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从调研陶瓷学会主办的SCI收录期刊出发,分析国内外陶瓷学会的办刊现状和期刊竞争力,总结国内外陶瓷学会的办刊特点,为我国学会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网络调研法研究国内外陶瓷学会的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并重点调研欧洲陶瓷学会、国际陶瓷学会和美国陶瓷学会的期刊建设特色。[结果]英语出版、双语出版、收费会员制、评奖是国内外陶瓷学会为促进期刊发展而普遍采取的措施。中国硅酸盐学会主办的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力已经领先于国外同类学会,但在SCI收录期刊数量和年载文量方面仍有提升空间。[结论]当前国内学会期刊正处于发展的重要契机,建设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或者增加现有高影响力期刊的载文量,可以作为学会期刊的主要努力方向。学会可在制度制定、编辑队伍建设、出版宣传等方面支持期刊建设,推动一流学会和一流期刊协同发展。
【关键词】学术期刊;陶瓷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收费会员制;评奖
早在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到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2019年8月,中国科协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团”的建设目标[1]。《意见》还提出强化学会主体责任,把培育一流期刊作为一流学会建设的核心指标,引导学会学术和会员资源服务期刊发展,接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品牌期刊。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明确鼓励在论文评价中将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列为代表作[2]。在多重政策的激励下,国内的学会期刊也进入了发展建设的黄金期和关键期。
学会作为学术出版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科技期刊的创办、繁荣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学/协会在组稿和宣传推广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带动知识传播和学科发展的同时,逐渐成为创办和出版科技期刊的重要主体之一[3]。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建设,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国内外学会期刊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徐玲英[4]分析总结了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的办刊策略,认为刊群内期刊合理分层、实行会员等级晋升制、聘请学者兼任编辑、论文署名推荐和提前发布组稿通知等策略都值得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借鉴。王雪峰等[5]介绍了美国物理学会期刊出版布局、期刊出版平台建设以及增值服务模式。赵少飞[6]研究了英国皇家化学会刊群的发展模式。姜永茂等[7]分析了中华医学会的期刊集群化发展模式。陈琳等[8]以中国科协主管学会的期刊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了我国学会办刊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学会办刊能力的建议。在科技期刊出版多元化之后,许多学会期刊将编辑与出版业务分离,学会联合国际出版机构发挥各自特点互补共赢。如中国工程院的期刊Engineering在与爱思唯尔公司的合作下发展势头良好,经过4年的发展就跻身JCR Q1区期刊行列[9];中国硅酸盐学会(Chinese Ceramic Society)主办的期刊Journal of Materiomics与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合作,短短4年影响因子就达到5.797。从2019 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情况来看,学会主办或联合主办的入围期刊为106 种,占总数的75.9%,充分说明学会是承担学术期刊建设与学术传播的中坚力量。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政策导向下,今后国内学会在学术出版以及学术评价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陶瓷学会科技期刊的现状和特点,归纳其办刊策略,为我国学会科技期刊建设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目前归属于陶瓷材料领域的期刊有近一半是学会创办的期刊。陶瓷领域学会是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材料学的三大分支之一)科技期刊建设和学术传播的主要力量。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和Ceramics International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尤其是陶瓷或硅酸盐领域的权威期刊。因此,为推动我国学会和期刊协同发展,陶瓷学会,尤其是国外陶瓷学会的办刊特点和建设经验也同样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以国内外陶瓷领域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为研究对象。陶瓷领域学会,包括陶瓷学会以及与陶瓷密不可分的领域学会,例如硅酸盐学会、烧结学会、陶瓷与玻璃学会等(为行文方便,后文将陶瓷领域学会统称为陶瓷学会)。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包括学会官方网站、期刊官方网站、《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调研时间为2020年10月。通过学会或期刊网站调研学会主办学术期刊的建设情况。通过《乌利希期刊指南》获取期刊的基本信息,包括主办方、出版方、出版语言、出版周期等。通过Web of Science的SCI-Expanded数据库,检索目前归属于陶瓷材料(Materials Science, Ceramics)领域的期刊及其年发文量。通过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检索期刊影响因子。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归纳陶瓷学会期刊的建设现状、期刊竞争力,总结国内外主要陶瓷学会科技期刊的建设策略。
2 国内外陶瓷学会办刊的特色与优势
表1列出了国内外陶瓷学会主办的SCI收录期刊的基本信息和影响因子(2020年6月科睿唯安发布的数据)。出版语言方面,除日本陶瓷学会会刊和西班牙陶瓷与玻璃学会会刊采用双语出版外,其他学会期刊均为英文期刊。出版周期方面,各陶瓷学会期刊的年出版期数差别较大,欧洲陶瓷学会会刊每年出版期数最多,达到16期,而国际烧结学会会刊每年仅出版3期。出版发行方面,除日本陶瓷学会会刊和国际烧结学会会刊外,其他学会期刊均选择与大型国际科学出版集团合作。影响因子方面,各陶瓷学会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布在0.875~5.979之间,其中中国硅酸盐学会的Journal of Materiomics影响因子最高,美国陶瓷学会的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Bulletin影响因子最低。韩国陶瓷学会的Journal of the Korean Ceramic Society 2018年开始被SCI收录,目前还没有影响因子。SCI收录期刊数方面,各陶瓷学会中,SCI收录学术期刊数量最多的是美国陶瓷学会,有4种;其他陶瓷学会均只有1种SCI收录期刊。年均载文量(2017—2019年的平均年载文量)方面,世界陶瓷学会会刊的年均载文量最高(2900余篇);其次是美国陶瓷学会主办期刊,4种期刊的年均载文量合计超过1000篇;再次是欧洲陶瓷学会会刊,年均载文量超过600篇。
表1 国内外陶瓷学会主办的SCI收录期刊情况
序号 | 主办方 | 期刊名称 | 出版语言 | 年出版期数/期 | 出版方 | 年均载文量† /篇 | 影响因子 |
1 | 欧洲陶瓷学会 |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 英语 | 16期 | 爱思唯尔 | 639 | 4.495 |
2 | 世界陶瓷学会(世界陶瓷科学院) | Ceramics International | 英语 | 10期 | 爱思唯尔 | 2960 | 3.830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 英语 | 12期 | 威立-布莱克威尔 | 726 | 3.502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Glass Science | 英语 | 4期 | 威立-布莱克威尔 | 60 | 1.917 | ||
3 | 美国陶瓷学会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Ceramic Technology | 英语 | 6期 | 威立-布莱克威尔 | 218 | 1.762 |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Bulletin | 英语 | 9期 | 美国陶瓷学会 | 43 | 0.875 | ||
4 | 日本陶瓷学会 | Journal of the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 | 英语/日语 | 12期 | 日本陶瓷学会 | 167 | 1.067 |
5 | 日本陶瓷学会&韩国陶瓷学会 | Journal of Asian Ceramic Societies* | 英语 | 4期 | 泰勒-弗朗西斯 | 61 | 2.653 |
6 | 韩国陶瓷学会 | Journal of the Korean Ceramic Society | 英语 | 6期 | 施普林格 | 72 | NA |
7 | 西班牙陶瓷与玻璃学会 | Boletin de La Sociedad Espanola de Ceramica Y Vidrio | 西班牙/英语 | 6期 | 爱思唯尔 | 30 | 2.517 |
8 | 澳大利亚陶瓷学会 |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Ceramic Society | 英语 | 4期 | 施普林格 | 116 | 1.307 |
9 | 国际烧结学会(国际烧结科学研究所) | Science of Sintering | 英语 | 3期 | 国际烧结科学研究所 | 43 | 1.172 |
10 | 德国陶瓷学会 | Journal of Ceram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英语 | 4期 | 高勒-韦拉格 | 41 | 1.153 |
11 | 印度陶瓷学会 | Transactions of the Indian Ceramic Society | 英语 | 4期 | 泰勒-弗朗西斯 | 31 | 0.952 |
12 | 中国硅酸盐学会 | Journal of Materiomics | 英语 | 4期** | 爱思唯尔 | 51 | 5.797 |
图1展示了国内外陶瓷学会主办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年发文规模,通过图1可以进一步对国内外陶瓷学会的办刊竞争力进行分析。图1是以年载文量为横轴,以学会期刊影响因子(2019年)为纵轴绘制的波士顿矩阵图,其中横轴的纵坐标为2.014(各陶瓷学会期刊影响因子的平均值),纵轴的横坐标为469(各陶瓷学会期刊年载文量的平均值)。由于国际烧结学会与德国陶瓷学会的年载文量和期刊影响因子都非常接近,两者在图1中的位置几乎重叠。落在象限Ⅰ(右上区域)的学会为年载文量和期刊影响力都占优势的学会,这些学会可以认为是组稿审稿能力强,且发文质量也高的学会,在学术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落在象限Ⅱ(左上区域)的学会,其学术期刊影响力占优势,但年发文规模还较小。落在象限Ⅲ(左下区域)的学会,其期刊的年载文量和期刊影响力都不占优势。落在象限Ⅳ(右下区域)的学会,其期刊年载文量占优势,但学术期刊影响力尚不占优势。从图1可以看到,3个学会落在象限Ⅰ,分别为欧洲陶瓷学会、世界陶瓷学会和美国陶瓷学会;2个学会落在象限Ⅱ,分别为中国硅酸盐学会和西班牙陶瓷与玻璃学会;其余6个学会均落在象限Ⅲ。欧洲陶瓷学会、世界陶瓷学会和美国陶瓷学会的期刊载文量多,期刊影响因子也高,因此这3个学会是国内外陶瓷学会中为学术传播和交流贡献最多的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和西班牙陶瓷与玻璃学会主办期刊学术影响力高,但年载文量都较少。其余6个陶瓷学会主办的期刊则处在发文规模小,且学术影响力也有限的阶段。

图1 国内外陶瓷学会学术期刊竞争力波士顿矩阵图
中国硅酸盐学会是中国无机金属材料领域的学术性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协的组成部分。中国硅酸盐学会的前身为中国陶学学会,1959年学会更名为中国硅酸盐学会。学会主办的期刊有Journal of Materiomics、《硅酸盐学报》《无机材料学学报(英文)》《硅酸盐通报》《现代技术陶瓷》等,其中《无机材料学学报(英文)》是《硅酸盐学报》的英文版,《硅酸盐学报》和《无机材料学学报(英文)》均为EI收录期刊。中国硅酸盐学会为国内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优秀论文的发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硅酸盐学会在图1中落在象限Ⅱ,尽管其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是国际同领域学会期刊中最高的,但中国硅酸盐学会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3 启示与建议
国内外陶瓷学会普遍采用了学会建设与期刊培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例如:收费会员制,会员在学会期刊上发表论文或订阅期刊时享受优惠政策;评奖,评奖范围为在学会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在出版语言方面,为了扩大学会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国际投稿,陶瓷学会期刊的出版语言大多选择了英语,也有少数为双语出版(其中一种语言为英语)。在SCI收录期刊数量和年载文量方面,美国陶瓷学会、欧洲陶瓷学会和世界陶瓷学会目前明显领先于中国硅酸盐学会。
3.1 发表语言国际化
除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中国、日本、西班牙、韩国、德国等非英语国家的陶瓷学会期刊的出版语言都选择了英语。其中,日本和西班牙的陶瓷学会期刊采用双语出版。采用英语出版,对于稿源国际化、审稿人国际化、运营国际化等都有重要意义。非英语国家的期刊为满足国内科技工作者的学术交流需求,通常不会放弃以母语出版自己国家的学术成果。因此:有些学会期刊结合自身情况,提供双语内容;而有些学会选择创办多种期刊的模式,如中国硅酸盐学会,既有中文期刊,也有英文期刊。但采用本国语言作为出版语言的期刊,其受关注和影响范围往往局限于本国[10]。毋庸置疑,非英语国家期刊采用英语或双语出版不仅可以吸引国际投稿,还可以有效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3.2 收费会员制
欧洲陶瓷学会、美国陶瓷学会和中国硅酸盐学会都采用了收费会员制。欧洲陶瓷学会的会员分为3类:正式会员、联合会员和个人会员。欧洲陶瓷学会作为欧洲国家陶瓷学会的联盟,目前有28个国家级陶瓷学会成员。这28个国家的陶瓷学会注册会员直接被认定为欧洲陶瓷学会的正式会员。联合会员是指陶瓷界的科研、教育、企业等以机构身份申请的会员。个人会员是指不属于以上两类机构的个人申请的会员。美国陶瓷学会的会员分为6类:公司会员、个人会员、终身会员,以及3类项目会员(材料优势学生项目会员、全球研究生网络项目会员、联络员项目会员)。日本陶瓷学会的会员分为2类:个人会员和学生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的会员分为2类: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
各国陶瓷学会会员享受的优惠政策主要包括:学会举办的各类会议注册费的减免,学会举办的各类活动的参与资格,包括培训项目、评奖等。实行会员制是学术团体普遍采用的做法[11]。收费会员制能够提高学会的凝聚力,为学会服务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保证学会与会员之间的互益性。收费也有利于会员珍惜学会提供的各类投稿、交流机会,有利于学会期刊的发展和传播。
3.3 开展各类评奖活动
学会评奖的目的是为突出贡献学者授予荣誉或表彰科研进步。例如,世界陶瓷学会(The World Academy of Ceramics,WAC)的会员不同于上述国家级陶瓷学会的会员,WAC的专业会员是一种荣誉,只授予在国际上为硅酸盐领域学术发展作出显著贡献的个人,是对该领域的个人功绩的奖励。WAC的专业会员数量有限,评估程序十分严格,同时考量地域和专业分布均衡。WAC专业会员有资格加入顾问委员会,协助理事会策划活动和参与WAC各类事项的投票。美国陶瓷学会为会员提供3类评奖:学会奖、学部奖和教育与发展委员会奖,为各国的各类会员提供评奖机会,具体包括企业环境成就奖、杰出终身会员奖、硅酸盐技术创新领袖奖、最佳论文奖、最佳海报奖、杰出教育家奖等。2019年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杨金龙教授团队有关新型轻质泡沫陶瓷材料的研究成果就被《美国陶瓷学会期刊》评为年度最佳论文奖。日本陶瓷学会也为会员提供类目丰富的奖项,例如:学会奖表彰个人会员对陶瓷工业、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所作的贡献;陶瓷技术奖授予技术人员,以表彰他们多年来为陶瓷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作的贡献;陶瓷大奖则表彰在陶瓷工业中的发明、开发或实际应用,或与陶瓷科学技术有关的发现中取得创新性成就的个人。
学会的各类评奖把会员的科研成就与学会期刊的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极大地增加了会员参与学会活动的积极性。评奖与收费会员制都大大提升了会员的自豪感,增加会员对学会项目、出版物的宣传以及传播的责任感,有利于发动全体会员力量共同建设学会科技期刊。
3.4 增加载文量
从竞争力高的学会期刊来看,美国陶瓷学会会刊(即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国际陶瓷学会会刊和欧洲陶瓷学会会刊都是出版周期较短,年载文量多的期刊,而且其年载文量仍在保持增长。与2016年相比,2020年欧洲陶瓷学会会刊年载文量增加了233篇,增幅达到46.7%;国际陶瓷学会会刊的年载文量增加了894篇,增幅达到35.4%;与前两者相比,美国陶瓷学会会刊的年载文量增加不多,增加了65篇,增幅仅11.7%。中国硅酸盐学会的Journal of Materiomics也在努力提升载文量,载文量从2016年的37篇增加到2020年的85篇,增幅超过130%;2021年开始出版期数从每年4期调整为6期。尽管Journal of Materiomics的载文量提升迅速,但与美国陶瓷学会会刊、国际陶瓷学会会刊和欧洲陶瓷学会会刊的载文量差距仍然较大。正如宁笔[12]所言,中国的一些在同学科中影响因子名列前茅的期刊,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品牌影响力的形成尚需时日,对国外高质量稿源吸引力仍待加强。
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或增加现有期刊载文量,除了学会在制度和出版宣传等层面提供支持外,还需要学会支持期刊扩大组稿、审稿力量。美国陶瓷学会会刊拥有来自19个国家的124人的庞大编委团队;国际陶瓷学会的编委会由22个国家的69人组成。扩大编委会规模,提高国际编委占比,吸引国际高质量投稿,提升品牌影响力,对学会的国际联系和国际合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结语
本研究从国内外陶瓷领域学会主办的SCI收录期刊的建设现状出发,对国内外陶瓷学会主办期刊的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了这些学会期刊的特点和发展策略。国内外陶瓷学会都采用了英语出版、双语出版、收费会员制、评奖等措施。从竞争力高的会刊来看,国内陶瓷学会期刊的影响因子已领先于国际学会期刊,但在载文量方面,国内学会主办期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或是增加现有期刊的载文量,仍是国内学会继续努力的方向。但本研究也存在较多不足:笔者基于文献计量数据和网络调研法得出的结论,其挖掘深度不够且存在滞后性。笔者将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联合出版社学者利用邮件调查法,进一步深度挖掘国外陶瓷学会主办期刊的成功经验。
参考文献
[1]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EB/OL].(2019-08-16)[2020-12-01].ttp://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html.
[2]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20-03-16].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3/03/content_5486229.htm.
[3]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国外科技期刊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4]徐玲英.我国科技期刊可以向IEEE学习的办刊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5(9):58-61.
[5]王雪峰,古丽亚,吕国华,等.美国物理学会的科技期刊出版及启示[J].编辑学报,2019,31(6):693-697.
[6]赵少飞.科技期刊学科集群发展模式研究:以英国皇家化学会刊群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4):417-422.
[7]姜永茂,刘冰,魏均民,等.中华医学会期刊群建设及发展思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6):740-743.
[8]陈琳,王峥媚.我国学会办刊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5):513-517.
[9]严晓昱,李红,翟自洋,等.中国工程院《工程》系列期刊特色举措及进展探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9):1057-1067.
[10]刘雪立,郭佳,申蓝.非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困境与思考:基于10个非英语国家SCI收录期刊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4):455-461.
[11]何国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实行会员制度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1):98-101,110.
[12]宁笔,杜耀文,任胜利,等.2020年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发展回顾[J].科技与出版,[2021-03-30].https://doi.org/10.16510/j.cnki.kjycb.20210317.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