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非虚构出版的繁荣与隐忧

2021-07-26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薛倩
  自何伟的《寻路中国》出版以来,“非虚构”作为一个新名词频现于大众的阅读视野,不仅带动了一批优秀的作品的出版,也构建了国内出版界的一个重要品类。

  然而,此类作品市场红火的背后,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状: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作品被冠以“非虚构”的名号塞入这一品类中,导致人们对“非虚构”的概念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引进与原创非虚构作品依然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状况,原创作品无论是从质量还是影响力上,都鲜有能与引进品相匹敌的力作,也暴露出上游创作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挖掘打磨非虚构选题,以促进这一品类的繁荣和健康有序发展,是亟待从业者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非虚构”?

  非虚构这个词来自于英文“nonfiction”一词的直译。作为广义的门类而言,它可以泛指区别于小说、戏剧、诗歌等“虚构”作品之外的一切品类,包括纪实文学、散文、传记、调查报告乃至历史、学术专著等。

  而狭义的非虚构作品,则指以美国上世纪60年代新新闻主义为发端的,关注社会热点,并将文学技巧融入到真实叙事中,从而诞生出的有别于传统新闻报道的、富有个人色彩的新型纪实作品。非虚构作品作为一个有特色的门类,无疑应该以后者的范畴来定义更为恰当。

  一般认为,作家杜鲁门•卡波蒂于1966年发表的罪案调查作品《冷血》是此类作品的发端代表作。与其同期,还有诺曼•梅勒记录反越战示威活动的《夜幕下的大军》,盖伊•特立斯挖掘《纽约时报》新闻内幕的《王国与权力》,琼•狄迪恩反映美国上世纪60代文化的《向伯利恒跋涉》《白色相簿》,汤姆•沃尔夫记录了嬉皮一代崛起的《刺激酷爱迷幻考验》等一系列非虚构文学经典诞生。这些创作者多兼具记者和作家双重身份,注重讲故事、对话、心理描写以及文学技巧的运用,大大提升了报道作品的可读性,也为非虚构作品拓展出更广阔的阅读空间。

  在新闻主义之外,还有创意非虚构(creativenon-fiction)、文学非虚构(literarynon-fiction)和叙事非虚构(narrativenon-fiction)等若干流派。《华盛顿邮报》《纽约客》等报刊也成为发表非虚构作品的重镇。1978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设立特稿写作奖(FeatureWriting),鼓励非虚构写作,标志着这一品类已经被主流文化接受。

  此后多年,有许多成名作家也投入到非虚构的创作之中,比如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调查核电站泄漏事故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关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的《锌皮娃娃兵》,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采访地铁沙林事件毒气事件受害者的《地下》等,都成为了非虚构经典。直至今日,非虚构作品依然是畅销书榜的常客,也是国内版权争夺的焦点之一。

  虽然非虚构作品也强调真实性,但区别于强调客观、中立、时效性强的新闻报道,非虚构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题材,要求深度和可持久性。非虚构作品创作时间较长,一般都要花费几年时间,比如卡波蒂撰写《冷血》耗时6年。因此,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必须着眼于有足够挖掘深度和具有持久社会意义的议题,而不是仅仅追随一时热点。题材选择对于非虚构写作尤为重要,一个好题材就意味着成功了大半,甚至很大程度上能够弥补写作水平的不足。

  其次是文学性,包含故事性和叙事技巧。读者从一部出色的非虚构作品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客观的知识、信息,还能获得文学审美快感,这一点与虚构作品有相通之处。

  最后是个性。与新闻写作为保持客观性而要求的“作者隐身”相反,非虚构作品的出发点之一就来源于新闻界对于客观主义理论可行性的质疑,因此它并不逃避“我”的在场,也带有写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这一方面体现在其具有鲜明识别度的文字风格上,另一方面则是以其观点、立场构成的写作框架所表现。

  一部好的非虚构作品之所以能够跨越其题材的时代局限性而成为经典,与以上几个特点密不可分。国内曾有人将非虚构写作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报告文学归为一类。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在记录时代变迁中的典型故事这一特点上具有相似性,但两者并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曾经盛极一时的报告文学之所以走向衰弱,最大原因就在于其选择对象的脸谱化、文学技巧的煽情化,导致内容背离真实。同时,即使同样是关注社会性题材,报告文学与具有鲜明个人色彩和明确问题批判意识的非虚构写作也有截然不同的基调。

  如今国内出版界存在的将“非虚构”标签泛化、扩大化,贴在所有沾边作品上的趋势,也冲淡了非虚构写作刚被引进国门时带给读者的新鲜刺激感。从内容生产者和创作者层面来说,这也很可能让我们错过珍贵的反思契机。

  引进版非虚构作品:繁荣中的乱象

  国内非虚构作品引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发端作品,是201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简称“上海译文社”)引进何伟的《寻路中国》《江城》等作品。新颖的写法、独特的视角,再加上外国人看中国这样吸睛的题材,让这几部作品一炮而红,也让“非虚构”这个名词广为流传。在此基础上,上海译文社拓展出“译文纪实”丛书,以“用故事,进入真实”作为选书标准,迄今已经出版超过50个品种,涵盖英美日本等多国作品,成为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非虚构系列丛书。

  《寻路中国》等作品的成功,也带动了国内非虚构引进的热潮。中信出版、新经典、世纪文景、后浪、理想国、三辉图书、雅众文化等知名出版机构也都纷纷开始涉足外版非虚构作品的出版。

  其中一部分机构是以作家为中心进行操作。如世纪文景引进美国作家、有“新新闻主义之父”之称的盖伊•特立斯作品系列,中信出版出版的琼•狄迪恩作品,浙江人民出版社引进的斋藤茂男“日本世相”系列,都体现出了各具特色的选品取向。而另一部分机构则主打亮眼的单品。比如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雅众文化,凭借《黑箱》《坏血》两部畅销的非虚构作品大大提高了品牌知名度。但此类机构目前大多还只是限于单品引进,打造爆款的阶段,尚未形成像“译文纪实”系列那样具有品牌识别度的非虚构丛书品牌。

  总体来说,经过这几年出版机构的积极引进,国内市场上已经可以看到相对齐全的非虚构作品的出版品类,也丰富了读者的阅读选择面。在题材上,比较典型的引进版非虚构作品主要集中在社会问题、环保、犯罪案件、焦点事件、异域观察等方向。还有不少人类学、社会学方向的田野调查作品,例如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这样尽管严格来说属于学术类的作品,但因为题材与非虚构作品具有一定亲和度,也被归入其广义的范畴中。甚至连传统上已经有比较明确品类的人物传记、历史题材的作品,也被不少出版机构贴上非虚构这个“时尚”的标签,加入到竞争激烈的市场队伍中来。

  从正面而言,这拓展了非虚构类图书的丰富度,使其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面貌,但弊端是,过于广泛的竞品的加入,使其面貌变得模糊,稀释了非虚构这个概念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也扰乱了读者对其的理解,像《寻路中国》那样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越来越难出现,或者即使出现也很容易湮没在泛化的“非虚构”海洋中。引进版非虚构作品市场繁荣背后的这一乱象,也不由不让人感受到危机。

  原创非虚构写作:冰火两重天

  引进版非虚构作品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原创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国内原本也有新闻特稿写作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媒体就在这方面进行过创新尝试,虽然没有出现“非虚构”这样的概念,但也是受到新新闻主义等主张的影响,出现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深度报道,也让人记住了李海鹏、南香红、张捷、关军、谢丁、袁凌、叶三等一批特稿记者的名字。但是由于新闻作品的时效性,这些报道大多数并没有集结成书,也没有像国外非虚构作品那样成为经典,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在正式出版物中,仅有《中国农民调查》等极少数作品,今天还能留存于大众记忆之中。

  时过境迁,随着纸媒行业的凋敝,不少从事深度报道的记者转向了新媒体的内容生产领域,而这一时期也正赶上了引进版非虚构概念逐渐在国内开始红火的浪潮。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近些年涌现出的不少非虚构创作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其中既有传统媒体的转型,如《南方人物周刊》《人物》开设的同名微信公众号,也有互联网公司背景“人间”(网易)、“谷雨”(腾讯)、“有故事的人”(凤凰网),以及“真实故事计划”、“全民故事计划”、“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等主推原创非虚构写作平台等,也不断有10万+的爆文在朋友圈刷屏。

  这些平台的出现,一方面,降低了专业化写作门槛,让更多非职业的写作者找到了发表文字的机会,丰富了创作者的队伍,有人甚至戏称已经进入了“全民写作”的时代;但另一方面,相对固定的套路和对短平快吸睛效果的追求,也让创作者更难以沉淀下来,很难诞生出具有持久阅读深度的作品。

  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写作风格的单一性。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原创非虚构文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平民化的题材,相对的客观视角,固定的文字组织形式和框架……这也导致即使出现刷屏的爆款文,绝对部分读者的关注力也都只是在内容题材本身,而不会注意到写作者的存在。这种相对流水化的作业风格与国外“新新闻主义”等非虚构创作注重作者个人表达截然不同,对于创作者自身的长期成长也是不利的。

  但从图书出版的角度来说,比起创作风格的单一,更为严重的问题在于这些爆款文章很难拓展成符合出版标准的作品。相对于追求时效的新闻传媒,图书更讲究内容题材的持久可读性。因此将新闻题材转化为出版物时,既要求其具有可沉淀的深度,又要求其具有拓展成书的广度。这一方面取决于图书编辑的选题眼光,另一方面,也是更加重要的,则是取决于创作者的写作能力。从这一角度来说,诞生于手机互联网平台的原创非虚构作品具有先天性的短板。

  相对于纸媒,手机阅读更加碎片化,阅读节奏更快,内容呈现形式也更浅显,因此这样的文字转换成图书时会让人觉得不耐读。更大的问题是,新媒体写作者缺少将文章拓展成能出版的图书的能力——这需要更加长期深入的采访,以及长篇构架的写作训练。国外从事这样专题写作的多是时间和精力都相对自由的独立记者,但国内不用说非职业化写手,即使是专职记者也很少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也造成了原创非虚构写作在互联网空间的红火与实体出版疲软“冰火两重天”现状。

  原创非虚构出版如何破局?

  尽管有上述这些困难,依然有不少出版者对手机互联网平台上的原创非虚构进行了落地尝试。比如,2015年和2016年,文学博士王磊光《一个博士生的返乡日记》和另一位文学博士黄灯《一个农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分别在春节期间爆火,阅读量达10万+以上,此后都有出版方邀请作者将其扩写成书,分别出版了《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和《大地上的亲人》。

  遗憾的是,两本书的销售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火爆程度。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写作者对于内容的积累与把握不够充分,尽管在新媒体平台上足够出挑,但是落于纸书出版层面,却依然显得单薄。但耐人寻味的是,黄灯此后又出版了另一本非虚构著作《我的二本学生》(202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却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不俗的销量。该书根据作者在广州一家地方二本院校15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撰写,部分样本跟踪长达10年,汇集了近百名学生的采访素材。可以说,正是因为内容是建立在这样长期、扎实的素材积累基础上,才打造出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非虚构作品。然而这样漫长的素材积累周期却是新媒体流水线写作难以复制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爆款文章和畅销书之间的距离。

  另一个值得思考的案例是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简称“真故”)的出版落地尝试。真故试水出版以来,已经推出了多部由读者直接投稿汇集而成的作品,分别是《女性叙事》《90后叙事》《模拟人生》和《新北漂叙事》等,但无论是从开卷监测数据还是豆瓣口碑来看都不是很理想。虽然社群营销的数据无法进入开卷统计,实际销售数据不好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试图将微信公众号快速写作的文章直接转化为图书销售,这条路绝非那么容易走通。但同时我们又能看到,同为真故策划的长篇专题作品,也有一些品种有相当不错的市场表现,比如刘晓辉的《非自然死亡》,去年11月出版以来仅开卷数据就超过了4万册。该书的成功与此前《我的二本学生》有异曲同工之处,基于作者多年的法医从业经验创作而成。这也再次证明了好的非虚构作品需要创作时间的长期积累。

  事实上,近些年市面上大多数比较有影响力、能形成话题性的原创非虚构作品,往往并不是直接来自于网络平台,反而是来自对传统创作资源的挖掘。一是将作家、资深记者的专题调查报告集结成册,比如作家梁鸿的“梁庄系列”,记者袁凌的《青苔不会消失》《寂静的孩子》《生死课》,记者杨潇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作者具有丰富的写作经历,也都花费了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的大量时间进行采访和素材积累,作品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这几个要素与国外非虚构作品的标准极为契合,从市场反馈来看也可圈可点。然而,由于长期调查需要写作者足以支撑生活的经费和相对自由、持久的创作时间,对于年轻的创作者来说,要满足这些条件无疑是困难的,因此这也局限了新人的成长。

  而原创非虚构的另一大类则是社会学、人类学方向的田野调查报告,比如人类学家项飙的《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人类学家刘绍华的《我的凉山兄弟》,社会学学者田丰、林凯玄的《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等。在原创非虚构资源匮乏的当下,此类作品以其犀利独到的取材眼光和扎实的研究功底赢得了市场的青睐,也被贴上了“非虚构”的标签,销量也颇为可观。

  但此类作品归根到底依然是学术作品,与非虚构文学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写作准则。二者之间界限的模糊,也会混淆对非虚构作品的评判标准。比如经常会在豆瓣看到读者批评偏文学向的非虚构作品,认为其只是记录了一些现象,缺少数据和理论架构的支撑云云,显然是用人类学、社会学的专业学术标准去评价新闻写作,无疑是张冠李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正是非虚构标签被滥用的后果。

  可以发现,上述两类作品的出现,大多数还是都依赖于成熟的写作者本身,对于出版者来说,也只是争夺现成的作者、作品资源而已,很少有建立在编辑自主策划选题和协作写作者基础之上的案例,在挖掘、培养新作者方面也鲜有成功案例,说明国内的原创非虚构出版尚属于起步阶段。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原创非虚构的市场潜力远远大于引进版作品,尤其是在引进版作品竞争日趋激烈的状态下,原创非虚构出版还有极大的挖掘空间。但也只有将急功近利的微信公众号爆文写作,引导为符合图书市场需求的深度作品,并培养年轻作者的长线创作能力,原创非虚构出版才能迎来真正的繁荣。


附:近年来部分原创非虚构作品出版信息汇总(按文中出现先后顺序)
作者 个人信息 书名 出版信息 开卷监测销量
陈桂棣 春桃 记者 中国农民调查 2004,人民文学出版社 69303
王磊光 文学博士 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 2016,复旦大学出版社 777
黄灯 文学博士、教师 大地上的亲人 2017,理想国/台海出版社 5066
我的二本学生 2020,人民文学出版社 28364
真故   真故·女性叙事 2019,台海出版社 121
真故·90后叙事 2020,台海出版社 189
真故·新北漂叙事 2020,台海出版社 151
模拟人生 2020,天地出版社 1452
刘晓辉 法医 非正常死亡 2021,真故/台海出版社 44842
梁鸿 作家、人大文学院教授 中国在梁庄 2010-2021,江苏人民、中信、理想国/台海出版社等 53918
出梁庄记 2013-2021,花城、理想国/台海出版社 52903
梁庄十年 2021,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3627
袁凌 记者 青苔不会肖失 2017,中信出版社 16355
寂静的孩子 2019,中信出版社 7550
生死课 2020,上海译文出版社 4171
杨潇 记者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骚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2021,铸刻文化、单读/上海文艺出版社 913
项飙 人类学家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2000,2018,三联书店 31076
刘绍华 人类学家 我的凉山兄弟 2015,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16524
田丰 林凯玄 社会学家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2020,新经典/海豚出版社 10859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