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孙红霞: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
【摘 要】出版企业智库建设是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探索。通过对出版企业智库的概念和建设模式的探讨,揭示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建设该类智库的建议,从而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多元化、国际化面向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出版企业智库;主要问题及成因;建议
伴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智库将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1]。《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为出版企业智库建设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政策指引,其中提出的“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定位清晰的行业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行业智库”,为出版企业智库建设任务的落地提供了操作目标。
1 概念
作为一类重要的行业和专业智库,出版企业智库的概念和建设模式如何,是研究该类智库不得不首先给予回答的重要问题。实际上,要对出版企业智库做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界定是非常困难的[2]。虽然国内出现了“智库型出版企业”“出版企业智库化”“出版业新型智库”“出版行业智库”等提法,但是这些提法却使得对出版企业智库的概念说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如下关于出版企业智库的概念说明是基于“出版企业智库—企业智库—行业智库—智库”的包含关系①提出的。
在国外,关于企业智库的研究较少,也尚未有关于出版企业智库的内涵揭示和明确定义。在国内,关于企业智库概念和内涵的研究已初露端倪。例如,柯银斌和马岩提出,具有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以及公共外交等功能的机构被认为是企业智库[3]。郑海峰和柴莹认为企业智库是指企业创办的智慧决策及执行机构,为企业及行业发展提供相关理论、策略、方法、思想或其他相关服务[4]。尉鹏阳等认为企业智库不仅立足企业的业务领域,为企业自身发展服务,还在社会、经济、产业、政治、环境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产生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咨询和建议[5]。这些界定分别从机构功能、行业视角和国家与大众维度概括了企业智库的内涵,凸显了企业智库具有的资政力、研究力、传播力、服务力、影响力的本质特征。
综上,出版企业智库除面向行业内部,即指引出版行业政策和导航出版行业发展方向,同时还要面向国家和大众层面,提出决策意见和战略思想。出版企业智库不能因为具有出版行业背景而认为仅仅服务于行业内部决策和发展就足够了,因为这样势必会混淆内部发展研究部门和智库之间的区别。由此,本文借鉴如上关于智库的内涵以及行业智库和企业智库之间的关系,从出版企业智库的服务对象和其具有的舆论导向、思想传播、文化传承、知识服务和社会责任功能角度,对出版企业智库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定和说明:出版企业智库首先是一个出版企业,为读者和作者提供图书出版的专业指导、规划和知识服务,以及为出版行业提供创新发展的咨询服务和战略构想。其次它肩负企业社会责任,在行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传播力、服务力、资政力和影响力,同时为国家或公众决策提供专业咨询建议、服务。本文后面的分析讨论均基于该界定和说明做出。
2 建设模式
由于出版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出版企业智库的建设模式均源自出版活动的自身发展目标和运行结果。这些建设模式或者基于整个企业(集团),或者基于企业内部某个部门来实践。例如,国外的出版企业智库建设以简氏信息集团的全媒体运作模式[6]和经济学人集团的数字化、多元化等新战略模式为代表[7]。国内的出版企业智库建设除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成果为导向的创新研发模式[8]、凤凰传媒集团产学研用一体化智库建设模式[9]、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研究院“科技专业出版”以及“融智库”“i智库”“学术出版”智库模式等,还有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产业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研究院等为代表的探索实践②。
这些智库探索模式为深入理解出版企业智库的功能、性质和作用提供了预设基础。它们在建设智库的实践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效益,但是这其中仅有少数智库做出了研究成果。例如,融智库针对出版管理部门的知识服务国家标准、AR出版物行业标准等研究,为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意见智力支持[10]。然而,这些探索模式并未形成一系列建设出版企业智库的理论性、制度性成果。因此,出版企业智库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3.1 定位不清,边界不明
出版企业智库从整体来看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位和边界,使得出版企业智库仿佛成了一个“大口袋”,其必然导致鱼目混珠。那些建立了带有研究院(所、中心)名称机构的出版单位,如果没有为国家战略出谋划策或者公众服务,仅仅突出出版行业具象发展和呈现一般的文化功能,也不能被归入出版企业智库行列。从建构论视角,这涉及对于出版企业智库的划界问题,也是建设和发展好该类智库的逻辑起点。定位不清是源于长期以来对出版企业智库的内涵认识不清、廓定不明而导致的;边界不明则是由于对出版企业智库的标准和特征的理解迥然相异而产生的,这必然使得其在进行核心设计和整体规划的时候根基不稳、缺乏说服力。这种模糊化、浑沌化的局面,也必然导致出版企业智库较少提供具有前瞻性和时效性的智库产品。其整体的传播力、凝聚力、号召力也较弱。
3.2 资政力、服务力、战略谋划力不强
回应国家需求、民众关切,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核心职能和应有担当。然而,出版企业智库缺乏向上和向下有效的联通、联动机制,尤其较难与国家机构顺畅沟通,使得它们较少在国家战略层面有一定影响。因此,在中国智库影响力排行榜中难觅其踪影。出版企业的资政力、服务力、战略谋划力不强除了缺少上述有效沟通机制,还由于该行业长期囿于传统出版观的局限。传统出版观是一种知识出版观,突出向受众传递知识、信息,仅仅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作用。而没有做出向现代大出版观的范式转换。现代大出版观则是一种智慧出版观,着意向受众(国家和民众)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发挥着包括文化传承在内的战略谋划作用。由此,使得出版企业智库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内生变量,即资政力和服务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其外生变量,即国家政策环境也得不到优化和改善。未来发展的趋势表明,缺乏专业智库具有的较为完整的释政、资政、谏政机制和有效的社会公信力,必然导致其影响力弱。
3.3 智库人才匮乏,研究力量不足
出版企业智库人才通常包括从事编辑出版的实践和研究的智库人才、外部引入的智库研究人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媒体和社会组织等来自不同学科和行业的专职或者兼职),以及出版企业进入政府从事智库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人才这三类。从以往发展情况来看,出版企业智库人才主要为第一类,较少涉及后两类,总体人才量匮乏。即使在第一类人才中也没有形成非常强有力的研究团队,研究力量不足,必然导致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弱。窥探其中原因,主要源于人才观的构建和人才体系建设方面缺乏与时俱进和系统性规划。因为只有这三类人才共同发力才能充分发挥建言献策和战略谋划的作用。因此,人才匮乏和研究力量不足必然造成围绕实践需求、以回应实践、解释实践为根本的智库运行动力机制不足,相反也较难通过影响决策来推动行业和密切关联产业的巨大发展。
4 出版企业智库建设的建议
4.1 依据行业特点做好自身发展的特色定位
从行业发展特点看,该类智库既具有经济产业的本色,又具有社会责任的特质,因此,即在需要实现“双效”的前提下,保证非营利性智库的良性发展。出版企业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适应性。在“互联网+”和融媒体共同作用的背景下,出版企业智库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技术有效整合,结合权威、前沿的内容资源和创新管理,为智库建设打造一个健康、共享、开放、可持续发展的全媒体传播平台。从自身发展特色看,每一个出版企业智库均具有独特的发展背景和理念文化。要做好自身的特色定位,可参照国外出版企业智库建设的成功经验,例如,简氏信息集团以军事战略信息研究和咨询为特色服务,建立了军事智库型全媒体运作集团;经济学人集团以为全球商业与各国政府决策者提供经济预测分析与咨询为特色服务,形成了经济智库型媒体,等等。由此,该类智库通过特色定位,从而展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理路。
4.2 建立稳健、高效的智库运作方式
国内出版企业智库由于国情原因,均由新闻出版单位(国家部委)和出版企业上级单位负责管理。因此,需要出版企业智库在相应的法规和规定范围内运行,同时给予其建设和发展的宽松条件,从而建立一个稳健、高效的运作方式。这种运作方式需要出版企业智库首先了解并回应来自行业、公众和国家方面的服务需求,将编辑部门提供的数据和总编办、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和财务部提供的资源(数据和资源支持),进行整理、分类等。其次采用“多维联动参与法”,集结各个领域和不同研究部门的研究者在共同的沟通机制作用下,共同勾画实施方案和形成决策意见,将相应的分析研究成果提交到出版企业高层(智力支持),确定最终上报的咨询方案。最后将咨询方案报送至上级单位和国家相应职能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4.3 建构咨政服务和战略谋划的保障
具有影响力的智库主要聚焦解决的问题是国家发展战略问题[11],这就需要出版企业从行业内部视角转向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外部视角,以公共利益为指针,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的决策咨询优势,通过作为具有较高信任度的发言人,在公共舆论场中将广大范围内的公众思想倾向和意愿诉求汇聚起来予以反馈。然而,要建构与智库发展相匹配的资政服务和战略谋划,需要提供一定保障。首先,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出台出版企业智库建设的相关政策。针对国有出版企业和大型民营出版企业的智库建设,出台相应建设意见和实施办法,提供支持基金,为出版企业智库运转保驾护航。其次,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科学标准的流程将复杂问题分解成细小而精准的科学问题,通过回答科学问题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出具有战略性、系统性、操作性和客观的研究结果和实施方案。
4.4 加强人才库储备和机制体制建设
要当好参谋,还要从人才积累出发,积极完善出版企业智库人才库,即着眼全球,构建高层次、多元化和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队伍,为出版企业智库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支一流、高水平的战略型、国际化出版企业智库研究团队。出版企业智库中主要由包括编辑出版实践研究在内的各学科人员和辅助智库的管理人员组成。可以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密切合作,联合建立出版企业工作站。使其内部研究人员成为智库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智库人才库输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另外,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社会组织的研究人员作为“智库专家”引入企业内部。由此,不同领域的“智库人员”依凭各自的知识和经验、研究力、数据和资料等做出前瞻性的建言献策。利用“旋转门”机制,形成智库人才轮换机制。要积极和其他行业建立合作机制,建立兼职、挂职、借调等机制。同时夯实研究力量,健全研究部门,保障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政府密切合作,建立智库成果向决策者提交建议和意见的畅通渠道,有效地影响政策的制定。一方面政府智库人员具有政府内部研究经验和成果的输送渠道,另一方面出版企业智库人员可以将企业有活力的要素、资源融入政府。这样形成人才良性的双向流动,创新体制机制、共享优势人才资源。
5 结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出版企业智库建设正逢其时。然而,探索出版企业智库建设的一般性规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由一般性规律的开放性,必然伴随该类智库主体长期实践与不断探索,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还需要在完善智库理论体系研究、构建智库话语体系等方面做出努力。出版企业智库作为探索智库的实践,既突出了智库的一般性特征,也显示了自身的特殊性。该探索也为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在全球治理的新时代,出版企业智库建设将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体系建设,以及推动中国智库“走出去”、跻身国际智库行列和有效构建全球影响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出版企业智库是企业智库的组成部分,企业智库是行业智库的一个组分,行业智库是智库的一个重要分类。
②中国出版研究院等包括地方和大学出版研究机构、中国出版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和中国编辑学会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它们本身不是企业,不属于出版企业智库,但属于出版行业智库。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时报公众号.中国智库:助推中国方案走向世界[EB/OL].[2017-01-11].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1-11/doc-ifxzqhka2635077.shtml.
[2]帕瑞克•克勒纳.智库概念界定和评价排名:亟待探求的命题[J].韩万渠,译.中国行政管理,2014(5):25-28,33.
[3]柯银斌,马岩.企业智库:研究现状、问题及议程[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2(2):74.
[4]郑海峰,柴莹.企业智库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中的定位及发展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2(4):86.
[5]尉鹏阳,范宇峰,王苏礼.中国企业智库浅析:概念、特征和发展现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7,2(4):92-93.
[6]庞远燕,叶新,庞玉凤.国外智库型传媒集团启示录——以简氏信息集团为例[J].出版广角,2016(1):26-28.
[7]刘成勇.经济学人集团新战略及其智库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7(1):11-16.
[8]杜贤.以结果导向推动出版企业智库建设探析——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6.
[9]周斌.出版集团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型企业智库初探[J].出版发行研究,2016(1):20.
[10]廉强.我国出版行业智库知识服务现状研究[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0(3):68-74.
[11]王健.论中国智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改革重点[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