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出版社转型升级研究

2021-07-25 来源:《科技传播》
  【作 者】黄世昆:郑州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与信息服务中心

  【摘 要】在我国数字化产业规模迅速发展扩大的背景下,高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现阶段国家政策推动、新冠疫情催化和新兴技术倒逼下,高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依旧机遇和挑战并存。高校出版社需要及时更新数字化出版理念,做好出版社顶层设计,紧密围绕主题出版,深挖整合优质资源,全面拓展营销渠道,建设高水平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队伍,以求得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更快更好发展。

  【关键词】数字化;高校;出版社;转型升级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迅速发展扩大。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9.31亿[1]。传统出版和传统书报刊简单数字化已日渐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9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988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6%[2]。新的国家政策不断调整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不断在出版业逐渐得到应用,在为高校出版社在现阶段数字化转型升级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其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高校出版社应认清现阶段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背景,破解现阶段数字化转型升级存在的挑战和难题,使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越走越宽。

  1 现阶段高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背景

  1.1 国家政策对高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推动


  2015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优势,实现对高等教育中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数字印刷的最新产业结合[3]。2017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财政部发布《关于深化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转型升级的目标与路径。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全方位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经过10年的发展实践,在国家政策指导推动下,高校出版社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也愈加清晰,即需逐步向“融合出版”深度发展迈进。

  1.2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催化

  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时期,实体书店被迫关闭,各大书展相继取消或延期,对高校出版社线下实体出版造成影响。因此,很多高校出版社群策群力,借助各种图书数字化手段,推出线上阅读或融媒出版平台。各高校出版单位在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部分高校出版社积极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加快数字化转型进度,积极搭建完善新数字平台或免费开放数字平台资源。融媒体出版物充分发挥了出版单位在内容策划和制作方面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专家、学者等作者资源,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发挥了教育引领作用[4]。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出版业整体编校进度放慢,生产周期拉长,印制成本增加,实体渠道下滑,而数字出版、在线教育的优势更加显著。在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下,如何正确掌控、发展数字出版进行数字化转型也成为高校出版社需要进行深研的一门课题。

  1.3 新技术要求高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紧跟脚步

  近年来,“5G+”模式快速发展,带动着人工智能、AR、VR、物联网等技术走向新台阶,也带动了这些技术在数字出版方面的应用,出现了很多优秀数字出版物和出版平台,如郑州大学出版社基于AR技术的手语教育复合出版与平台。同时,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5]。区块链技术从战略层面上得到国家高度重视,相关涉及区块链技术的文件陆续出台,已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得到一定应用,如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的区块链版权服务平台——知信链。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各种新技术在数字出版上的应用,极大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因此,在出版物内容质量相差无几的前提下,读者们越来越趋向于选择智能化的阅读方式,以满足自身的阅读体验。这种越来越智能化的阅读方式,则倒逼着高校出版社必须跟紧新技术发展的脚步,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2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出版社转型升级的挑战

  2.1 数字化出版理念还存不足,转型升级思路不够清晰


  高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意识提升的第一推动力源于政策[6]。在国家政策指导推动下,虽然很多高校出版社编辑的数字化理论和观念有所增强,对人工智能、AR/VR、区块链等新技术有了一定了解,但在新观念、新技术如何与出版结合认知方面仍有不足。目前,很多高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已走了多年,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但是转型升级之路并不平坦。部分高校出版社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中仍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的情况。

  2.2 数字化转型成本较大,实际收益不甚理想

  在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即使对于小规模的数字平台,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资金投入,也足以使很多高校出版社望而却步、难以承受,成为数字化转型升级路上的巨大障碍。即使在数字化转型实际推动中,很多高校出版社克服了资金难题,但前期投入的资金和后期较高的运行、维护成本,往往使得高校出版社“入不敷出”,陷入获利难或不获利的窘境。

  2.3 高校优质资源未能有效把握,全渠道营销运营思维有所欠缺

  信息时代的发展给出版行业带来了技术革新,较大程度上提高了新作品的问世效率,但同时也受到诟病,主要表现在降低了出版内容的质量上[7]。高校出版社作为我国出版业三大板块的重要构成之一,其在学术出版、教育出版有着独特优势。高校出版社依托高校而建,高校的各类优质资源层出不穷,但很多高校出版社往往未能有效把握,导致优质资源的流失。目前,与各出版集团相比,高校出版社在出版行业数字化大潮中竞争力水平偏低,优质资源深挖能力也有待提升。同时,很多高校出版社往往限于原有的营销模式,全媒体运营思维有所欠缺。虽然构建了自己的线上店铺、微信公众号、数字化平台等,但没有有效地贯穿到一起,无活动,无特色,品牌影响力依旧受到制约。

  2.4 高水平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缺乏

  随着媒体融合迈向深度发展阶段,数字化传播内容、形态日益向多元化发展,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年3月,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包含全媒体运营师在内的16个新职业;2020年7月,人社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又发布一批新职业,其中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互联网应用操作员、在线学习服务师等与数字出版息息相关的职业。这些职位的发布为数字出版人才体系建设提供政策依据的同时,也预示着市场对这些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出版社由于原有体制问题,人员较为稳定,学术、教育专业人才较多,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数字产品运营人才较少。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匮乏现状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瓶颈。

  3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出版社转型升级发展对策

  3.1 及时更新数字化出版理念,做好出版社顶层设计


  在这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及时更新数字化出版理念,了解新技术发展,将数字化思维引入传统出版,需要于高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日常工作中贯穿、落实。结合新的数字化出版理念,了解目前图书产品市场结构,更能策划出满足现阶段读者偏好和需求的数字化出版物,在数字化出版物市场中占据优势,实现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部分高校出版社应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缕清思路,制定好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使数字化转型之路走得更高效、更规范。

  201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兴板块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其中在线教育收入达2010亿元。在线教育收入规模与2018年相比,其增长幅度超过50%[8]。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阶段,在线教育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高校出版社也可借助这一契机,依托丰厚教育资源,尝试探索在线教育这一潜力市场,制定好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

  3.2 紧密围绕主题出版,借助项目基金,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

  自2010年以来,我国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已走了10个年头,取得了高质量发展。其中离不开党和国家政策推动和基金扶持。近年来,出版业宣传思想主阵地的作用日益提升,意识形态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20年12月的第十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张建春出席会议并作题为《大力实施数字化战略推动出版强国建设》的主旨讲话。讲话中指出: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征程开启之年。把融合发展和数字出版产业作为一个主攻方向,着力抓好学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品的网上出版传播,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大事喜事,主动策划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数字出版献礼精品。依据以上现阶段数字化转型升级政策通知和讲话精神,主题出版需在2021年和下一步数字转型重点工作中得到重视。高校出版社可紧密围绕主题出版,借助项目基金,逐步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

  3.3 深挖整合高校优质资源,打造自身特色精品数字化项目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优质的内容质量始终是优质出版物的核心。深度挖掘整合高校优质资源,利用各种数字化手段,对产品形态进行多元化拓展,是高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其以高校优质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内容和作者资源优势,全方位开展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开发了多种在线教育服务和在线教育相关产品,如电子教材、在线课程、付费问答、习题库、备授课系统、知识库产品等[9]。

  同时,高校出版社在深挖优质资源思维上应多思考、多学习。安徽出版集团立足本土特色,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度挖掘数字文化内涵,对精品数字内容项目做到“发现一批、储备一批、扶持一批”,打造出“安徽基本古籍库”“图片安徽云平台”“百年逐梦大别山”“云戏黄梅”等精品项目。高校出版社可借鉴学习其立足本土特色,深度挖掘数字文化内涵的思维方式,结合自身资源特色打造精品数字化项目。

  3.4 全面拓展营销渠道,构建线上、线下出版物联动营销运营体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产品销售模式正由原有的“人找物”向现在的“物找人”转变,如当今火爆的直播带货等。高校出版社若仅仅还简单依靠原有渠道销售,必将在数字化大潮中处处受制。在现阶段下,高校出版社必须以全媒体思维,线上加强多方平台运营商合作,不断拓宽线上渠道,如亚马逊、掌阅、喜马拉雅、懒人听书等;线下在原有渠道基础上,思考开展数字业务合作,如图书馆数字业务等,并于线上、线下做到有效联动,开展特色营销活动,全面拓展营销渠道,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具体实施路径可从市场定位和读者定位开始,以市场和读者的类型、需求、特征为基础,以线上、线下联动营销活动为抓手,扩大品牌优势。

  3.5 完善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队伍

  事业发展需要靠人才,人才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面对数字产业对传统出版的剧烈冲击,高校出版社建立健全一支优秀的高水平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队伍必不可少。各高校出版社可依据自身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从自身培养和人才招聘两种途径对数字化人才队伍进行完善建设。自身培养,即从现有队伍中选择具有数字出版技术背景和编辑专业知识的员工从知识、技术、思维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此类人才企业归属感较高;人才招聘,即引进此类高水平人才,能快速带动高校出版社转型升级,但此类人才引入困难,代价较高,企业归属感有待提升。总的来说,高校出版社无论以何种方式来建设数字出版人才队伍,都必须将人才队伍放在首位,以选好人才、用好人才、发展人才、留住人才为保障[10],切实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

  4 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经过10年发展实践,高校出版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数字化转型升级中有了一定基础规模。在数字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阶段下,高校出版社要牢牢把握国家数字化发展的机遇,整合优质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弥补自身劣势,助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多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数字化精品产品,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数字化进程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文)[R].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2]张立,王飚,李广宇.2019—202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21.

  [3]徐东,崔然.我国数字出版融合发展趋势探讨[J].出版广角,2020(5):15-18.

  [4]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EB/OL].(2019-10-26).央视网,http://www.cac.gov.cn/2019-10/26/c_1573627685044200.htm.

  [5]廖小刚,陈琳.高校出版社数字出版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编辑,2018(11):56-62.

  [6]钱翠翠.“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出版社的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市场论坛,2019(10):80-83.

  [7]张立,王飚,李广宇.2019—202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24.

  [8]庄红权,温韫辉.以内容为体,以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为翼: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融合初探[J].出版广角,2018(1):38-40.

  [9]孙保营.融合出版背景下高校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困局及破解[J].中国出版,2020(16):46-50.

  [10]王晓红.高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路径和发展方式研究[J].采编,2018(4):125-126,173.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