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个项目小组都是“梦之队”
犹记得2018年,得知军旅作家丁晓平正在创作一部反映1946—1949年间,新中国成立前夜这段革命历程的长篇革命历史题材报告文学,江西高校出版社副社长、副编审詹斌和同事立即赶到北京丁晓平的工作单位——解放军出版社,表达了想要出版这本书的愿望。
书稿最初的书名是《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詹斌提出,书名可以更为响亮,选用毛泽东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的“人民的胜利”。《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的书名由此而来,并得到作者和编辑团队的一致认同。
“主题图书出版紧跟时代热点,时效性强,对图书质量和出版效率要求高。为保证优质高效出版,我们对于重点选题采用项目小组制。”谈到由3人组成的责编团队,江西高校出版社社科图书出版中心主任、客家文化分社社长、编审邓玉琼告诉记者,每一个项目小组都是一支“梦之队”,在项目中发挥优势互补、各尽所能。
除了对书稿的质量把关,3位责任编辑分工各有侧重。詹斌把握全局,对选题和书稿提出统领性的意见;邓玉琼把控出版计划、协调具体工作,保证项目按时保质顺利实施;还有江西高校出版社社科图书出版中心编辑衷昊作为具体负责的案头编辑,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编校。
让红色主题出版物走进读者内心
丁晓平是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主任,一直以来致力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
“丁晓平的创作领域与风格和我社这些年来在主题出版领域深耕细作的战略是契合的。”詹斌表示,江西高校社与丁晓平的合作并非首次,此前已经出版了《神山印象:一个村庄的脱贫攻坚史》。
“他对《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倾注了深厚的感情,这份对事业的专注也感染着我们。正是有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一段段静止的革命的历史才能跃然纸上,生动、厚重,感人肺腑、发人深省。”詹斌说道。
丁晓平跨界跨文体的写作模式令编辑团队印象深刻。比如《统战》中的一章,作者把焦点放在一个基层干部身上。随后,从廖承志发出的电报出发,大历史的叙事以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展开,背景铺垫好之后,目光又聚焦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身上。线索清晰,高潮迭起,阅读体验不逊于观看一部“大片”。
“这种写作模式带来的‘电影感’,不就是当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吗?”衷昊表示,一方面,有别于纯历史小说或者是纯学术著作,将小说的生动性和学术的严谨性有机结合,有理有据、绘声绘色地传达作者的历史观,这是体现作者功力的地方,也是本书最大亮点。另一方面,主题出版物容易以高冷的形象出现,给读者留下一种生硬、拘束的刻板印象。而丁晓平努力在自己的作品中打破这个印象,让红色主题出版物真正走进读者内心。
做好主题出版要注重“三性”
作家与出版人的双重身份,让邓玉琼感慨与丁晓平的合作默契又畅快。能够参与《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的编辑出版工作,积累了打造优秀主题出版物的宝贵经验。
主题出版要注重“三性”。邓玉琼表示,精准性,要选好角度,精准设计选题或寻找选题;权威性,主题出版物的题材需要权威的作者驾驭;通俗性,主题出版物需要深入浅出,让大众喜闻乐见。
与此同时,做好主题出版也要讲求“时度效”。时是培养敏锐的嗅觉,早动手策划选题,抢占舆论高地。度是严把出版质量关、导向关,出版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效是积极创新,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据詹斌介绍,在书博会发布后,围绕《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还将在版权输出方面展开工作,把新中国成立的故事讲给外国友人听。同时,他们计划以本书为基础,策划青少年版,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这一段革命历史走进青少年群体,后续还计划在高校、企业适时组织图书分享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