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蒋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杂志总社
【摘 要】文章在回顾抗疫期间学术期刊通过第一时间发布与疫情相关的征文启事、开设快速审稿通道、组织召开各类线上论坛及研讨会等方式积极贡献力量的基础上,总结新冠肺炎疫情对学术期刊内容生产、印刷及出版发行产生的影响,并对于学术期刊的运营模式创新提出相应的思考,以期为学术期刊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学术期刊;运营模式;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严重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正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6月7日发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所指出的,“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面对前所未知、突如其来、来势汹汹的疫情天灾,中国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14亿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团结协作,构筑起同心战疫的坚固防线,彰显了人民的伟大力量”[1]。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早日打赢抗疫防控阻击战,全中国各个领域的医务、科研、人文工作者们纷纷竭尽所能,争分夺秒地对疫情及其在多个领域造成的影响进行探索和研究;而学术期刊界也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开设各种绿色通道,合力搭建相关研究、交流平台,共享抗疫成果,为科学防控疫情贡献着应有的力量。
1 学术期刊在抗疫期间积极贡献力量
在全国、全世界共同抗疫的严峻形势下,2020年2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出重要通知,要求出版界“进一步加强出版服务,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精心策划安排战‘疫’选题,坚守出版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为打赢抗疫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2]。值此关键时期,出版界尤其是学术期刊界在第一时间快速响应、主动作为,积极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和交流平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让这些学术科研成果发挥其在科学研究、控制疫情、遏制流言,以及正确认识、科学防范疫情及其对社会各界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全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学术期刊从业主体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践行着公开信息、正面宣传、提倡正能量、展示科研成果、传播学术思想、开展学术交流的神圣使命,为抗疫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来说,学术期刊在抗疫期间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贡献力量。
一是第一时间发布与疫情相关的征文启事。例如,《管理世界》于2020年2月起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公开征集、组织刊发“疫情影响与防控”相关学术和政策研究论文,重点关注中长期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经济与管理研究》于2020年2月发布“突发公共事件对经济的影响及经济恢复”论文的征稿启事,密切关注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各方面影响及应对措施。
二是迅速开设绿色审稿通道,以最快速度发表相关研究成果。例如,《经济与管理研究》在发布征稿启事的同时,组织设立了“突发公共事件与经济发展”专栏,陆续收到了关于疫情与宏观经济、金融、公共管理等相关角度的数篇论文,通过快速通道优先审稿,并于2020年第4期刊发相关选题文章,为防控疫情与恢复经济社会秩序建言献策。
三是组织召开线上论坛、研讨会,打造学术交流新平台。自2020年2月起,中国激光杂志社启动“光学前言在线”直播活动,每周2~3次,邀请众多科学家在线做学术报告,单词直播在线人数8000~30000人次,成为疫情期间国内最早系统组织在线学术交流的学术期刊社。2020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主题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国际秩序——第四期国际问题青年论坛”,围绕“疫情常态化形势下的国际秩序重构”“中美竞争关系”“疫情防控常态化与中美竞争加剧背景下其他国家博弈与战略选择”“中国的战略应对与选择”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旅游学刊》于2020年8月组织召开了“新冠疫情背景下旅游研究的实践相关性反思”云端专题研讨会,客观评价过去7个多月旅游知识界抗击新冠疫情的整体表现,以及展望疫情背景下未来旅游研究的走向。
不仅如此,在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时期,各类学术期刊依然继续以组织论坛及发布征文信息等方式全力应对抗疫后期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例如,《国际金融研究》于2021年2月发布“国际金融青年论坛2021:后疫情时代的国际金融理论探索”的征文启事,重点针对后疫情时代国际金融格局演变趋势进行探索。《经济研究》于2021年4月开始着手重启受疫情影响导致延期的“首届中国卫生经济学与公共政策论坛”;相较于2020年发布的征文启事,最新的征文主题中增加了“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着眼于在后疫情时代重新审视和进一步分析中国卫生经济学与公共政策。
综上,在疫情期间及后疫情时代,学术期刊始终不忘初心,担负着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学术交流及宣传阵地为抗疫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2 疫情期间学术期刊传统运营模式深受影响
突然暴发的疫情给社会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疫情最初的一个月中,全国各地都被按下了“暂停键”,不仅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中国经济和万千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都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对于以依托线下出版发行为主的学术期刊更是如此。传统学术期刊原有的线下运行模式、内容传播模式与经营模式在疫情期间都遇到了严峻的考验,从内容生产到印刷发行的各个环节都受到极大的影响。此次疫情正如镜子一般,映射出学术期刊的转型升级之路已迫在眉睫。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也是学术期刊转型升级的最好机遇。具体来说,此次疫情主要对于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印刷和出版发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对内容生产的影响。
此次疫情对于内容生产的冲击程度,与学术期刊社数字化水平、所用系统的网络化完善度密切相关。目前的学术期刊在收稿方面大多依托投稿系统或邮箱,虽有少数期刊仍保持接受纸质版投稿的传统,但占比相对较少,因此疫情对于仍以接受纸质版稿件为主的学术期刊冲击较大;而数字化水平较高的学术期刊,在疫情中得以充分发挥线上办公的优势,并未明显受到停工停产所造成的影响,投稿系统和邮箱的收稿量都较为平稳。在审稿方面,各个学术期刊尽管会根据情况设定不同的审稿流程和方式,但在审稿环节大多都会采用召开审稿会、组织同行评议或专家匿名评审等方式落实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的《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中的“三审三校”制度。受疫情影响,线下会议无法正常举行,而线上会议由于疫情之前使用较少,受限于网络设备使用、网速等客观原因,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导致审稿及定稿等周期延长。此外,对于编校环节,在尚未全面复工阶段,传统的纸质版稿件受物流运输等限制,无法按时完成编校和排版人员的对接工作,从而影响学术期刊的内容生产时效,进而导致后续的印刷、发行等环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对印刷的影响。
疫情暴发之初,正值传统新春佳节之际,由于大多数企业的停工停产、印刷工人无法及时到岗、物流运输受到影响等多重原因,导致印刷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学术期刊社由于受人员、资金、场地等限制大多与印刷企业进行合作,因而在面对疫情等突发事件时,无法保证期刊印刷的优先性,从而影响出版时效,进而影响后续的发行环节。此外,纸质期刊在印刷、装订等活动的过程中存在被污染的风险,因此对于印刷企业的疫情防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间接增加了印刷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印刷周期,最终也可能会影响学术期刊的经营成本。
3)对出版发行的影响。
由于前期的内容生产和印刷环节都因为疫情的原因影响了进度,纸质版的学术期刊也不可避免地很难按照出版日期完成出版发行工作。再加上疫情期间的各种隔离、管控、消毒等措施,以及物流运输的不便,纸质刊物在印刷完成后很难第一时间送达到读者手中,短期不利于保持用户黏性,长此以往更是不利于学术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对于以纸质期刊销售为主要经营收入的学术期刊社,受延迟出版发行的原因和整个大环境的影响,有可能导致新增订阅的收入减少,进而导致原本已呈下滑趋势的线下发行业务受到更大的冲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线上的出版发行在疫情期间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优势,顺应读者阅读习惯从纸质期刊到网络端、移动端的电子期刊、从宽屏向窄屏的转变,主营业务并未受到较大冲击,反而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例如,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网络首发期刊已达2125种,中国知网网络首发和优先出版的关注度和下载量居高不下,首批开展网络首发的科技期刊篇均提前时间达87.82天[3],极大缩短了出版时滞。此外,各类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也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订阅用户数稳步增长。例如,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共收录综合性期刊和高校学报118种,其中已有106种开设微信公众号,以发布每期目录、刊发文章、相关公告等为主,基本满足读者随时使用手机阅读学术期刊的需求。
综上所述,受疫情影响,编审校环节延误,新刊无法按时印刷,线下发行不畅,纸质刊物在印刷、流通的过程中存在被污染的风险、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以纸质出版为主的学术期刊传统运营模式遭受了巨大的冲击。从中不难看出,目前学术期刊的运营模式普遍存在时效性受限较多、期刊出版融合发展尚存在许多不足等突出矛盾,亟须向更为安全、便捷、及时的线上出版模式进行转型升级。因此,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好地提高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时效性、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已成为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3 后疫情时代学术期刊转型升级的思考
虽然数字技术快速普及,但大部分期刊依然囿于原有的模式,未做彻底变革。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和如今的常态化防控形势将学术期刊运营的各个环节强行拉入“考场”,不仅动摇了学术期刊在编审校环节的原有工作模式,也改变了传统依赖纸质刊物发行量带来效益的思维,更是颠覆了已往以线下活动为主要平台的学术交流方式。经过此次的疫情“大考”,让学术期刊界真切感受到了数字化的威力与在线模式的价值,即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模式精简中间环节,减少相关的人员、经费、出版周期损耗,从而提高运营效率。对于学术期刊从业人员而言,从居家办公到弹性制上班,再到全面复工复产,受工作环境限制影响较小的数字化发展模式优势凸显,这也对从业人员的数字化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推动多媒体联动出版,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是学术期刊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学术期刊运营模式转型,具体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学术期刊社要“化危为机”,顺应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潮流。在疫情的显性影响背后,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深切体会到数字化水平在危急时刻关乎前途命运,数字化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刻都势在必行。然而,即使没有疫情发生,数字化转型升级亦是大势所趋。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4],从国家层面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随着传媒技术的创新和新媒体业态的蓬勃发展,以及5G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各种数字化及新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在时效性、表现力等方面的不足,甚至可能进一步模糊纸质媒体和平台媒体的边界。因此,学术期刊只有主动拥抱数字化,在办刊理念、内容生产、融合发展等方面向“现代期刊”业态转型升级,不断融入数字化赋能,全力打造学术期刊全媒体及时、有效、全方位互动的持续创新的实现机制,才会无惧各种考验,化危为机。目前,多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平台服务还仅仅局限于“一微一网”(微信公众号+自有网站),未来应充分谋划、运用各类数字化表达方式,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以创新技术为支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线上线下一体布局,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寻求适宜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
其次,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应转变观念,全面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在数字化时代下,学术期刊从业人员仍然需要牢牢坚守传统出版的阵地,在编审校环节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维护好作者和读者资源,努力成为专家型编辑或出版人,为数字化出版持续提供优质的内容。同时,还要准确了解和掌握相关数字技术和概念,全面提升数字化应用水平,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既不盲目崇拜数字化技术,也不故步自封,而是根据不同出版选题和内容,筛选适合的传播方式,将最好的阅读体验带给读者,从而实现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此外,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在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应打通编辑、出版、传播等各个环节间的各种壁垒,实现整个出版系统的全方位数字化协作,让每个环节更加独立运作的同时,也让各个环节之间的协作更加便捷高效,从而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危机与变化。
再次,在数字化的浪潮中“随波”但不“逐流”,坚守本心。无论是在以纸质期刊为主的纸媒时代,还是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都应该坚守内容为王、品质至上的理念,坚守宣传阵地的初心,充分发挥传统的专业采编优势和内容资源优势,在选题策划、编辑出版、传播推介等各个环节加大优质内容的高品质输出,保持自己的特色,着眼于从规模增长转为价值增长、创新驱动增长,努力在海量的数字化信息中占据一席之地。多种多样的形式终究是为内容而服务的,而不应该本末倒置,否则只会被淹没在数字化的巨浪中。高品质学术期刊不可或缺的基本态势在数字化发展中并没有发生本质改变,而高质量发展的社会对高品质学术期刊全媒体内容的需求态势也在不断强化。因此,在数字化浪潮中坚守本心,稳扎稳打,坚定高质量发展理念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内在“动能”,在这也是学术期刊在数字化时代持续的、有生命力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4 结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21年5月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所指出的,“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5]。面对常态化防控的后疫情时期,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学术界、期刊界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学术研究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结合数字化技术手段搭建优秀的学术传播与交流平台,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EB/OL].(2020-06-07)[2020-07-10].http://www.scio.gov.cn/ztk/dtzt/42313/43142/index.htm.
[2]国家新闻出版署:加强出版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EB/OL].(2020-02-06)[2021-01-15].http://www.gov.cn/xinwen/2020-02/06/content_5475396.htm.
[3]《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0版)[R].北京:《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20.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2021-01-15].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5]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EB/OL].(2021-05-10)[2021-05-12].http://www.gov.cn/xinwen/2021-05/10/content_5605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