了批评。另外Richard Horton和我国媒体也进行了密切互动,如2020年5月1日,Richard Horton接受央视《新闻1+1》专访,与白岩松进行对话,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并对“病毒起源阴谋论”进行批驳。访谈中,Richard Horton还对中国医生和科学家选择在The Lancet发表研究结果表示感谢,因为这能够让世界更好地获取有益的信息[24]。此外,在2020年3月10日,The Lancet亚洲区执行主编王辉还与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关于2019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临床发病过程和死亡危险因素进行了讨论[25]。
JAMA现任主编Howard Bauchner是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儿科学教授,自2011年起任职,201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COVID-19疫情暴发后,Howard Bauchner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负责人、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医院负责人等进行视频对话,就疫情进展、疫苗研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如2020年1月27日、2月6日、3月6日,Howard Bauchner与福奇博士进行了多次密集视频对话,并于2月14日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家吴尊友进行视频对话,就疫情初期大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信息发布。
BMJ现任主编Fiona Godlee自2005年起任职,是BMJ有史以来的首位女主编,她于1985年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英国皇家医师学会会员。截止到目前,Fiona Godlee已于BMJ网站在线发表20多篇署名评论文章(Editor's Choice),如2020年3月19日发表的评论文章《燃烧的大厦》[26],呼吁政府应当尽快开展抗体检测,确保曾有新冠症状但已产生抗体的医务人员及时开始工作,同时应给予一线医护人员足够的支持。此外,Fiona Godlee还发表了多篇单独署名或联合署名的社论文章,就疫情相关的重大议题发表意见。
4 积极凸显媒体责任和社会责任
四大医学期刊在COVID-19疫情期间,不仅发表了大量原创性的研究类文章,而且在人文关怀、政策倡议方面也积极发声,发表了数量较多的非传统学术类文章,如社论、评论、通信等短文。
The Lancet于2020年2月18日在线发表通讯(Correspondence)文章《支持中国抗击COVID-19疫情中的科研、公共卫生、医务工作者的声明》[27],对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并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进行了强烈谴责,并对奋战在中国一线的科研和医务卫生工作者表达了坚定支持。这一文章的刊发,有助于树立公正客观的舆论环境,并维护The Lancet作为顶级医学期刊的品牌形象。2020年4月4日,The Lancet发表社论文章《在COVID-19疫情期间重新审视健康不平等问题》[28],特别呼吁各国政策制定者在COVID-19疫情期间,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评估,并对处于高风险的人群提供相应支持。
以往甚少涉足政治领域话题的NEJM亦于2020年10月8日发表编辑部联名的社论《在领导力真空中死去》[29],对美国政府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现进行了抨击,呼吁民众通过投票改变如今的不利局面。
JAMA于2020年12月11日在“艺术与医学”栏目在线发表文章《失去中的艺术—推荐于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三首诗》[30],分享了作者从艺术中所得到的慰藉,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
BMJ于2020年3月13日发表社论《新冠肺炎首当其冲:中低收入国家的老年人》[31],文章指出中低收入国家的老年人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应成立一个全球老年人问题专家小组,提供针对性指导和支持。
各大著名医学期刊面对疫情,突破传统,发表了较多人文方面的文章内容,这既是在面对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时弥合国际国内社会分歧、凝聚各界共识力量、关怀弱势群体,坚定信念共同抗疫的需求使然,也是作为顶级医学刊物的媒体职责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5 我国医学科技期刊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思考
近年来,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政策和项目的持续支持下,我国一批优秀医学科技期刊发展非常迅速,一批新刊迅速创办并崛起。同时,在办刊实践中一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编辑人才成长起来,国内期刊的出版平台建设、媒体运用也日益完善成熟。在此次COVID-19疫情的报道中,国内期刊有诸多优异表现,如《中国科学》杂志社相关期刊在疫情开始时便积极开展约稿工作,发表了全世界最早的一批COVID-19相关文章,在杂志社网站开辟了“Special Focus on COVID-19”专栏[32],并积极参与“中科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研文献共享平台”建设;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组建多部门联合工作组,建设COVID-19疫情专栏,发起COVID-19专题征稿活动,开设绿色通道,高效审稿并出版,及时建立“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并不断升级更新,持续提供疫情相关资源[3]。在COVID-19疫情初期,国内期刊编辑同仁放弃春节休假,争分夺秒发表了多篇来自抗疫前线的第一手与临床救治及流行病学研究相关的重要文章,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宝贵经验并获得了很高关注,如2020年2月1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的中文文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33],WoS数据库显示目前已被引了948次,该文英文版同时在China CDC Weekly发表,以方便全球抗疫工作者获取一手信息。
与国外期刊相比较,我国期刊发表指南与共识类文章数量占比较高,其中不乏高影响力文章,如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组织制定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血管危重症患者临床处理原则的专家共识》,该共识英文版随即在心血管领域著名期刊Circulation刊出[6]。不可否认的是,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相比,我国期刊在COVID-19疫情报道的诸多方面仍存在不小差距。据WoS数据库的统计,截止到目前,全球被引频次排名前5的COVID-19论文均来自中国,但都发在国外期刊,其中The Lancet 2篇, NEJM 2篇,JAMA 1篇,优质稿源外流现象明显,此外,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的高被引COVID-19文章数量也偏少。
通过学习借鉴四大医学期刊的有效报道策略,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方面,国内期刊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升。
(1)流程应变力。在四大医学期刊诸多有效报道策略中,及时调整审发流程,果断抽调人手、分配大量资源抢发重磅稿件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此外,在数字化出版平台方面,长期以来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也是快速出版的重要保障。据报道,对于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基本传染系数R0的研究,NEJM编辑部通过快速处理,仅用了48小时就完成了发布[34]。对于国内期刊,须进一步提高出版流程的灵活性,可尝试建立应急报道预案,遇到突发紧急事件时,能够迅速对常规流程、做法进行突破、改造,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势,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同时还需进一步提升数字化出版能力,在编辑定稿后,能够在第一时间全球发布并进行全媒体推广,这需要期刊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从出版机制、平台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
(2)专业把控力。四大医学期刊在疫情之初即敏锐捕捉、果断把握,在关键节点精准出击,报道了一系列重磅研究,这是在具有权威学术背景的主编、强大的编委及专业编辑团队的协同支撑下完成的。另外,四大医学期刊的主编在COVID-19报道中持续、高频地发声,有助于期刊学术及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促进优质内容资源不断聚拢。与之相比,国内医学期刊须进一步提高主编及编委的参与程度,通过各种举措调动编委专家更多地投入期刊工作,真正做到专家办刊,与此同时,做到科学编辑懂学科,关注学科,能与专家配合无间,快速响应专家需求。
(3)品牌吸引力。四大医学期刊凭借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效应,一直以来是重要医学成果发表的首要选择,掌握了很高的话语权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因此在疫情报道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同时,四大医学期刊极为重视自身品牌形象的经营和维护,积极凸显科技期刊的媒体责任和社会责任。而我国在国际上尚缺乏标志性、品牌性医学期刊,这一局面的改变,需要我国期刊界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切实提升内容质量、全力保障作者首发权和显示度,并不断加强品牌经营宣传,以早日建成国际重要研究成果发表的优选期刊阵列。
6 结语
以四大医学期刊为代表的国际著名医学期刊在COVID-19疫情期间,及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道策略,通过快审快发、全面强化传播、主编挂帅、传达人文关怀等具体举措,有效发挥了科技期刊在世界范围内对学术内容的集聚、记录、交流、传播等功能,引领了前沿研究方向,提升了知识共享力度,促进了研究进程的加速,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了其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我国期刊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相比,在诸多方面尚存在不小差距,通过学习借鉴其先进办刊策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科技期刊一定能够不断缩小差距,跻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行列。
参考文献
[1]韩丽, 倪婧, 安瑞, 等. COVID-19对学术交流的影响及学术出版机构的应对举措[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 32(2):214-220.
[2]许洁, 王子娴. 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开放获取出版:现状与展望[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 32(1):14-22.
[3]刘冰. 各类平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信息服务特点及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10):1223-1231.
[4]倪婧, 常秀青, 魏均民, 等. 世界一流医学期刊网络传播平台特征分析:以COVID-19专题报道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4):365-370.
[5]叶江风, 林俊良, 周华清. 科技期刊信息图设计分析:以国际一流期刊COVID-19相关研究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12):1409-1416.
[6]倪婧, 李鹏, 刘红霞, 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内外生物医学期刊的发文特征分析:以COVID-19专题论文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1, 32(2):262-268.
[7]张帆, 杨柳春, 岳凌生, 等. 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践行智库期刊使命担当:以《中国科学院院刊》开办“智库战‘疫’”栏目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6):636-643.
[8]黄博韬, 陈稳根, 张旭珍, 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医药期刊的工作策略实践与思考:以上海中医药杂志社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 31(4):439-446.
[9]Perlman S. Another decade,another coronavirus[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2(8):760-762.
[10]Munster V J, Koopmans M, van Doremalen N,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emerging in China-key questions for impact assessment[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2(8):692-694.
[11]Zhu N, Zhang D, Wang W,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2019[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2(8):727-733.
[12]The Lancet. Emerging understandings of 2019-nCoV[J]. The Lancet, 2020, 395(10221):311.
[13]Wang C, Horby P W, Hayden F G,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of global health concern[J]. The Lancet, 2020, 395(10223):470-473.
[14]Heymann D L. Data sharing and outbreaks:Best practice exemplified[J]. The Lancet, 2020, 395(10223):469-470.
[15]Huang C L, Wang Y M, Li X W,et al.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infected with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 Wuhan,China[J]. The Lancet, 2020, 395(10223):497-506.
[16]Chan J F W, Yuan S F, Kok K H, et al. 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J]. The Lancet, 2020, 395(10223):514-523.
[17]Paules C I, Marston H D, Fauci A S. Coronavirus infections:More than just the common cold[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20, 323(8):707.
[18]Parry J. Pneumonia in China:Lack of information raises concerns among Hong Kong health worker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20: m56.
[19]Parry J. China coronavirus:Cases surge as official admits human to human transmission[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20, 368:m236.
[20]Rubin E J, Baden L R, Morrissey S,et al. Medical journals and the 2019-nCoV outbreak[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2(9):866.
[21]Luc J G Y, Archer M A, Arora R C, et al. Social media improves cardiothoracic surgery literature dissemination: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J].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2020, 109(2):589-595.
[22]Horton R. Offline:2019-nCoV outbreak—early lessons[J]. The Lancet, 2020, 395(10221):322.
[23]Horton R. Offline:COVID-19 and the NHS- “a national scandal”[J]. The Lancet, 2020, 395(10229):1022.
[24]《新闻1+1》. 今日疫情应对:白岩松专访《柳叶刀》总编理查德•霍顿[EB/OL]. ( 2020- 05- 01)[2021- 03- 29]. http://tv.cctv.com/2020/05/01/VIDEBIB2mZaPrhRtixMJa7mO2005 01.shtml.
[25]新冠肺炎死亡病人的危险因素有哪些?[EB/OL].( 2020- 03- 10)[2021- 03- 29]. ttps://xw.qq.com/cmsid/20200310A0730Y00.
[26]Godlee F. The burning building[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20: m1101.
[27]Calisher C, Carroll D, Colwell R, et al. Statement in support of the scientists,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and medical professionals of China combatting COVID-19[J]. The Lancet, 2020, 395(10226):e42-e43.
[28]Lancet T. Redefining vulnerability in the era of COVID-19[J]. The Lancet, 2020, 395(10230):1089.
[29]Editors. Dying in a leadership vacuum[J].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3(15):1479-1480.
[30]Campo R, New E. The art of losing:Three poems for the COVID-19 pandemic[J].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21, 325(1):12-13.
[31]Lloyd-Sherlock P, Ebrahim S, Geffen L, et al. Bearing the brunt of covid-19:Older people in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20, 368:m1052.
[32]Special Focus o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EB/OL]. ( 2020- 03- 13)[2021- 03- 29]. https://www.sciengine.com/collections/ArchivesDetail/68e80c8d82014e0a917acb8be5d6473e.
[3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 41(2):145-151.
[34]预印本拒稿新冠论文:低质量研究如何成为谣言和阴谋论的“温床”[EB/OL]. ( 2020- 05- 12)[2021- 03- 29].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480314504750030&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