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信息

流媒体火热前后的营销打法

2021-07-30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李家晔(原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策划人,现为书业观察者)

  “兄弟,你们今年奖金发了吗?”——“没有,一个子儿都没有。”

  “你今年完成发货任务了吗?”——“勉强完成,但款没收上来,差30%呢。”

  “你今年出了多少种书啊?”——“计划12种,只出来8种,书号紧,活儿慢。”

  “你们书店上半年歇业几个月,最近咋样?”——“别提了,今年光给房东交房租30万,发工资20万,我自己不仅没赚钱,还负债20万!”

  这是最近听到民营图书策划公司和书店最多的消息。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词——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这说的是一种高度竞争中的内耗,又难以上升。这种内卷化现象在编辑圈和发行圈特别普遍:老编辑做了多年之后,发现找不到好作者与好书了;以前某类销售很好的书,现在卖不动了,又想不出更好的招。发行更是老大难,传统地面店的发行员发现销量都转到网店去了,这是一种趋势,眼睁睁看着业绩下滑又找不到好出路,部分人急转做网店销售。市场变了,形势变了,我们的思想维度没变,或者没提前准备好接受新事物,就难以破圈,落后于时代。

  小而美,垂直细分。有的人在这行干了四五年之后,在导师领路下,根据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找到一个清晰的方向,做好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职业规划,长期坚持一个目标,在属于自己的金矿里深挖,一定有所收获。也有很多人工作十余年,还没找到自己的方向,或者没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就很难沉下来实现目标。做书,做项目,都是一个道理。可推行的产品经理制就是把一本书当一个项目来做,通过思维导图切分好各个维度,做好完整的链条,执行的过程就是推进各个结点的进度,完成得如何,找出不足,及时改进。

  图书项目链条包括:准备的读者定位——产品类型与功能的定位——成本估算——全方位营销策略——销售渠道精细化——KPI分布与实施——项目评估。商业逻辑指做一件事情,要有清晰的逻辑线条,商业上讲闭环。除非个别项目侧重社会效益,可以不计成本。其他项目,在考虑社会效益的同时,都要讲求商业逻辑,就是要赚钱。赚钱就要考虑成本、将来可能的收益,中间环节就是打造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加强营销,多方去做营销,才有可能突破收益目标,多多益善。

  观察表明,现在很多出版社、大的图书公司,虽然已成规模,但公司越大越难转身,负担很重。如果不是常年在一两个品类中有出类拔萃的产品,在市场中很难立足。相反,那些小公司和工作室,要有锚定意识:一定要定位清楚,在垂直细分领域,找一个小类,像针一样,长期扎下去,才能收效。一些少儿类图书策划公司,就做一个品牌,一个小类,经过几年积累下来,做得非常好。这就是小而美的公司,虽然并不新鲜,在当下,是值得提倡的一种模式。例如, “少年时”品牌——定位为青少年科普,他们有西方科普领域前沿的知识来源,有一批国内外优秀的科普作者和编辑,再加上做得比较早,有10多万铁粉基础,1年12种书(每月1种),但是每月围绕一种书有很多图文、音视频产品,尽管书的销量一般,但年订阅量有10万人以上,构成主要收入来源。这样小而美的公司,只要认真做好内容和产品,就有乐观前景。

  未来,有哪些方向看好?一是有用的、有价的产品:直接定位使用价值,通过学习能够学到知识和技能,对工作有直接提升的产品类别。比如工具书、考试培训书、职业技能书、商务操作书(口才、礼仪、财会、律师)、科技学术书(医学、工程、计算机、技术)。二是有趣的、快乐的产品:一般定位于书的价值,对使用价值不敏感,能给人带来工作上的满足与喜悦,带来快乐,放松身心。比如生活类、经济类、旅游类、心理自助类、文学类、通俗人文类图书。三是有爱的、美好的产品:一般定位于促进人际关系,促进团队与组织和谐的,也是满足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比如家庭类、企业类、团队类、哲学类、深度人文类图书。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 武汉市人民政府 | 中国期刊协会 |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 |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 |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 |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 长江广电传媒集团 |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知音传媒集团 | | 湖北中图长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决策信息网 | 湖北新闻出版广电传媒周

copyright(c) 2013 湖北省新闻出版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

鄂ICP备19004605号-4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4016号