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文学逐渐成为中国文学新的生长点,生态文学及其研究成果已成为出版界蔚为壮观的领域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的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可以想见,我国生态文学的创作出版也必将掀起一个水平跃升的高质量发展期。
作为生态文学出版传播的重要参与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广西师大社”)也在持续关注这一领域。近些年来,出版了《草叶手帖》《与虫在野》等一批生态主题的图书,荣获“世界最美的书”、“中国十大自然好书”奖、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等多种权威奖项。在6月2日公布的第二届“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中,广西师大社《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入选。
生态文学出版的价值逻辑
随着生态文学日益受到关注,被贴上生态文学标签出版和传播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据开卷数据显示,仅仅以“生态文学”为题的在架销售图书就有161种。实际上,进入生态文学研究视域和传播领域的作品恐怕要数以万计。
近年来,广西师大社陆续推出了《大地上的事情》《与虫在野》《虫子诗》《象语者》《黄河源笔记》《森林纪》等上百部生态文学作品,以切实的行动助力生态文学的繁荣发展。
出版界经常提到两个概念:原创出版和精品出版。但我们更倾向于使用“价值出版”的概念。对于生态文学出版而言,所谓“价值出版”,就是更关注对生态主题的深层次思考和价值追寻。
在我看来,生态文学至少有3种类型:一是直接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或生态问题等相关主题的文学作品;二是触及生态关系、体现生态理念和思想的作品;三是体现生态美学或哲学层面的认知和思考的作品。在广西师大社的选题规划上,以上3种类型均有涉及,而以体现生态意识、理念和价值追寻,体现人文精神的作品见长。
2014年,我们出版了被誉为“中国的梭罗”“大地之子”的诗人苇岸的作品《大地上的事情》,去年又增订再版,并出版了其日记《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苇岸说:“你要观察,不能总是抒情。”在我们看来,好的生态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如实的反映、表现,也不仅仅是率真的抒情、呼吁,更多的应该是洞察和深思;也不仅仅是一种诗意和哲思的呈现,更应该是思考与践行的浑然一体。
生态文学出版实践的价值传达
不仅文学创作传达价值,出版实践也同样传达价值和理念。在这方面,我们力求在各环节充分融入环保理念和生态观念,以优质内容加上出版环节精妙呈现,最大限度地将生态文学的价值传递给广大读者,引起共鸣和深思。
2020年7月,我们出版了被誉为“深海女王”“首位星球英雄”的西尔维娅•A.厄尔(Sylvia A. Earle)的科普文学作品《深蓝SOS:我们和海洋在一起》,在设计制作上,我们舍弃了塑封,全书采用绿色印刷技术,还将替代性包装纸设计成一张主题海报包装整本书,可以说,用最环保的图书制作生产方案传达了对于海洋环保主题的倡导与呼吁,较好地切合“深蓝SOS”的主题。
我们还出版了《王璜生•珠江溯源1984》,这是一本特别的生态考察记录,9万多字的日记、数十卷的黑白胶卷以及大量的速写和水墨写生生动呈现了珠江流域的自然生态。从2020年11月开始,我们相继在桂林、昆明、贵阳、广州、深圳等地开展“王璜生•珠江溯源记1984/2020巡回展”,通过图书+展览+免费赠送珠江沿岸的植物种子,把环保理念植进人心,实现生命与自然、土地的又一次生动链接。
生态文学图书的立体传播
精心打造的生态文学作品无疑需要市场的销售和读者的阅读来实现其价值,做好生态文学作品的立体传播,无论是对作者还是对出版社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首家以并购方式构建的具有成熟完整产业链的跨国出版机构,我们整合了海内外战略资源和优势,实现全球品牌、内容、渠道、人力、资源的“一体化”集约调配,在图书跨国立体传播上不断创新。
在2017年法兰克福书展上,我们首次以一个品牌、一个展台、一本书、一位艺术家的形式展出了英文版的《虫子书》,展示作者“开半亩田,种五年菜,邀百种虫,集千形文,成一本书”的成果,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及出版商被《虫子书》震撼。场馆内通过图书展示、视频解说、雕版印刷DIY和“虫子话”写信体验等浸入式互动体验,给国际读者带来一场神奇的立体阅读体验,实现跨文化、跨语境的传播,激发了读者对自然万物的关切与探索。
2016年,我们与联邦走马跨界联合,在国内首次推出美国“垮掉派”诗人理查德•布劳提根《请你种下这本诗集》中文版,8首植物诗被印在8个信封正面,背面是种植方法,里面则藏有相应的植物种子。该诗集跨界整合,很好地将诗歌阅读、种植体验和对生命、成长的感悟链接融通,实现了具有轰动效应的立体传播,唤起了大众对于生态和诗意的关注与思考。
广西师大社在生态文学出版实践中,尤其重视价值理念的传达和立体传播,通过资本“走出去”落实文化“走出去”,通过文化“走出去”带动价值观念传输出去、以价值观念的传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充分展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