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研究(第二辑)”丛书 于殿利、蔡晓宇、范军、欧阳敏、李频、耿相新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2020年5月出版/442.00元
关键词 商业模式 转型升级 新业态
当下的中国出版业机遇和危机共存,要实现从出版大国到出版强国的转变,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出版产业发展路径。“十四五”规划提到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工程中,第一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出版传播”,第五点为“中华典籍整理出版”,足见出版业在国家文化体系建设之中的重要性。出版业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出版水平和服务供给能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亟须从业者、研究者思考和探索。在此背景下,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研究(第二辑)”可以说是及时而必要的。
“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研究(第二辑)”项目包括5本图书:于殿利《出版是什么》从出版、编辑、营销、媒体融合、文化教育与阅读等多个视角聚焦“出版是什么”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提出对出版的理解;蔡晓宇《版权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从改革版权管理体制入手,探讨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有关问题;范军、欧阳敏《中国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及“制度变迁”为理论观照,通过总结中国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当代中国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参照;李频《期刊:连续出版的逻辑》以期刊传播转型、期刊评价与学术期刊改革、期刊研究方法、阅读与评论、《读者》研究五辑,记录了作者关于期刊研究的思想成果;耿相新《出版的边界》关注移动互联环境下出版的革命、知识的革命以及出版的新业态、新角色,对出版的功能、价值、规律、内涵与外延、地位与作用等诸多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作者来自政产学研各界,对出版的理解和认知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选题本身也紧紧跟进、记录并反思中国出版改革以及优化升级的进程,以更为客观的视角和理性的认识追求对产业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
近年来,“变革”甚至“革命”成为出版业的关键词。数字出版、自出版、知识付费等一次次引发关于出版“范式革命”的探讨,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商业模式层面。出版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版的主客体及其体现出的深层权力关系,在纷繁复杂的业态下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和想象空间。何谓作品?谁是作者?编辑该去向何处?出版社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出版产品面向的是读者、用户还是产消者?传播环境越复杂,回应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越突出。在战略层面,或许努力“形成以出版产业与相近产业、产业融合为特征的新商业模式,逐步完成从单纯内容经营商向综合性内容服务商的转变”,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研究(第二辑)”意义深远。项目关注出版本体论与方法论问题,直面出版体制改革、出版融合发展、出版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多视角、全方位为中国出版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是深度探讨出版产业发展路径的公益性项目,是一项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为中国出版产业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特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慧支持的系列研究成果集合。项目从当前中国出版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出发,围绕中国出版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前沿问题展开,以宽广的全球视野和历史语境,以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和框架设计,推动我国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促使我国传统出版业向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的现代出版业转型,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丛书的“出版说明”中提到,“‘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研究’丛书有志成为一个开放性平台,聚合起更多同行者,跟进、反思并推动中国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为此进程不断地贡献力量”。作为具有一定延续意义的项目,与第一辑相比,第二辑的作者队伍更为成熟,学术探讨更为深入,装帧设计更为精致。随着产业实践的不断发展,在维持学术品质的前提下,进一步突破学科边界、吸收多元视角、沟通域外信息,有必要成为出版研究的发力方向。从该套丛书延展开去,思考文化传播、文明传承与智能传播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或许更加体现出版的价值追求与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